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新发脑梗死MRI分布特点1409-1413

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并发脑梗死的MRI特点及其与交通动脉开放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7月期间的30例CEA术后并发脑梗死MRI特点,包括新发脑梗死的形态、大小、数量及分布等特点。新发梗死灶根据发生部位及血供特点分为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与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后者分为手术对侧前循环及后循环新发梗死。依据DSA和脑超声多普勒观察记录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相应前、后交通动脉开放状态,分析梗死灶来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术前有无临床症状、有无新发梗死灶以及斑块表面形态,对术后新发梗死灶个数的相关性。结果30例中新发梗死灶共计125个,除1例为片状梗死灶外,其余均为小圆点状或小斑片状梗死灶。30例中,手术侧与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均为21例(70.0%,30);非手术侧前循环新发梗死16例(76.2%,21),后循环新发梗死13例(61.9%,21),并且有9例(42.9%,21)无手术侧颈动脉区梗死而直接引起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梗死。非手术侧前循环新发梗死16例中,13例发现前交通动脉开放,3例无前交通动脉开放;后循环新发梗死13例中,5例发现相应后交通动脉开放,余8例未发现相应后交通动脉开放。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术前有无临床症状、有无新发梗死灶以及斑块的形态与术后新发畸梗死数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CEA术后新发脑梗死病灶小、数量少、分布广、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CEA术后梗死灶既分布在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也分布于wilis环开放或不开放的非手术侧颈动脉供血区,提示其形成机制的多样性。

表面弥散系数ADC值评估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1414-1417

摘要:目的分析ADC值评估急性恼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经静脉溶栓术治疗,在治疗3个月时记录患者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结果治疗3个月后转归良好31例,转归较差22例;溶栓术后24h及3天时转归良好组及转归较差组患者r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术后7天及3个月时转归良好组患者rADC值显著高于转归较差组(P〈0.05):以溶栓术后7天时患者rADC值以55%作为cut off值,低于55%作为阴性值,高于55%作为阳性值,预后良好共30例.预后较差共23例;以患者MRS结果作为金标准,rADC值评估预后质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7.10%,86.36%及86.79%,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7天时以55%作为rADC值cut off值,评估患者预后质量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双源光子CT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418-1422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光子CT低管电压(80kV)低剂量对比剂(30ml)技术(“双低”技术)在颅脑CTA颅内动脉瘤检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行颅脑CTA检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甲组采用管电压120kV、对比剂50ml;乙组采用管电压80kV、对比剂30ml。测量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及对比信噪比(CNR),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图像检出动脉瘤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乙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高于甲组(P〈0.001),SNR、CNR低于甲组(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P=0.295)、诊断动脉瘤的特异度、灵敏度(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组有效辐射剂量较甲组下降约52%。结论双源光子CT“双低”技术不仅满足颅啮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并且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

磁共振SWI在急性脑梗死溶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1423-1426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急性脑梗塞溶栓诊疗中的应用。方法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人院时均行常规MRI及SWI扫描,根据SWI是否有脑组织微量出血(CMBs),将其分为CMBs组21例和无CMBs组35例。静脉溶栓后,复查SWI检测计数发生出血转化(HT)的例数,对比CMBs组和无CMBs组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静脉溶栓治疗后,CMBs组21例脑梗死13例发生HT,无CMBs组35例仅5例发生HT,2组HT发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SWI敏感检测梗死灶内是否伴有微出血,间接评估血脑屏障(BBB)及血管壁状态,对临床静脉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CT灌注成像对症状性烟雾病综合征血流动力学的评价研究1427-1431

