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关于比较文学博士养成的浅见1-8

摘要: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自1993年在我国大学中设立第一个“比较文学博士点”至今,先后有31位国内外学者在这一博士点上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另有3位中途劝退或最终没有通过,占全体有效成分的10%左右。此外本研究所的“博士后流动站”先后有21位博士申请,学术委员会获准了一位北师大文艺学博士、一位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文学博士和一位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文学博士分期进行了“合作研究”。目前,有24位国内外学者正由本所5位博士生导师在4个学术方向上指导修读博士课程、撰写博士论文,准备申请“文学博士”学位。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对博士生培养的两点建议8-13

摘要:“北大-复旦比较文学论坛”今年已进入到第三个年头,可喜可贺。论坛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一是顺应了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形势,二是有赖于两校同仁的努力,三是得益于两校领导的支持。本届论坛尤其要感谢北大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吴志攀教授,他自论坛尚在酝酿阶段起就全力以赴地给予关心和帮助,此次更是从精神到物质都大力支持了论坛的召开。倘若大学里所有的“父母官”都能对学科建设取如是态度,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望矣。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学术理想、专业方向与指导原则——乱谈比较文学研究生的培养14-18

摘要:这第三届论坛的主题是关于博士生的培养,按说我并没有什么资格来谈论这一话题。虽然说这些年来我也参加过不少博士论文的开题、预答辩、评审和正式答辩,并且接受乐黛云老师安排,有限地指导过几个博士生,效果也还算不错,但是由于下的功夫不多,有点应付差事的性质,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真正深切的体会。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道义前提·创新标准·为师之道——博士生培养三题18-23

摘要:在我看来,研究生的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最需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切不可制订刻板划一的方案。跟本科教育的基本不同点在于:这个阶段所施行的教育,不再是以现存知识的成果去复制和启蒙心智,而是进一步以知识创化的冲力来激活和开发心智。缘此,就必须更多地利用和尊重个性条件。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谈论文的学术规范和评判标准24-26

摘要:我想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和评判标准的问题,以及个人的困惑,就教于各位同人。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研究生论文是否需要有“原创性”?26-31

摘要:今年的“北大-复旦比较文学论坛”已经是第三年了,我们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有可操作性。遗憾的是,我在临出发前几天病倒了,连续七八天的高烧,浑身乏力,无法前去参加盛会,失去了一次学习北大的机会。但是关于研究生论文的原创性,——这也不仅仅是针对比较文学专业——我还是有些困惑想说出来。我在1989年开始参加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工作;1993年以后,每年都招收比较文学的博士研究生。起先是在现当代文学专业里设立比较文学的方向,后来建立了比较文学博士点,就直接指导比较文学专业,但我在两个领域主要指导的研究生都是以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为主要方向,所以还是离不开中国现代文学的知识背景。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规范与张力32-34

摘要:本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的中心论题围绕着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范问题也是谈论得比较热烈的话题之一。这个问题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与近年来研究生招生大规模扩招但培养质量却每况愈下有着相当密切的关联。从一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来看,且不论其学术水平如何,单就形式层面而言,从论文的结构布局,论题的展开,课题史的回溯,文献资料的引用,都不同程度地显露出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的训练。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与学术规范训练34-39

摘要: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对话至今已经举行了三届了。我们从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谈起,继而谈到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参考书目,等等。现在,我们又转入到比较文学博士生的培养和论文写作。真可谓步步深入。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撰写博士论文要用“心”39-42

摘要:当前学术界对规范博士论文、提高博士论文的学术含量的议论越来越多,呼声越来越高。确实,相对于博士生的数量激增来说,有的博士生论文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论文选题重复很多,有的论文引文很多,自己的独立见解太少,有的论文缺乏一定的学术规范,等等。

第三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笔谈——博士论文的选题与就业的关系42-47

摘要:这次跟谢天振教授到北京参加“北大-复旦比较文学论坛”以前,我曾旁听了几次谢先生的博士生开题课,课上已经接触到这次论坛要讨论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即比较文学博士生论文的选题问题。用谢先生的话说,就是选题怎样能反映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特色,切入点和方法与外国文学研究有什么不同。比如说,一篇研究美国作家纳博柯夫的博士论文,收集了大量的西方学术资料,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论证,是否足以达到中国比较文学的论文要求。

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第三届年会——以博士生培养的规范与创新为中心48-51

摘要:"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第三届年会于2004年10月25-26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与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教师参加了论坛.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文科主管校长吴志攀教授、北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国有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新任理事、北师大外语学院院长刘象愚教授和北大外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
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52-69

摘要:本文认为比较文学研究领域长期不规范,未能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研究领域,这种失范引发了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认识上的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早期研究范围的人为收缩、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人为区分、美国学派比较研究的漫无边际以及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无所不包。这也直接导致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绵延不断,而重新规范比较文学的学科领域、试图从研究范围这一角度出发来解决比较文学研究的危机与困惑,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新书架:《方法与实践——中外文学关系研究》69-69

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从“外国文学史”到“中国翻译文学史”——一门课程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70-83

摘要: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中文课程取消论的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的外国文学史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的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史”来改造“外国文学史”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的国别文学史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的,也是不能相互取代的。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的性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外语院系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笔谈
“外语院系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笔谈——写在前面的话84-86

摘要:我国学术界对于世界文学的关注始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不仅冲开了中国长期关闭着的大门,也将外国的文化、文学带进了中国。随着对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异同作为主题的比较研究也逐渐吸引了一批学者的注意力。先是将比较作为一种方法,而后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领域,至今,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我国也有了近20年的历史。

“外语院系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笔谈——比较文学:既姓“中”,也姓“外”86-88

摘要:首先想提几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比较文学在中国重新崛起时的往事:新时期第一篇明确呼吁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的论文“比较文学简说”发表在1979年第2期的《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紧接着第二年发表的3篇倡导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的论文也是3个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人所著——季老、赵毅衡和本人;最早积极发起并主持召开国内第一个全国性比较文学会议的人也是一位外国文学研究者——著名的圣经文学专家朱维之教授;

“外语院系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笔谈——再论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位89-95

摘要:关于“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了。自从上个世纪比较文学研究在我国复兴以来,学术界就“比较文学学科”的定位,虽然发表了无数的见解,可是至今仍然是一个歧义重生悬而未决的问题。从人文学术的一般立场上说,作为单一的个人如果从事这一学术研究,那么学科的定位与否以及定位的科学性程度,对于他个人而言其实是无关研究宏旨的;但是,作为一门群体进行的学科,特别是作为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设立的学科目录,那么,它的定位的准确性即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这一学科的成败兴亡,我想,这不是危言耸听.

“外语院系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笔谈——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外语院系的介入95-98

摘要:张西平、谢天振两位教授联合倡议召开本次会议,以引起大家对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问题的重视。我本人十分支持他们的倡议,也十分赞成外国文学研究者积极参加比较文学研究,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