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3DVIBE增强扫描对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1753-1756

摘要:目的 探讨3D VIBE增强扫描对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3D VIBE增强扫描的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2例,均于西门子工作站行横轴位、冠状位及斜矢状位MPR,对责任血管行MIP,观察责任血管和三叉神经的关系,所有患者均经MVD手术证实。结果 1)12例患者中,3D VIBE增强扫描显示责任血管12例,显示率100%(12/12),其中压迫Ⅰ°7例,Ⅱ°2例,Ⅲ°3例,术中7例血管与神经接触,2例粘连,3例为压迫;2)12例患者中,10例为静脉压迫,占83.3%(10/12),其中压迫Ⅰ°7例,Ⅱ°2例,Ⅲ°1例,2例为小动脉、静脉复合性压迫,占16.7%(2/12),均为压迫Ⅲ度;3)MIP、MPR可立体显示责任血管及与三叉神经的三维关系。结论 3D VIBE增强扫描是MRTA阴性三叉神经痛磁共振检查的有效补充,为MVD手术提供全面的解剖学信息。

ABCD2评分联合DTI及MT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1757-1761

摘要:目的 探讨ABCD2评分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磁化传递成像(magnetization transfer imaging,MT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测量38例TIA患者和38例正常志愿者每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平均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度(mean diffusivity,MD)、本征值1(eigen1,E1)、本征值2减本征值3(eigen2-eigen3,E2-E3)、磁化传递率(magnetization transfer ratio,MTR),并计算其相对值,联合TIA患者ABCD2评分,分析各指标值诊断效能。结果 1)DWI阳性组患侧平均FA值、E1值、E2-E3值、MTR值均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0.27±0.20)、(0.87±0.38)×10^-3mm^2/s、(0.10±0.04)×10^-3mm^2/s、(15.49±8.82)%,其健侧相应区域分别为(0.38±0.20)、(1.29±0.48)×10^-3mm^2/s、(0.21±0.10)×10^-3mm^2/s、(21.12±5.30)%,两者相比各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WI阴性组双侧及TIA病例组与对照组平均MTR值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DWI阳性组rMD值、rE1值、rE2-E3值较DWI阴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r MD值、rE1值、rE2-E3值、rMTR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C曲线示r E2-E3值曲线下面积为0.865。结论 ABCD2评分结合r E2-E3值及MTR值能及早发现TIA患者脑组织相应病理学改变,为TIA诊断提供客观影像学依据。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儿童髓母细胞瘤中的作用1762-1764

摘要:目的 为了提高对儿童髓母细胞瘤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主要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DW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2例儿童髓母细胞瘤的MRI影像资料。其中男44例,女28例,发病年龄1~18岁。72例均进行了DWI扫描,且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72例髓母细胞瘤中61例位于小脑蚓部,11例位于小脑半球;MR扫描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DWI(b=1 000)扫描65例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7例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影像报告诊断正确率为74%。结论 儿童髓母细胞瘤有其典型的好发部位及特征性影像表现,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完善检查项目,特别是加做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肿瘤DWI的表现,可以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特征1765-1770

摘要:目的 探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MRI/CT)资料齐全的21例PNET,分析其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资料,探讨PNET的影像学(MRI/CT)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果 PNET多见于青少年,中位发病年龄为21岁,男性13例,女性8例,20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其中颅内2例,颈部1例,胸腔2例,肋骨1例,腋窝1例,腹腔1例,腹膜后1例,盆腔1例,肾脏2例,椎管4例,四肢5例,均可见软组织肿块,直径3.2~20.0cm,平均10.4cm,肿块呈不规则形或类球形,13例边缘清晰,与周围结构分界清,19例肿块内密度/信号不均,见囊性坏死区,均未见明显钙化或肿瘤骨,7例见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形态不规则,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未见明显硬化边缘,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结论 PNET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MRI/CT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并无特异性,诊断依靠病理组织检查。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2016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征文通知(第一轮)1770-1770

摘要:《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辑部定于2016年10月28日—31日在深圳市与”国药励展”联合举办”中国临床医学影像高峰论坛”学术会议,同时召开《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第五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及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AIDS相关性脑炎的CT及MR影像对照分析1771-1774

摘要:目的 探讨AIDS相关性脑炎的CT和MR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中的敏感性及一致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31例AIDS相关性脑炎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MR平扫,其中5例同时做MR加做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方法对AIDS相关性脑炎的征象显示能力。结果 在31例AIDS相关性脑炎病例中,CT扫描提示单纯脑萎缩8例,单纯脑白质病变2例,脑萎缩合并脑白质病变21例;MR扫描提示单纯脑萎缩2例,单纯脑白质病变2例,脑萎缩合并脑白质病变27例。结论 对于脑萎缩的显示,CT和MR敏感性无明显差异;而对于脑白质病变的显示,MR敏感性优于CT,二者呈中度一致性。

