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在互诠互动中确立自我与走向世界——中国比较文学继往开来之思1-7

摘要:中国文明走向世界的关键在于确立自我,这既是要将“旧我”(传统理念)改造成“新我”(现念),亦是要将“他者”(外来文明)转换为“己身”(本土文明),更需注意将长期以来掩抑于“他者”阴影下的新芽状态的“我”显扬出来,使之成长为真正的主体。实现这一任务,离不开中外古今各种思想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而坚持双重视野下的双向观照与互为阐释,正是从事跨文化研究以推陈出新的根本途径,或可成为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新发展的重要标记。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误译”的文化使命与文本“来生”的重构——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翻译为例8-18

摘要: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误译”往往只是被用来判断译者语言能力、或揭示译者不忠的“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然而,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学科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重新检阅翻译史上的“误译”行为,却不断发现这些看似“失败”的语言转换行为,往往是负载着特殊文化使命的译者对文本“来生”的重构,是具有历史时效性的改写行为。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英美文学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新时期以来的新译本,揭示“误译”所隐含的中西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碰撞、扭曲与变形;而新时期以来对“误译”的不断修正,则折射出复杂变迁中的中国面对她/他者时更为自信而宽容的文化气度。

译者的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谈性别视角下的《紫色》四译本19-28

摘要:为考察我国语境中译者性别意识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小说《紫色》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性别视角下,从译者个人背景、译者序、译文等方面,全面考察了陶洁(1998)、鲁书江(1986)、杨仁敬(1986、1987)的4个译本,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译者的性别意识是否会给翻译带来影响?女译者一定表现出女性主义倾向,而男译者一定对性别不敏感吗?译者的性别意识在翻译中是否受其它因素制约?

消极浪漫与神学美学——以柯勒律治的诗歌及相关作品为例29-40

摘要:本文以欧洲基督教思想史上的浪漫主义神学家、英国“湖畔诗人”的重要代表人物柯勒律治的诗歌及相关作品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消极浪漫与神学美学的关联,并由此提出:消极浪漫主义与西方基督教神学美学无论在其表现形态、内容构成,还是所蕴涵的内核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消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及主要文本表现形式,亦成为西方基督教神学关学的主要进路及基本经典的重要来源之一。

论点摘编40-40

摘要:方汉文在《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一期)撰文《结构与解构之分野——拉康与德里达关于(被窃的信)之争》,文中作者从拉康与德里达对美国作家爱伦·坡小说《被窃的信》的不同批评观念和重要争论人手,分析了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两种思潮的不同特点及方法,并勾勒了两者对文本阐释分歧的实质。

新感觉派:文学汉语与都市体验41-50

摘要:本文从文学汉语的角度分析新感觉派对都市体验的表达。新感觉派的文学汉语在词语和句式上对欧语十分开放,对日语的开放显示了自身的特色。感觉之间的内部挪移和电影动的节奏,是其文学汉语塑造的两个内在的原因。新感觉派的文学汉语主要表达了对都市速度、失重和无根漂浮的体验。

蒋彝游记的跨文化语境51-63

摘要:不同文化的相遇和冲突,既构成了蒋彝的生存环境,也构成了蒋彝的写作语境。“游客”是蒋彝在国外旅居期间的身份,游记这种文体也成了记录蒋彝在国外生存状态的最恰当的表现形式。本文从地理空间、文化语言和身份认同等方面对蒋彝游记的语境和文本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跨文化语境对蒋彝游记的文体选择、游记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中法文学专辑
作为诗歌比喻的汉语——从谢阁兰的《碑》到马瑟的《汉语课》64-69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法国诗人谢阁兰的诗集《碑》的翻译情况,然后探讨了这位诗人与汉语的关系。作者认为,谢阁兰与汉语的关系既是实证层面的,也是想象层面的,在他那里和在其他一些法国当代诗人那里一样(如《汉语课》的作者马瑟),汉语已成为诗歌语言的比喻。

论点摘编93-93

摘要:徐贲在《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一期)撰文《“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文中他认为没有见证和认同,也就没有现今人们对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那种特有的历史灾难记忆。正因为如此,维克米斯基事件才引起广泛主意,也引发了对大屠杀记忆真实性、感染力和公共意义的讨论。他还通过对维克米斯基事件的细节分析,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人物访谈
格林童话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94-101

摘要:付品晶(以下简称付):杨教授,去年下半年,《中华读书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您写的“‘原版格林童话’是骗局”一文,引起了文学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国内外的各大中文网站纷纷转载了您的文章,支持您“捍卫人类遗产,为格林童话正名”的正义行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动态
中华祖先图腾神话之谜的破解——叶舒宪《熊图腾》的学术发现102-108

摘要:《熊图腾:中华祖先神话探源》(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7年,以下凡引此书只标明页数)是叶舒宪对考古发现的再发现。之所以称之为再发现,那是因为,在此之前,8000年前的石熊、红山文化的熊下颚骨、玉熊龙、妇好墓的石熊、玉雕熊龙等是早就被考古发现了的(红山文化的玉熊龙发现至今也有20多年了),

翻译与文化并重 继承与创新统一——《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评析109-114

摘要:一“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是一个极富魅力,也颇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法国文学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名家众多,以何种视角对不同流派的风格和特点加以系统梳理?翻译在中法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翻译的选择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读《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115-116

摘要:《中国知识分子的形与神》(乐黛云著,昆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属于文化工程“东方文化集成”中的“中华文化编”。与很多着力于研究历史中某些知识分子人物的生平及思想的书籍不同的是,作为一本中国文学研究著作,此书一方面通过考察小说里的人物来了解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几位对现代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知识分子;

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117-121

摘要:2007年10月26-27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首届“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此次论坛以“跨文化与跨学科:全球化语境下的比较文学研究”为主题,云集了海峡两岸12位比较文学青年学者,

文学经典化何以成为越来越需要讨论的话题——来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经典化问题国际学术论坛”的报告122-125

摘要:自现代学术制度确立以来,一方面文学研究和现实生活变化关系日趋密切,例如文学研究格局深受后现代和全球化的影响,因为它们改变了人们认知文学经典的态度,也变革了文学经典发生社会作用和审美功能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学研究演变成专业性学术生产——经由学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