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8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弥散加权成像对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分析173-177

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对于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MRI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行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测量病变的标准ADC值。结果8例DWI实性部分呈高或稍高信号,3例呈高低混杂信号,肿瘤实性部分的标准ADC值为(0.59±0.03)×10^-2mm^2/s。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标准ADC值显著低于其他侧脑室肿瘤,结合其DWI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SPECT对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的诊断价值178-181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患者对侧小脑半球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变化,及其与幕上梗死灶的关系。方法30例单侧幕上脑梗死后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患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对SPECT显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幕上脑组织与对侧小脑半球不对称指数(AI)值、脑梗死体积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的关系。结果30例脑梗死后CCD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均表现为单侧大脑半球多脑区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以额叶累及频数最高。30例脑梗死后CCD患者幕上脑组织的血流灌注AI值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葡萄糖代谢AI值与对侧小脑半球AI值无显著相关(P〉0.05);患者梗死灶体积(25.87±16.43)cm^3与对侧小脑半球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AI值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SPECT检查能够显示患者的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改变,评价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异常与CCD的关系。

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的高危因素及3.OTMRI弥散功能成像的评估价值182-186

摘要:目的探讨维持性透析患者脑白质变性(1eukoaraiosis,LA)的高危因素以及3.0TMRI弥散功能成像的评估价值。方法75例发生LA的透析患者作为LA组,43例未发生LA的患者作为非LA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发生LA的独立高危因素。对LA组患者进行MRI颅脑常规扫描、DWI、DTI扫描,借鉴ARWMC分级标准,分为Ⅰ~Ⅲ级,各级别LA患者独立高危因素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高危因素与LA组患者主脑叶的ADC值、FA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LA的独立因素为年龄、透析时长、胱抑素c水平。各级别LA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长相互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级LA患者胱抑素c水平与Ⅱ、Ⅲ级LA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LA组患者双侧额顶枕叶脑白质ADC值、FA值分别与年龄、透析时长存在着正、负线性相关(P〈0.05)。结论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LA的独立因素为年龄、透析时长、胱抑素c水平,弥散功能成像可客观、敏感、数据化的反映LA的特点及程度,并与独立高危因素水平的表现存在协同性。

脑血管事件和症状:moyamoya病的多模态影像研究187-190

摘要:目的通过多模态成像来发现moyamoya病症状,脑血管病变和侧支循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2016年我院医院记录和诊断为moyamoya病的22例患者,根据CT和MRl分为颅内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根据患者的CT或MRI表现进行分期和评分。使用DSA结合CTA或MRA分类侧支循环。对临床症状,颅内损伤,年龄和脑血管事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颅内出血组和梗死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蛛网膜下腔&脑室组出血发病率除外(P=0.008)。出血组与蛛网膜下腔&脑室组,梗塞组和蛛网膜下腔&脑室组,皮质病变部位和梗塞组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6(P=0.014),-0.690(P=0.000),0.574(P=0.005)。年龄和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和头痛,癫痫发作和智力障碍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28(P=0.047),-0.542(P=0.009),0.690(P=0.000)。moyamoya分级和肌肉无力,基底节区病灶和肌肉无力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06(P=0.016),0.436(P=0.043)。第二条侧支旁路和性别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63(P=0.030)。第三条侧支旁路与头痛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10(P=0.015)。分期和积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16(P=0.002)。结论结果表明,临床症状与moyamoya病的病变面积和分期相关。临床症状和侧支循环的类别相关。这些都可以用以评估临床预后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脑自发神经活动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191-195

