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8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CT、MR影像表现与病理1957-1960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CT、MR特征性影像表现与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艾滋病相关淋巴瘤患者的CT、MRI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ARL主要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单纯结内病变比例低。结内病变主要表现为广泛淋巴结肿大。结外病变发生率高,多表现为肌肉相仿的软组织肿物,相比与其他恶性肿瘤T2WI信号较低,DWI明显弥散受限;强化均呈轻中度强化;瘤体密度或信号相对均匀,肿块较大时较易出现坏死,瘤体内可见固有解剖结构的存留及周围侵犯程度相对较轻为其主要特点。结论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广泛累及全身各部位,CT、MR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早期未治疗帕金森患者相关性流涎的静息态功能MRI研究1961-1965

PWI鉴别诊断单发脑转移瘤和高级别胶质瘤的价值分析1966-1970

硬脑膜动静脉瘘MSCTA诊断的临床价值1971-1973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硬脑膜动静脉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硬脑膜动静脉瘘MSCT影像表现,6例患者均行DSA检查,CTA采用(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多角度显示脑血管树,观察供血动脉、引流静脉、静脉窦瘘口的情况,与DSA进行对比,观察其一致性。结果本组硬脑膜动静脉瘘2例发生在横窦-乙状窦区(均为I型),2例位于海绵窦区(分别为I、Ⅱ型),1例位于额叶颅底区(III型),1例自两侧顶部引流至上矢状窦(II型)。对于引流静脉和静脉窦等细节显示,CTA表现与DSA和手术所见高度一致。结论在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中,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分型,以及有无并发症等征象,MSCTA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MR 3D电影动画成像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中的应用1974-1977

摘要:目的探讨MR3D电影动画成像在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中的应用。方法对78例三叉神经痛及42例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前采用3D-FIESTA-C扫描,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曲面及仿真内镜重建,将重建图像通过电影动画播放,评价血管神经解剖关系,并将120例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120例3DMR电影动画成像显示责任血管阳性率为96.6%(116/120),显示责任血管及压迫部位方面与MVD有较好的一致性,其诊断符合率为95.8%(115/120)。结论MR3D电影动画成像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动态影像,可作为病因学诊断及术前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

3D-ASL MRI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1978-1982

摘要:目的运用磁共振3D-ASL扫描技术,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3月~2017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将收集到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8例。入院后,对照组按照常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案治疗,实验组则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GbE20ml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5天为一个疗程。分别采集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磁共振图像。最后统计各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病变区域或全脑灌注参数变化情况。结果本文收集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经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GbE治疗1疗程后,其中对照组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的患者39例,无效者9例,有效率为81.25%(39/48);而实验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41例,无效者7例,有效率为85.42%(41/48),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11.447;P=0.002)。然后分析各治疗组内治疗前后病变区域或全脑灌注参数变化情况发现: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的患者病变或全脑CBF值为(52.293±5.311)ml·100g^-1·min^-1,而无效的患者病变或全脑CBF值为(34.284±7.533)ml·100g^-1·min^-1,其中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病变或全脑CBF值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411,P=0.022);同样实验组治疗有效患者在治疗前后病变或全脑CBF值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3.473,P=0.001)。最后比较两治疗组间治疗后病变或全脑CBF值的变化情况发现:在治疗后有效患者间病变或全脑CBF值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937,P=0.004)。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变或全脑的灌注水平,从而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

超声联合MRI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二维超声回声分级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1983-1986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联合MR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二维超声回声分级与脑白质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对46例脑白质病变和54例非脑白质病变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和MR检查,依据MR检查结果,比较脑白质病变和非脑白质病变患者心血管风险因素和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分级差异,分析脑白质病变与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分级的关系,评估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分级预测脑白质病变的价值。结果脑白质病变患者与非脑白质病变患者之间常规心血管风险因素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分级差异明显,脑白质病变患者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I和II级比例更高,III级比例更低,脑白质病变发生与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分级呈负相关。ROC分析显示,以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分级≤II级预测脑白质病变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43%,55.56%。结论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回声分级与MR检查诊断的脑白质病变密切相关。

