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应用生态学报杂志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 21-1253/Q 国内刊号
  • 1001-9332 国际刊号
  • 2.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应用生态学报是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优秀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应用生态学报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综合评述、研究报告、专论与综述、研究简报、森林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报 2004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特征研究1989-1993

摘要:以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森林群落林隙的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林隙形成木(GM)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林隙密度为18.5个·hm^-2冠林隙和扩展林隙分别占森林面积的28.4%和60.0%;冠林隙的大小变化在10~1134.7m^2之间,平均面积为153.45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84.11~1646.3m^2之间,平均面积为324.34m^2;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5.14株,单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只占8.1%.不同形成木类型对林隙形成的贡献大小次序为:折干>掘根>枯立>断梢;暗针叶林林隙大多由岷江冷杉、铁杉、糙皮桦形成.径级在60~70cm,高度在30~35m之间的林冠上层的岷江冷杉,发生折倒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

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研究1994-1998

摘要: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了克隆植物慈竹构件和分株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以探讨其对环境的生理适应性.结果表明,在构件水平,可溶性糖含量以慈竹叶最大,枝条次之,秆最小.不同构件的可溶性糖含量对分株年龄和分株部位的反应格局不同,1龄分株枝和秆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而分株年龄对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显著;分株下层叶和秆的可溶性糖含量大于上中层.高光条件下1龄分株叶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弱光条件下的1龄分株.叶可溶性糖含量受季节影响显著,1月最低,4月最高.但2龄和3龄分株间差异不显著.母分株和子分株上、中两层叶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下层相关性不显著.在分株水平,慈竹5个龄级间的可溶性糖含量无显著差异.总之,慈竹可溶性糖含量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显著,且分株和构件层次存在差异.

欢迎订购《应用生态学》1998-1998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生物量的分布规律1999-2004

摘要:从物种生物量、优势种器官生物量和植被生物量角度,探讨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调查的43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中,单物种生物量排序前5种植物分别是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159.01kg·hm^-2)、笃斯越桔(Vaccinium jiliginosum var.alpinum)(137.52kg·hm^-2)、高山笃斯(Vaccinium uliginosum)(134.7kg·hm^-2)、宽叶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 var.asiatica)(131.5kg·hm^-2)圆叶柳(Salix rotundifolia)(128.4kg·hm^-2).它们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与总生物量之比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加.植被生物量随海拔升高。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植被生物量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为2.21t·hm^-2,对调节长白山小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固定大气CO2起着汇的作用。

《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度文献计量指标2004-2004

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2005-2012

摘要:基于大气边界层和植被冠层微气象学基本原理,建立了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式.应用该模式模拟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植被温度、植被冠层内空气温度、地表温度日变化特征,及森林生态系统下垫面大气边界层风速、位温、比湿、湍流交换系数的时空分布和廓线的日变化特征.该模式还可应用于不同下垫面,模拟陆面物理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区域气候效应的研究,这将为气候模式与生物圈的耦合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长白山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研究2013-2018

摘要:根据在吉林省蚊河实验管理局1hm^2落叶阔叶混交林样地调查结果,对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树木种群的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木种群优势程度不明显;乔木、灌木、草本的均匀度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都较低.对5个主要乔木种群的空间格局均呈现聚集分布;15个主要树种之间有14个种对存在着显著的种间关联,一个种独立;树种之间正关联的种对少,关联强度低,而负关联多且较高,群落结构组成不稳定,处于软阔叶林向硬阔叶林直至红松阔叶林过渡的阶段.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2019-2024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和柠条水分利用与适应性特征比较2025-2028

摘要: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地多年人工沙棘(Hippophae rhanvnoides)与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的土壤水分状况、生产力月动态以及光合生理和水势日变化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沙棘与柠条深层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旱化现象,沙棘林在季节性土壤水分补偿深度和对深层低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方面要强于柠条林.沙棘林的年度生产力大于柠条林.沙棘能够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改善,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柠条具有高光合特别是高蒸腾的光合生理特征,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沙棘低.沙棘与柠条均兼具有御旱性与耐旱性,但沙棘对干旱的适应方式更积极主动.

广西黄冕林场次生常绿阔叶林生物量及净第一性生产力2029-2033

摘要:应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了广西黄冕林场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林分净第一性生产力.阔叶林总生物量为99.96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69.41%,地下部分(根系)占30.59%.林分叶面积指数为6.50.全林净第一性生产力为24.65t·hm^-2·年^-1,其中地上部分占44.54%。根系占55.46%.

氮胁迫对水曲柳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2034-2038

摘要:树木受到环境胁迫时发生形态和生理上的改变,以便获取对其生长发育限制最严重的资源.在东北林区凋落物因受温度影响分解速度和有机物矿质化过程缓慢,森林树木常受到氮营养胁迫.通过温室栽培试验,对氮胁迫下水曲柳幼苗生长的生理学和形态学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氮胁迫下,水曲柳幼苗的净氮吸收速率和净磷吸收速率都会减少,但在生长前期氮利用效率和磷利用效率高于氮供给充足(8mmol·L^-1)和过量(16mmol·L^-1)时的氮利用效率和磷利用效率.当氮供给浓度不足时,叶重比减少,而特定叶面积和根重比增加.相对生长速率随氮供给浓度增加而增加.在氮胁迫下净同化速率下降,导致总生物量下降.在幼苗生长前期,水曲柳幼苗处于氮胁迫时根/茎比显著大于氮供给充足或过量时的根/茎比。而在生长后期。根/茎比没有显著差别.

