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7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
影响概念的符号化和后现代时代的比较文学1-20

摘要:传统比较文学的基本思路滞留于同一性范畴,由此造成了对应式的影响观念,这一僵化观念的内在弱点不难发现,中国比较文学界要求变革的声音近年来也不绝于耳。关键是如何克服其僵化,而这一克服势必涉及整个学科方法论基础的转移,因为影响关系乃是比较文学的原动力之一。本文提出的使比较文学和影响观念符号化的建议,其用意有三:1、以符号化实现影响概念的再生;2、通过符号化拓宽比较文学的活动空间,促进学科的科学化和对当代人文科学方法论新成果的充分吸收;3、促成一种以差异运动为核心原则的比较文学,以呼应后现代时代的理论精神。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经典的解构与重建
英译汉诗经典化21-28

摘要: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产生了相当影响。至20世纪后半叶,由著名学者翻译家英译的优秀中国传统诗歌在欧美逐渐被经典化,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享有崇高地位。本文论述英译中国古诗在西方“经典化”的概况。

文本意义的瓦解与衍生——重读经典短篇小说《好人难寻》29-38

摘要:经典解读是一种文化行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会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融入解读过程之中,个性化的感受可以丰富文本的释义空间。本文通过重读美国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好人难寻》,试图展现文本意义不断衍生的可能性及经典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奥康纳对反面人物“逆子”的同情令众人费解,但是,通过对他童年体验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潜在愿望与有悖常理的行为之间的逻辑链,解释作者某些怪诞思想的合理性。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视野下的新神话主义
再论新神话主义——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39-50

摘要:21世纪以来,“新神话主义”创作在世界文坛和影视界形成席卷之势,神话成为全球范围方兴未艾的文化产业的重要动力和资源—资本。本文着重探讨新神话主义潮流给比较神话学这门学科带来的新拓展机遇,力求说明:对于当代再造神话而言,学术底蕴为什么比想象力更加重要。跨文化比较的大视野和多民族神话遗产的知识,理应成为今天的作家、批评家、比较文学研究者,尤其是重述神话作者们的必备素质。

神话的永恒回归——从《神话的力量》看坎贝尔的神话哲学51-59

摘要:约瑟夫·坎贝尔认为超验的世界是混沌一体的世界,是神的世界,而人的世界是一个对立的二元的世界。一方面,他强调这种二元关系中的互生互长,相互转换。他认为在时空界限中的一切都是双重的,人的存在本来就是多重的二元性的组合;而另一方面,坎贝尔认为在一元和二元这个根本的二元模式中,前者是优于后者的。所有存在的最根本的基础可以从两种意义上去体验,一种是有形的,另一种是无形的,也是超越形态的,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与神成为一体。以此,二元性被超越,形式消失了。

台湾原住民神话研究综述60-68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台湾原住民(非汉族居民)的构成,继而整体性地梳理和说明了1895年以来中外学者所作的台湾原住民神话研究,最后,按照“广泛分布的主题”、“本地流传的故事”、“台湾本土所没有的神话”三大类别,重点阐释了南岛民族的神话与亚洲历史文化之间的关联。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译介学研究
帝国的翻译暴力与翻译的文化抵抗:韦努蒂抵抗式翻译观解读69-85

摘要:本文分析了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策略的历史根源、具体方法和政治背景,指出他的这一翻译策略是对英美霸权传统的挑战。其实质就在于要用异化翻译的方式真实地再现源语文化的差异价值观,抵制美国主流语言文化价值观对翻译文本的暴力归化,让美国读者读到真正不同于美国价值观的语言文化他性。借此重塑源语文化和美国本土文化的原型,重组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

拉丁美洲文学翻译与中国当代文学86-94

摘要:本文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大陆在1949-1999年间对拉丁美洲文学的翻译与接受,关注这一过程中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揭示翻译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误读与错位、改写与挪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当代中国的文学与历史。同时,本文试图将对拉美文学汉译历史的考察同思考中国的自我想像与世界视野的变迁联系在一起,从而切入翻译与文化身份建构的理论问题,力图避免将翻译与政治、文学与政治相对立的研究思路;相反,论文着意再现的正是翻译与政治之间联结的复杂性,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恢复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可能性。

“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94-94

摘要:由兰州交通大学中文系与《文学评论》编辑部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与《文艺争鸣》编辑部协办的“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8月11日至13日在兰州交通大学和甘南桑科草原召开。来自海内外5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30余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大会讨论的主题是“中外文学对话与西部文化建设”,涉及3个议题:1、生态与关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与西部文化发展;

