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现代化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渔业现代化杂志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Fishery Modernization

  • 31-1737/S 国内刊号
  • 1007-9580 国际刊号
  • 0.7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渔业现代化是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3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渔业现代化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水产养殖工程、渔业信息化、渔船与捕捞、水产品加工

渔业现代化 201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升降式水产养殖水质自动检测系统设计1-5

摘要:水产养殖水质参数检测作为现代化水产养殖的重要特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满足水产养殖业对水质环境参数检测的迫切需求, 研究设计了一种升降式水产养殖水质自动检测系统.该系统由无线传感模块和传感器保护模块构成, 无线传感模块采用GPRS无线传感技术实现水质参数的采集和传送;传感器保护模块利用PIC16F877A 型单片机作为控制器, 通过ZigBee实现与服务器的远程通信, 从而控制检测装置的升降和水质传感器的冲洗与保湿.通过PC或手机客户端, 养殖户可以对检测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结果显示,系统运行稳定, 装配简易, 操作方便, 实现了对鱼塘水温、溶氧和pH的自动检测; 远程控制反应时 间在1 s 以内, 数据传输错误率基本为0;溶氧、pH和温度传感器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0.55%、1.89%和 1.32%.研究表明, 升降式机械结构工作稳定, 实现了传感器的冲洗、保湿功能, 远程控制动作反应速度和测 量精度达到水产养殖水质信息采集的要求, 能够满足水产养殖水质检测的应用要求.

自主移动式太阳能水车增氧平台设计6-10

摘要:针对目前增氧设备不能移动、 能源利用单一、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低、不具备溶氧检测系统的问题, 设计了一种自主移动式太阳能水车增氧平台.通过整体性能的研究分析, 设计了增氧平台的整体结构, 提出了以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实时检测和水车左右电机差速控制的自主移动式增氧的实现方法;根据增氧平台工作时间、功率消耗以及阴雨天措施等要求, 理论分析了系统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组的配置方法, 设计了系统 硬件并对各功能模块进行了选型; 研究了增氧平台的软件系统以及远程监控端的上位机系统.通过离岸测距实验, 验证了增氧平台能够按设定安全距离沿岸边平行移动, 并在前方遇到障碍物时进行转向避障, 初步 实现了增氧平台的自主巡岸移动, 扩大了水域的增氧范围.相比传统电力供电固定式增氧设备, 增氧平台的 增氧范围更大、更灵活, 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

加拿大开发专用于水产养殖的遥控潜水器10-10

摘要:加拿大Deep Trekker公司特别为水产养殖开发了水下无人机和遥控潜水器(ROV).这些设备为水产养殖场提供了快速反应监测能力,可以让养殖者对他们的水下结构设施及养殖的鱼类生物始终了如指掌.ROV所巡察到的一切都能在遥控器自带的超亮屏幕上显示出来.全套遥控潜水器系统可放置在一个手提箱中,可以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将整套系统部署到位.

基于ARM9及Android的水产养殖监控系统设计11-15

摘要:为促进水户养殖的技术更新,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设计了一种基于ARM9处理器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水产养殖自动监测控等系统.采用STM32微处理器实时采集养殖场水溶氧、水位 4 项参数,用ZigBee节点技术进行综合,并以无线.方式传输数.据至Amlroid终靖,实现水质参数的自动调节与控制.当溶氧浓度和水位超出预定阈值时,系统根据检测结果自动控制增氧机与补排水泵的开启与关闭;当PH与水温超出阈值时,系统会通过终端及现场报警提醒人工干预,减少环境对水产养殖产量的影响. 测试结果显示,可控制溶氧、水位在合理误差范围内(分别为±0. 4 mg/L、±2 cm),可以满足水产养殖远程监控的要求.

