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诊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比较873-876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脑血流灌注显像与磁共振灌注成像的病变检出率,探讨两种方法在诊断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将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单侧血管病变组53例和双侧血管病变组4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比较96例患者两种显像结果发现,脑血流灌注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1.67%、77.08%(P=0.005),差异有显著性。单侧血管病变组患者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0.57%、81.13%(P=0.164),差异无显著性。双侧血管病变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3.02%、72.09%(P=0.011),差异有显著性。此外,两种方法在发现患者病灶数目、范围上也存在差异,脑血流灌注显像中病灶分布在脑皮层和基底节、丘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的病灶主要位于脑皮层。结论在单侧脑血管病变组,两种方法的敏感程度相当;而在双侧脑血管病变组,脑血流灌注显像较磁共振灌注成像敏感。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预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的价值877-879

摘要:目的探讨头颅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扩大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患者的初诊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观察初诊头颅CT检查脑内血肿发生部位、血肿形态及血肿密度,记录"点征"发生位置、多少,观察有无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结果 47例脑内血肿扩大患者发生丘脑35例(74.5%),外囊区9例(19.1%),枕叶2例(4.2%),额叶1例(2.1%)。脑内血肿形态不规则44例(94%),血肿密度不均匀28例(59.5%),点征检出34例(72.3%),其中动脉期检出28例,静脉期检出5例,4例为多处点征;有3例(6.3%)血肿密度均匀、形态规则,未发现点征;血管畸形并出血1例,Willis环动脉瘤3例。结论通过对脑内血肿发生部位、形态、血肿密度及双期增强扫描点征的观察,可以有效预测脑内血肿扩大,对临床治疗提出指导性意见。

脑部CT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880-883

摘要:目的探究脑部CT检查应用于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86例为观察对象。患儿入院后均行常规检查,并接受脑部CT、MRI检查。将临床病原学及脑脊液检查确诊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脑部CT检查的应用价值。结果 CT、MRI检查对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脑囊虫病、病毒性脑膜炎的确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总确诊率CT检查(79.07%)低于MRI检查(9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1,P〈0.05)。对病毒性感染的确诊率CT检查(92.68%)高于MRI(82.9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22,P〉0.05);对细菌性感染的确诊率CT检查(66.67%)低于MRI(9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899,P〈0.05)。结论脑部CT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检查中具有一定诊断价值,临床可根据需要借助MRI检查,优化疾病诊断效果。

Sturge-Weber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附7例报告)884-887

摘要:目的分析Sturge-Weber综合症的CT、CTA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7例SWS患者的CT、CTA及MRI表现。7例患者均行CT平扫检查,其中又行CT增强和CTA检查的分别为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的为3例。结果 CT平扫发现7例均有不同程度钙化、脑萎缩,4例可见侧脑室脉络丛扩大及颅骨增厚,6例可见鼻窦炎表现。增强及CTA检查5例均可见脑膜脑回样强化及深静脉迂曲扩张畸形,4例可见脉络丛结节状强化及增厚板障强化,2例可见颜面部血管瘤。结论典型的CT、CTA及MRI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

肾血管周细胞瘤1例887-887

摘要:患者女,44岁。因"右腰部疼痛不适1年余"入院。疼痛为隐痛可忍受,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超声检查:右肾上极实性包块。肾脏CT检查:右肾上极见突出于肾轮廓外约3.2cm×1.8cm类椭圆形包块,平扫密度均匀,与肾脏密度基本一致,平均CT值约46HU(图1)。