摘要: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法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Type2diabetic retinopathy,T2DR)患者静息状态下脑自发神经活动的改变进行分析。方法收集17例T2DR患者和17例T2NDR(Non-Type2 diabetic retinopathy)患者以及21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健康志愿者(normal control,NC),采用西门子Trio3.OT磁共振采集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及3DT.WI结构像。利用ALFF算法处理所得的脑功能磁共振数据,并对存在组间差异脑区的ALFF值与认知测试量表得分进行相关程度的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T2NDR组的右侧直回、右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脑区ALFF值减低,左侧顶下小叶、双侧顶上小叶脑区ALFF值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NDR组比较,T2DR组的双侧距状回、双侧舌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上回脑区的ALFF值减低,左侧小脑ALFF值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NDR组比较,T2DR组的双侧距状回、双侧枕中回、右侧枕上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颞中回脑区ALFF值降低,左侧小脑区ALFF值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R组左侧舌回ALFF值与MMSE得分呈明显负相关,左侧距状回ALFF值与MOCA得分呈明显负相关。结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ALFF)法可以发现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异常脑自发神经活动区和功能损害区。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脑血流量绝对值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196-199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动脉自旋标记(three—dimension arterial spinlabeling,3D—ASL)技术的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绝对值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收集健康志愿者82例,刚入院未经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6例,进行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MR)常规序列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和3D—ASL的扫描,然后进行ASL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与右侧相应区域绝对脑血流量CBF绝对值的测量。病例组和正常组分别分为左侧和右侧灌注区,测量ASL所得的患侧与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BF绝对值进行比较。结果82例健康志愿者所测的ASL的CBF绝对值右侧为50.35ml/(100g·min),左侧为49.16ml/(100g·min);36例DWI表现为高信号患者(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表现为灌注异常,其中16例右侧DWI表现为高信号者,ASL的CBF绝对值右侧(患侧)为15.6ml/(100g·min),镜像左侧为31ml/(100g·min),7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20例左侧为DWI表现为高信号者,ASL的CBF绝对值左侧(患侧)为18.65ml/(100g·min),镜像右侧为40.9ml/(100g·min),6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结论3D—ASL技术的CBF绝对值能快速无创提供脑血流灌注情况,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序列进行应用。

神经纤维瘤病I型的MRI影像学表现200-202

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神经纤维瘤病I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6例患者均接受MRI的检查,3例患者同时接受了cT的检查,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x线检查。结果26例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中有16例颅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5例椎管内肿瘤,1例腹腔及腹膜后内肿瘤,1例臀部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膝关节及2例小腿肿瘤,20例合并有皮肤的咖啡牛乳色斑,12例有家族史。结论神经纤维瘤病I型具有典型MRI表现,与临床表现结合可以确诊该病。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分析203-206

摘要:目的探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的评价。方法用3.0T磁共振对42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检查,采用扩散加权成像、三维时间飞跃法成像、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质子加权成像,观察大脑中动脉狭窄处斑块的分布和厚度,将斑块定性分为等信号、高信号、低信号和混杂信号,定量测量斑块强化情况。根据扩散加权成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新鲜脑卒中组与陈旧脑卒中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斑块特征。对斑块有无及斑块位置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法分析观察者自身及不同观察者间差异。结果斑块最易形成的位置是大脑中动脉的前壁,斑块的厚度主为0.5~1.5mm;新鲜脑卒中组的斑块强化程度、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的混杂信号发生率均显著性高于陈旧脑卒中组(P〈0.05);3.0T磁共振判定斑块有无以及斑块部位的抑制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在评估大脑粥样硬化中动脉斑块分布、厚度等具有很明显的优势,并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外通过对斑块强化率和斑块混杂信号的判定可以对急性脑卒中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中不同种影像诊断方法的比较和联合应用的价值观察207-210