摘要: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在评价症状性烟雾病综合征(sMMS)血流动力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脑CTP检查的64例sMMS患者,对患者双侧额叶、颞叶、基底节区感兴趣区进行定量及定性分析,并对症状侧与非症状侧各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及rMT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MMS患者症状侧与非症状侧灌注值比较显示:症状侧颞叶及基底节区rCBF值明显降低,rTTP及rMTT值明显延迟。亚组分析显示:对于单侧sMMS,额叶各CTP参数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症状侧颞叶及基底节区rTTP值、rMTT值明显延迟,而rCBF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症状侧基底节区rCBV较对侧明显增加。对于双侧sMMS,症状侧额叶、颞叶及基底节区rCBF值明显降低,颞叶及基底节区rTTP及rMTT值明显延迟。结论CTP能够直观、定量地评价sMMS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脑组织灌注信息。

多模态MRI在鞍旁肿瘤鉴别中的应用分析1432-1434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对鞍旁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鞍旁肿瘤患者常规MRI平扫及增强、DWI、动脉白旋标记灌注成像及动态增强影像资料,分析不同种类肿瘤在不同成像序列的影像特征并总结规律。结果常规MRI扫描序列对各病理类型肿瘤缺乏特异性表现,部分难以鉴别的肿瘤在功能性成像序列中有较特异的表现。结论多模态磁共振可提供更多病变的病理生理信息,有助于鞍旁肿瘤的鉴别。

超声和CT在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中的价值1435-1438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中超声和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11月-2017年8月在我院出生并收治儿科ICU室临床怀疑颅内出血患儿568例,超声于生后1-7天内检查,CT于14天内检查,观察比较二者诊断价值。以MRI结果为标准或根据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标准,分别计算超声和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568例患儿经临床证实为颅内出血的有556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硬膜下出血51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9例。超声诊断颅内出血506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4例,硬膜下出血40例,恼实质合并恼室内出血72例。误诊1例,漏诊51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0.8%,特异性为91.7%,准确性为90.8%;CT诊断颅内出血534例,其中室管膜下出血3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硬膜下出血51例,脑实质合并脑室内出血79例。误诊0例,漏诊22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6.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1%。结论早期颅内出血超声可作为筛查手段;超声对室管膜下出血敏感性高于CT,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少量恼实质出血及硬膜下出血,CT优势于榴声。

磁共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析1439-144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2017年9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56例,根据检查方法平均分组,各2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CT检查,给予观察组患者磁共振(MRI)检查,并对最终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观察组中,共有27例患者确诊,而对照组中则有21例患者确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应用磁共振检查,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有较高的敏感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牙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像表现1442-1445

摘要:目的探讨牙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影像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牙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表现。13例行曲面断层全景摄影,16例行CT平扫并行MPR和CPR重建。结果本组16例牙瘤病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9-18岁,其中混合型牙瘤(OC)10例,组合型牙瘤(OCp)6例,肿瘤位于上颔骨10例,下颌骨6例。10例0c中6例发生在上颌骨,4例发生在下颌骨;6例OCp中发生在上颌骨4例,发生于下颌骨2例。曲面断层X线片和CT均表现为颌骨内类圆形高密度团块,直径1.3-6.0cm(平均3.1cm)。10例OC影像表现为高密度团块影,边界清楚,周围可见低密度透光带,肿瘤内未见牙样结构;6例OCp肿瘤内均见多发、数目不等的牙样结构。结论牙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临床定性诊断有价值。

冠状静脉窦闭锁的CT诊断1446-1447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冠状静脉窦闭锁(CSO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7年12月经MSCT诊断为CSOA的9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37-78岁。结果由MSCT确定为CSOA的9例患者中,5例冠状静脉异常回流至左心房,3例异常回流入右心房,1例引流入左上腔静脉。结论MSCT可以完整显示冠状静脉窦的起源和走行,可以在CSOA的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筛选冠心病介入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1448-1451

