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21-1253/Q 国内刊号
  • 1001-9332 国际刊号
  • 2.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应用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应用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评述、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森林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报 2007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综合评述
试论人工林下乡土树种定居限制问题1855-1860

摘要: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天然林差,多数人工林林下难以有乡土树种入侵并定居,如何改造并促进这些人工林向天然林或次生林演替并提高生态效益,已成为制约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阐述定居限制原理的基础上,本文从种类特性、限制发生时间、影响定居的内外因素等方面概括了森林更新或恢复中的定居限制问题,认为人工林林下乡土树种的定居限制主要由种子的可到达性及环境条件所决定.基于恢复生态学中有关森林恢复的理论,提出应对不同时空尺度上植物更新过程中的种子和幼苗存活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

生防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及其生化和细胞学机制1861-1868

摘要:生防菌通常可利用竞争、抗生、寄生和交叉保护等直接的拮抗机制抑制植物病害;同时某些生防菌还能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对真菌、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病害乃至对线虫和昆虫为害的抗性,称为诱导系统抗性(ISR).ISR具有非特异性、广谱性和系统性, 其在表型上与病原菌侵染激发的系统获得抗性(SAR)相似,具有同样的效率;但在寄主植物上不发生过敏性坏死反应(HR),无可见症状, 为发展和改善更加安全而环境友好的植物保护策略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总结了生防真菌和细菌诱导系统抗性及其激发子和信号转导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寄主防御反应的生化和细胞学机制,并对ISR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生态风险评价及研究进展1869-1876

摘要:生态风险是当前环境管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着重关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胁迫因子可能对生态系统或其组分的有害影响.生态风险评价对科学制定环境管理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要对生态系统进行有效地管理,必须预测不利生态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减小其对于生态系统或某些组分的损害程度.本文对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方法、工具以及研究趋势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生态风险评价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认为在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要关注城市生态风险,并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展望.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1877-1885

摘要: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升高、气温升高及降水量的变化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影响最为重要的几个生态因子,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产量、生长发育、病虫害、农业水资源及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气候变化已对我国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特别是我国北方旱区农业造成重大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本文综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农作物病虫害与杂草、粮食安全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影响.针对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系统带来的挑战,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1886-1890

摘要:随着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非点源污染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3S技术的出现使非点源污染模型得以快速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模型的分类和非点源污染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且比较了国外常用的10个非点源污染模型,对各模型的开发提供者、模型的主要输入和输出数据、模拟的主要过程和特点、模型类型、时间尺度和污染物类型等7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如何选用合适的非点源污染模型来进行水污染管理,分析了当前模型的不足之处,概括了其研究和发展趋势.

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老化概念探讨1891-1896

摘要: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随着其与土壤颗粒接触时间的延长,生物可利用性明显下降,发生老化现象,存在锁定行为.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了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老化相关的研究,但对老化的概念和内涵却没有明确界定,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基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老化的理解和认识,在明确生物可利用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老化的概念及内涵,并对其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同时对国内外现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这些探讨将为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为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与生物修复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大型真菌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及生态修复1897-1902

摘要:大型真菌是一类重要的环境生物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作用.与绿色植物相比,大型真菌能够积累高浓度的Pb、Cd和Hg等重金属.本文论述了大型真菌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作用以及利用大型真菌进行重金属生态修复的优势,指出大型真菌种类、生态类型、富集重金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潜能、大型真菌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形态、部位、寿命以及结实间隔和环境因子等是影响大型真菌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主要因素.筛选富集重金属功能强大、易于人工栽培、环境适应性强、便于后处理的大型真菌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研究简报
湘西北火棘籽油脂含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1903-1907

摘要:对湘西北岩溶山区5个生境火棘属植物的籽含油率与油脂组分进行了测定,探讨了土壤养分与火棘籽含油率及籽油主要组分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土壤全磷与籽油中的亚油酸呈正相关,其他土壤元素与籽油脂肪酸无关联性;火棘籽油维生素E浓度与土壤全钙、全镁呈显著正相关.湘西北火棘籽最高含油率为5.9%,籽油中维生素E平均浓度达9.9 g·kg^-1,籽油中主要组分亚油酸、油酸和软脂酸的相对含量分别为63.7%、20.8%和13.2%.

大型露天煤矿区土地扰动的时空变化1908-1912

摘要:选择平朔矿区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域,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90年和2005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由于露天矿区土地扰动下土地类型、面积分布及其景观格局的不同,其遥感影像的光谱空间特征也不相同,但前2个主成分构成的空间特征结构十分明显,第1主成分主要表示采煤运煤区、边坡区以及剥离堆垫区的特征信息,第2主成分主要表示植被高覆盖区及植被低覆盖区的特征信息.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按照剥离区、采挖区、复垦区和原地貌四大类型进行分类,15年间,采挖区基本保持原有面积;原地貌面积减少了15.263 km^2;复垦区面积增加了8.513 km^2;剥离区面积不断扩大,从1990年的5.522 km^2增加到2005年的11.889 km^2.

桃小食心虫幼虫越冬前后对几种杀虫剂敏感性的差异1913-1916

摘要:用药液浸渍法测定了桃小食心虫幼虫越冬前和越冬后对三唑磷、辛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高效氯氟氰菊酯和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越冬后幼虫对上述药剂的敏感性分别是越冬前幼虫的34.50、16.71、3.89、3.28、5.90和2.73倍.幼虫越冬后体内能源物质蛋白质、糖元和脂肪含量分别比越冬前降低17.10%、41.76%和30.08%;羧酸酯酶、酸性磷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力分别比越冬前降低62.36%、53.47%、76.19%和80.60%;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保护酶活力比越冬前分别降低18.77%、14.16%和64.02%;而幼虫体内多种农药的靶标酶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变化则相反,该酶在越冬后幼虫体内的活力是越冬前的1.41倍.表明越冬后幼虫对药剂敏感性的提高与体内能源物质含量、代谢酶、保护酶和靶标酶的活力变化有关.

含氯化镉水体中螺旋藻的生长及其对镉的摄取作用1917-1920

摘要:研究了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在含CdCl2水体中的生长状况与摄Cd能力.结果表明:两种螺旋藻皆对CdCl2有较强的耐受能力,但是有不同的摄Cd行为.当CdCl2浓度为6~24 mg·L^-1,培养96 h时,两种螺旋藻对Cd的摄取作用主要表现为藻细胞外的表面吸附;培养10 d时,钝顶螺旋藻的胞内Cd含量依然甚微,而极大螺旋藻对Cd的细胞内吸附量却明显增加,24 mg·L^-1CdCl2处理的极大螺旋藻胞内的Cd吸附量为12 mg·L^-1CdCl2处理的11.6倍,且略超过细胞表面吸附量.表明在高浓度Cd的长时间胁迫下,两种螺旋藻的摄Cd行为和对Cd的耐受机制具有明显差异,其中钝顶螺旋藻为胞外机制,而极大螺旋藻却为胞内、胞外混合机制,且以胞内机制为主.

呋喃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921-1924

摘要:通过模拟方法,研究了呋喃丹与土壤中3种重要水解酶类-土壤脲酶、转化酶和碱性磷酸酶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呋喃丹加入土壤后,土壤脲酶活性最初受到抑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呋喃丹的生态毒性逐渐降低,并最终激活脲酶;在0.3%呋喃丹浓度范围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转化酶均被激活,且部分样品的转化酶活性与呋喃丹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转化酶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受呋喃丹污染的程度,且0.3%浓度呋喃丹的生态毒性较弱,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比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