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8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伴有认知障碍的内侧颞叶癫痫静息态脑网络的功能MRI研究1225-1229

摘要: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探究伴有认知障碍的内侧颞叶癫痫(mesial temporal lobe epilepsy,mTLE)患者的静息态脑网络(resting-state network,RSNs)的改变及意义。方法纳入24例伴有认知障碍的mTLE患者(蒙特利尔评分〈26分)和18例健康志愿者,采集所有被试的rs-fMRI数据并提取RSNs后,比较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的RSNs间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强度的差异以及分析有组间差异的RSNs与MoCA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与内侧视觉网络(medial visual network,m VN)间的FC减低;ECN与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 network,SMN),ECN与左额顶网络(left frontoparietal network,l FPN)间的FC均增加,且增加FC的与MoCA总分及语言、抽象、注意力分数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发现伴有认知障碍的mTLE患者出现以ECN为主的多个RSNs的异常改变,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mTLE患者认知障碍的潜在机制。

磁共振DTI联合3D-pcASL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应用1230-1233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张量成像(DTI)和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I)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1例单侧ACI患者(随访≥3月)的初次MR检查的DTI和3D-pcASL。依据随访3月末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较好(A组)、预后中等(B组)和预后较差(C组)三组。在各项异性指数(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和脑血流量(CBF)参数图上选取病灶和相应对侧为感兴趣区(ROI),记录各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相对参数值(r FA、r DCavg和r CBF)。比较FA、DCavg和CBF在病灶与对侧间的差异,分析r FA、r DCavg和r CBF在三组间的差异和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三组脑梗死病灶区FA、DCavg和CBF值均低于对侧(P 〈0. 05)。A-B-C组脑梗死r FA和r CBF值逐渐减低(P 〈0. 05),其中r FA在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 CBF在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示r CBF值在A-B组间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 453;r FA值在B-C组间最佳诊断界值为0. 699。结论 FA、DCavg及CBF值在ACI中有其自身的改变规律;其中r FA和r CBF可有助于临床对ACI患者预后的判断。

3D-ASL技术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1234-1237

摘要:目的探讨3D-ASL技术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诊断与鉴别诊断中价值。方法选取52例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在MRI随访出现术区异常强化病灶的患者,其中经过二次手术或随访确诊肿瘤复发者34例为A组,确诊放射性脑损伤者18例为B组。2组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3D-ASL检查;测量3D-ASL血流灌注图像中的病灶实质部分最大血流量值(CBFmax)和对侧镜像区、对侧白质、灰质的CBFmax值,所得数值标准化后做统计学分析。分别通过常规MRI和常规MRI联合3D-ASL技术做出诊断,将2种方法的诊断符合率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平均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 CBFmax)比值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应用3DASL技术对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正确率有明显提高,两种诊断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D-ASL技术安全无创,无需注射造影剂,可以用于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损伤的鉴别,常规MRI联合3D-ASL有助于提高胶质瘤复发的诊断正确率。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静脉性脑梗死的评估价值研究1238-1241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与常规MRI序列对静脉性脑梗死(VCI)的评估,探讨SWI在评估V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临床确诊为VCI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及SWI检查,比较两者的病变鉴别能力及病灶内的细节显示。结果 SWI诊断24例(24/28)VCI,其中18例(18/24)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常规MR诊断出18例(18/28)VCI,其中15例为出血性静脉脑梗死(15/18)。另外16例(16/24)SWI最小密度投影(Min IP)图像上梗死区域可见扩张的小静脉,而常规MR图像上无法辨别;有11例(11/15)SWI显示梗死区内出血灶的数目或出血量较常规MR增多。结论 SWI较常规MR序列能更敏感的显示VCI,对VCI的判断及病情演变更加准确。

卵巢妊娠与黄体囊肿鉴别诊断1例1241-1241

摘要:患者女,35岁。因"停经70余天,阴道不规则流血2天"入院。患者既往月经不规律,LMP:2017-02-17,于停经33天自测尿HCG阳性,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量少,色鲜红,淋漓不断,查血β-HCG〉 10 000ml U/ml。入院查体:T:36. 1℃、P:70次/min、R 18次/min、BP 120/80mm Hg。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右下腹压痛、反跳痛。

磁共振3D-pcASL技术在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检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1242-1245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MR)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理论缺血半暗带检测及临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9例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随访12周以上,并回顾分析其MR图像。根据随访徒手肌力测试(MMT)分成预后好组(A组)和预后差组(B组)。计算理论缺血半暗带(IP)采用最大梗死层面脑血流(CBF)异常灌注(SCBF)减去DWI图梗死面积(SDWI)。分别比较两组理论IP区CBF与对侧的差异,并分析理论IP区病灶/对侧相对CBF(r CBF)在两组间的差异及诊断效能。结果 27例患者存在理论IP(SCBF〉 SDWI),另外2例患者SCBF≈SDWI。两组梗死区和IP区的CBF均较对侧明显降低(P 〈0. 05)。A组IP区r CBF高于B组(P 〈0. 05)。ROC曲线示IP区r CBF在两组间最佳诊断界值为0. 428。结论 3D-pcASL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可用于理论缺血半暗带计算并有效判断患者预后及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

