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8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 差别与对话1-9

摘要:在全球资讯时代,人类面临的仍然是历史上多次遭遇的共同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环境中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因而形成文化特殊性。通过文学艺术的特殊作用,通过多种文化体系之间的往返对话,也许可以为探索这些问题开放更广阔的视野和前景,人们的思想感情也由此得到沟通与理解;并把我们从目前单向度的、贫乏而偏颇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孤立主义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成就一个全人类所期待的文化多元的新的全球化。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翻译研究
翻译研究 关于翻译文学和翻译研究的几点思考——由王向远教授的两部专著说起22-30

摘要:王向远对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的理论探索,以建构性、系统性、缜密性见长,他的《翻译文学导论》对翻译文学原理的构建、《中国翻译文学九大论争》对文学翻译论争的概括与总结,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对于读者系统了解翻译文学的学科内容、把握翻译文学的规律特征、阅读与鉴赏译本,都大有裨益。

9—19世纪的维吾尔族翻译文学31-42

摘要:翻译文学是维吾尔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特点之一。唐宋时代和明清时代是维吾尔族翻译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佛教及摩尼教、景教等多元文化为背景的唐宋时期的翻译文学体现出多文化、多语种的特点,明清时代以伊斯兰教文化为主的波斯、阿拉伯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近现代维吾尔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维吾尔翻译文学的整理和总结,指出维吾尔族翻译文学的特性以及在维吾尔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论宇文所安的唐诗译介43-53

摘要:虽然宇文所安已是著名的美国唐诗研究专家,但却很少有人关注《中国文学选集:从先秦到1911》这部体现宇文所安认知中国、认知唐诗思想过程的文本。其实通过对这部中国古代作品的译介文献的“细读”,我们不仅可以窥见宇文所安唐诗研究的途径和方法,领略他的选材和译文的与众不同,他的翻译观念和翻译策略也给我们提供了大有裨益的启示。

《当代作家评论》53-53

叙述在否定中展开——四句破,符号方阵,《黄金时代》54-64

摘要:本文试图论证叙述情节推进的动力是否定性的。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情节逻辑,上半篇可以用佛家的“四句破”来解释,其中的否定已经非常复杂。但是情节的进一步展开需要更加根本的否定性,格雷马斯方阵提供了一个静态的多重否定方式。但是《黄金时代》的叙述逻辑证明,有必要把它改造成一个在纯否定中运动的开放过程。在多层往复的否定运动之后,就有可能穿透文本,看到历史运动留在叙述缝隙中的痕迹。

埃萨·德·克罗斯笔下的中国形象65-74

摘要:作为欧洲最早与中国接触的民族之一,葡萄牙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塑造了不同的中国形象,其中19世纪著名作家埃萨·德·克罗斯(Ega de Queir6z)所创作的文本饶有兴味。本文依据萨义德的东方学理论,通过对作者的《迭官》和《中国人与日本人》两部作品的分析,考察了作者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参与了当时西方否定中国的“大合唱”,另一面又借中国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理雅各与刘谧《三教平心论》75-87

摘要:理雅各的比较宗教研究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宗教观,既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宗教世俗化运动有关,也与传统神学向宗教历史研究和比较宗教研究过渡的进程有关,同时也与他在华30多年的生活经验以及长达50年之久的中国经典研究密不可分。而其中理雅各论述儒道释三教的比较宗教著述《三教平心论》,对于理雅各这一时期宗教观念的调整,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论《(昕夕闲谈)小序》的外来影响88-98

摘要:汉译第一部长篇小说《昕夕闲谈》的“小序”史无前例地发出了小说非“小道”的呐喊,因而被看成是我国近代小说理论的开山之作。“小序”的作者蠡勺居士为小说正名的大胆之举显然受到了西方小说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影响,但“小序”的外来影响问题一直没有引起国内学术界应有的关注。本文认为,除了原著小说本身之外,译介对象的文学声望与政治身份、西方小说理论的最新发展、以及原语国小说创作的繁荣,在“小序”作者的观念突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与动态
书评与动态 序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99-102

摘要:突然收到任一鸣发来的一份电子邮件,她先问我还记不记得两年前她曾向我提起过她在写一部专著《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我答应过待书正式出版时为她写一篇序。然后她告诉我,书在拖了两年之后就要正式出版了,她希望我能于近日内抽空为她的这本新著写一篇序,并附来了相关的材料。尽管我手头的事情确实很多,时间也确实有点紧,但我还是很乐意完成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一则是为了兑现两年前许下的诺言,而另一则,

中国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评陈建华主编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102-104

摘要:陈建华教授主编的《中国俄苏文学研究史论》(下文简称《史论》)是一部重要的学术史专著,它引起我们注意的首先就在于它对学术史的贡献。

现代性痛苦的丰富阐释——读钱理群《丰富的痛苦》104-108

摘要:《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寻常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时代都具吸引力。《哈姆雷特》于1603年诞生于英国,标志着现代主体性的诞生;《堂吉诃德》于1605年诞生于西班牙,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哈姆雷特》上演之初深受观众的喜爱,现在依然深受观众的喜爱;《堂吉诃德》在发表之初是畅销书,现在依然是畅销书。如同王维所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这两部小说甫一出世,便注定了其不凡的身份和命运,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的常青树。虽然也偶遭非议,

让传统走向世界——《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经翻译》评介109-115

摘要:2004年,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的张佩瑶教授撰文,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文章指出,在中国,“‘面向西方’和‘面向传统’这两种理论建设者,由于背后各有其学术传统、治学方法及文化视野,因此往往各走各路,只有分工没有合作。”[1:3]这句话讲得比较客气,事实上,这两种理论建构的取向,常常演化成路线之争,搞得势同水火。毋庸讳言,翻译研究的学科话语是由西方主导的。如何在世界译坛发出中国的声音,促成翻译研究真正的“国际化”,是中国学者面对的一项重要议题。这需要我们回到传统,以译学专业的眼光,

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在京出版115-116

轻舟已过万重山——全国新世纪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综述116-118

摘要:2007年10月28—29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和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新世纪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湖北宜昌三峡大学举办,来自50所院校的127名代表及5家出版社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比较文学研究的多元取向——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120-121

摘要:2007年12月8日,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新校区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及上海大学等单位的150多名师生会聚于此,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发展”的趋向、“译介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文化背景下的“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海外汉学研究”及“中西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07年本刊总目录122-124

《当代作家评论》二00八年第一期要目12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