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9332
  • 国内刊号:21-1253/Q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98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2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黄河小浪底库区降水δD和δ^18O季节变化特征及水汽来源

摘要:2011-2014年4-10月在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黄河小浪底库区收集降水样品及相应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D和δ^18O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建立不同季节大气降水线,揭示该地区不同季节水汽来源差异.结果表明:降水的δD和δ^18O值变化范围较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降水的δD和δ^18O值较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4-10月及秋季降水δD和δ^18O与降水量存在负相关关系,4-10月降水δD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季节性降水同位素与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夏季大气水线斜率及降水过量氘(d值)较小,而秋季最大.利用HYSPLIT气团轨迹模型得出夏季水汽主要来自东南及西南海洋性季风输送,春秋季节降水受大陆和海洋性季风共同影响.
3579-3587

北川震后滑坡体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化

摘要:以北川擂鼓镇凤凰山震后滑坡体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网格取样和室内分析运用地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对其养分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磷(AP)属高变异强度,其他养分均属中变异强度.AP和土壤有机碳(SOC)的块基比分别为27.9%和28.8%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土壤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水解性氮(AN)和速效钾(AK)的块基比分别为20.0%、24.3%、11.1%、11.2%和22.7%均表现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TP的变程最大,为1232.7 m;其次为AN(541.27 m)、TN(468.35 m)、TK(136.0 m)、AK(128.7 m)、AP(116.6 m)、SOC(93.5 m).备土壤养分随海拔的变化规律不明显,而从滑坡区、过渡区至未破坏区则呈明显增加趋势.其中,滑坡区表层土壤TP含量较未破坏区减少10.3%,减幅最小,而AP减幅最大,达79.7%;过渡区备养分含量占未破坏区的31.1%-87.2%脾幅最小和最大的仍为TP和AP.地震滑坡扰动是导致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
3588-3594

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序列的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摘要:利用断棍模型(BSM)、生态位优先占领模型(NPM)、优势优先模型(DPM)、随机分配模型(RAM)和生态位重叠模型(ONM)对石灰岩山地淡竹林演替序列3类群落15个样地的种_多度关系进行拟合,并利用卡方(χ^2)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验.结果表明:淡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阔叶林最优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模型分别为:DPM(χ^2=35.86 AIC=-69.77)、NPM(χ^2=1.60 AIC=-94.68)和NPM(χ^2=0.35 AIC=-364.61);BSM对混交林和阔叶林的拟合效果较好对淡竹纯林的拟合欠佳;RAM和ONM对3类群落的拟合均不能接受;在淡竹纯林向阔叶林演替过程中物种数逐渐增加多度分布均匀,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由DPM向NPM转变.由生境过滤作用主导转换成种间竞争作用主导是淡竹林演替序列物种多度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采用多种模型和检验方法综合分析群落演替内、外因素变化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群落演替的生态过程.
3595-3601

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

摘要:对我国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14种代表性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与初始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k)为0.16-1.70,乔木和苔藓凋落叶分解较慢,灌木凋落叶次之革本凋落叶分解最快.凋落叶分解速率与N、木质素、酚类物质、C/N、C/P、木质素/N均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通径分析得出,木质素/N和半纤维素含量可以解释k变异的78.4%,其中木质素/N可以解释k变异的69.5%,木质素/N对κ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913.主成分分析表明,第1排序轴k、分解时间(t)的贡献率达99.2%,木质素/N、木质素含量、C/N、C/P与第1排序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木质素/N与第1排序轴的相关关系最强(r=0.923).木质素/N是影响川西高山林线交错带植物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关键质量指标且凋落叶初始木质素/N越高分解速率越低.
3602-3610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窗特征

摘要:机载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新型主动式遥感技术,能直接获取多尺度高精度的冠层三维结构信息将其推广到森林干扰生态学领域,可为林窗研究提供应用支撑.以湖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光斑LiDAR数据进行林窗识别和几何特征估测.选择合适的分辨率和内插方法生成冠层高程模型采用计算机图形学方法估测林窗面积、边界木高度和形状指数,并进行野外观测验证.结果表明:林窗识别率为94.8%,主要影响因素是林窗面积和林窗形成木类型;估测的林窗面积和边界木高与野外观测值呈较强线性相关,R^2值分别为0.962和0.878,其中估测的林窗面积平均比野外观测值高19.9%,估测的林窗边界木高度平均比野外观测值低9.9%;区域内林窗密度为12.8个·hm^(-2),占森林面积13.3%;林窗面积、边界木高和形状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5.06 m^2、15.33 m和1.71,区域内多为较小面积、边缘效应不太显著的林窗.
3611-3618

