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DCE-MRI血管功能参数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189-194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血管功能参数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MRI检查及诊断性治疗证实的34例泌乳素微腺瘤患者、24例单纯泌乳素升高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DCE-MRI图像,获得垂体及微腺瘤微血管渗透性定量参数及半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Ve、速率常数Kep、达峰时间TTP)。采用t检验分析微腺瘤与邻近正常腺垂体组织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对比微腺瘤组、单纯泌乳素升高组、健康对照组之间及健康对照组腺垂体左侧、中间、右侧之间各参数之间的差异;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通过ROC曲线对各参数诊断微腺瘤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垂体中间部位TTP值小于左侧及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微腺瘤较邻近正常腺垂体组织的Ktrans、Kep值降低,TTP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微腺瘤组较单纯泌乳素升高组及健康对照组的Ktrans、Kep值降低,TTP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单纯泌乳素升高组较健康对照组的Ktrans、Kep、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微腺瘤的诊断,参数Ktrans、Kep诊断效能均高于TTP。Ktrans-Kep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高于Ktrans-TTP及TTP-Kep联合。Ktrans-Kep-TTP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最高。结论DCE-MRI功能参数可反映垂体微腺瘤的微血管变化,定量参数Kep对微腺瘤的诊断效能较高,多参数联合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水平。

高分辨率磁共振在颅底烟雾状血管相关疾病中的应用价值195-198

摘要:目的 探讨3.0T多序列高分辨率磁共振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有烟雾状血管形成的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DSA或MRA证实有烟雾状血管形成的患者(最终收集30例),在3.0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常规颅脑平扫(T1WI、T2WI、FLAIR、DWI)、3D-TOF-MRA及高分辨率序列扫描,参照相关标准将患者分为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组(n=17)和脑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烟雾病综合征(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moyamoya syndrome,ICAD-MMS)组(n=13),观察两组患者单侧或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受累、管腔是否闭塞、脑实质病变的类型(缺血或出血)及颈内动脉末端管腔是否受累。采集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1)MMD组患者平均年龄(30.9±14.4)岁,相对于ICAD-MMS组(44.6±3.9)岁,偏小(P=0.001),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2)两组疾病单、双侧大脑中动脉受累无统计学意义(P=0.242);3)MMD组脑实质出血发生的几率高于ICAD-MMS组(P=0.024),且MMD组颈内动脉末端管腔易受累(P=0.007)。结论 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检查对DSA或MRA有烟雾状血管形成的疾病病因的探讨有重要的价值,并且对疾病病理过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资料,使通过无创性方法诊断MMD及ICAD-MMS成为了可能。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199-203

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MRI表现和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颅内PCNSL的MRI表现,包括病灶数目、位置、大小、信号和强化特征。结果 45例中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4.1岁。27例为单发,18例多发,共71个病灶。49.3%的病灶位于大脑半球,38.0%位于大脑深部、中线处及脑室系统,12.7%位于脑干及后颅窝,93.3%的病例和91.5%的病灶靠近脑脊液。12.7%的病灶可见坏死,8.5%的有病灶内出血。与脑灰质相比,81.7%的病灶在T1WI、73.3%的病灶在T2WI呈等信号,90.1%的病灶可见弥散受限。增强扫描84.5%的病灶强化明显,78.9%的呈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结论 绝大多数颅内PCNSL病灶具有靠近脑脊液分布、信号强度与脑灰质接近、强化明显和弥散受限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PCNSL影像学诊断和鉴别。