MRS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1775-1777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对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证实的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10例鞍旁脑膜瘤患者磁共振常规扫描、MRS及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常规和增强扫描在二者鉴别上困难;鞍旁海绵状血管瘤波谱特点为无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和肌酸(Creatine,Cr)等峰,只见明显脂质(Llipid,Lip)峰;鞍旁脑膜瘤无NAA、Cr等峰,均见明显Cho峰,3例可见丙氨酸峰(Alanine,Ala),两者MRS表现具有明显差异性。结论 MRS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鞍旁脑膜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神经影像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会议山东省聊城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6年会(第一轮通知)1777-1777

摘要:由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筹备委员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共同承办的“中国卒中学会医学影像分会成立大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神经影像学专业委员会2016学术会议”与“山东省聊城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2016年会”拟定于2016年12月9日至12月11日在山东省聊城市召开。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3D-FIESTA序列在儿童复杂性斜视中的应用价值1778-1781

摘要:目的 探讨3D-Fiesta序列在儿童复杂性斜视中,对于相关眼运动神经及受累眼外肌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儿童复杂性斜视患者,回顾性分析各眼运动神经及眼外肌的MR影像表现。结果 1)眼球后退综合征:11例共15只患眼,患侧外展神经脑池段缺如或发育不良,眼外肌形态正常;2)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3例共5只患眼,表现为动眼神经、外展神经脑池段异常纤细改变,多组眼外肌不同程度变细、变薄,以上直肌明显;3)先天性眼一面麻痹综合征:4例7只患眼,表现为外展神经、面神经脑池段纤细或缺如,患侧外直肌变薄、变细。结论 3D-Fiesta序列能够清晰显示眼运动神经及其支配的眼外肌异常,提供判断复杂性斜视病因的影像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头皮软组织肿块MSCT诊断价值1782-1785

摘要:目的 探讨头皮软组织肿块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头皮软组织肿块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包括临床症状、发病年龄、病程、性别特点、发病部位、病变密度、边缘情况、内部情况及邻近骨质改变情况。结果 39例头皮肿块,良性30例(76.9%),恶性9例(23.1%)。良性病变类型最多见前四位依次是表皮样囊肿(14/30),皮样囊肿(5/30),钙化上皮瘤(3/30),脂肪瘤(3/30),恶性病变为角化性鳞状细胞癌(6/9)和基底细胞癌(3/9)。良性病变中伴有骨质改变3例(3/30),恶性病变中伴有骨质破坏7例(7/9),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MSCT可显示头皮肿物的部位、形态及邻近骨质改变,结合肿块CT特点,可较准确判定肿块性质。

AIDR3D联合自动毫安技术在低辐射剂量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1786-1790

摘要:目的 探讨低剂量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AIDR3D)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的扫描参数为120k V、300m A,经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B组为100k V、自动毫安,经AIDR3D迭代重建。对两组图像的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结果 1)客观评价:颈总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血管噪声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SNR及CNR值B组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段血管(MCA1)噪声值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颅内血管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观评价:颈总动脉评分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颈动脉窦及颈内动脉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评分B组低于A组,但B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两组有效辐射剂量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较A组辐射剂量降低约71%。结论 在头颈CTA联合扫描中,使用100k V和自动毫安调节,并运用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优质血管图像的同时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甲状腺结节钙化类型对细针穿刺诊断效能影响分析1791-1794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钙化类型对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US-FNA)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014年行US-FNA的887例患者,根据钙化类型分为N组(无钙化)、Mi组(微钙化)、Ma组(粗钙化)。以Bethesda System评估US-FNA结果,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效果。结果 1)N组FNA诊断甲状腺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98.1%、93.6%、96.3%、94.8%;Mi组分别为93.5%、95.5%、93.0%、95.1%、94.0%;Ma组分别为96.6%、98.6%、96.8%、96.6%、98.6%,三组间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N、Mi、Ma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0.95、0.98。结论 US-FNA对于有无钙化的甲状腺结节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能谱CT曲线斜率及碘浓度定量分析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准确率观察1795-1798

