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21-1253/Q 国内刊号
  • 1001-9332 国际刊号
  • 2.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应用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应用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评述、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森林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目次
川西亚高山人工林碳氮分配格局及其随凋落叶分解的释放规律1-6

摘要:摘要对四川西部亚高山地区连香树、糙皮桦、云南松和云杉4种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土壤及林木器官C、N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木体内C的分布与器官年龄的关系不明显,而N和C/N的分布与年龄的关系较为密切.幼嫩器官中的N含量大于老化器官,老化器官中的C/N比值大于幼嫩器官,且针叶林地枯落叶中的C/N比值大于阔叶林地.C、N在土壤表层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在整个人工林生态系统(包括林木、枯落物和土壤0—40cm)中的积累量分别达176.75—228.05t·hm^-2和11.06~16.54t·hm^-2,在土壤.枯落物分室和林木分室中的分配比例为C(1.9~3.3):1,N(15.6~41.5)-1,且针叶林的“C汇”功能大于阔叶林.阔叶林地的凋落叶分解速率一般大于针叶林地,周转期分别为2.2~3.7a和3.9—4.2a;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在所有林地均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4a;N在连香树和糙皮桦林地呈超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1.9~3.2a,在云南松和云杉林地呈慢速释出态势,周转期为6.7~8.5a.

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绵穗柳生长、叶物候和叶性状的影响7-12

摘要: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chamber,OTC)模拟增温的方法,研究了模拟增温对川西亚高山林线交错带绵穗柳生长和叶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OTC内日平均气温(地上1.2m)在植物生长季中增加2.9℃,而5cm土壤温度仅增加0.4℃;温度升高使绵穗柳芽开放时间明显提前、落叶时间明显推迟,叶寿命延长;OTC内绵穗柳叶面积和侧枝生长速率明显加快,比叶面积明显增加,而叶氮浓度却显著下降;OTC内绵穗柳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综上所述,绵穗柳适应增温效应的能力较强,在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其分布的海拔高度有可能上升.

树高对马占相思整树水分利用的效应13-19

摘要:利用Granier热消散探针,于2004年观测了华南丘陵坡地常见绿化先锋树种马占相思(22年生)的树干液流,同时监测林冠上方的光合有效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和0~30cm的土壤体积含水量.结合树木的形态特征、液流密度和简化的Whitehead& Jarvis公式,分别计算了整树蒸腾、冠层气孔导度和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值,分析了树高对整树蒸腾、冠层气孔导度和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充足时,马占相思整树蒸腾随树高呈二次多项式增加(P<0.01),冠层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单峰”格型;在所有光合有效辐射范围内,高树的参比冠层气孔导度和冠层气孔导度对水汽压亏缺的敏感性均高于矮树;叶面积/边材面积比值为(1.837±0.048)m^2·cm^-2,并与树高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树木高度的增加,马占相思没有发生明显的水力限制和补偿.

《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19-19

野生地椒的斑块多样性及空间结构20-26

摘要:将ISSR、SRAP分子标记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技术相结合,对我国野生百里香属植物分布最南端的怀远3个地椒居群进行了以斑块为单位的遗传多样性、克隆多样性和克隆结构、空间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地椒野生居群内不同斑块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克隆多样性,多样性条带百分率为75.7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537,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3811,基因型比率平均为0.61,Simpson指数平均为0.96,Fager均匀性指数平均为0.91.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低,在总的遗传多样性中,90.35%来自居群内斑块间的变异,居群间占9.65%.野生地椒居群间无共有基因型斑块,居群内不同斑块间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镶嵌性,克隆斑块间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0~25m.该地区地椒居群除了在部分位点呈现一定相关性外,总体缺乏空间结构.该地区野生地椒种群斑块的建立应为种子入侵所致,其后克隆繁殖对斑块的发展及种群的扩张起到了主要作用.

黄河首曲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组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27-32

摘要:黄河首曲湿地是黄河下游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通过实地调查,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河首曲湿地自然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并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人工排水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黄河首曲湿地自然退化过程中,经沼泽、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到草原化草甸,优势种向中生和旱生种演替,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即草原化草甸>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沼泽,而优势度指数却逐渐减小,均匀度指数先降低后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总体上表现为增加的态势.人为排水后,毒杂草在群落中的比例增加,导致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略有降低,群落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主要是由于人工排水后,生境相对中生化,部分植物在群落内的零星分布导致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增加,而均匀度指数下降.人工排水虽然增加了群落内的植物多样性,但增加的植物多为毒杂草,从而使湿地向杂草型退化方向演替.

