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 31-1694/I 国内刊号
  • 1006-6101 国际刊号
  • 0.3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中国比较文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4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学术前沿:学科理论新探索、中外文学关系、翻译研究、书评·综述

中国比较文学 200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
比较文学教学与学科理论建设——新世纪中国比较文学:问题与前景——首届中国比较文学高层论坛发言纪要1-10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象与方法(上)11-30

摘要:本文节译自美国比较文学协会2003年报告草稿的第一部分第二节。第一节为比较文学研究史的回顾,此处限于篇幅删去未译;第二部分讨论目前比较文学所处的时代性质,我们拟于下期翻译刊出。报告作者系斯坦福大学亚洲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苏源熙(Haun Saussy)。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每10年发表一份报告,对美国国内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走向作出评判。本文在回顾比较文学对象史的基础上,着重对1993年伯恩海默(Charles Bernheimer)的报告作了评论。为方便阅读,译文给出原文中所涉及的重要外国作者和著作的英文名,并对较主僻的作家和作品给予简要注释。

国内首家比较文学专业学术网站——文贝网5月初正式开通30-30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在香港31-39

摘要:比较文学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是当前国内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将从教学方面考察现阶段比较文学课程在香港开设的大致情况,主要讨论这些研究型大学内比较文学教学的学科建制、课程设计、教学动态,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希望通过这种介绍,为国内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比较文学的教学与比较视域的培养——评杨乃乔主编的教材《比较文学概论》40-52

摘要:本文围绕“比较文学的教学与比较视域的培养”这个中心问题,评论杨乃乔主编的新版教材《比较文学概论》一书对传统比较文学教材的新突破,即从“比较视域”的角度界定了比较文学的本体论、学科特点、定义、方法论以及不同于其他相关学科的特质所在,从而为高校文科中的比较文学教学提供了价值基点——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比较视域”之思维习惯。

比较文学的焦虑及其他53-57

摘要:赵薇在《绿茶》中主演了一个性格怪诞的角色,她学的专业居然是“比较文学”。而一个现代文学的教授得知我主修比较文学时,也现出很惊讶的神色:好吓人的专业啊!这样的事例我在入学以来遇到得太

新书架57-57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经典的解构与重建
赵树理:被“展览”的经典75-86

摘要:赵树理在中国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尴尬与遭遇,是一个我们所无法忽视的复杂现象,它既与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密切相关,又牵涉到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知识分子、农民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甚至也牵涉到赵树理本身的气质与个性问题。“展览”这一词语几尽表达了赵树理在经典化中进进出出的境遇,甚至我们可以说,赵树理正是一个被“展览”的经典。

借东方佳酿 浇西人块垒——关于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对话87-103

简评法籍华人作家程抱一的新作《对话》104-107

摘要:程抱一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在法国,他却是一个堪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夏多布里昂、雨果等伟大作家并列的人物,因为,他们都曾经或目前正是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法兰西学院长久以来是法国文化与学术精神的象征,院士被称为“不朽者”,地位极其崇高。

变迁的张力:钱钟书与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108-121

摘要:中国人文学术传统或文学研究传统的变革,不是简单地以新换旧、以西化中或以科学性排斥审美性,而是应在诸对抗性要素或可变性与不可变性之间,维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开拓者的钱钟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为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本文结合钱钟书的观点,集中探讨了“过去的现在性”、“文学研究的‘科学化’及其限度”这两个命题,并通过实例简要说明了钱钟书在文学研究中“维持难以维持的张力”的能力以及在中西会通的语境下推动旧学新变的良苦用心。

脱魅中的巫魅——论施蛰存小说的传统因素122-139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施蛰存小说集《梅雨之夕》的讨论,分别针对其小说中的叙事角度问题、问句问题、中西两种话语交错所构成的叙事动力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施蛰存对西方诗学的运用,尤其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题材的小说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对中国传统的追求。现代文学中的“新感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隐喻:修辞概念与诗性精神140-150

摘要:“隐喻”研究已成显学,本文对这一术语所蕴含的修辞意义与诗性精神进行了如下分析:一、“隐喻”(metaphor)一词的词源意义与修辞意味;二、西方“隐喻”研究的不同阶段及对隐喻的相异评价;三、隐喻研究历经了从语言学术语到心理学概念、从修辞学隐喻到诗学、文化学隐喻的演递过程,原型批评就是诗学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四、语词与实在之间的不对应、非逻辑、指他性、飘浮感,使隐喻本质上具有了隐秘、模糊等审美特征;五、隐喻不仅是写作者在特殊语境中遭遇言意困境时的一种书写策略,也是他们进行终极意义探寻的一条必由之路,是体现人类诗性智慧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

隐喻:人与言的和解者151-162

摘要:人与言的疏离与和解构成了人类文明的一大母题。“言说”是人类的本性,而人类通过语言才成其为自身。人类借助隐喻符号来初步把握“整体经验”,而这种非推理性的“原始符号”会逐步“淡出”,为“推理性的表达”所取代,而这也正是人类语言、思维乃至全部知识的一般发展轨迹。通过对隐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终于在语言中发现了自身存在的家园。

作者——译者的新关系——“双性同体”模式163-175

摘要:本文借助女性主义批评的“双性同体”这一概念,用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在回顾了原作者和译者间关系演变过程后,指出传统的基于“忠实”观念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以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只有提倡“双性同体”的作者/译者新关系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论点摘编175-175

见证比较文学先贤的国际友谊——悼念孟而康教授176-177

摘要:孟而康教授(Professor Earl Miner),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欧洲文学与日本文学资深教授。著有《比较诗学》、《德莱顿的诗歌》、《日本宫廷诗导论》、《从多恩到考利的玄言诗》等。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长、跨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书评
博大精深 典雅精美——海外版《中国古典文学译文集》(第一卷)简评178-180

摘要:在新千年开始之际,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的《中国古典文学译文集》(第一卷)(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Volume One,2000,2002,以下简称《译文集》),成了西方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