循环水养殖系统管式射流集污特性试验研究16-21

摘要:工厂化养殖池内的污物聚集效果是养殖池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重要指标, 对提升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一种典型的工厂化鱼类养殖池, 对边侧管式射流系统驱动下的流场特性和污物聚集效果进行研究, 探讨了射流角度、射流流速和循环抽吸方式等因素对养殖池内水体流场特性及污物聚集分布规律的影响.利用手持式ADV流速仪在养殖池内进行布点测量, 获得各点流速数值, 然后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流场插值构图, 研究养殖池的流场分布特性; 污物聚集特性采用图像法进行处理分析.研究表明: 管式射流驱动作用下, 流速从池心向外呈“ V” 型变化.在射流角度固定为40°条件下, 射流速度越大, 池心低流速区域范围越小, 污物聚集效果越好.当射流速度达到0.3 m/ s 时, 污物基本聚集于池心; 在流速固定的情况下, 对污物聚集效果存在一个最佳的射流角度, 约为40°.池内循环抽吸模式对流场和污物聚集效果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 采用底部抽吸时, 排污孔附近的径向流速与切向流速均高于边侧抽吸模式, 且污物聚集效果明显优于边侧抽吸模式.该研究成果可用于工厂化鱼类养殖池管式射流水力驱动系统的优化设计, 在不影响养殖对象生长的前提下, 可尽量提高射流流速, 最佳射流角度一般为40°左右, 并尽量采用底部抽吸模式.

毛蚶在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下潜沙行为的观测与分析22-26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底质与撒播方式对毛柑(Scapharca subcrenata)潜沙行为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 观察了壳长( 10.0±0.9)mm毛蚶的潜沙过程, 并研究了沙质(粒径251-500μm )和泥沙质( 粒径〈120 μm )两种底质和播散方式( 集中和分散) 对毛蚶潜沙时间和潜沙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毛蚶潜沙过程分为准备、潜沙及结束3 个阶段.在两种底质条件下, 集中播撒方式的毛蚶潜沙时间均短于分散播撒方式, 但同种底质不同播撒方式下的毛蚶潜沙时间差异不显著( P〉0. 05).无论是集中播撒还是分散播撒, 沙质条件下毛蚶的潜沙时间均短于泥沙质的潜沙时间, 并且在分散播撒方式下, 两种底质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 ;两种底质条件下, 毛蚶的潜沙率均表现为集中播撒高于分散播撒.研究表明, 与泥沙质底质相比, 毛蚶在沙质条件下更易于快速潜底; 与分散播散方式相比, 集中播撒更利于毛蚶快速潜底.

英国开发贻贝离岸浮吊养殖新系统25-25

摘要:一个用于开阔暴露海域的独特的贻贝浮吊养殖新系统在英国实现了成功运行,并已产出了生长快速且高质量的贻贝.该系统可以为贻贝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增加贻贝产量,且可保障贻贝养殖场的整体完整性.

挪威-养殖公司利用废弃散装船养殖鲑鱼26-26

摘要:世界最大的养殖公司Marine Harvest公司利用废旧的巴拿马型散装船养殖生产鲑鱼.船舱经改造后预计每舱可养殖16万尾鲑鱼.该公司早前已向挪威有关部门提交了获得有关椭圆形养鱼池的许可证申请.据介绍,每一个椭圆形养殖单元每年可生产1000吨鲑鱼.该公司另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概念设施是"Back Cage",它是一种潜式离岸养殖网箱,可容纳20万尾鱼.

泥蚶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比例和密度的研究27-32

摘要:为优化泥甜( Tegillarca granosa)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混合养殖体系, 利用围隔法研究了泥蚶与凡纳滨对虾的适宜混养比例及泥蚶的适宜养殖密度.比例优化试验中, 设置泥蚶密度分别为750、 1150和 2250 kg/hm^2,虾苗密度均为1.7×10^5 ind/hm^2,泥蚶与对虾的个数比分别为1.84(A组)、2.75(B组) 和 5.50 (C 组).在泥蚶和对虾的优化比例(4: 1)下, 设计泥蚶密度梯度, 分别为50ind/m^2( L 组)、 75 ind/m^2(M 组) 和 100ind/m^2(H 组).结果显示, B 组水体氨氮浓度显著低于A 组( P〈 0.05 ) ,而 A 组硝酸 盐氮浓度显著低于B 组( P 〈0.05) ,其它水化学指标不存在显著差异; B 组对虾产量显著高于A 组( P 〈 0.05 ), 各处理组的收益率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 .05 ), 依次为B 组〉 A 组〉C组.泥蚶密度试验中, M组泥蚶的规格、存活率和日均生长速率均高于L 和 H 组, 水化学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 混合收益最佳的条件是: 泥蚶和凡纳滨对虾的个数比为4: 1, 泥蚶的养殖密度为75 ind/m^2.

