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9332
  • 国内刊号:21-1253/Q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98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2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应用生态学报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浙江天目山老龄森林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

摘要:物种丰富的异龄老龄森林对陆地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及全球碳收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关于老龄森林碳通量的研究很少,亚热带地区的老龄林更鲜有报道.本研究利用涡度相关技术观测了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浙江天目山一个老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CO2通量.以2013年7月到2014年6月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此老龄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生态系统总交换量(GEE)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老龄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NEE月总量除12、2月为正值外(表现为碳源),其余月份均为负值(表现为碳汇).NEE月总量平均为-61.52gC·m^2,各月碳吸收量以6月(-149.40gC·m^-2)最高,10月次之,呈双峰变化;最大碳源出现在2月(23.45gC·m^2).各月NEE平均日变化差异明显,6月的平均通量峰值最大,达到-0.98mg·m^-2·s^-1,12月最小,为-0.35mg·m^-2·s^-1;NEE符号改变的时间也呈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NEE、Re、GEE分别为-738.18、931.05、-1669.23gC·m^2.与相近纬度相近林型的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由于其复层结构和多种幼龄更新树木的存在,其测定的固碳量较大.表明我国中亚热带天目山地区的老龄森林生态系统不是处于碳收支稳定状态,而是具有相对较高的固碳能力.
1-8

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不同季节的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Cm),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土壤易矿化有机碳(C1)、潜在可矿化碳(C0)等参数进行拟合,并分析Cm、C0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培养矿化速率和Cm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0-5 cm土层随季节推进而减小,在5-10 cm土层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C1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42.92-92.18和19.23-32.95 mg·kg^-1,C0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863.92-3957.15和434.15-865.79mg·kg^-1,C1和C0均随季节推进而减小.2种森林类型土壤C0/SOC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0.74%-2.78%和1.11%-1.84%.C0/SOC随季节推进而减小,表明从春季至秋季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趋于稳定.土壤Cm和C0与原位土壤湿度、热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原位土壤温度、冷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受土壤环境因素和活性碳组分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9-16

黄土丘陵区微地形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特征的影响

摘要:对黄土丘陵区微地形(阳坡坡上、中、下部,坡顶,阴坡坡上、中、下部)条件下草地植物群落进行群落组成调查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测定,分析微地形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草地植物群落主要由菊科、禾本科和豆科物种组成.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根系年生长量分别为164.12g·m^-2、1044.87g·m^-2、731.77g·m^-2·a^-1.群落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根系年生长量在不同坡向的大小均为:阴坡〉阳坡〉坡顶.在阴坡群落生物量和根系年生长量的大小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坡顶部,阳坡群落生物量在不同坡位的大小顺序与阴坡不同.根系生长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且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根系周转率的平均值为0.75a^-1,在不同微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层内大小不同.
25-32

4种植物生长旺盛期侧根分支处与相邻上级直根抗折特性的差异

摘要:以3-4年生并处于生长旺盛期的柠条、沙柳、沙棘和白沙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夹具、TY8000伺服强力机,对有生命力的、根径为1-4 mm的侧根分支处及其相邻上级直根的抗折力进行测定,分析4种植物侧根分支处与相邻上级直根抗折力、抗折强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4种植物各径级侧根分支处平均根径大于相邻上级直根的平均根径,但侧根分支处的抗折力和抗折强度均小于相邻上级直根的抗折力和抗折强度;柠条、沙柳、沙棘和白沙蒿的侧根分支处抗折强度分别为相邻上级直根的71.5%、62.9%、45.4%、35.4%.4种植物侧根分支处、相邻上级直根的抗折力与根径呈显著的幂函数正相关,抗折强度与根径呈显著的幂函数负相关;4种植物侧根分支处、相邻上级直根抗折强度大小均为:柠条(33.66、47.06 MPa)〉沙柳(17.31、27.54 MPa)〉沙棘(3.97、8.75 MPa)〉白沙蒿(2.18、6.15 MPa).
33-39

