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社
分享到: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生态工程学、恢复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9332
  • 国内刊号:21-1253/Q
  • 出版地方:辽宁
  • 邮发代号:8-98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62
  • 综合影响因子:2.444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应用生态学报 2013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杉木凋落物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摘要:利用13 C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杉木凋落物对杉木人工林表层(0~5cm)和深层(40—45cm)土壤有机碳分解、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中深层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显著低于表层土壤,但其激发效应却显著高于表层土壤.杉木凋落物添加使土壤总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源于原有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均显著增加,但对土壤可溶性碳没有显著影响.深层土壤被翻到林地表层,可能加速杉木人工林土壤中碳的损失.
2393-2398

南岭小坑小红栲-荷木群落的地上生物量

摘要:采用皆伐法对南岭小坑800m_2小红栲-荷木次生群落(24a)的生物量进行实测,并建立了生物量回归模型,分析群落地上部总生物量(AGB)在森林各层次、各树种及乔木层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在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构建混合树种生物量模型的标准木数量最好在12株以上.基于伐倒实测265株阔叶乔木树木的群落混合阔叶树种地上生物量模型为:AGB=O.128D_2.372 陀和AGB=242.331(D_2 H)_0.947,并且获得小红栲、荷木和萌条杉木单个树种的生物量模型.群落地上部总生物量为115.20t·hm-2,其中,乔木层和下木层分别为111.25和1.01t·hm-2,层间植物0.36t·hm-2,凋落物层2.58t·hm-2.小红栲和荷木分别占乔木层地上部总生物量的39.1%和28.7%.树干和枝叶生物量分别占乔木层地上部总生物量的81.0%和19.0%.
2399-2407

C0_2浓度升高对三种地被类观赏竹生理特性的影响

摘要:运用开顶式气室(OTCs)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500、700 μmol·mol-1)情景,以环境背景大气为对照,研究CO,浓度升高对3种地被类观赏竹(美丽箬竹、黄条金刚竹和白缟椎谷签竹)叶片的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其种间差异.结果表明:试验进行103d后,500μmol·mol-1 CO_2浓度下,3种地被类观赏竹的叶片超氧阴离子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总体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变;700μmol·mol-1CO_2浓度下,3个竹种的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对叶片超氧阴离子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SOD、POD、CAT、APX活性的影响较为明显.不同竹种对CO_2浓度升高环境的适应能力为美丽箬竹〉黄条金刚竹〉白缟椎谷笸竹.
2408-2414

封面图片说明

摘要:封面图片由广东省气候中心刘尉工程师提供.图中为四川海子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海子山主峰雅拉雪山及其脚下的姊妹湖.该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29°06’36”-30°06’00”N,99°33’00”-100°31’48”E,平均海拔4000m).
2414-2414

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0_2交换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摘要:采用涡度相关法,对2011年生长季的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进行了观测,研究湿地NEE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芦苇湿地的NEE日变化均呈“U”形曲线,CO_2最大净吸收率和释放率的日均值分别为(0.44±O.03)和(0.16±0.01)mgC0_2·m-2·S-1;芦苇湿地NEE、生态系统呼吸(R_eco)、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季节变化均呈现生长旺季(7-9月)较高、生长初期(5-6月)和生长末期(10-11月)较低的趋势;尺_eco 和NEE在8月达到峰值,GPP在7月达到峰值.芦苇湿地生态系统的CO_2交换受到光合有效辐射(PAR)、土壤温度(t)和土壤体积含水量(SWC)的共同影响.白天NEE与PAR呈直角双曲线关系;5cm深处T_s与夜间生态系统呼吸(R_eco,n)呈指数关系,生态系统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_10)为2.30,SWC和t是影响芦苇湿地R_eco,n。的主要因子.在整个生长季,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明显的CO_2的汇,总净固碳量为780.95gC02·m-2.
2415-2422

黄河三角洲典型植被与地下水埋深和土壤盐分的关系

摘要:土壤盐分和地下水埋深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植被发育和分布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区域典型植被(翅碱蓬.柽柳、刺槐、芦苇和棉花)、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平均影响系数为0.327,地下水埋深在0.5—1.5m的土壤盐渍化最严重;整个研究区内植被发育较差,其中,研究区78%面积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0.4,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对天然植被分布有显著影响;土壤盐分对研究区翅碱蓬-柽柳、刺槐、芦苇及棉花NDVI的影响显著,地下水埋深对翅碱蓬-柽柳NDVI的影响显著,对芦苇、棉花、刺槐NDVI的影响不显著.
2423-2430