赤皮青冈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摘要:以浙江庆元、湖南洞口和湖南靖州3个种源的赤皮青冈1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称量法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般置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5%-80%(对照)、55%-60%(轻度干旱胁迫)、45%-50%(中度干旱胁迫)和30%-35%(重度干旱胁迫),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赤皮青冈幼苗叶片解剖结构和蒸腾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3个种源赤皮青冈幼苗叶片的总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和栅栏组织厚度均显著降低.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栅海比)、气孔长度和宽度随干旱程度的增强而显著减小,而气孔密度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而显著增加.干旱处理对叶片主脉厚度无显著影响,木质部厚度的变化因种源而异.叶片结构的变化引起生理功能改变脯着胁迫程度的加强赤皮青冈幼苗的蒸腾速率显著降低.对照和备干旱处理湖南洞口种源幼苗叶片的下表皮厚度、栅海比、气孔密度显著大于其他2个种源蒸腾速率显著小于其他2个种源表明湖南洞口赤皮青冈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较强.
3619-3626

延河流域植物叶性状间关系及其在不同植被带的表达

摘要:以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对群落优势种和主要伴生种的6种叶片性状进行测定分析这些性状及其关系随环境梯度的变化,以了解该区域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植物比叶面积(SLA)与叶组织密度(LTD)、叶片单位面积氮和磷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单位质量叶片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各性状间的尺度关系和生存对策在不同植被带不同,典型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植物LTD-SLA的尺度依赖关系比森林带植物的强,而森林带植物叶片单位面积N、P含量与SLA、LTD间的尺度关系较草原带更明显,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发生了位移.在干旱贫瘠的草原带和森林草原带植物以防御和抗胁迫策略为主,而在环境条件相对湿润、富养的森林带植物以快速生长和资源优化配置策略为主.
3627-3633

栽培模式对沙棘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参与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摘要:以沙棘×油松混交林、沙棘×侧柏混交林、沙棘×刺槐混交林、沙棘纯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参与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沙棘与油松或侧柏混交能显著增加林地土壤总磷脂脂肪酸(总PLFA)、细菌脂肪酸(BPLFA)和革兰氏阳性菌脂肪酸(G^+PLFA)含量,而真菌脂肪酸(FPLFA)含量无明显变化.两种混交林地土壤的nifH、amoA、nirK和narG基因丰度明显高于沙棘纯林土壤.土壤总PLFA、G^+PLFA、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G^-PLFA)和4种功能基因的丰度均与土壤pH、土壤有机碳、总氮、NH4^+-N、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栽培模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基因丰度的差异主要与土壤理化特性有关.沙棘与油松或侧柏混交为当地2种较好的栽培模式能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3634-3640

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摘要:为全面了解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点,以长白山海拔700-1100 m红松林0-5和5-10 cm表土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微平板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沿海拔的垂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同一深度土层的AWCD值随海拔升高而降低;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也随海拔升高呈现下降趋势,且不同海拔间3个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土壤微生物对6大类碳源利用强度存在差异各海拔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碳源利用率最高,为优势碳源;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垂直地带性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碳水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的利用上,其中碳水类尤为突出.对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聚类分析表明,样地植被组成会对土壤微生物组成和功能活性产生重要影响.
3649-3656

基于热重分析的南昌地区8种森林的可燃物三维燃烧性评价

摘要:通过对南昌8种森林可燃物的热重分析,石开究了其热解特性,并根据热解参数对其燃烧性中的易燃性、剧烈性和持续性3个维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种森林可燃物可分为两大类厂类是香樟和油茶,易燃但燃烧相对不剧烈持,续时间短;另一类是鹅掌楸、银杏、雪松、桂花、楠竹、阴香,不易燃但燃烧相对剧烈和持续.燃烧性的3个维度的评价往往不相同,对于所研究的8种可燃物,一些可燃物易燃但不剧烈、不持续,另外一些可燃物不易点燃但燃烧剧烈或持续,说明了燃烧性内涵的复杂性和分维度评价燃烧性的必要性.3个维度的评价能够更完整地反映可燃物燃烧性的不同侧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森林可燃物的火行为.
3657-3662