基于小波变换的毛竹叶片净光合速率高光谱遥感反演

摘要:在对毛竹林叶片高光谱反射率数据进行小波变换的基础上,寻找和确定最佳的小波植被指数反演毛竹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结果表明:理想的高频小波植被指数反演得到的Pn精度高于低频小波植被指数和光谱植被指数,其中,由小波分解第一层高频系数构建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和差值植被指数与Pn之间的相关性最好,R^2为0.7,均方根误差(RMSE)较低,为0.33;而低频小波植被指数反演Pn的精度低于光谱植被指数.由各层理想小波植被指数所构建的多元线性模型反演得到毛竹叶片Pn与实测Pn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2为0.77,RMSE为0.29,且精度明显高于基于光谱植被指数所构建的多元线性模型.与光谱植被指数反演毛竹Pn的敏感波段仅局限于可见光波段相比,小波植被指数探测的敏感波长范围更广,包含了可见光及多个红外波段.高光谱数据在经过小波变换后能够发现更多反映毛竹Pn的细节信息,且整体反演精度比原始光谱有了显著提高,研究结果为基于高光谱遥感反演植被Pn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方法.
49-58

砧木对河北昌黎产区赤霞珠葡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摘要:以7个砧木嫁接的赤霞珠和自根为材料,研究不同砧木对河北昌黎产区赤霞珠葡萄生长、结果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C和5BB显著提高赤霞珠主干粗度,5C显著提高赤霞珠主梢粗度;188-08、5BB和5C显著提高赤霞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8-08和5BB显著提高还原糖含量;101-14M和3309C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5C和101-14M显著提高果皮多酚和花青素含量,101-14M显著提高果皮单宁含量;3309C、110R、5C和101-14M显著提高赤霞珠单株产量.采用模糊评价法综合评价7个砧木对赤霞珠生长、品质和产量等因子的影响,在河北昌黎地区独特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7种砧木嫁接赤霞珠的综合评价均优于自根,适宜砧木顺序依次为5C、101-14M、3309C、5BB、188-08、110R、SO4.
59-63

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

摘要:土壤风蚀是浑善达克地区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防风固沙功能大小决定了整个区域的生态安全程度.为了阐明浑善达克功能区防风固沙情况,指导区域的荒漠化防治,本文基于气象数据、遥感数据,利用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定量分析2000—2010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功能区防风固沙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功能区各县(旗)土壤风蚀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浑善达克防风固沙能力随时间产生波动,总量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防风固沙功能较强的地类有落叶针叶林和草原;功能区西部和东南部区域的防风固沙功能较弱,需要加强生态修复力度;对功能区内各行政区进行社会驱动力分析得出,土壤风蚀的3个主要社会驱动力分别为投入产出强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农牧业发展水平.
73-82

不同林地恢复模式下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摘要:研究露天煤矿排土场6种不同林地植被恢复模式和撂荒地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的分布特征,分析其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林地0-10 cm土层SOC含量比撂荒地(1.92g·kg^-1)显著提高23.8%-53.2%,10-20 cm土层比撂荒地(1.39g·kg^-1)显著提高5.8%-70.4%,20 cm土层以下与撂荒地相比差异不大;各土层S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表层(0-20 cm)减小幅度大于深层(20-100 cm).不同林地SOC储量在表层明显高于深层,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小.0-100 cm土层林地SOC储量比撂荒地(17.52 t·hm^-2)提高18.1%-42.4%,其中,紫穗槐林地SOC储量最高,达24.95t·hm^-2,明显高于其他林地类型,灌木林地SOC储量比乔木高12.4%.林地凋落物、细根生物量和土壤水分都与排土场SOC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不同人工林地恢复模式显著提高了排土场0-100 cm土层SOC,尤其对表层SOC提高效果明显,但排土场SOC与原地貌相比差距仍较大.从提高排土场SOC角度优先推荐紫穗槐为主要林地植被.
83-90

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太湖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稻季温室气体排放规律.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CH4排放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H4排放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期,烤田后至水稻收获期间CH4排放量较低;N2O的排放主要集中在3次施肥及烤田期.稻季排放的CH4对全球增温潜势(GWP)的贡献远高于N2O,各处理所占比例为94.7%-99.6%,是温室气体减排的主要对象.不同轮作模式下,稻季CH4排放总量及其GWP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小麦-水稻〉紫云英-水稻〉休闲-水稻轮作;稻季N2O排放总量及其GWP没有显著性差异.与不施肥处理相比,紫云英-水稻轮作模式下施加氮肥显著降低了CH4排放量和GWP,但不同氮肥用量下的CH4排放量和GWP没有显著性差异,而紫云英还田稻季施氮240 kg·hm^-2下的水稻产量却最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紫云英还田稻季施氮240 kg·hm^-2下的增产减排综合效果更好,是值得当地推广的耕作制度.
99-106