澳大利亚开发一种能延长牡蛎保质期的设备32-32

摘要:像大多数的海产品一样,去壳后的牡蛎保质期大为缩短,这限制了牡蛎的经济效益.位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的一家公司有望通过应用机器化和激光技术,改变这一状况.该公司正在开发一款采用腊状物对牡蛎进行封口的设备,这样既使牡蛎容易开口又可以让牡蛎有更长的保质期.采用新工艺加工的牡蛎保质期可多延长6-7天.

光照强度对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行为和生长的影响33-37

摘要:为优化海上养鲍设施,特别是养鲍网箱结构,开展了40d的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aliotis discus discus ♂)在0 Lx(暗光照)、0-500 Lx(弱光照)、0-6 500 Lx(强光照)3组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与活动试验.结果显示,壳长(4. 86 ±0. 17) cm、体重(15. 08 ±1.07)g的幼鲍,壳长平均日增长和体 重平均日增长分别为(0.014 1±0.003)cm/d 和(0.054 9±0.011)g/d(暗光组)、(0.008 3±0.003)cm/d 和(0.046 ±0.013)g/d(弱光组)、(0.007±0.001)cm/d和(0.028 4±0.016)g/d(强光组),二者均与光照强度呈反比,且光 照对鲍壳生长的影响大于对质量的影响.暗光照环境下,幼鲍活动时间提前30 min,活动时间增加0. 5- 1 h,且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研究表明,强光照会对鲍形成光压抑的生活环境,影响鲍的正常行为与生长. 海上养鲍应根据鲍对光照刺激的反应,选择适宜的水层,并优化网箱和匍匐基结构.

不同解冻方法对冻藏罗非鱼片理化性能的影响38-43

摘要:为获得适合冻藏罗非鱼片的解冻方式,以解冻时间、解冻损失率、 TBA值、K值和pH为指标,研究冰箱冷藏箱解冻( CT)、自然空气解冻( AT)、真空解冻( VT)和超声波解冻( UT)四种解冻方法对罗非鱼片品质的影响,并对解冻后鱼片的横切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与CT和AT相比,VT和UT的解冻时间较短(P〈0. 05),解冻损失率、TBA值、K值和pH的变化均较小( P〈0. 05).扫描电镜显示,解冻对罗非鱼肉的微 观结构均有-定的影响,但VT对鱼肉微观结构影响最小,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近鮮鱼,UT对鱼肉的微观结构 破坏较大,CT和ATD影响较小且无明显差别.研究表明,真空解冻方法既能缩短解冻时间,又能较好地保 持罗非鱼肉的理化品质和微观结构,其与自然空气解冻法相比,解冻时间减少97. 7%,解冻损件率减少 87. 5%,TBA值下降92. 3%,K值下降61. 7 %,微观组织结构保持完整,是解冻罗非鱼片的最佳方式.

鱼类加工副产物中胶原提取技术与性质分析44-50

摘要:鱼类加工产业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鱼皮、鱼鱗、鱼骨、鱼鳍、鱼鳔等不同鱼类加工副产物, 如何对这些副产物进行高值加工利用引起广泛关注.目前,鱼类加工副产物的利用途径主要包括制作休闲食品、饲料鱼粉、肢原等.其中,因肢原产品的附加值空间大,以鱼类加工副产物为原料提取肢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介绍不同鱼类加工副产物组成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以不同鱼类加工副产物为原料提取肢原的研究现状,总结分析了从不同鱼类加工副产物中提取肢原的提取率、产物纯度及性质, 展望了以鱼类加工副产物为原料提取肢原的发展前景和方向,分析认为酸-酶结合法更适用于鱼肢原的提取,并具有广阔前景.

西班牙金枪鱼船队试用生物可降解集鱼装置50-50

摘要:西班牙金枪鱼远洋围网捕捞船队将在印度洋进行的此项试验将至少部署100个此类生物可降解集鱼装置,以评估它们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耐久性以及所用制造材料的无毒性.该装置的应用旨在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除了像竹子、黄麻和其它天然纤维等材料之外,新型集鱼装置包含了由棉花、亚麻等天然纤维制成的材质以及多种类型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其目的是为了实现集鱼装置在耐久性和一旦遗失或漂走对环境零影响之间的一个平衡.