新疆农田作物覆膜地温极值的时空变化2039-2044

摘要:土壤温度的上限和下限值极大地影响农田作物的生长发育.根据对新疆农田2年度不同观测时刻、不同覆膜条件及不同作物的最高和最低地温的分析,可知2年度全生育期地温极值均发生在0cm位置.地温极值依观测时刻的不同而变动.覆膜最低温度始终高于裸地,说明覆膜对提高低温段土壤温度有明显作用.最低温度的日变化可用二次函数表达;14:00和20:00时最高地温可分别用深度的椭圆曲线和线性关系表达.不同条件下的地温极值和气温具有线性关系,其中裸地最低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高于覆膜;玉米最低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高于棉花;最高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比最低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差.

土壤-小麦生态系统的磁化效应及其生态指示2045-2048

摘要:应用室外盆栽试验方法,将土壤磁效应与生物磁效应相结合,研究了磁处理土壤对土壤-小麦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处理棕壤后土壤-小麦系统的健康状况得到较为明显的好转,包括使小麦种子提前出苗,出苗整齐一致;增加小麦幼苗的株高、主茎叶片数、分蘖数、单株根数和单株叶面积;使小麦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占总吸收面积的百分比提高;增加成熟小麦的有效穗数、结实小穗数、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减少不孕小穗数,提高小麦的生物学产量.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小麦系统磁化健康效应的生态指示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200mT磁场强度是适于小麦生长的最佳磁处理参数.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农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2049-2054

摘要:采用地统计方法,分别对栾城县(面积约30490hm^2)和中国科学院栾城生态农业试验站示范区(15hm^2)农田耕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个不同采样间距下,各土壤养分含量均具有空间相关性,县域范围近似以1km网格采样,最大相关距离为4.2~15.6km,在示范区以20m网格采样,则为112~223m;在同一采样间距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养分(N、P、K)含量的空间变异结构也各不相同,具有块金方差效应,半方差图分别遵从高斯和球函数模型.认识本区土壤的这种空间变异结构有助于实现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区和合理管理.

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2055-2060

摘要:在区域尺度和定位观测的基础上,探讨了渭北塬区不同苹果种植分区的土壤水分特征.结果表明,渭北旱塬苹果种植分区土壤水分特征主要受降水和蒸散量的影响.在区域尺度上,苹果地潜在蒸散量是台塬东部区>高原沟壑区>台塬西部区.3种类型区苹果地土壤水分都存在亏缺现象,台塬东部区苹果地平均土壤水分亏缺量为390.9mm.最大亏缺量为674.6mm,最小亏缺量为186.3mm;高原沟壑区苹果地水分平均亏缺量、最大亏缺量分别为264.4和441.2mm,偶尔也出现水分盈余的现象;台塬西部区总体上表现为亏缺。但苹果地出现水分盈余的现象较高原沟壑区普遍,最大盈余量达151.8mm.渭北旱塬苹果地水分储存量也存在区域分异,在全生育期2m土层水分储存量台塬西部区>高原沟壑区>台塬东部区.这种变化特性与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果树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量及降水年型有关;具体表现为苹果地耗水量以台塬东部区最大,高原沟壑区次之,台塬西部区最小,干旱年苹果全生育期耗水量低于丰水年.在干旱年份,苹果树耗水量除来源于生育期问的有效降水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依赖于3m以下土层贮水,形成土壤干层。影响果业持续发展.

黄土半干旱区坡地土壤水分、养分及生产力空间变异2061-2066

摘要:通过田问取样,分析黄土半干旱丘陵区陡坡面土壤水分、养分及其生产力空间变异性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坡面0~20cm土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20~40cm土层,但变异程度却明显低于20~40cm土层,且除全磷外,土壤养分变异程度均明显高于水分.20~40cm土层土壤养分沿坡面向下逐渐增大,而0~20cm沿坡面纵向差异较小.坡面浅沟沟槽处的土壤水分、养分条件最优,但其地上生物量却低于坡顶.虽然纵向坡度(35°~45°)明显大于横向(5°~10°),但横向坡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却明显大于纵向(除20~40cm土层速效磷含量除外),而对水分的影响纵向大于横向.相关分析表明,0~120cm土壤水分与20~40cm土壤养分以及土壤养分之间(0~20cm速效磷除外)均呈极显著相关.坡位对土壤水分、养分及地上生物量有很大影响,但土壤水分、养分对生物量影响不显著.

致读者·作者2066-2066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上的吸附特征比较研究2067-2071

摘要:应用平衡振荡法,研究了阴、阳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土壤上的吸附.结果表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能强列吸附在6种不同性质的土壤上,吸附等温线为L型,分配常数Kd,为3.0×10^2~48×10^2L·kg^-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及Tween-20的吸附等温线随土壤类型不同而不同,有L、S等型,吸附强度远弱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Kd分别大体处于5.3~39、0.13~0.44(Tween-20)和4.4~22.4L·kg^-1(OP).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土壤最大吸附量与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呈线性相关.低浓度范围内,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土壤分配常数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正相关.同时土壤颗粒表面的电荷特性也影响吸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Kd与土壤粘粒、砂粒、粉沙含量及表面积存在经验函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