节水与减氮措施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群落的影响

摘要:水稻生产中的水肥消耗量过大引起的资源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关注.本研究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成熟期采样,比较了灌溉方式(常规灌溉和节水25%)和施氮水平(常规高氮和减氮40%)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及微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相比,节水控灌显著降低了分蘖期土壤pH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受到灌溉和氮肥及两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节水或减氮降低了可溶性有机物含量;节水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碳而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生物量氮.节水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而使铵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在水稻分蘖期,节水处理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生物量高于常规灌溉,而在水稻成熟期,相对应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灌溉、氮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轮虫数量和食微线虫的比例.在水稻分蘖期,节水灌溉处理土壤轮虫、线虫数量及食细菌线虫比例有提高的趋势;减氮增加了土壤轮虫数量却减少了线虫数量.总之,土壤微生物和微动物群落对节水减氮农业措施的响应不同,不仅与水稻不同生长期有关,而且与水氮之间及食物网内各类群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有关.
107-116

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两熟制小麦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摘要:为揭示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麦两熟制区麦田杂草的影响,以连续4年固定施肥田为对象,于2014年小麦收获前进行了杂草群落调查,研究不同施肥、秸秆还田小麦田间杂草种类、密度、高度、杂草多样性指数的差异,并对杂草种群分布与肥料因子进行典范分析.结果表明:36个试验小麦田中共记录杂草20种,分属11科19属.其中,菵草、泥胡菜、牛繁缕、蛇床广泛分布于各试验田块.长期施肥可减少麦田杂草种类及发生密度,但会增加麦田杂草高度,其中阔叶杂草在试验设定的各施肥措施下种类及发生密度均显著下降;纯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特别是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的田块中,杂草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低,优势度指数较高,容易使单一优势杂草种类暴发,造成严重危害;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化肥处理麦田环境中杂草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优势度指数相对较低,杂草群落的结构较复杂,群落相对稳定,且杂草密度较低,对小麦生长危害较轻.
125-132

冬麦春播条件下旗叶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摘要:以长江中下游、西南麦区的5个优良冬播小麦品种为材料,在忻定盆地春播(早播、适播)条件下,于2013-2014年对开花期、灌浆期的旗叶光合指标、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并分析这些参数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品种间大多荧光参数(除叶绿素外)差异显著,且相关性显著;叶绿素变异系数较小(0.12-0.17),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变异系数较大(0.32-0.39),两参数与产量偏相关系数为0.70-0.81;早播条件下,籽粒产量与PIabs(灌浆期、开花期)、灌浆期叶绿素呈显著正效应与灌浆期旗叶在I点的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i)呈显著负效应,且产量的81.1%-82.8%(2013、2014年)可由这3因素的变异决定;不同品种表现出不同的播期效应,且两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扬麦13(春性、中早熟)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及绝大多数荧光参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适宜早播.早播条件下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PIabs、光合速率可作为选择高光效小麦资源的重要评价指标.
133-142

《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摘要: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应用生态学报》2014年影响因子为1.527,在生态学类期刊中排名第1位,在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68位;总被引频次为11416,在生态学类期刊中排名第2位,在全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排名第6位.
142-142

水钾互作对高产夏玉米茎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摘要: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干旱棚池栽试验,研究了水钾互作对夏玉米茎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可显著提高茎秆的伤流量,施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分缺乏对茎秆伤流量的影响,在灌水2250 m^3·hm^-2时施钾可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茎秆的伤流量.水钾互作可显著提高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粗,在灌水2250 m^3·hm^-2时施钾处理的穿刺强度和茎粗较不施钾处理分别高46.0%和36.4%,施钾条件下灌水2250 m^3·hm^-2较灌水450m^3·hm^-2处理的穿刺强度和茎粗分别高30.7%和8.6%.灌水2250 m^3·hm^-2时施钾显著提高了茎秆维管束数目、面积及维管束内厚壁细胞、皮层和硬皮组织厚度.即水钾互作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本试验条件下,施180kg K2O·hm^-2、适当增加灌水量可显著提高夏玉米抗倒伏能力和产量.
143-149