桂西北喀斯特常见豆科植物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

摘要:调查了桂西北喀斯特24种常见豆科植物的结瘤情况及特征,并从15种宿主植物上获得39份根瘤样品提取根瘤基因组DNA,扩增16S rDNA和nifH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根瘤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15种豆科植物是结瘤的,其中14种为蝶形花亚科,1种为含羞草亚科,而云实亚科未发现结瘤.一些本应结瘤的植物未发现根瘤,可能与喀斯特土壤的保水性差有关.BLAST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显示,来源于多种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均归属于慢生根瘤菌属,仅有2个亮叶崖豆藤样品的根瘤菌归属于中慢生根瘤菌属.在系统发育树上来源于同一地点或同一宿主植物的根瘤序列均表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说明共生根瘤菌的种类可能受宿主植物及所处生态环境的共同影响.
3663-3669

基于统计和过程模型的河南省夏玉米最适播种期时空分布特征

摘要:播种期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石开究夏玉米最适播种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对指导夏玉米生产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统计模型和APSIM-Maize过程模型分析了河南省夏玉米最适播种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夏玉米的最适播种期为5月30日至6月13日,南早北晚,北部地区以6月4日至13日播种为宜,西部山区应在5月30日左右播种,南部地区应尽量保证在6月8日前播种.晚熟品种‘农大108'应比中熟品种‘丹玉13'至少提前播种2 d气候变暖背景下若收获期可推迟1周,则最适播种期将至少推迟3 d.在生长季降水偏少年型下,夏玉米应较正常年型晚播7 d左右;而在生长季降水偏多年型下,夏玉米应早播7 d左右.1971-2010年,;可南省夏玉米最适播种期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是由于温度变化和品种改良对冬小麦成熟期的影响导致河南省驻马店以南地区、中部的伊川、内乡、南阳,以及北部的林州和西部的三门峡地区夏玉米可播种期提前,可播种范围扩大.统计方法和APSIM模型计算的夏玉米最适播种期在76.7%的研究站点无显著差异.结合两种方法,北部地区应保证需水关键期降水充足和灌浆期温度适宜,做到"见雨即播".南部地区在满足上述两个指标的条件下应在播种期降水达到一定有效值时进行播种,对于南部和偏南部地区,该有效值分别为3.9和8.3 mm.
3670-3678

水肥互作对滴灌玉米氮素吸收、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优化水、氮供应是实现作物高产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研究了田间试验条件下水(4500、6750、9000 m^3·hm^-2)、氮(0、225、330、435、540 kg·hm^-2)互作对高密度(≥105000株·hm^-2)滴灌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吸氮量均随灌溉和施氮水平的增加明显升高,当施氮量大于435 kg·hm^-2和灌溉量大于9000 m^3·hm^-2时则呈减少趋势.完熟期玉米干物质积累对灌水的响应表现为W6750(36359 kg·hm^-2)〉W9000(35077kg·hm^-2)〉W4500(33451 kg·hm^-2)施氮对玉米吸氮量的变化表现为N435(459.9 kg·hm^-2)〉N540(458.1 kg·hm^-2)〉N330(416.3 kg·hm^-2)〉N225(351.3kg·hm^-2),N435比N330、N220分别升高9.1%、32.7%,N540比N435降低0.6%.在施氮量0-435kg·hm^-2范围内,玉米最大氮素吸收速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在施氮量为435 kg·hm^-2时.达最大(6 57kg·hm^-2·d^-1).灌水与施氮均可显著增加玉米产量、穗粒数和穗粒质量,二者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且以氮为主效应.在施氮0-435 kg·hm^-2范围内,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此后反而降低;灌溉水分生产率随施氮量升高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明显下降,灌溉定额为4500-6750 m^3·hm^-2时,灌溉水分生产率可达2.57-3.80kg·m^-3.玉米最高产量18072kg·hm^-2的施氮量为567.0 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427.9-467.7kgN·hm^-2时,玉米产量在17109-17138 kg·hm^-2,氮素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达122kg N·hm^-2和45.0%.水氮一体化施肥可实现滴灌玉米高产协同水、氮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
3679-3686

