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李果皮组织细胞生长以及水分和可溶性固形物(TSS)与裂果发生的关系,对裂果发生的组织解剖特点进行了观察,探索了喷施硼砂溶液、氢氧化钙溶液以及搭建塑料大棚等措施防止裂果发生的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解剖学观察和显微测量表明,绥李3号果实开裂的直接原因为果实外皮层与内部薄壁组织细胞生长不协调所致。与吉林6号和绥棱红相比,绥李3号果实在快速生长期内部薄壁组织细胞生长速率显著过大(P〈0.05),而表皮细胞生长缓慢或停止。加之其表面纹饰空隙较大容易形成潜在突破口,这样内外相互作用致使果实开裂。2.裂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果(P〈0.05)。3.喷施硼砂可以减轻裂果,但喷施氢氧化钙溶液无明显效果。4.果实临近成熟时(8月初),土壤含水量与裂果程度呈正相关(P〈0.05);搭建塑料大棚并在周围挖排水渠可以有效地减少绥李3号果实开裂,说明水分是影响绥李3号裂果的主要驱动因子。
摘要:由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主办,广东省和平县政府和仲恺农业技术学院主办,广东省园艺学会协办的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第二届研讨会于2006年8月10~12日在广东省和平县召开。广东省河源市、广东省农业厅、和平县政府的主管领导,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园艺学会的负责人,来自全国猕猴产业的科技、生产、流通、加工方面的近200名的同行参加了研讨会。
摘要:研究了河北省中南部苹果园1993年和2003年土壤养分的状况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经过10年,0~20cm苹果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分别平均增加了2.548、0.317g·kg^-1;碱解氮、速效磷(Olsen-P)、速效钾分别增加了17.1、122.3、279.5mg·kg^-1。;有效铁、锌、锰分别增加了9.2、1.9、10.5mg·kg^-1,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土壤有效铜有所增加,差异达显著水平。苹果园土壤养分主要在0~40cm土层积累,40~80cm土层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养分积累量逐渐减少;随着离树干距离的增加,土壤养分积累量也逐渐减少;各养分积累量为Olsen-P〉速效钾〉碱解氮〉全氮和有机质。
摘要:应用透射电镜研究了香蕉茎尖滴冻法超低温保存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装载后,细胞液泡化程度降低,出现质壁分离。脱水处理使质壁分离程度加重,原生质体浓缩,一部分细胞的细胞壁、膜系统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也有小部分位于分生组织区域的细胞结构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程度不深,在恢复培养时会自动修复,并再生出植株。细胞严重伤害主要发生在脱水处理过程中,冷冻环节基本上不产生新的损伤。讨论了上述变化的可能机制。
摘要:以‘赤霞珠’葡萄果实(Vitis vinifera L.‘Cabemet Sauvignon’)为试材,采用LiChrospher 100 RP-18e色谱柱(250mm×4.0mm I.D.,5μm),冰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成功地分离了(+)-儿茶素[(+)-catechin,CAT]、(-)-表桔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桔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gallate,ECG]等5种葡萄果实中最为重要的黄烷-3-醇及其衍生物,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并可以同时测定葡萄果实中5种黄烷-3-醇及其衍生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此外,经TSKHW-50(F)柱分离纯化,间苯三酚存在下酸解后进行HPLC分析,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测定葡萄果实中多聚黄烷-3-醇平均聚合度、平均分子量及其组成的方法。果实样品检测结果表明:黄烷-3-醇及其多聚体主要积累于果皮和种子中。
摘要: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蟠桃(Amygdalus persica var.compressa Bean)中克隆出3285bp的β-半乳糖苷酶基因cDNA全长,GenBank登录号为AY874412。该cDNA 2559bp,编码853个氨基酸。将其插入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B121trxB(DE3),筛选重组菌株。经IPTG诱导表达后,SDS-PAGE呈现约115kDa特异表达条带。并通过体外酶促反应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的生物活性。
摘要: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国内外31个杧果主要品种进行分类与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的14对引物组合在31份杧果种质中共扩增出了176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的比例为97%。平均每对引物产生125.8条带和121.6条多态性带,总的多态性带率为97%;基于AFLP标记,以0.48的相似系数为阈值,所有供试杧果材料被分为7大组群,第一组群内以0.52为阈值,又可分为6组。与形态标记相比,基于AFLP标记的杧果分类体系更能反映杧果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摘要: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合作906’为材料进行溶液培养试验,设2个因子:CO2和营养液浓度;CO2浓度设正常(360μL/L)和倍增(720μL/L)2个水平;营养液浓度设基本营养液(日本山崎番茄营养液),微量元素采用阿农营养液配方的1/2、1/4、1/8、1/164个水平,完全试验方案8个处理,3次重复。pH为6.0±0.2,3d更换1次营养液。