耳硬化症的高分辨率CT表现与病理基础1987-1990

摘要:目的探讨耳硬化症的HRCT表现及与病理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44耳临床诊断明确的耳硬化症的HRCT及临床资料。结果41耳HRCT表现异常,表现为耳囊骨质密度减低,3耳HRCT未发现异常。26耳仅见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灶,11耳伴镫骨底板增厚。15耳于前庭窗前方、耳蜗周围见低密度影,5耳伴镫骨底板增厚。结论HRCT在耳硬化症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明确显示海绵化期病灶,但是对于诊断硬化期病灶仍有困难。

超声引导下触诊阴性且小于10mm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应用价值1991-1994

ADC值定量分析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鉴别中的应用1995-1999

超声检查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2000-2003

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正常儿童三尖瓣环位移值的研究2004-2007

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型单心室收缩功能的研究2008-2012

基于混合对比剂的纹理分析在低管电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2013-2017

胸膜尾征预测最大径≤3cm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侵犯脏层胸膜的CT研究2018-2022

摘要:目的利用胸膜尾征评价最大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侵犯脏层胸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7例有脏层胸膜侵犯及168例无脏层胸膜受侵的最大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肿瘤与胸膜的关系分成三种类型,计算各型具有胸膜尾征的肺癌脏层胸膜侵犯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PPV、NPV、LR+。结果Ⅲ型胸膜尾征预测肺癌侵犯脏层胸膜优于Ⅰ型、Ⅱ型,其特异度为89.52%,准确度为78.87%,敏感度为48.65%,阳性预测值为62.07%,阴性预测值为83.19%,阳性似然比为4.64。在CT上未出现胸膜尾征的不和胸膜相贴的最大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排除脏层胸膜侵犯。结论CT图像上Ⅲ型胸膜尾征能提高术前诊断最大径≤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侵犯脏层胸膜诊断的准确性。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癌的CT表现分析2023-2025

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癌的CT表现与CD4+T计数的关系。方法对病理证实的25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5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癌患者中20例为非小细胞癌,其中腺癌15例、鳞癌5例,5例为小细胞癌;17例发生在右肺、8例发生在左肺;20例合并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2例出现胸腔积液、6例出现胸膜或肺内转移、3例出现阻塞性肺炎、3例合并空洞,15例合并其他感染。结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肺癌的CT表现具有特点,相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

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变化与其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2026-2029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缺陷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肺部影像学特征变化与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54例肺部感染免疫缺陷患者。根据患者感染的类型分为单纯组和混合组。单纯组(n=28)为CMV肺炎患者,混合组(n=26)为CMV和克雷伯杆菌感染肺炎。观察两组CT特征(数量、结构、质地、厚度、脓腔积气、分隔强化、迁移性感染)、病态形变(叶的实变、段的实变、毛玻璃样影和网织条索、小叶分布型的毛玻璃样影、多发性的小结节病灶以及充气支气管征)、分布特点(单侧单叶、单侧多叶、双侧肺,肺间质、肺实质)。结果混合组和单纯组的CT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混合组在病灶数量>1、结构的呈现多房、病灶厚度上>2mm、迁移性感染均显著高于单纯组。对两组患者的病变形态进行研究发现,混合组在叶的实变、小叶分布型的毛玻璃样影、以及充气支气管征要显著高于单纯组。对两组患者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混合组肺间质患者为92.31%,要远高于对照组肺间质的71.43%,两组患者在肺间质和肺实质上差异显著。结论在免疫缺陷患者常会出现多种肺部感染,在对于患者进行诊断时应该采用影像学结合病理组织病理学检测,由于本文选取的样本容量不足,因此对于CMV肺炎患者的具体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28MSCT应用三低技术结合iDose^4在肺动脉成像的研究2030-2034

摘要:目的探讨128MSCT应用三低技术结合iDose^4在肺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体质量指数正常疑似肺动脉栓塞60例患者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随机分两组,各30例,其中常规剂量组(A组)采用120kV、200mAs,370mgI/ml对比剂60ml,重建图像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技术;实验组(B组)采用80kVp、80mAs,300mgI/ml对比剂35ml,重建图像分别采用iDose^4(B1组)及FBP技术(B2组);记录各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背景噪声(BN)、肺动脉强化CT平均值(SIvessel)、肺动脉噪声比(SNR)和对比信噪比(CNR)。各组结果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A及B1组图像均满足诊断要求,且两组图像噪声、SNR、CNR、图像总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的ED值、对比剂总碘量分别下降了76.2%及52.7%。结论128MSCT应用三低技术结合iDose^4行肺动脉CTPA检查是可行和有效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量的碘摄入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