不同品种小豆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摘要:为确定小豆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3个小豆品种(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石开究小豆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等光合参数不同程度地向耐荫的方向变化,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RuBPCase活性也显著下降;遮阴后,阜南绿小豆的叶绿素a和h含量显著增加,Ch1 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他小豆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弱光使3个品种小豆的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降低,根冠比降低根瘤量减少,叶片数和叶面积指数减小;弱光胁迫下,阜南绿小豆提前开花、提前成熟犀熟黑小豆推迟开花、延迟成熟,而晚熟黑小豆只开花不结实.从遮阴后小豆的光合特性变化和生长发育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3个小豆品种的耐阴能力大小为:阜南绿小豆〉早熟黑小豆〉晚熟黑小豆.
3687-3692

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以‘济麦20'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W65)、70%(W70)和75%(W75)的测墒补灌处理,以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CK),研究不同测墒补灌水平对旗叶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70处理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在花后14-21 d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W70处理干物质量与W75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65处理和CK;W70处理单茎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70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后14-28 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二醛含量在花后14-28 d显著低于CK和W65处理,与W75处理无显著差.异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W70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为8941.4和9125.4 kg·hm^-2,与W70处理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W65处理和CK;W7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和开花期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均以70%为节水高产高效的最佳灌溉处理.
3693-3699

单粒精播对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粒型花生品种‘花育22'为材料,研究了22.5万株·hm^-2(S1)、19.5万株·hm^-2(S2)、16.5万株·hm^-2(S3)3个密度单粒精播条件下,花生冠层微环境、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双粒穴播15万穴·hm^-2相比3个密度的单粒精播模式均提高了花生生育期内的冠层透光率、冠层温度、CO2浓度,降低了冠层相对湿度,改善了生育中后期的冠层微环境;单粒精播模式下花生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速率均高于传统双粒穴播,其中,S2和S3处理的效果显著.综合冠层微环境特征、光合特性及产量等因素分析,单粒精播模式S2(19.5万株·hm^-2处理的群体大小适宜介体分布均匀一致,不仅缓解了群体与个体间的矛盾,而且优化了冠层微环境提高了花生不同层次叶片的光合特性增加了后期光合产物的合成与积累,实现了产量的最大化.
3700-3706

葡萄休眠的自然诱导因子及其对休眠诱导期冬芽呼吸代谢的调控

摘要:以高需冷量葡萄品种‘夏黑'为试材,石开究短日照、长日照和自然光照3个条件下,葡萄冬芽休眠的自然诱导因子及其对休眠诱导期冬芽呼吸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自然低温、短日照2个环境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均能诱导葡萄冬芽进行自然休眠.短日照在诱导葡萄冬芽进入自然休眠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启然低温起辅助作用;温度相同条件下,日照时间越短对葡萄冬芽自然休眠的诱导作用越强.总呼吸速率达到峰值是葡萄冬芽休眠诱导期结束的标志.在自然休眠诱导期间,葡萄冬芽磷酸戌糖途径运行活性和容量占总呼吸的比例迅速上升,其中自然条件的葡萄冬芽分别由16.0%和20.1%上升至22.3%和26.0%.自然低温是诱导葡萄冬芽底物氧化水平上呼吸途径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短日照起促进作用.在葡萄冬芽自然休眠诱导期间,交替途径运行活性和容量占总呼吸的比例迅速上升,其中自然条件葡萄冬芽分别由19.4%和27.3%上升至38.2%和46.8%.自然低温和短日照均可诱导葡萄冬芽电子传递链水平上呼吸途径发生变化.
3707-3714

旱砂田补灌水氮互作对西瓜产量、品质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明旱砂田西瓜在有限补灌条件下的最佳水氮耦合形式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石开究不同补灌量(W:0、35、70、105 m^3·hm^-2和施氮量(N:0、120、200 kg·hm^-2处理对旱砂田西瓜生长、产量、品质以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西瓜叶片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随着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西瓜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在0-120kg·hm^-2时,西瓜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品质指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20kg·hm^-2时不再显著增加,甚至有下降趋势;水氮耦合对西瓜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互作效应显著,其中灌水的增产效应大于氮肥,以W70N200和W105N120处理的西瓜产量最高,较对照分别增产42.4%和40.4%水分利用效率随水氮组合水平的提高而增加,W70和W105水平下的所有施氮处理均在26 kg·m^-3以上,W105N120处理的西瓜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最高.综合考虑备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砂田西瓜生育期补灌量105m^3·hm^-2、施氮量120kg·hm^-2处理为产量和效益兼优的最佳水氮组合.
3715-3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