MRI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价值204-208

摘要:目的 分析海绵窦(cavernous sinus,CS)病变的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59例(男30例,女29例,年龄范围6-69岁,平均45.3岁)MRI资料。59例海绵窦病变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变形态、信号及累及范围。结果 海绵窦原发肿瘤(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5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1例,胶质瘤1例);海绵窦继发肿瘤(鼻咽癌18例,侵袭性垂体瘤8例,脊索瘤6例);非肿瘤性病变(颈内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鼻咽部动静脉瘘累及海绵窦1例)。主要MRI征象:1)47例肿瘤性病变,一侧海绵窦受累29例,双侧海绵窦受累18例,其中13例包绕双侧颈内动脉,22例包绕一侧颈内动脉;2)非肿瘤性疾病12例,海绵窦内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其中3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同侧眼上静脉扩张扭曲,6例动脉瘤表现为颈内动脉扩张呈类圆形流空信号,2例海绵状血管瘤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强化范围增大。结论 MRI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区病变及其累及范围,了解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否被包绕,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中的价值研究209-212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脑胶质瘤手术中价值。方法 对8例患有恶性脑胶质瘤并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计划和术后计划的验证,还要在术中进行了实时剂量学优化,对比分析两组病例剂量学评价指标的差异。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DVH图所示D90、m PD、PD、V90、V100、V150、V200、CI、EI、HI,比较组内术前及术后计划D90和m PD差异,同时对组间术后计划PD、V90、V100、V150、V200、CI、EI、HI进行比较,了解有无差别。其中,组内差异采用的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A组手术前后D90和m 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手术前后D90和m 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V90、V100、CI、EI和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后PD、V150和V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实时剂量学优化能够保证术前计划相对准确的实施,从而确保术后剂量学分布的更加合理。

扩散峰度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初探213-216

摘要:目的 探讨脊髓DKI序列在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SM)应用价值。方法 于2015年8月-2016年1月,选取20例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20例经临床确诊的颈椎病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3.0T MR进行DKI序列扫描,分别测定颈髓灰质和白质FA、MD、MK参数值。比较对照组各间盘层面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FA、MD及MK参数值差异性。结果 对照组各间盘层面DKI参数值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FA-WM、MK-WM及MK-GM存在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2.447、2.898、4.164;P〈0.05)。结论 DKI能够反映出CSM患者的脊髓灰、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MK在灰质评价方面优于FA。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参考。

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临床MRI表现及预后分析217-219

摘要: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临床MRI表现,同时观察患者预后。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外伤性颈椎脊髓MRI检查;同时观察脊髓MRI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96例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颈椎骨折脱位者50例,占52.1%,其中42例患者伴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无骨折脱位者46例,占47.9%;46例患者均伴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患者伴脊髓外血肿及椎旁软组织损伤者30例,占31.3%;患者不同期临床表现者的预后各不相同。结论 应用MRI诊断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可有利于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更好地改善其预后。

寰齿关节退行性变在CT矢状位重组图像中的表现220-223

摘要:目的 观察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及其随年龄的增长的CT表现。方法 对219例有阳性临床症状病患的寰枢关节进行CT扫描、重组,按年龄分组对该关节的退行性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寰枢关节退行性变具有出现早,普遍性,时序性的特点。结论 寰枢关节退行性变的CT表现反应了其病理过程,为临床治疗提供宝贵信息。

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结节病变中的诊断价值224-226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甲状腺微小癌和甲状腺微结节病变的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的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超声及弹性成像对微小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术的99例患者(116个甲状腺结节)。常规高频超声采用半定量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超声弹性成像采用5级评分法判断结节性质。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经病理检查证实,116个甲状腺结节中,良性结节86个,恶性结节30个。常规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69.8%,准确度67.2%;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91.9%,准确度为92.2%。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在两种检查方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常规高频超声检查,值得进一步推广临床使用。