深髓静脉征和皮质静脉征对急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的预测研究1246-1249

摘要:目的探讨3. 0T高分辨磁共振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深髓静脉征(deep medullary vein sign,DMVS)和皮质静脉征(cortical veins sign,CVS)与急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之间关系,预测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AIS(〈72h)均行常规MRI、SWI检查患者,利用SWI评估HT的类型,DMV和CVS与HT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组有60病例AIS中有30例HT,SWI显示有30例出血HT,DMVS有17例,DMVS无13例;CVS有9例,CVS无21例。30例AIS无HT,DMVS有10例,DWVS无20例,CVS有8例,CVS无22例。HT及无HT各30例病灶区周围有无DMV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 434,P=0. 037,〈0. 05)。HT与无HT病灶区周围有无CVS无统计学意义(2=0. 082,P=0. 774,〉 0. 05)。结论SWI图像上DMVS的信号改变可作为早期、快速预测脑卒中患者严重程度的影像学表现之一,对急性脑梗死HT预测,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基于DTI对枕下三角肌群与颈源性头痛的相关性研究1250-1253

摘要:目的探讨枕下三角肌群状态与颈源性头痛的相关性。方法对观察组3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志愿者行3D BRAVO序列和DTI成像,测量观察组患侧与健侧、观察组患侧与对照组同侧的枕下三角肌群(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各组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0例观察组患者自身患侧与健侧FA值均存在数据差异,但仅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 05),而头下斜肌的患侧与健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30例观察组患者自身患侧与健侧ADC值有差异,但仅有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头下斜肌的患侧与健侧对比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观察组患侧枕下三角肌群与对照组同侧枕下三角肌群ADC值及FA值均有明显差异,该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DTI对于判断枕下三角肌群状态与颈源性头痛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患侧枕下三角肌群紧张程度越大,ADC值越高,FA值越低,越有可能发生颈源性头痛。

正常人耳蜗标准化HRCT径线测量1254-1257

摘要:目的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行多平面重组,重建耳蜗标准方位图像并测量正常耳蜗HRCT相关径线,建立正常值范围,探讨其在耳蜗发育异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50例(100耳)正常人颞骨HRCT扫描图像,用MPR方法对图像标准化处理,重建标准方位图像Ⅰ和Ⅱ,在标准方位图像上设计并测量耳蜗9个结构径线,记录数据并分析各年龄组、性别、左右侧之间各径线大小有无差异,并建立正常值范围。结果 1)正常人耳蜗各径线之间无年龄、性别、左右侧之间的差异;2)正常人耳蜗各径线正常值为:A (6. 13±0. 24)mm,B (4. 49±0. 21)mm,C (2. 77±0. 17)mm,D (3. 69±0. 23) mm,E (3. 9±0. 5) mm2,F (2. 32±0. 25)mm,G (0. 99±0. 21)mm,H (9. 07±0. 25)mm,I (2. 28±0. 13)mm。结论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MPR图像上测量耳蜗径线更具科学性;径线测量可辅助诊断耳蜗发育异常。

颈髓髓内神经鞘瘤1例1257-1257

摘要:患者女,51岁。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臂外侧麻木8+年,加重伴酸痛1+年入院。8+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臂外侧麻木,未予处理。1+年前上述部位麻木感加重,伴麻木区域酸痛及活动部分受累。查体:右侧颈肩部及右上臂外侧感觉减退,右上肢上抬受限伴腱反射亢进。

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治疗后随访的初步探讨1258-1263

摘要:目的探讨DWI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颅底侵犯治疗后随访的诊断价值。方法确诊NPC颅底侵犯28例,本组因4例有2个不同类型颅底侵犯、2例治疗后有2个不同转归颅底侵犯灶,共34个病灶入列研究,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进行分析,若意见不同,通过讨论达成一致。颅底侵犯依据治疗前MRI表现进行分型,以脑桥作为内源性参照物,采用相对值定量方法分析治疗前、后DWI与常规MRI,采用SSPS 13. 0统计学软件对NPC治疗后首次诊断肿瘤复发、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随访数据进行分析,以鼻咽病理活检、继续随访≥6月MRI结果作为金标准,用ROC曲线评价DWI对NPC颅底侵犯疗效的诊断效能,以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溶骨型颅底侵犯13个,随访确诊CR 11个、肿瘤复发2个,前者转归为不同成熟程度纤维化;浸润型颅底侵犯21个,随访均确诊CR,转归为黄骨髓。ROC分析显示r ADC、△ADC、r ADC联合r C与r ADC联合r C、r T1WI的曲线下面积、P值分别为0. 344、0. 464,0. 109、0. 067,1. 000、0. 019与1. 000、0. 019。结论 NPC颅底侵犯治疗后CR的转归因骨质破坏类型不同而异,溶骨型转归为纤维化,浸润型转归为黄骨髓化。单凭DWI评价NPC颅底侵犯的疗效并不可靠,DWI结合常规MRI,才能准确地评价NPC颅底侵犯的疗效。