围垦滩涂湿地旱生耐盐植物的入侵和影响33-39

摘要:以上海市崇明东滩1998年围垦湿地为例,基于彩红外航片的景观格局分析以及样地群落调查,分析了湿地人工排水后,旱生耐盐植物在湿地原生芦苇群落中的入侵和影响.结果表明:以碱菀为建群种的旱生耐盐植物群落在围垦湿地区从东北向西南扩散,速度达143m·a^1,原生芦苇斑块迅速收缩、破碎,缀块密度指数和形状指数分别增长22.7倍和1.3倍;2006和2007年两个生长季后群落中碱菀生物量高达2783.8g·m^-2,占群落总生物量的98%,重要值达88%;芦苇生物量和重要值则分别下降98%和83%.表明侵入过程与地下0~20cm土壤水分和土壤盐度密切相关.应深入研究旱生耐盐植物的侵入机制,探讨合理、动态的湿地排水管理策略,以便控制旱生耐盐植物群落的迅速入侵.

镉胁迫对金银花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40-44

摘要: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镉(Cd)(0、5、10、25和50mg·L^-1)胁迫条件下藤本植物金银花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d胁迫对金银花的生长未造成明显影响,在5~50mg·L^-1 Cd处理下,其生物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低浓度Cd(5mg·L^-1)处理下生物量有所增加,叶、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88%、2.33%和1.25%,说明金银花对cd具有较强的抗性.在低浓度Cd胁迫下,植物各器官的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而根系和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分别增加51.90%和23.07%.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增加15.87%和24.89%,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显著增强.随着Cd浓度的增高,金银花体内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所降低.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45-50

摘要: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陕西延安羊圈沟小流域5年生刺槐、沙棘和杏树人工林及5、15和25年生刺槐人工林土壤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植被及恢复年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年生的3种人工林中,以沙棘林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最高;刺槐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地,分别为99.56和28.81mg·kg^-1,其中MBC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MBN含量依次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土壤MBC/SOC依次为:刺槐林〉沙棘林〉杏树林,而MBN/TN为:刺槐林〉杏树林〉沙棘林,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随植被恢复年限增长,3种林龄刺槐林的土壤pH值下降,SOC、TN含量、电导率(EC)、MBC和MBN均呈增加趋势.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刺槐比沙棘和杏树更有利于MBC和MBN含量的提高;随着刺槐种植年限的增长,MBC、MBN以及SOC和TN含量均呈增加趋势.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51-57

摘要:为探讨极端干旱区风沙土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的作用规律,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理化因子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和粒径减小(R<-0.84)、含水量和孔隙增大(R>0.85)时,防护林地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有增大趋势,由容重与微生物量的相关性主导;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呈正相关,主要由速效养分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C、P的相关性所致;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的相关性差异较大,尺在0.51—0.91,主要取决于蔗糖酶、磷酸酶与放线菌、微生物量C的相关;土壤盐分增加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积累(R<-0.71);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生物量呈较高正相关(R>0.63).实践中应为干旱区林地土壤微生物营造良好的土体,促进土壤物质循环.

科尔沁草甸草地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58-64

摘要:利用内蒙古科左后旗草甸草地2000--2006年MODIS的8d合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研究区NDVI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以及NDVI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季节变化过程中,研究区水汽压与NDVI的相关程度明显大于降水量;积温和累积降水量共同控制着各年草地的返青速度,草地增长期(6、7月)的降水量对NDVI年最大值的影响比年总降水量更显著;时滞分析表明,水汽压对之后约12d的NDVI有持续的显著影响,平均气温的时滞为11~15d,降水量对NDVI影响的累积时滞双重效应可达36~52d.

雨雪冰冻灾害干扰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动物的影响65-70

摘要: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对基础设施、生态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分析雪灾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在以往定位观测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壤动物调查.根据湖南会同林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和杉木一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混交林在受到大规模雨雪天气干扰停止40d以后的土壤动物调查数据,并利用2007年同期的监测数据作为灾前正常水平的参照,选择土壤动物群落的2个主要参数(多度和群落组成)作为评价指标,初步评估了土壤动物对于灾害性天气干扰表现的弹性和抗性.结果表明:相对于灾前水平,灾后土壤动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微型土壤动物如线虫出现了爆发性增长,在纯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12216.9ind·m^-2增加到目前的118343.9ind·m^-2,在混交林中线虫多度从2007年的25435.9ind·m^-2增加到目前的84573.0ind·m^-2;大型土壤动物的多度大幅下降,纯林和混交林分别下降27.0%和85.6%;纯林凋落层中型土壤动物多度显著下降,但纯林土壤层及混交林无显著变化.在土壤动物类群多度方面,从大到小的功能群恢复进程由慢到快,表明土壤动物类群多度可以作为评估干扰和其后恢复的一个敏感指标;在群落组成方面,利用群落排序没有检测到群落组成的明显变化,表明群落组成对于雪灾干扰有很高的抗性.