施肥对板栗林土壤C0_2通量的影响

摘要: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浙江省临安市典型板栗林样地布置施肥试验,研究板栗林土壤CO_2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试验设置不施肥(对照)、施无机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混合肥(1/2无机肥+1/2有机肥)4个处理.利用静态箱法测定土壤CO_2排放速率,以及土壤温度、含水量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结果表明:板栗林中土壤CO_2排放呈现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小值均出现在2月,最大值均出现在7、8月.施用无机肥、有机肥和有机无机混合肥的土壤年累积CO_2通量比对照分别增加29.5%、47.0%和50.7%.施用无机肥的土壤WSOC含量(105.1mg·kg-1)显著高于对照(76.6mg·kg-1),但明显低于有机肥(133.0mg·kg-1)和混合肥处理(121.17mg·kg-1).无机肥、有机肥和混合肥处理的土壤呼吸Q_10值(1.75、1.49和1.57)均高于对照(1.47).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土壤5em温度、WSOC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含水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施肥导致土壤WSOC含量增加可能是板栗林地土壤CO_2排放速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2431-2439

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幼龄植株的天然更新

摘要:分析了桂西南喀斯特山地蚬木幼龄植株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动态,以及影响其种群更新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幼龄蚬木种群为稳定型,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呈集群型分布;幼龄植株的地径和株高生长趋势相同,且地径随株高的增长而增加,实生苗的地径和株高生长受到种群密度的抑制;群落乔木和灌木层对蚬木幼龄植株的更新有重要影响,而草本层的影响不显著;岩石裸露率对蚬木天然更新未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坡度、坡位上蚬木幼龄植株的株高和地径的差异极显著,不同坡向植株的密度、株高和地径差异极显著.蚬木的天然更新受到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竞争,生境异质性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2440-2446

人为干扰对滇池湖滨区湿地高等植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摘要:引种高等植物构建半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是修复遭受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湖泊湿地的重要方法之一.以201l-2012年滇池湖滨区26个样点128个样方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1960-1970年的研究资料,探讨了人为活动对滇池湖滨区高等植物种类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在滇池湖滨区共发现湿地高等植物88科299种,其中本土植物181种,外来植物118种(包括32种入侵物种);在42种水生植物中,13种为外来植物(包括2种入侵物种).与1960-1970年资料相比,新记录植物232种、已消失植物43种.其中,沉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减少了2种、2种和5种,挺水植物增加了8种.目前共有14个植物群落类型,新出现了以大藻、喜旱莲子草等外来植物为优势种的群落类型,而以海菜花、苦草等本土植物为优势种的植物群落已消失.在引种高等植物修复退化湖泊湿地时,应科学合理地选配植物物种,以免人工引发湿地退化.
2457-2463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活性分异特征

摘要:利用Biolog法、熏蒸提取和比色滴定的方法,测定了土壤碳源代谢强度、生物量和酶活性,分析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和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加,但不同土层间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限林地间过氧化氢酶差异极显著,纤维素酶和蔗糖酶差异显著;随着防护林定植年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大,不同年限林地间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差异极显著和显著,而微生物生物量磷无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与速效养分显著正相关,但与容重和水分的相关性不大.在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气候条件下,随定植年限增加,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代谢活性逐渐提高.
2464-247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摘要:基于对喀斯特峰丛洼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养分、矿物质和植被4组变量35个指标的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分形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矿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种群数量均以原生林和坡耕地最高,人工林最低;3种森林土壤的细菌比率较大,坡耕地、草丛、灌丛的放线菌比率较大,真菌的比率均很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的含量均很高,其中原生林最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具有良好的分形关系,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与种群数量不存在分形关系;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土壤矿物质显著相关,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乔木层的Shannon指数、土壤速效氮、Fe_2 0_3、CaO含量显著相关.
2471-2478

无锡惠山三种城市游憩林内细颗粒物(PM_2.5)浓度变化特征

摘要:在2011年秋、冬季和2012年春、夏季的游憩时段内(5:00—19:00),对无锡惠山香樟林、湿地松林和栓皮栎林3种游憩林内PM_2.5 质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并同步观测气象因子,分析了游憩林内PM_2.5,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惠山3种游憩林内PM_2.5浓度年均值低于道路,湿地松林和香樟林内PM_2.5,浓度年均值低于栓皮栎林;3种游憩林和道路的PM_2.5;年均浓度低于无锡市背景值.游憩林内PM_2.5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夏季最低,秋季次之,春季最高;PM_2.5,浓度在春、夏、冬季最低的是湿地松林,秋季最低的是香樟林,栓皮栎林在各季节的PM_2.5。浓度都较高.PM_2.5,浓度在四季的日变化近似于“单峰单谷”型,7:00-9:00和15:00—19:00各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4个季节的湿度和温度与PM_2.5。浓度均极显著相关,光照仅在冬季显著影响PM_2.5,浓度,较小风速对PM_2.5,浓度的影响不大.
2485-2493

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林林隙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摘要:为了解西藏东南部急尖长苞冷杉林林隙土壤线虫群落特征,对林隙、非林隙土壤0~30cm范围内不同深度土层的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并用线虫个体密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营养类群指数等特征值分析了土壤线虫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采用浅盘法分离得到土壤线虫26801条,隶属于2纲5目40科64属;线虫个体密度平均为3552条·100g-1干土,表聚性极强.垫咽属、丝垫刃属为林隙土壤线虫优势属;食细菌性线虫为主要营养类群.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兼有真菌分解和细菌分解两种途径.线虫的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与林隙面积有关.土壤线虫群落特征表明,林隙具有异于郁闭林分和林间空地的特性,在环境指示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2494-2502