摘要:以枇杷果实为材料,通过1-甲基环丙烯(1-MCP)和温度处理,探索其对采后枇杷果实衰老过程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枇杷果实采后在20℃贮藏过程中,脂氧合酶(LOX)活性、超氧自由基(O2)积累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呈峰型变化,果肉组织相对电导率持续增加,果实硬度趋于增大,果肉渐趋粗糙少汁,具有组织木质化的特征。1-MCP可以显著抑制PAL和LOX活性,减缓O2生成,延缓组织衰老进程和硬度的增加。1℃低温贮藏可以有效延缓果实的衰老进程,但会导致果实出现冷害,其典型症状也表现出了组织木质化。采后枇杷果实衰老过程中的硬度增加与冷害胁迫下的果实组织木质化具有相似的基本特征,但其内在机制可能不同。
摘要:用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22与叶用芥菜可育品系X09-1和X12-1杂交,并以叶用芥菜为轮回亲本连续7代回交,获得了2份不育性稳定的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的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植株形态与轮回亲本相近,有正常结籽能力。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末期Ⅰ染色体数目稳定为18条,表明回交核替换已经完成。用转育成的新不育系试配杂交组合,经配合力测定,筛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种。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叶片和花薹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的组分与含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和花薹的硫苷组分相同,由6种脂肪族硫苷(3-甲基亚硫酰丙基硫苷、2-羟基-3-丁烯基硫苷、2-丙烯基硫苷、4-甲基亚硫酰丁基硫苷、5-甲基亚硫酰戊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和4种吲哚族硫苷(4-羟基吲哚甲基硫苷、吲哚甲基硫苷、4-甲氧基吲哚甲基硫苷和1-甲氧基吲哚甲基硫苷)组成,其中3-甲基亚硫酰丙基硫苷、2-丙烯基硫苷和5-甲基亚硫酰戊基硫苷3种组分为芥蓝中首次被检测到。花薹总硫苷的含量达到4907.1μg·g^-1DM,是叶片的4.57倍。叶片和花薹中,3-丁烯基硫苷为主要硫苷,分别占硫苷总含量的56.46%和60.37%;吲哚甲基硫苷的含量其次,分别占总含量的18.85%和11.10%;5-甲基亚硫酰戊基硫苷的含量最低,仅占总含量的0.26%和0.39%。叶片脂肪族硫苷的相对含量低于花薹,但是其吲哚族硫苷相对含量高于花薹。
摘要:以10个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季节对其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采收的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显著高于冬季采收的。叶用芥菜含有槲皮素和山奈素两种类黄酮化合物,春季采收的槲皮素和山奈素含量高于冬季采收的。基因型间总酚、槲皮素和山奈素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与生长季节有极显著的互作关系,表明生长季节对不同基因型叶用芥菜酚类物质积累和抗氧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总酚、槲皮素和山奈素的含量分别与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
摘要:采用31个10bp随机RAPD引物对辣椒属(Capsicum)5个栽培种31份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276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44条,占88.41%。C.annuum多态性位点比例(PPB)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32.97%和0.1599,表明其遗传多态性较低。31份材料两两不同种质间Jaccard相似系数在0.349~0.952之间,平均为0.72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C.annuum与其它4个栽培种的亲缘关系由近至远分别是C.chinense、C.frutescens、C.pubescens和cbaccatum。对C.annuum24份不同类型材料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形态分类不能完全对应,说明我国现行主要基于果实形态的变种分类体系不能准确反映Cannuum种质的遗传差异。本研究还发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C.frutescens种质与美洲C.frutescens种质具有较大的扩增片段差异,为进一步考证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也是辣椒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新的证据。
摘要:以15℃夜温为对照,研究了12℃、9℃、6℃夜间低温对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低温抑制了植株总干物质的积累;总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下降;光合作用相关因素中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下降,气孔限制值(Ls)增大。12℃、9℃夜低温处理10d净光合速率及相关因素可恢复到正常水平;6℃低温处理10d对番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则不可恢复,而对光合作用相关因素的影响是可恢复的,说明在恢复期间6℃夜低温处理净光合速率的降低与Gs、Ci、Tr、Ls无关。所有夜间低温处理对Fv/Fm、ΦPSⅡ、ETR影响较小,低温胁迫解除后很快得到恢复,说明试验所设定的夜间低温及其处理时间未对PSⅡ系统造成伤害。
摘要:0.1mg·L^-1油菜素内酯(EBR)处理黄瓜叶片后能显著提高净光合速率(Pn),其效应可持续一周。EBR处理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气孔限制值(l)无明显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RuBP最大再生速率(Jmax)。EBR还通过增加PSⅡ反应中心开放程度(qP)从而提高PSⅡ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但不影响天线色素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