摘要:目的 探讨能谱CT曲线斜率及碘浓度定量分析在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8例经超声筛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别纳入恶性组(n=21)和良性组(n=27);将同期入院行颈部检查的20例无甲状腺结节正常受试者纳入正常组(n=20)。两组受试者均使用能谱CT行能谱CT成像(GSI)单能模式平扫及增强扫描,后应用GSI Viewer软件计算碘浓度和能谱曲线斜率。记录并对比三组受试者计算结果差异;以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能谱CT检查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准确性。结果 能谱CT正确诊断良性结节26例,正确诊断恶性结节19例,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93.8%(45/48)。恶性组不同期相能谱曲线斜率及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值检测结果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受试者(P〈0.05);平扫期内,良、恶性两组碘浓度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能谱CT在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可将其作为切实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应用于诊疗工作中,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条件。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195例的临床分析1799-1802

摘要: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复发、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接受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的195例患者的资料,分析转移性淋巴结超声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 195例患者中共277枚淋巴结接受穿刺检查,其中86例(123枚)淋巴结为转移性,占穿刺淋巴结的44.4%,复发或转移的淋巴结多分布于颈部Ⅲ区(33.3%)及Ⅳ区(42.3%),超声特征性表现为长径/短径(L/S)比值小、回声分布不均匀、常伴有点状强回声、Adler血流分级2~3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状腺癌术后颈部转移性淋巴结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超声引导下的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便且安全有效的确诊手段,有助于指导患者的进一步治疗。

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评价经心外膜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手术效果的初步研究1803-1805

摘要: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在评价经心外膜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手术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开胸直视下行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患者18例,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32~73岁,平均(57.9±11.5)岁,于术后3个月行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以确定手术效果。以横位及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等重建方法评价术后左心耳夹形态、左心耳闭合情况、有无残余左心耳憩室等夹闭术手术效果指标,并计算18例患者左心耳残端平均最大深度,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大于10mm则左心耳残腔过大,残腔内血栓形成可能性明显增高),同时评价左心耳夹附近左心房壁有无手术操作损伤所造成的局部增厚变形及局部血肿形成,以及相邻重要解剖结构如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左下肺动脉有无左心耳夹放置不当所造成的受压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所有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左心房及相邻解剖结构、左心耳夹均显示清晰。VR像上,均显示左心耳夹体两瓣结构均对合严密,未出现夹体断裂、分离及移位。横轴位及各方位MPR图像观察,所有病例左心耳均完全闭合,夹体远心端均未见夹体远端对比剂漏入形成左心耳憩室,左心耳均见不同程度萎缩。所有患者夹体均呈右上到左下垂直于左心耳短轴走行,左心耳残端平均最大深度(2.14±3.24)mm,均明显小于10mm的夹闭术要求。结论 双源螺旋CT左心房成像可直观显示左心耳心外夹闭术后左心耳夹的形态及位置,观察心耳夹闭合情况,发现有无左心耳憩室形成,测量左心耳残端最大深度,还可对夹体相邻解剖结构是否受到手术损伤做出判断,是全面评价左心耳心外夹闭术治疗效果的有效手段。

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的MSCT及TTE诊断分析1806-1809

摘要:目的 分析先天性主动脉发育异常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及经胸心脏超声(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的诊断价值,提高影像学检查在该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MSCT及TTE检查的26例主动脉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本组所选患者,主动脉弓缩窄10例,主动脉弓离断4例,右位主动脉弓9例,双主动脉弓2例,腹主动脉缩窄1例。其中,MSCT阳性诊断24例,准确率92.3%,漏诊2例,漏诊率7.7%;TTE阳性诊断22例,准确率84.6%,漏诊4例,漏诊率15.4%。结论 对于主动脉发育异常的影像学诊断,MSCT和TTE各有优势和缺点,联合应用两种检查,能为临床医师诊断本病提供更加准确的影像学信息。

低剂量低浓度CT扫描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CTPA的应用1810-1813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应用CT低剂量、低浓度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拟诊断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患者均进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其中对照组为常规组,采用120k V+350mgI/ml欧乃派克;观察组为低剂量组,采用100k V+270mgI威视派克;均为能谱模式(GSI)。统计两组肺动脉CT值、信噪比(SNR)、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评价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CTDIvol比较,P〈0.05;其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参数比较,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P〉0.05。结论 应用CT低剂量、低浓度扫描技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因此值得推广。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输尿管息肉突入膀胱1例1813-1813

摘要:患者男性,年龄15岁。患者因“4天前剧烈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为主诉入院,无尿急、尿频、尿痛,无脓尿,无腰腹部不适,未诉其它相关不适。患者自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可,小便同前,大便正常,体重较前未诉明显改变。实验室尿沉渣检查:红细胞8366/ul,白细胞23/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