液熏鲍冷风干燥工艺优化及贮藏期的研究51-58

摘要:为提高鲍鱼的附加值,研发干制液熏鲍新产品,以确定液熏鲍干燥最优工艺参数及贮藏时间.以液熏鲍为研究对象,采用冷风干燥技术干制液熏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设计试验,以冷风干燥温度、干燥风速和干燥时间为因素,对干制熏鲍的硬度和弹性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并建立相关数学模型,确定液熏鲍冷风干燥的加工工艺;同时探讨干制熏鲍的安全指标及保藏性.结果显示,由模型方程确定液熏鲍鱼冷风干燥工艺的最优参数为:温度26℃,风速4 m/s,时间23 h.在此条件下干制熏鲍的硬度为(22 845.05±1 098.71)N,弹性为(-0. 13±0.03)mm.经该工艺生产的干制熏鲍,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商 业无菌要求,并且具有较好的风味和品质.

食盐浓度对腌制鳙鱼片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59-63

摘要:为了详细了解不同食盐浓度腌制处理对冷藏在(4 ± 1)℃条件下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品质的影响, 测定了感官分值、挥发性盐基氮( TVB- N)、菌落总数(TAC)、硫代巴比妥酸值( TBA)、腺苷三磷酸( ATP)关联 物等指标.结果显示,感官分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且对照组、T1组(1. 5 %盐腌)和T2组(4.0 %盐 腌)的感官品质分别在4 d、4 d后和8 d后不可接受.此外, TVB-N、TAC、次黄嘌呤( Hx)和K值在贮藏期间 呈增长趋势, T2组在这些指标中显著低于对照组和T1组( P〈 0.05).TBA值也呈增长趋势,但T2组的TBA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05);这表明T2组脂肪氧化程度更严重.研究表明,1.5%的盐腌处理对冷藏过程中鳙鱼片的品质劣变有一定的延迟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4. 0%的盐腌处理能显著减缓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延长货架期,但会促进脂肪的氧化.

利用大西洋鲑内源酶酶解加工废弃物制取抗氧化肽的研究64-69

摘要:大西洋鲑( Salmo salar)加工废弃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直接遗弃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探索利用自身内源蛋白酶酶解制取抗氧化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大西洋鲑内脏所含内源蛋白酶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测得主要含有3种内源蛋白酶,最适pH为2.0、6.0、9.0,pH 9.0的碱性蛋白酶具有最高的酶比活力.以水解度和总抗氧化活性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大西洋鲑内源蛋白酶处理鲑鱼的加工废弃物干粉料的最适条件,再用正交实验L16(4^5)对其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影响酶解液总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P 〈 0.05)为温度、pH和酶解时间,比较后得到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35℃、加酶量0.7 mL/50 mL、料液比0.7 g/50 mL、pH 9.0、酶解时间7 h,该条件下酶解液的总抗氧化活性为 258.29 U,大西洋鲑加工废弃物干粉料水解度为15.00%.研究表明,采用大西洋鲑内源蛋白酶酶解鲑鱼加工下脚料并制取抗氧化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基于水声技术的黄海近海鱼类活动定点监测研究70-75

摘要:为了研究黄海近海鱼类活动规律, 采用自主研制的科研型鱼探仪于2015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对调查海域的鱼类活动进行了首次声学调查, 统计分析鱼类活动规律.在调查海域布放4 套鱼探仪设备对鱼类进行定点长时间监测, 并将采集到的鱼类回波数据利用水声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 得到调查海域单体鱼类目标强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鱼类目标强度大小的分布以及鱼类在不同水层和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情况. 结果显示, 调查海域冬季鱼类主要活动在4 -10 m 的中上水层, 鱼类分布随着水层深度的逐步增加而急剧减少; 从9:00至13:00鱼类活动频度呈增大趋势, 并在13 :0 0至1 4 :0 0频度达到顶峰(约为38% ), 随后频度减弱; 统计得到该海域鱼类目标强度主要以- 4 9- -4 0 dB占比最高,目标强度大于- 40d B的鱼类均匀分布在整个水层,目标强度小于- 40 dB的鱼类主要分布在4 - 10 m 浅水层.研究表明, 采用水声技术能够实现对鱼类活动的监测; 调查海域的鱼类目标强度分布比较集中, 鱼类在深度上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上水层, 鱼类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情况随水温变化而变化, 温度升高鱼类活动频度增加, 反之则降低.由此可知, 该海域鱼类的种类以暖水物种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