摘要: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甲状旁腺双时像平面显像、CT及超声检查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男22例,女48例,临床疑似PHPT并经手术切除的患者,最终获得病理结果。所有患者均行^99mTc—MIBI双时相平面显像、颈部CT平扫、SPECT/CT断层同机融合显像及超声检查。每个患者以4个甲状旁腺计算,70个患者共计280个甲状旁腺。以最终病理诊断做为诊断标准。以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检验各种方法的特异性及灵敏性的差异,以及诊断能力最高的两者联合应用与单一应用对诊断能力的影响。结果共计切除70个患者甲状旁腺70个,病理诊断甲状旁腺腺瘤42例,甲状旁腺双时像断层/CT融合显像灵敏度最高,超声的特异性最高。甲状旁腺双时像断层/CT融合显像与超声联合应用时,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与单独使用一种方法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PECT/CT显像较传统平面显像有更高的诊断价值,甲状旁腺双时像断层/CT融合显像与超声联合检查,能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20排容积CT低kV技术在较高BMI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211-214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320排容积CT前门控低kV并迭代算法在较高BMI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25例(A组)BMI值在25以上的拟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行120kV检查;再连续收集25例(B组)BMI值在25以上的拟行冠状动脉CT检查患者,行100kV检查。两组患者均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扫描,运用AIDR3Dstong重建模式。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双盲法评分,利用kappa检验比较观察者间评分的一致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平均CT值sI、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评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50例受检者均成功完成检查。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4.4±0.6)、(4.3±0.7)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4,P〉0.05)。2名医师的评分一致性较高。两组图像平均CT值分别为(501.32±65.26)HU、(550.54±65.2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7,P〈0.05);平均SD分别为(13.56±4.04、17.82±3.90);SNR分别为(40.88±15.34、35.29±10.75),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A组DLP为765.31±296.19,B组DLP为398.83±228.62,B组明显降低,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两组采集的心动周期平均为(2.04±0.73、1.96±0,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27,P〉0.05)。结论320排容积CT前门控扫描运用低kV在迭代重建算法下扫描较高BMI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以满足诊断需求,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辐射剂量。

COPD患者肺气肿Goddard评分和肺癌发生部位的相关性研究215-218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气肿的严重程度和肺癌发生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肺癌的患者101例,其中伴COPD的肺癌患者49例。在薄层cT对肺气肿严重程度进行评分(0~4),并将肺癌分为周围型和中心型。结果伴COPD的肺癌患者,年龄,男性,肺气肿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高于不伴COPD的肺癌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PD患者比非COPD患者具有高比例的中心型肺癌(49.0%,28.8%,P〈0.05)。COPD低肺气肿级别(0~2,〈25%)患者较高肺气肿级别患者(3~4,〉26%)发生中心型肺癌的比例高(57.9%,18.2%,P〈0.05)。结论COPD患者比不伴COPD患者肺癌更倾向于中心型,低肺气肿级别可能是COPD患者发生中心型肺癌的预测因子。因此,COPD患者中具有低级别肺气肿(气道为主)者,行薄层cT检查的同时,痰检和支气管镜可能用来早期发现肿瘤。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MSCT诊断219-223

摘要:目的分析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临床确诊的25例ABPA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25例患者均表现为中央型支扩。23例合并粘液栓,呈牙膏状、指套状、树枝状分布。两肺上叶受累19例,右肺中叶受累7例,左肺下叶受累4例。15例粘液栓的CT值大于同层面胸椎旁肌肉的cT值,4例CT值大于100HU。22例可见小叶中心结节和树芽征;25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肺炎,17例伴肺实变或肺不张。结论ABPA具有一定的CT诊断特点,上叶中心性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粘液栓嵌塞、高密度粘液栓、小叶中心结节、树芽征等征象有助于其诊断。

急性肺栓塞的CTA表现及综合介入治疗224-228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PE)的64层螺旋CTA表现及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6月一2017年1月收治的57例急性PE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急性PECTA的直接、间接征象;对所有PE患者急诊行肺动脉造影,造影确诊后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肺动脉置管溶栓、机械碎栓、负压吸栓等综合治疗。疗效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血管再通情况、氧分压、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压及血管栓塞程度Miller评分。结果57例PE患者CTA均诊断明确,显示了栓子的大小、位置、数目及栓塞程度。充盈缺损影为PE直接征象,间接征象有肺纹理稀疏、肺动脉扩张、肺梗死及胸腔积液等。53例患者(53/57,93%)手术成功,患者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咳嗽、咯血等症状好转,肺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Miller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另有4例(4/57,7%)因病情危重死亡。结论64层螺旋CTA能对急性PE进行准确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急性PE的综合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死亡率。