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外科术后超声心动图评价1264-1268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类型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术前及术后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方法分析20例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重点观察二尖瓣瓣上环附着部位有无残余瓣上环组织,并对术前、术后舒张期二尖瓣峰值流速及峰值压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诊断二尖瓣上环患儿20例,其中9例为瓣上型,11例为瓣内型,全部患者行二尖瓣上环切除及其他畸形矫治手术,其中4例瓣内型合并降落伞型二尖瓣患者全部行乳头肌交界切开成型术。术后7天二尖瓣峰值速度及峰值压差即明显降低,两组术前及术后组内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05),而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的二尖瓣峰值速度及峰值压差与术后7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除外1例术后1年发现主动脉瓣下隔膜致重度狭窄患者外,其他所有随访病例左心室流人道和流出道血流通畅,手术效果满意,二尖瓣瓣上环切除术后无再狭窄。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先天性二尖瓣瓣上环和评价其切除及成型术后的主要检查手段,超声早发现早手术。

多层螺旋CT计算机与人工诊断冠脉狭窄的差异性研究1269-1273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计算机与人工诊断冠脉狭窄的差异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选取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2015年6月-2017年5月期间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71例患者。以冠脉造影(CAG)为标准,采用2检验和绘制ROC曲线评价MSCT目测法和计算机定量分析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结果冠脉节段性比较时,目测法和CAG无统计学差异(P〉 0. 05),两者呈正相关(r=0. 936,P=0. 000),计算机定量分析法和CAG有统计学差异(P 〈0. 05),两者呈正相关(r=0. 877,P=0. 000);两种方法对于判断冠脉中重度狭窄的能力相仿(P均〉 0. 05),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 3%、97. 6%和88. 8%、95. 5%。冠脉整体比较时,目测法对RCA、LM、LAD、LCX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 59%、100. 00%、96. 00%、87. 50%和77. 27%、97. 14%、56. 52%、72. 73%。以狭窄程度70%为参考,两种方法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6和0. 87,且目测法的敏感度、特异度更高,分别为0. 91和0. 84。结论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人工诊断的价值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肺乳头状腺瘤1例1273-1273

摘要:患者女,51岁。4月前因咳嗽于我院查胸部CT(图1)发现右肺上叶后段小结节灶(约0. 5cm),遂至上级医院就诊,上级医院医师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当时决定暂不手术,定期复查。4月来患者偶尔咳嗽,心理负担较重,故患者于2015年3月入我院求手术治疗。

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与随访中的应用1274-1277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KD患儿49例,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检查并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本组49例患儿中,第一次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13例,占26. 5%。其中12例为CAD,占24. 5%,CA/AO比值为0. 16-0. 3,其中左、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均受累4例,6例属于左冠状动脉扩张,2例属于右冠状动脉扩张,扩张的冠脉管壁均有增厚表现,回声均匀或不均匀。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冠状动脉瘤形成的1例,占2. 0%,CA/AO比值为0. 45,冠状动脉呈囊状扩张。第二次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9例,占18. 4%。其中7例为CAD,占14. 3%,2例为CAA,占4. 1%。发病的3、6个月及1年的随访中冠状动脉的CAD和CAA两种类型病变均逐渐减少,1例CAA患儿1年后由严重损害转变为CAD,损害程度明显减轻,其余12例患儿冠脉病变现象均已消失。本组病例中未发现冠脉重度损害情况即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 UCG能准确发现冠状动脉异常,对诊断和随访小儿KD冠状动脉病变具有安全、简便和可重复性检查的优点,且可动态观察,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心肌声学造影结合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及收缩功能1278-1281

摘要:目的应用心肌声学造影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及收缩功能。方法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40例冠心病患者为病例组,将病例组供血冠状动脉有狭窄的心肌节段根据狭窄程度划分为三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50%、50%-75%、〉 75%)。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心肌声学造影和二维斑点追踪检查,获得平台峰值强度A、曲线上升斜率β,两者乘积A×β及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LS)。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轻度狭窄组A、A×β、LS无明显改变,β减低(P 〈0. 05);中度及重度狭窄组的β、A×β、LS均明显减低(P 〈0. 01);中度狭窄组A值虽有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重度狭窄组A值减低(P 〈0. 05)。结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时,通过心肌声学造影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异常。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时,通过心肌声学造影结合斑点追踪技术可以更充分地评价心肌灌注及收缩功能的改变。

臀部低度恶性纤维粘液样肉瘤1例1281-1281

摘要:患者女,19岁。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臀部一包块,起初无不适,1周前包块明显增大并伴疼痛,遂来我院就诊;查体,左侧臀部皮下触及约5cm×4cm×3cm包块,活动度尚可,质地较韧,压痛(+),余(-)。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冠脉支架随访中的应用1282-1285

摘要: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冠状动脉支架随访中的可行性。方法 77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按照心率不同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及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比较两组图像支架内及支架近端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支架内CT值净增比(SAI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定量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结果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的心率快于前瞻性心电门控组(P 〈0. 05)。两组图像支架内及支架近端的CT值、噪声、信噪比(SNR)、支架内CT值净增比(SAIR)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显著降低,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 40±0. 99) m Sv,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方案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