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6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经典的解构与重建
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44-58

摘要:本文讨论经典的概念、经典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并简要论及了关于经典问题的论争。本文认为,经典不可能消失,它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但它的形成:标准等又不能不随社会和时代的演化而演化。

巴金的自我叙述与《随想录》的经典化59-76

摘要:对《随想录》的经典化叙述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巴金的自我叙述;二是公众的期待性叙述;三是学院派的知识分子叙述。以上三个层次在相互渗透影响中形成各自的意义指向,共同塑造《随想录》的经典地位。本文重点探讨巴金的自我叙述及其与另两种叙述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巴金对《随想录》的自我叙述经历了无意识书写到有意识建构的发展,对阐释者而言已经形成一种强势前理解,成为后两个层次叙述的逻辑起点。但是,在《随想录》解读中仍需发现巴金自我叙述的限度并超越它,走一条能与时代思潮链接的学术路径。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海外华人文学研究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77-89

摘要: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同步关系;从社会结构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非同质化的多元构成;从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

“我与《中国比较文学》”征文奖揭晓89-89

“越界”与“回归”——20世纪末华裔美国文学的主题演变90-102

摘要:“全球化”的强大话语功能使20世纪末的华裔美国文学形成了“越界”的族裔、国家、文化身份诉求,“越界”的题材书写范围,以及由于“新移民”文学声誉日隆引起的语言上的跨界现象;与此同时,世纪末的华裔美国文学依然不乏专注于探讨华裔美国族性、执著于表现唐人街历史及现实的“传统”叙事。从“越界”合唱中飞越出的“回归”之音,使我们看到了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一种族裔文学的“原生”特性。

郭春林:“中国的现代主义:不彻底的旅程——以汪曾祺为例”102-102

摘要:汪曾祺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作家,但他很快放弃了这一种实验。究竟是什么促使汪曾祺发生了一个转变?虽然他一直在表明他对现代主义的态度,但那态度的背后实际上是更为坚执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这样的认同必然会影响到他对现代主义的接受方式。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103-116

摘要:“流散文学”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流散”问题的本源出发,以最具典型意义的流散史实为样本,力图考辨流散现象和流散文学的内在机理,探究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结,同时也对流散文学的学科界线、流散文学对比较文学及一般文学成规的挑战等论题,作出初步的界说。

他者化与政治镜像——对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文化身份的省思117-127

摘要:迪斯尼动画片《木兰》在再现“他者”的过程中对本土文化进行了东方化和美国化,以美国主流文化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置换了原作《木兰辞》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改写了本土文化的民族身份。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强势文化的美国媒体实施了对弱势文化的整合与殖民,而真实的本土文化则遭遇了边缘化。

刘悦笛:“美学的传入与本土创建的历史”127-127

摘要:美学在中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又是中西文化和学术碰撞交融的成果。美学这门西学在被中国接受的过程中,必然被逐渐烙印上本土化的民族身份。美学在欧洲是“自发”的,它随着西学的东渐而舶来,刺激了“中国的”美学的“后发”。只有在西方这个“他者”镜像的比照下,中国美学方能获得自身的最初的内在定性。

发现与对话:中法比较诗学的必由之路128-136

摘要:本文试图梳理中法比较文学及诗学的研究现状并指出它呈现出三大层次性特征:一、译介出版层面的全面引进与规模效应;二、主体性研究成果的凸现即中法文学关系与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三、研究与生产层面的多维性与不平衡性特征显著,尤其对不平衡性所导致的种种遮蔽性进行了揭示。同时强调应在研究范式和研究视域上寻求突破,并揭示其两大研究新质:一、将比较视域聚焦在中法近现代民族国家文学的诗学建构上,并分别以中法近现代诗学的首篇经典文本为中心进行考查;二、指出中法近现代文学及诗学发展史上的某种相似性结构性命题。

亚洲汉文学史中的《千字文》137-150

摘要:郑阿财是研究敦煌蒙书的专家。他在谈到今后拓展敦煌文学研究领域的时候,曾经举例说,《千字文》、《蒙求》在日本发挥的影响有多大?它的续作在各方面很多很多,所以这方面的材料还有必要去开发,因为没有人有一个整体的系统。他还说,如果我们以敦煌的资料为核心,把它跟周边的,我们叫它“礼失而求诸野”的一个情况,与它互相对府,还是一个相当大的研究。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150-150

摘要:王云这部论著以20世纪之前的泛诗现象作为主要的述评对象,而这一直是诗歌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盲区。本论著的目的在于借助中国古代诗歌的观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新评估西方前现代诗歌。

绝对节奏会自由诗——庞德《华夏集》对英语诗歌韵律的创新151-162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诗歌以模仿维多利亚浪漫主义诗人为能事,其诗歌节奏死板僵化,不利于诗人客观地再现诗性体验。庞德本着自己“日日新”的创新诗学,在《华夏集》的翻译中注重意象的叠加与并置,创造性地使用绝对节奏,实现了对美国诗歌韵律的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的自由诗运动,对韦利等后世诗人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建清、詹悦兰编著《中国比较文学百年书目》162-162

摘要:本书是百年中国比较文学基本书目的汇集,收录了(1904-2005)中国(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学者及海外华人学者编撰的有关比较文学的图书1200余种,集梳理、考订和介绍为一体。本书体例分正文及附录两部分。正文主要是所收图书的出版信息和内容提要。出版信息包括出版社、出版年月、版次等,提要是对该书籍做简明扼要的介绍,包括主要内容、篇章结构、学术风格及学术简评。

改革开放后我国外国文学翻译界的一场风波163-173

摘要:本文借用安德烈·勒菲费尔三因素说中关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性影响的观点,尝试通过对《译林》译载《尼罗河上的惨案》引发的那场风波进行个案研究,考察在我国进入“新时期”之初的政治转型期,意识形态因素以及意识形态的嬗变对外国文学汉译的操纵和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
重温安徒生:她告诉我们理由——李红叶《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阅读札记174-176

摘要:手头有一本《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5月版),30余万字,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首先归功于李红叶女士的文字,她的文字很漂亮,但绝不是炫耀的那种,漂亮得很自然,所以,读起来很畅通和舒服;其次,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其学理上的创见和深度诱使我不忍心停止阅读,虽然我和李红叶女士素不相识,但她的著作我是发自内心地欣赏。

神话研究的原型图像学方法——评叶舒宪的《千面女神》177-180

摘要:女神文化是整个人类最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女神是不同种族最为古老的母亲原型。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就创造出了千姿百态的母亲形象。虽然她们千姿百态,然而却有一个惊人的一目了然的统一特征,那就是鼓腹肥臀,她们的孕育、繁殖和哺育功能被特别强调。人类最古老的母亲原型实际上是一个“大母神”形象。先民们为什么创造出一个大母神形象呢?大母神形象为什么要特别突出她的生育和繁殖特征呢?先民们为什么会以粗硕圆大的女神为最美呢?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之后,那种以巨大圆隆为特征的大母神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艺术中形形色色风情万种的美女形象。这是不是说.人类的大母神已经被彻底溃忘了呢?

刘献彪主编《中学比较文学十讲》180-180

摘要:本书以十讲三十章的篇幅编织了一个普及比较文学的知识网络。有导语性的提示,有简明流畅、紧扣中学教学实践的通俗讲解,更有高瞻远瞩就比较文学与文化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作出的理论指向。本书对拓宽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化视野,对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