CT引导下肺小结节(≤1.5cm)穿刺活检结果研究229-232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在对小于等于1.5em肺内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收入院行肺穿刺活检病例,所有肺结节病灶直径界于1.5~0.8em,通过对比穿刺结果及临床随访结果,评估该诊断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穿刺过程,未见严重并发症。67例患者成功获得细胞或组织标本,成功率为98.5%。其中,穿刺活检证实恶性结节31例,临床随访证实恶性结节35例,恶性病变穿刺诊断阳性率为88.5%;穿刺活检结果为良性及阴性结果共35例,其中4例证实为恶性病变,恶性病变穿刺诊断假阴性率为11.4%;所有患者共有53例患者穿刺结果与临床结果基本一致,临床符合率为77.9%。结论CT引导向下经皮肺穿刺术可安全、有效诊断肺内小结节病灶,是早期肺癌诊断的重手段。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胸部空洞CT表现233-236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胸部空洞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一2015年12月经临床及病理学、细菌学证实合并PM感染的AIDS患者,分析其胸部CT的空洞表现特征。结果空洞发生于单侧肺部53例,双肺10例。发生于右肺上叶前段4例、尖段13例、后段5例;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背段13例、前基底段2例、外基底段3例;左肺上叶尖后段13例、舌段3例;左肺下叶背段12例,外基底段3例、后基底段2例。空洞壁规则40例、不规则34例;厚壁空洞66例、薄壁空洞8例;内壁光整69例、模糊5例;外壁光整6例、模糊68例,所有洞壁均未见钙化;液气平1例。空洞直径≥1cm的10例、直径≤1.0cm有53例。结论艾滋病合并PM感染的cT空洞表现复杂多样,以单发厚壁的小空洞多见,肺段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立体导丝定位和大体定位在网格辅助下对触诊阴性乳腺癌微钙化的诊断价值237-24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三维立体定位术和大体定位结合网格在临床检查阴性乳腺癌微钙化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患者乳腺x线发现钙化而接受立体定位术,42例患者大体定位。手术活检,术后在自制网格辅助下行病理学检查。结果25例导丝定位患者,全部一次性成功,成功率100%,42例大体定位患者,3例二次扩大切除手术,其一次成功率92.86%。单纯钙化表现27例,结构扭曲伴钙化23例,致密影伴钙化计17例。其中恶性病变33例,良性病变34例。两组间准确率及满意度经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钙化是诊断早期乳腺癌的重征象,x线立体穿刺导丝定位活检是对乳腺微小钙化定位定性诊断首选而有效的方法,其准确性、满意度均优于大体定位,而大体定位经济性及操作时间上优于导丝定位,而结合我科自制网格可以缩短病理取材时间,指导外科再次切除。

CT增强鉴别胰腺神经内分泌癌与胰腺癌242-245

摘要:目的分析PNEC与PDAC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寻找具有鉴别价值的临床或影像学征象,以期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NEC与20例PDA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界,测量病灶、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平扫及增强扫描各期CT值,计算并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法比较两组相对密度指数;另外观察分析胰管、胆管扩张情况及远端胰腺萎缩、邻近组织受侵或远处转移等征象。结果PNEC组病灶边界相对PDAC更为清晰;PNEC病灶于各期CT值均高于PDAC,且二者动脉期及静脉期相对密度指数有明显的差异,但平扫及延迟期病灶相对密度指数接近,不易区分两组病灶;PDAC组出现胰腺萎缩的概率高于PNE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等征象对于区分两者无显著意义。结论PNEC与胰腺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像重叠征象,容易误诊,但PNEC相对于PDAC边界较清,动脉期及静脉期相对密度指数高于PDAC,以及较少出现胰腺萎缩等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CT对胃肠道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246-250

摘要: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异位胰腺和问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异位胰腺和30例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结果异位胰腺和问质瘤的生长方式、边界、病灶周围胃肠粘膜连续性、强化方式、强化程度、胃内病灶分布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胰腺多呈腔内生长、边界清、病灶周围胃肠粘膜连续、中度均匀强化、胃部病灶以胃窦部为多。间质瘤多呈腔内腔外混合生长、边界清者比例更高、病灶周围胃肠粘膜多不连续、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部病灶以胃体部为多。两者病灶的长径/短径的值、形态、CT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比较CT图像中病灶的生长方式、边界、病灶周围胃肠粘膜连续性、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和胃内病灶分布位置能够对异位胰腺和间质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