云南西双版纳野生与栽培绞股蓝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的分子多样性

摘要:采用巢式-PCR、DNA克隆测序技术,对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与栽培绞股蓝根内丛枝菌根真菌(AMF)进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试验共获得551个含有丛枝菌根真菌18SrDN段的克隆子,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得到100个RFLP类型,将其划分为20个序列类型,分属于7个科.将20个序列类型的相关序列与Gene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有5个可以鉴定到种,分别为Glomusviscosum、Claroideoglomusetunicatum、Racocetratropicana、Acaulosporaspi—nosa、Acaulosporamellea.与MaarjAM数据库中序列进行比对,12个可鉴定为虚拟分类分子种,其中7个未在孢子形态学鉴定方法中获得.西双版纳地区野生与栽培绞股蓝根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野生绞股蓝根内Glo-2、Amb.1、Para-1为优势类群,而栽培绞股蓝根内Glo-3、Glo-8、Glo-10、Div-1为优势类群.claroideoglomeraceae和Ambisporaceae仅在野生样本中出现.而DiversisDoraceae仅在栽培样品中出现.
2503-2510

应用LH-PCR研究党参、麻黄和独一味内生细菌多样性

摘要:通过直接提取药用植物样品的总DNA,采用长度多态片段PCR(1engthheterogeneityPCR,LH-PCR)技术研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党参、麻黄和独一味3种药用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种植物根、茎、叶的LH—PCR图谱相似度很高,条带丰富度差别不大;但不同植物样品之间的差异较大.党参的植物样品条带丰富度最大,麻黄次之,独一味最低.3种药用植物中474bp长度的细菌是绝对的优势菌群.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与土壤速效磷呈负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正相关.海拔和土壤总氮是影响植物样品内生细菌多样性分布的两个重要环境因子.LH—PCR所得的种群信息能较直观地反映不同植物样品间细菌多样性的差异.因此LH-PCR适用于分析药用植物内生菌多样性.
2511-2517

长江三角洲主要超级稻CH_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的关系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长江三角洲14个主要超级稻品种(6个粳型超级稻和8个籼型杂交超级稻)CH_4排放特征及其与植株生长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粳型和籼型超级稻全生育期CH_4排放均呈双峰模式,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分蘖盛期和孕穗期.粳型超级稻的平均CH_4排放总量比籼型超级稻高37.6%(P〈0.01),品种间排放差异主要出现在生长后期.虽然两种类型超级稻的CH_4排放总量均与最大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但CH_4排放与其他生长特性的关系因品种类型而异.在株高上,粳型超级稻CH_4排放总量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而籼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在生产力上,籼型超级稻CH_4排放总量与其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粳型超级稻的相关不显著.籼型超级稻CH_4排放量低主要是由于其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粳型超级稻.
2518-2524

膜下滴灌水氮调控对南疆棉花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

摘要:为探明水氮调控对膜下滴灌棉花的生长特性、产量构成因素以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了3个灌溉水量和5个氮素水平进行大田棉花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棉花的株高、主茎叶数、果枝数和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棉花叶、茎干物质积累增加,但抑制了根系生长,与低(4950mm·hm-2)和高(6750mm·hm-2)灌水量处理相比,中灌水量(5850mm·hm-2)处理平均单株有效铃数和单铃质量分别增加0.96、0.4个和0.22、0.11g.与其他施氮处理相比,施氮量为300kg·hm-2时棉花茎直径显著增加,促进了棉花蕾、铃和根系的发育,而且在灌水量为5850mm·hm-2条件下,棉花干物质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的分配比灌水量为4950和6750mm·hm-2处理分别增加5.1%和29.6%.灌溉水量对棉花产量有显著影响,对衣分率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对棉花产量和衣分率都有一定的影响,但灌溉水量过低会抑制氮肥增产效应的发挥.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量为5850mm·hm-2、施氮量为300kg·hm-2时,棉花生长健壮,株型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运转,有效铃数、单铃质量和衣分增加,产量达到最高(6992kg·hm-2),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分别达1.45kg·m-3和45.9%.
2525-2532

长期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的影响

摘要:通过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复种方式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种轮作可显著降低稻田杂草密度,抑制杂草生长.不同复种轮作方式下,紫云英-早稻-晚玉米→紫云英-早玉米间作早大豆-晚稻(CCSR)处理物种优势度最低,能降低优势种杂草地位,减轻危害.不同复种轮作方式下基本杂草群落组成均为鸭舌草+稗草+矮慈姑,杂草群落的相似性均较高,其中紫云英-早稻-晚玉米间作晚大豆→紫云英-早玉米-晚稻(CRCS)处理与CCSR处理的相似度最高.稻田复种轮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杂草的抑制效果,但需要注意某些次要杂草的危害.
2533-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