摘要:目的探讨腺苷负荷/静息^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联合硝酸甘油(NTG)介入心肌灌注显像,筛选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且用腺苷负荷/静息99mTc—MIBIG—MPI评价治疗后的疗效。方法238例疑诊的冠心病患者均行腺苷负荷/静息G—MPI,间隔1-2天后对确诊为心肌梗死的68例患者继续行NTG介入心肌灌注显像,筛选出具有存活心肌的患者进行PCI治疗。治疗后6-12个月复查腺苷负荷/静息G—MPI,比较PCI术前及术后随访期G—MPI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结果68例心肌梗死患者NTG介入显像提示心肌存活患者51例,静息显像的524个异常灌注节段,NTG介入显像发现有242个节段灌注得到改善,改善率为46.2%(242/524),NTG介入显像所获得的总评分ss低于静息显像ss(14.62±5.81vs18.82±6.37,P〈0.05)。51例心肌存活患者中33例患者行PCI术,术后腺苷负荷/静息G—MPI显示可逆性缺损区节段数、固定性缺损区节段数及负荷静息评分差值SDS均低于术前(204vs113,134vs92,5.37±1.96vs2.49±1.13,P值均〈0.05)。患者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C55.39±11.71vs48.56±10.27,P〈0.05),术后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低于术前(97.98±29.25vs112.82±30.38,45.96±20.77vs55.64±21.12,P值均〈0.05)。结论负荷/静息G—MPI联合NTG介入显像能提高对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检出,从而对PCI患者进行更为准确、合理的筛选,同时负荷/静息G—MPI对于术后患者预后及长期随访中也具有一定意义。

宝石能谱CT心脏高清与非高清扫描方式对冠状动脉支架显示清晰度的影响1452-1456

摘要:目的探究宝石能谱CT心脏高清与非高清扫描模式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差异及对支架内腔显示的影响。方法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84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扫描模式分为高清组(43例,支架77枚)、非高清组(41例,支架74枚)。观察比较两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对比噪声比(CNR)及不同支架内径的支架内CT值、支架内腔显示率。结果高清组图像主观评分、CNR及支架内腔显示率分别(4.82±1.05)分、21.46±3.95、(57.85±7.16)%,显著高于非高清组(3.85±0.84)分、18.62±3.61、(48.2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3、4.606、8.724,P〈0.05)。对内径〈2.00mm支架,高清组支架内CT值(263.85±37.51)HU,高于非高清组(192.37±26.59)HU(t=3.556,P〈0.05),两组支架内腔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内径2.00-4.00mm支架,高清组支架内CT值、支架内腔显示率为(366.25±48.17)HU、(57.22±7.64)%,高于非高清组(278.54±47.23)HU、(40.54±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43、13.053,P〈0.05);而对内径〉4.00mm的支架,两组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宝石能谱CT心脏高清扫描模式显示支架效果理想,尤其对内径2.00-4.00mm支架的显示效果优于非高清扫描。

NSCL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血容量之间关系的研究1457-1459

摘要:目的使用宝石能谱CT测得的肿瘤平均碘浓度来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和肿瘤血容量的关系。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患者行GE宝石能谱CT扫描来作为治疗前评估,设定肿瘤给定空间位置的感兴趣区,将测得的肿瘤平均碘浓度与肿瘤大小进行相关分析,并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平均碘浓度之间及其肿瘤大小之间的差异。结果随着肿瘤的增大,平均碘浓度是降低的(P〈0.05)。有淋巴结转移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相比,肿瘤内平均碘浓度降低(P〈0.05),肿瘤直径增大(P〈0.05)。结论平均碘浓度所表征的肿瘤相对血容量可能是对肿瘤内缺氧细胞群所驱动的淋巴结转移的一种无创定量评估方式。