绝妙寒山道——寒山诗在法国的传布与接受95-109

摘要:“中国文化热”、敦煌学研究、自由诗运动、“垮掉派运动”、存在主义哲学以及世界性的禅学研究热等因素的影响,促成了唐代诗人寒山和寒山诗在法国这个汉学研究重镇的广泛传布与接受。寒山诗在法国的翻译与研究因此成为欧洲寒山学研究的风向标。

孙逊:“都市文化研究:世界视野与当代意义”109-109

摘要:今天,都市在世界范围内具备了越来越强大的控制力,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发挥着世界性的作用。同时,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作用力,文化对大众,尤其对弱势人群的整合力,以及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和触摸可及。基于现实的需求,都市文化研究成为今天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试图描述都市文化的生成、发展和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探讨都市文化与都市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考察当代都市文化的具体形态,

约翰·多恩:从西方到中国110-120

摘要:本文回顾了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西方和中国的接受状况。多恩在西方的接受经历了17世纪的辉煌期、18世纪的冬眠期、19世纪的复苏期和20世纪的狂热期;多恩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发轫期、90年代的发展期和21世纪初的持续发展期。多恩的诗作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反复阅读并引起极端相反的评价,说明了多恩及其诗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值得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历史想像与性别重构——世纪之交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之比较121-133

摘要:施叔青的《香港三部曲》、严歌苓的《扶桑》、虹影的《上海王》以及王安忆的《长恨歌》等是近年来世界华文女性写作中跨越多重时空背景、多元文化形态的历史性宏篇巨制,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持守女性立场,赋予女性主人公以历史发声的主体地位和重要见证作用,想像特定历史时段中的女性命运和性别关系,书写女性自我的历史主体性,重构女性记忆和历史,从而为世界华文女性写作提供自我认同和反省的精神镜像。

放逐到“阿拉斯加”的母亲134-143

摘要:本文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男性剧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讨论母亲在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美国剧作家奥尼尔和英国剧作家品特代表剧作中被放逐到"阿拉斯加"的过程。研究发现,多数剧作中的女性/母亲没有独立的身份,缺乏话语权,甚至要为男性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男性把母亲边缘化以维护父权秩序,边缘化的女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

左翼批评家茅盾的颓废观念144-156

摘要:西方的颓废思潮经过转译传播到租界化的上海后,遭到中国传统的名士风流、租界的疯狂享乐观念和左翼批评家的政治立场的渗透和改造。茅盾对西方的颓废文艺有着持久的兴趣,他从左翼评论家的立场对颓废观念进行改造,以“为人生”的观念解剖扬弃颓废的精神内涵,重新划定其意义边界,构设了新兴无产阶级的颓废观念样本。

有缘故的爱与无条件的爱——关于鲁迅与基督教文化资源关联的思考157-163

摘要:无论从文化根源、历史演变还是社会现实的角度考察,鲁迅语境主要是人文的和俗世的,基督教文化语境是灵魂观照和信仰层面的。鲁迅语境中的爱是有是非、善恶、亲疏、远近、智愚、高下区分的;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的爱是无缘故、无条件、无原则的。鲁迅语境的爱主要凸显爱者的自主性以及爱者与被爱者二者之间的关系,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的爱强调的是超验的第三维度的律例、典章、诫命、法度和信念。基督教文化语境中“爱不值得爱的人”能给人更大的启发。

中西神话及其在文学主题中的呈现刍议164-171

摘要:由于地理环境、心理结构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中西神话形成了多方面的变异和差别。同时,神话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学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能在许多文学主题中发现神话故事和人物的踪迹,这些神话因素一直以不同的面貌被反映到各自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中,使中西文学呈现出多样的差异性。

“魂流”旅程——从第一届韩中作家对谈会说起172-178

摘要:作为生活在中国并研究中国文学的韩国人,笔者平时感觉,中国方面比较缺少对韩国文学的关心和了解,就算有一点,也主要限于一些朝鲜族研究者。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一般老百姓比学者对韩国文化更加关心,因为他们喜爱韩剧。近几年韩剧在中国的大量引进和广泛普及。无疑在中国民众对韩国的理解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大众文化也好,新闻报导的内容(主要是与北朝鲜有关的外交关系)也好,中国人对韩国的了解难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离洞察文化内核的努力还有点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