腮腺上皮组织良性肿瘤的临床及CT、MRI特点分析888-892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腮腺上皮类良性肿瘤的影像学征象,寻求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在腮腺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腮腺上皮组织来源良性肿瘤的42例患者的临床及CT或MRI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腮腺浅叶34例,位于深叶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1例(均为单发);腺淋巴瘤13例,其中6例为多发(4例为一侧多发,2例为双侧病灶);5例为基底细胞腺瘤(均单发);肌上皮瘤2例,均单发;本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CT或MRI上病变大多界清、光整,可有浅分叶及囊变,增强扫描肿瘤表现为持续渐进性强化;本组患者腺淋巴瘤大多有长期吸烟史,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病灶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为其好发部位,增强后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可见"血管贴边征";基底细胞腺瘤本组主要见于中青年女性,以腮腺浅叶居多,位于深叶者肿瘤体积偏大,肿瘤极易于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持续强化,典型者可见"裂隙"样表现;肌上皮瘤本组两例均发生于老年患者,腮腺浅叶,肿瘤形态欠规则,内见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CT或MRI增强扫描对于腮腺组织上皮来源大部良性肿瘤的鉴别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发病年龄、性别及部位可作出有效的鉴别诊断。

基于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脑区异常激活及认知改变893-896

摘要: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评价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脑部局部一致性(ReHo)和认知状态的改变。方法对22例POAG患者(POAG组)及25例健康志愿者(NC组)行MR扫描前均接受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估并记录得分,计算全脑ReHo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NC组相比,POAG组右侧背侧前扣带回、双侧额内上回、双侧额内侧回以及右侧小脑前叶区域(P〈0.05)ReHo值明显升高;左侧距状沟、右侧距状沟/舌回、双侧中央前/后回、左侧小脑后叶、双侧楔前叶及左侧顶下叶(P〈0.05)Re Ho值明显减低。POAG组MMSE评分与额内侧回(r=0.451,P=0.016)的ReHo值存在明显正相关。结论 POA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视觉、眼压及认知处理等多个功能脑区存在局部一致性改变,为POAG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影像支持,并有可能为POAG的精准治疗揭示新的靶点。

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的CT血管成像研究897-899

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评价大脑前动脉A2段的变异类型以及变异率。方法收集1687例行脑血管CTA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大脑前动脉A2段的变异数量和类型,存在A2段变异者统计其A1段的变异类型以及伴发的脑实质病变。结果 1666例患者入组本研究,共发现31例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变异率为1.86%(31/1666),其中三倍体大脑前动脉14例,变异率为0.84%(14/1666);开窗畸形4例,变异率为0.24%(4/1666);奇大脑前动脉13例,变异率为0.78%(13/1666)。合并A1段变异者11例,变异率为35.5%(11/31)。31例患者中15例伴发腔隙性脑梗死或/和脑白质脱髓鞘,9例伴发脑实质出血,7例脑实质未见明显病变,未发现合并脑动脉瘤。结论 CTA能准确、清晰地显示大脑前动脉A2段的解剖变异,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900-902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5例(3例CT平扫和增强,10例MRI平扫和增强,2例既有CT平扫和增强又有MRI平扫和增强)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15例中单发病灶11例,多发病灶4例,共检出21个病灶。18个病灶位于幕上中线两旁的深部脑组织内,3个病灶位于幕下。5例CT平扫病灶实性部分表现为等或略高密度。MRI平扫病灶实性部分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表现为略高信号。增强扫描12个病灶呈团块状或结节状均匀性明显强化,9个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中心囊变坏死区无强化。5个病灶表现为"握拳样"强化,6个病灶出现"脐凹征"、"缺口征"或"尖角征"。17个病灶瘤周水肿为轻~中度,4个病灶瘤周水肿为重度。本组无出血及钙化病例。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有助于准确诊断。

基于MR定量积分及血液动力学参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同脑梗死的相关性903-907

摘要:目的本研究利用磁共振相位对比等序列联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大小及血流情况进行量化评价,探讨其同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07例,排除6例,分为无梗死组(88例)、小血管型梗死(54例)、大动脉型梗死(59例),应用3.0T磁共振行双侧颈动脉检查并获得相关积分,以及颈动脉的流速、流量等参数,对比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绘制ROC曲线以评价颈动脉斑块积分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Course积分大动脉型梗死组(1.99±1.99)明显高于无梗死组(1.04±1.11)和小血管型组(1.49±1.26),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个梗死组间、小血管型梗死组和无梗死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半定量积分各组间统计学无明显差异。两种积分ROC曲线分析,Course曲线下面积大于半定量积分。无梗死组颈动脉峰值流速高于小血管型及大动脉型梗死组,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动脉型梗死组流量降低明显,同无梗死组和血管型梗死组间差异显著,小血管型梗死组和无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Course积分升高、颈动脉流速、流量降低同大动脉型脑卒中有较强的相关性,对高危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筛查有较高意义。