油菜素内酯对NaCl胁迫下棉花叶片生理特征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外源油菜素内酯(BL)对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的钠累积、叶片生理特征及叶片差异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2个棉花品种各部位钠含量升高,叶片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上升,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基因表达水平受到影响.外源施用油菜素内酯可降低NaCl胁迫下棉花幼苗根、茎、叶的钠含量,降低叶片中MDA含量,提高脯氨酸含量,并且NaCl胁迫下苏棉12号棉花品种更易受油菜素内酯调控.对苏棉12号的叶片进行数字表达谱分析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苏棉12号叶片中的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受到油菜素内酯调控,BL+NaCl处理棉花叶片的基因表达模式与CK(正常生长棉株)更为一致.说明外源油菜素内酯可减轻NaCl胁迫下棉花叶片受抑制程度,从而使NaCl胁迫下棉花叶片生理功能增强(叶绿素含量升高),最终使生物量增加.
150-156

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摘要:以早熟棉中棉所50为材料进行麦后直播棉花试验,研究施氮量(0、60、120、150、180、240kg N·hm^-2)对棉株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了麦后直播棉不同生育阶段的氮吸收量,以盛花到见絮期的氮积累增量最大,并且改变了不同生育期间氮吸收比例,使棉花出苗到盛花期的氮吸收比例降低,盛花到吐絮期的氮吸收比例升高;增施氮肥还降低了生育后期中上部位果枝氮浓度的下降速率.麦后直播棉氮素和生物量累积以中下部果枝为主,在150-180 kg N·hm^-2施氮量下棉花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各果枝部位干物质和氮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高,氮浓度和氮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高于180kg N·hm^-2的施氮量导致棉花中部和下部果枝生殖器官生物量和氮素累积量、产量增幅和氮肥利用率降低,而低于150 kg N·hm^-2施氮量降低棉花整株干物质和氮经济系数,不利于高产形成.综合分析,150-180kg N·hm^-2施氮量可作为长江流域下游棉区麦后直播棉的推荐施氮量.
157-164

基于红外热像仪的棉花水分状况诊断方法

摘要:冠层温度信息是作物水分状况诊断信号之一,红外热像仪能实时准确地获取较大区域的温度分布.本文以棉花为研究对象,针对红外热像仪获取冠层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方位、角度和距离)开展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方法获取的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与土壤含水率(SWC)、叶水势(LWP)和气孔导度(gs)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逆太阳光与冠层45°夹角获取的CWSI与SWC、LWP和gs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观测冠层温度的适宜方法;随着距离的增大,冠层温度会表现出衰减的现象,远距离的拍摄需要进行必要的校准工作;通过分析干湿参考表面温度与冠层温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合华北地区棉花水分胁迫指数的简化计算模式.
165-172

施用棉秆炭对新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摘要:以棉秆移除(NPK)和棉秆还田(NPKS)为对照,采用平板计数、Biolog和DGGE等3种方法,研究了棉秆移除基础上施用常量棉秆炭(22.50 t·hm^-2),NPKB1)和增量棉秆炭.(45.00 t·hm^-2,NPKB2)对新疆连作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PK和NPKS处理相比,棉秆炭施用显著增加了连作棉田根际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NPKB1处理真菌数量显著高于NPK处理,但增量棉秆炭NPKB2处理与NPK处理差异不显著;2个棉秆炭处理的真菌数量均低于NPKS处理.棉秆炭处理AWCD值较高显著提高了微生物丰富度指数,可促进利用糖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微生物生长,尤其是利用与根系分泌物相关的酚酸类碳源的微生物.DGGE电泳结果表明,施用棉秆炭(尤其是增量棉秆炭)后,土壤细菌DGGE图谱条带数增多,增加了土壤中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中一些菌群的丰度.UPGMC聚类分析表明,NPKB2处理明显区别于其他处理,而NPKS、NPK和NPKB1处理细菌群落结构相似.表明高量施用棉秆炭可显著提高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明显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连作棉田生态系统健康有改善作用.
17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