基于3.0T磁共振的同龄健康人群心肌原始T1和T2 mapping研究227-231

摘要: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初次探究同龄健康人群组心肌原始T1和T2 mapping的均质性和性别差异。方法 本研究纳入30例使用3.0T磁共振行心脏成像的25岁健康志愿者,左室心底、中部和心尖3层短轴层面(short-axis slice,SAX)的原始T1、T2 mapping用于图像分析。使用修正的11次单脉冲SSFP稳态反转恢复序列、3次不同T2 准备时间的单脉冲SSFP分别获得T1及T2 mapping图像并定量获得每层面、每部分心肌的T1和T2 弛豫时间。结果 心底、中部、心尖的T1、T2 弛豫时间分别是:1274.1ms/36.5ms,1273.2ms/37.4ms,1297.8ms/38.2ms;变异系数(%)(T1/T2 )分别是2.9/4.2,2.7/4.3,3.6/5.5。总体和每个层面的T1和T2 mapping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1)。结论 根据年龄和性别建立一组心肌T1和T2 mapping的正常参照,给临床提供更精确的参考、更有效地区分病灶与正常心肌组织。考虑到未来心肌T1和T2 mapping技术的研究进展,对照组(健康人群)年龄分布和性别差异均需考虑。

双源CT大螺距心脑联合CTA对冠状动脉与头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初步分析232-236

摘要:目的 应用双源CT大螺距一站式心脑联合CTA,探讨冠状动脉与头颈动脉钙化积分的相关性,及钙化积分对动脉阳性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行心脑联合CTA扫描的63例患者冠状动脉、头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段的钙化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阳性狭窄组(≥50%)及非阳性狭窄组间钙化积分的关系,并寻找最佳诊断点。结果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头颈动脉颅外段及头颈动脉颅内段钙化积分两两呈线性相关(P〈0.05)。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能很好的诊断及预测冠状动脉阳性狭窄,最佳诊断点为107.5,曲线下面积为0.841,灵敏度为57.9%,特异度为96.6%;颈内动脉颅内点钙化积分可较好的诊断及预测头颈动脉阳性狭窄,最佳诊断点为15.0,曲线下面积为0.762,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62.0%。结论 双源CT大螺距心脑联合CTA可用于初步评价冠状动脉与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左室功能的早期改变237-241

摘要:目的 评估初诊的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左心室舒缩功能障碍。方法 实验组包括125例患者,对照组包括78例年龄匹配的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所有受试者进行多导睡眠图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结果 OSA患者E/A比值和二尖瓣血流峰值E峰显著降低,A峰波二尖瓣血流显著升高,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和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显著增加。OSA患者二尖瓣后瓣组织多普勒衍生S’振幅、E’振幅及前瓣E’振幅显著减低。结论 左心室整体功能正常的新确诊的OSA患者,其左心室舒张功能及区域纵向收缩功能已明显受损。

Snap shot Freeze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价值的研究242-244

摘要:目的 探讨SSF在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在1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例患者资料,选取最佳重建期相,分别用常规重建方法及Snap shot Freeze(SSF)技术重建图像。由2名放射科医师用5分法对两种重建方法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常规重建图像、SSF重建图像及DSA图像中各段冠状动脉的直径,对其差异行统计学分析;并记录患者的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右冠状动脉的CT值,分析SSF技术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与RCA的CT值、患者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常规重建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83±0.62,SSF图像的主观评分为4.49±0.7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相关性(Z=-5.17、r=0.76,P=0.00)。252段血管的直径在常规重建图像、SSF图像及DSA图像上的直径分别为(2.59±0.79)mm、(2.57±0.81)mm、(2.48±0.82)mm,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27,P=0.77);常规重建图像及SSF重建图像的RCA的CT值分别为(284.57±106.76)HU、(296.15±101.89)HU,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73,P=0.48);SSF重建图像主观评分与CT值、平均心率、心率变化的具有相关性(r=0.73、-0.52、-0.52,P〈0.05)。结论 SSF能有效校正冠状动脉的运动伪影,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且不影响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分析245-249