咽旁间隙原发肿瘤的MRI特点分析908-912

摘要:目的分析咽旁间隙原发肿瘤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区域病变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肿瘤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42例中,良性肿瘤27例,包括15例神经源性肿瘤(11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6例多形性腺瘤,3例纤维血管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鳃裂囊肿,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恶性肿瘤15例,包括1例恶性神经鞘瘤,6例恶性间叶组织肿瘤(3例软骨肉瘤,1例肌纤维母细胞瘤,2例平滑肌肉瘤),3例腺样囊性癌,1例淋巴瘤,1例鳞状细胞癌,1例浸润性腺癌,1例肌上皮癌,1例粘液表皮样癌。咽旁间隙肿瘤分为神经源性、涎腺来源、间叶组织来源及其它组织来源;良性肿瘤边缘多光滑,与周围分界清楚;恶性肿瘤信号多不均匀,边界不规则,向周围浸润生长。多数肿瘤有其各自的MRI表现特点。结论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种类多样,了解此间隙肿瘤的MRI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913-916

摘要:目的探究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对甲状腺恶性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13个结节)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以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以及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边界、形态及内回声等声像表现存在明显差异(P〈0.05)。超声造影检查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边界是否清晰、形态是否规则、是否为均匀增强及灌注缺损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弹性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良性、恶性结节的弹性评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超声造影以及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符合率较常规超声有明显差异(P〈0.05)。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超声诊断相比较(P〉0.05)。结论常规超声可根据结节边界、形态及内回声等特征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初步判断,而结合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与鉴别价值更高。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应用CT和MRI的鉴别诊断价值比较研究917-919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应用CT与MRI诊断鉴别的价值,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共计病变结节240个,均经术后病理穿刺活检证实为甲状腺结节,同时术前均接受常规CT与MRI诊断,分别定义为CT组与MRI组。对两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并比较两组诊断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准确率。结果术后病理活检诊断甲状腺结节恶性64个、良性176个,其中CT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性174个、恶性66个,MRI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性186个、恶性54个;对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阴性预测值比较可以看出,MRI组与CT组在灵敏性、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性、阴性预测值、准确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质鉴别诊断中应用CT与MRI诊断都有不错的价值,诊断准确率高,且各有优势,临床诊断中若能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左心室肥厚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920-924

摘要:目的探讨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CE-CMR)在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及主动脉瓣狭窄性心脏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及扩张型心肌病失代偿期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5月收治56例左室肥厚患者的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E-CMR检查,定量测量各节段舒张末期室壁厚度,观察心肌延迟强化的部位、程度及范围。结果 36例肥厚型心肌病,其中27例表现为非对称性左室肥厚,9例表现为对称性左室肥厚;20例高血压及主动脉瓣狭窄性心脏病、心肌淀粉样变性及扩张型心肌病失代偿期均表现为左室壁弥漫性增厚。延迟增强MRI 36例肥厚性心肌病组共有28例患者可见左心室壁延迟强化,其中25例为局限右心室游离壁与室间隔的连接处、或心室最厚处的斑片状强化;13例高血压及主动脉瓣狭窄组有6例可见左心室壁斑片状延迟强化;6例心脏淀粉样变性组均有左心室壁弥漫延迟强化;1例扩张性心肌病失代偿期表现为室壁间条片状强化。结论对比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能够为左室肥厚病变提供有价值的资料,钆对比剂延迟强化能够为病变提供有效的鉴别诊断信息。

心脏MR定量成像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亚临床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925-928