能谱CT在原发型肺癌病理分型中的应用研究1460-1464

摘要: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肺癌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2月-2017年3月间行能谱增强扫描并经病理确诊的肺鳞癌20例,肺腺癌26例,小细胞肺癌15例。将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肺癌分为3组,选择动脉期能谱成像对各组进行能谱物质定量分析,测得其动脉期碘浓度值、NIC、水浓度值、NIW、有效原子序数,计算其40-90keY的能谱曲线斜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原发灶间各能谱定量指标差异显著性,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定量指标进行ROC分析,计算其诊断效能。结果肺腺癌组、肺鳞癌组及小细胞肺癌各组间动脉期碘浓度值、NIC、有效原子序数、能谱曲线斜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670、4.546、7.386、3.844,P值均〈0.05),各组间动脉期水浓度值及NI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LSD—t两两比较发现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的动脉期碘浓度值、NIC、水浓度值、NIW、有效原子序数及40-90keY能谱曲线斜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肺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肺鳞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的水浓度值及NIW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碘浓度值、NIC值、有效原子序数及40-90keV能谱曲线斜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IC值鉴别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69.0%)和特异度(88.9%),且曲线下面积0.833。结论能谱CT定量指标对鳞癌与腺癌无鉴别意义;NIC(标准化碘浓度值)对小细胞癌与非小细胞癌预判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MSCT联合血清VEGF、PCDGF检测用于肺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探讨1465-1468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畸胎瘤源性细胞生长因子(PC cell—derived growth factor,PCDGF)检测用于肺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肺癌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良性病变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排螺旋CT对其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外周血中VEGF和PCDGF水平。分析MSCT单独诊断、血清标志物单独诊断和MSCT联合血清标志物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观察组患者MSCT图像中出现毛刺、分叶、微泡征和棘状突起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5vs8;87vs14;23vs2;67vs4;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PCDGF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8.23±2.32vs10.65±1.49;1093.4±193.4vs523.1±83.7:P〈0.05),且观察组患者中血清PCDGF和VEGF的阳性检出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103vs21;92vs13;P〈0.05)。联合诊断可显著提高单独采用MSCT诊断或血清肿瘤标志物进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91.67%,93.33%)。结论MSCT联合VEGF、PCDGF检测用于肺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均优于MSCT和血清肿瘤标志物单独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

肺部DSA图像质量控制分析1469-1471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胸肺部DSA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评价20例患者胸肺部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作为对照组。采取改善影响图像质量的措施,再行胸肺部DSA检查21例,作为观察组。将两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是(1.83±0.75)分;观察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90±0.84)分;后者图像质量高于前者(t=-9.02,P〈0.05)。结论通过控制影响图像质量因素,能够提高胸肺部DSA图像质量。

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评价双下腔静脉畸形1472-1474

摘要:目的采用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观察双下腔静脉(IVC),以提高对该类IVC畸形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双IVC畸形的腹部增强CT图像,观察髂静脉、IVC和腹主动脉等血管解剖及走行、汇合情况,主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重建技术。结果10例双IVC畸形CT示两侧髂内、外静脉汇合成两侧髂总静脉,分别延续为双IVC的左支和右支,再汇合成总IVC,其中5例两侧髂心静脉之间存在交通支;3例CT示左髂外静脉直接延续为双IVC的左支,左髂内静脉与右髂内、外静脉汇合成双IVC的右支,再汇合成总IVC;1例显示双IVC左支伴半奇静脉延续,右支正常回流至右心房。结论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能够清晰、直观显示IVC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全貌,对避免临床误诊和制定腹膜后手术、介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无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肾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1475-1478

摘要:目的探讨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观察非对比增强MRA在肾动脉狭窄时,与CTA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5例经DSA诊断为肾动脉狭窄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同期所接受的多普勒超声、MRA及CTA检查结果,观察三项检查对肾动脉狭窄检出的灵敏性、特异性指标的观察及在狭窄性病变分级的诊断的对比指标。结果以DSA为标准来分别判定多普勒超声、CTA及MRA检查肾动脉狭窄结果,三者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7.14%及73.33%;93.33%及94.29%;92.86%及97.30%。MRA诊断肾动脉狭窄的灵敏性及特异性高于多普勒超声检查,与CTA检查灵敏性及特异性结果没有明显差异。分别与DSA做对比,CTA及MRA两种检查方法对RAS的诊断结果均有明显相关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A值≥0.75。结论非对比增强MRA肾动脉检查具有很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并且评估狭窄程度与DSA及CTA具有高度一致性,要高于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