摘要:目的 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58例正常儿童,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轴心尖部、中间部及基底部切面的二维超声图像,脱机分析得到左室短轴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心肌旋转曲线及左室整体旋转曲线及旋转角度,计算左室整体扭转角度,比较不同心肌节段旋转运动的差异,分析其旋转运动特征,并探讨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左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的临床价值。结果 1)从心尖向心底方向观察,左室基底部先出现一个小的逆时针旋转(正值),后主要为顺时针旋转(负值),心尖部则先出现一个小的顺时针旋转(负值),后主要为逆时针旋转(正值);2)左室基底部、中间部及心尖部整体旋转角度依次递减,对左室整体扭转运动的贡献依次递减;3)正常儿童左室三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心外膜下心肌纤维及心室壁旋转运动曲线与整体旋转运动曲线波形基本一致;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整体旋转运动曲线、心外膜下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及心室壁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及顺时针角度(负值)依次递减,波动幅度递减;4)左室基底部、中间部至心尖部四条旋转运动曲线逆时针旋转角度(正值)分别依次减低,顺时针角度(负值)分别依次增加;5)左室三节段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纤维旋转角度与整体旋转角度均显著相关;6)正常儿童左室扭转运动参数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射血分数均不相关。结论 斑点追踪技术可准确分析正常小儿左心室短轴整体和局部扭转运动特征。正常儿童左室整体及局部扭转运动参数规律性强,相关性好,且与性别、身高、体重、心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其右心功能的评价作用250-253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对其右心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 将医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90例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受检者右心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价。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右房室瓣环侧壁收缩期组织速度及右心室面积变化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侧壁基底段纵向应变率及右房室瓣环收缩期位移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面积、右心室基底段内径、右心房左右径和上下径、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及胸骨旁长轴切面右心室流出道近端内径、剑突下右心室侧壁厚度及肺动脉内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组织多普勒a波峰值、组织多普勒e波峰值、右房室瓣舒张晚期A波峰值、右房瓣舒张早期E波峰值及E/e值相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E/A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超声心动图可有利于临床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从而为临床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80kVp、低剂量对比剂结合ASIR重建在肺动脉CTA中的初步研究254-258

摘要:目的 探讨能谱CT采用80k Vp管电压、低剂量对比剂结合ASIR技术行CT肺动脉成像(CTPA)的可行性。方法 60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行CTPA检查。A组管电压为120k Vp,对比剂用量60ml,FBP技术重建。B组管电压为80k Vp,对比剂用量为20ml,50%ASIR技术重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肺动脉CT值、图像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结果 B组肺动脉CT值、SNR、CNR均高于A组(P〈0.05)。B组CTDIvol、DLP、ED均低于A组(P〈0.05)。两组图像背景噪声、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k Vp、低剂量对比剂结合ASIR技术行CTPA检查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同时降低人体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的CT表现分析259-261

摘要: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CT显示肺内结节灶9例,累及胸膜及胸腔积液6例、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1例可见骨破坏,1例肝内见多发占位。结论 艾滋病合并卡波西肉瘤累及肺部常见影像表现为肺内可见沿肺支气管血管周围分布的多发结节灶,可同时合并胸腔积液,纵隔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累及肝脏可见肝内多发低密度占位病变。

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恶性征象分析262-265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的恶性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48例(共54个病灶),观察病灶动态增强扫描特征,记录病灶增强扫描的形态、强化方式、瘤周有无异常扩张、血管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结果 1)形态学:外形较规则7个(13.0%);不规则47个(87.0%),其中周边有毛刺征或尖角征40个(74.1%),边缘有分叶征29个(53.7%);2)强化方式:较均匀强化17个(31.5%);环形向心性强化28个(51.9%);导管样强化6个(11.1%);簇状强化3个(5.5%);3)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流出型28个(51.9%);平台型24个(44.4%);流入型2个(3.7%);4)其它恶性征象:淋巴结肿大13例(27.1%);乳头凹陷9例(18.7%);肿块相邻乳房皮肤增厚8个(14.8%);肿块周边出现血管扩张或截断6个(11.1%)。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同时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动力学特征,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