摘要:目的评估T1-maping及T2-mapping技术对识别亚临床状态的心肌炎性反应的应用价值,比较非活动期SLE(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患者与正常对照组T1、T2量化值,分析SLE患者抗核抗体(ANA)与抗DNA抗体(AntiDNA)阳性组T2值变化。方法筛选24例临床非活动期SLE患者,平均年龄(54±9)岁,其中17例ANA阳性,5例AntiDNA阳性;15例健康对照者,平均年龄(51±5)岁。行常规MRI的CMR稳态自由进动序列,T2-mapping及Molli序列的T1-mapping扫描。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放射免疫法(Farr)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和抗DNA抗体(Anti-DNA)。所得的数据用统计学t检验,分类变量的卡方检验,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Bland-Altman检验。结果 SLE组的T2时间高于正常对照组(58.2±5.6)msec,(52.6±4.2)msec,P〈0.01)。抗核抗体(ANA)阳性组与阴性组T2时间(57.81±5.45)msec,(57.08±6.78)msec)无统计学意义(P=0.782)。Anti-DN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T2时间(58.52±6.9)msec,(58.12±5.8)msec无统计学差异(P=0.966);pre T1-mapping中SLE组T1时间长于对照组(980.7±62.2)msec,(957.5±37.9)msec,但无统计学意义(P=0.3)。左心室的大小与功能,SLE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磁共振T2-mapping对显示非活动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早期心肌损害有意义。这种新的可以定量分析,而且高度可重复性的无创性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早期的心肌炎性改变的检测。ANA、Anti-DNA阳性组与阴性组T2值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亚临床状态SLE心肌炎性改变与血清抗体谱没有明显相关性。

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929-932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选择4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胸腹主动脉CTA特征,比较不同后处理技术对内膜破口及真假腔的显示情况。根据真假腔密度的差异分为A组和B组,比较两组内膜破口、附壁血栓及分型特征。结果 49例患者主动脉CTA图像质量主观评分(2.90±0.10)分。真腔平均密度(286.5±96.5)HU,显著高于假腔的(176.6±75.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8,P〈0.05)。A组内膜破口数量少于B组,第一破口径线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肾动脉真腔供血比例最高,为61.2%(30/49);右侧髂总动脉真假腔供血比例最高,为40.8%(20/49);腹腔干假腔供血比例最高,为1.2%(6/49)。MPR对内膜破口显示率最高,为97.9%,MPR、CPR、CTVE对内膜破口显示率显著高于VR,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9,13.636,9.601,P〈0.05)。结论主动脉夹层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通过后处理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内膜破口及真假腔。

冠状动脉CTA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闭塞段长度评价的准确性研究933-935

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CTA测量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6年9月73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血管完全闭塞患者。均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别测量闭塞血管段长度。结果造影示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2.4±18.7)mm,CTA测量闭塞段血管平均长度(21.3±14.0)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630)。CCTA检查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结论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在CTO病变长度测量上无差异,可准确测量闭塞段长度。

肺内磨玻璃结节CT特征与病理结果相关性分析936-940

摘要:目的观察肺内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并评分,分析CT征象及评分对肺内磨玻璃结节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44例肺内磨玻璃结节的CT图像,观察磨玻璃结节的CT征象并进行评分,所观察的CT征象包括磨玻璃结节密度(纯磨玻璃结节或者混杂密度磨玻璃结节)、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微血管征、结节大小、结节内实性成分大小、随访变化等。分析CT征象及评分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用四格表卡方检验评价各CT征象预测病理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44例磨玻璃结节中,癌前病变21例、微浸润癌15例、炎性病变8例,原位癌评分1.5~9,平均4.3;微浸润癌评分1.5~9,平均5.4;炎症评分2~8,平均3.3。大部分CT征象灵敏度较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较差。21例原位癌15例发现后行手术切除,5例分别随访3月、6月后未见明显变化行手术切除,1例随访5年后未见明显变化行手术切除;15例微浸润癌10例发现后行手术切除,3例分别随访3月、6月后未见明显变化行手术切除,2例分别随访22月、5年后轻度增大行手术切除;7例炎性结节随访后变小或者消失,1例随访3月后未见变化行手术切除。结论磨玻璃结节CT征象与病理结果相关性较差,随访观察对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