江西大岗山林区樟树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71-76

摘要:采用ARSTAN软件对江西大岗山林区樟树年轮生长趋势进行去除和指数化后,建立了樟树年表,并研究了樟树年轮宽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所建樟树年表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气候信息,适于进行树木年轮生态学分析研究;研究区樟树年轮宽度与生长季的月均温度呈正相关,其中,与4、5月的平均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樟树年轮宽度与月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复杂,与当年5月(P<0.01)及上年12月(P<0.05)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6月和8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樟树年轮宽度与当年5、6、8和9月湿润度指数的相关性较好.温度和降水的综合影响显著作用于大岗山樟树年轮生长.

基于辅助变量的森林半腐层厚度空间插值精度77-83

摘要: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利用3种以海拔作为辅助变量的空间插值算法[局部平均的简单kriging法(simple kriging with locally varying mean,SKlm)、带有外部漂移的kriging法(kriging with an external drift,KED)和协kriging法(cokrging,COK)]计算了森林半腐层厚度的空间插值精度,并进行了交叉验证.结果表明:KED法既考虑了变量之间的空间变异,又考虑到影响局部空间变化的因素,与其他插值方法相比,其精度有很大提高;由于海拔与半腐层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弱,导致SKlm法的插值精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COK法直接将海拔用于估计半腐层厚度,由于在边界地区缺乏采样点数据,因此边界地区的插值出现了多处突变区域.对比地统计学方法与距离反比权重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在本研究中的插值精度,除了KED方法的插值精度较高外,其余方法的插值精度均不及IDW,原因可能是利用辅助变量辅助地统计学插值时,主、辅助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插值中起着重要作用.

西辽河平原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84-90

摘要:基于1951_2007年通辽、开鲁、扎鲁特3个气象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通辽市水文勘测局、水务局提供的有关水文资料,对西辽河平原水资源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5lq007年间,西辽河平原降水量在周期变化中有减少的趋势,降水倾向率为-13.2mm·(10a)^-1,降水的不稳定性增加;西拉木伦等4条入境河流的径流量减少,2001--2007年的年均径流量仅为1990--1994年的22.8%;研究期间,西辽河径流量减少,断流日数增加,2001年以来断流至今;与1978年相比,2006年科尔沁区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增加了8.5倍,漏斗区面积增加了15.5倍;与1980年相比,2006年科尔沁区、开鲁县和奈曼旗地下水位平均埋深分别增加了3.76、2.77和1.93m;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区机电井数量持续增长,农业灌溉用水量波动上升,农业用水比例不同程度地下降.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和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是实现西辽河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1980-2005年松嫩平原土壤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91-97

摘要:基于松嫩平原16个农业气象站1980--2005年作物生长季的旬土壤湿度、月气温和月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表层(0~30cm)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不同区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均呈减小趋势,松嫩平原表层土壤存在干旱化趋向,其中,西部和南部地区尤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研究区表层土壤处于比较湿润阶段,之后土壤湿度持续降低,并发生了偏于现象;研究期间,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周期性波动上升,每6a一个周期,期间小幅波动,1992年开始明显上升;生长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幅较大,存在一个4~5a的波动周期;研究区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松嫩平原作物生长季表层土壤湿度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旱季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98-104

摘要: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段研究了喀斯特木论自然保护区典型峰丛坡地和洼地旱季表层土壤水分(0~5cm和5~10cm)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旱季表层土壤水分仍然较高,总体上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坡地和洼地0~5cm和5—10cm土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均符合指数模型,同一立地条件下两土层土壤含水量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相同土层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差异明显;坡地土壤水分含量的空间相关性中等且连续性好,具有明显的斑块分布格局,其Moran Ⅰ值的变化相对缓慢;洼地土壤水分含量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但变程很短,其Moran Ⅰ值的波动较大,斑块比较破碎.地形、微地貌、降雨、人为干扰特别是植被是保护区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中东部沙地-湿地镶嵌景观的影响105-112

摘要:利用小波分析和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候变化对1961--2005年内蒙古中东部沙地.湿地镶嵌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5年,研究区年均气温呈直线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32℃·(10a)^-1,年降水量变化呈现30a的长周期和15a的短周期,年均风速呈下降趋势,10a的风速减小率为0.26m·S^-1;研究区东南部存在一个气候变化恒定区域,由此恒定区向西北进入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向东逐步进入科尔沁沙地腹地;2010年以前,研究区仍将维持气温升高、降水偏少、风速减小的趋势;受气候暖干化的影响,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围湿地的总面积呈逐年缩小趋势,随着沙地内部植被的退化,流动沙地不断扩大、湿地萎缩、湖泊干涸,而相应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面积则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