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脑膜瘤的诊断:不同灌注模式的对比分析949-953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灌注模式下,各定量参数对脑膜瘤的诊断效能。方法 23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脑膜瘤,术前行MRI常规扫描和灌注检查。灌注检查包括:动态弛豫对比增强(DCE)和动脉自旋标记(ASL)两种模式,分别在瘤体实质区和对侧镜像脑区勾画感兴趣区(ROI),测量DCE-MRI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返流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血浆容量(Vp)、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ASL-MRI定量参数:脑血容量(CBF)。配对t检验观察瘤体实质区和镜像脑区上述参数差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参数对脑膜瘤的诊断效能。结果配对t检验显示瘤区与对侧脑区灌注参数存在统计学差异,Ktrans:(0.329±0.207)min^-1vs.(0.003±0.003)min^-1(P〈0.001;Kep:(0.880±0.480)min^-1vs.(0.259±0.246)min^-1(P〈0.001;Ve:(0.421±0.294)vs.(0.060±0.071)(P〈0.001;Vp:(0.164±0.186)vs.(0.027±0.022)(P=0.001);BV:(53.551±27.499)ml/100g vs.(5.279±3.870)ml/100g(P〈0.001;BF:(139.405±70.771)ml/100g.min vs.(22.336±21.099)ml/100g.min(P〈0.001;MTT:(0.395±0.110)s vs.(0.247±0.091)s(P〈0.001;TTP:(2.510±0.754)s vs.(1.381±0.506)s(P〈0.001;CBF:(85.300±51.786)ml/100g.min vs.(42.018±17.635)ml/100g.min(P=0.001)。定量参数中,诊断效能最高的参数为Ktrans和BV(DCE-MRI),当截断点(cut-off point)选取0.164min^-1、16.518ml/100g,诊断脑膜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诊断效能最低的参数为CBF(ASL-MRI),当cut-off point选取60.949ml/100g.min,诊断脑膜瘤特异性为82.6%,敏感性为73.9%。结论 DCE-MRI得到的参数多、诊断效能高,Ktrans、Kep、Ve和Vp的测量丰富了灌注信息,并能从血管通透性的角度对结果进行分析;无需注入外源性对比剂是ASL-MRI最大优点,且CBF也有助于脑

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烟雾病的价值954-957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诊断烟雾病方面的优势及应用价值。方法方搜集我院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为烟雾病的23例患者,分析动态容积增强扫描所得图像经4D-数字减影(4D-DSA)、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后的影像特点及平扫情况。结果 22例烟雾病患者320排CT平扫中多数表现为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动态容积增强扫描血管成像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末段及大脑前、中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颅底动脉环处见细小、杂乱、迂曲代偿血管网。结论 320层动态容积CT能从多方面显示烟雾病患者颅内血管病变情况,4D-DSA能很好显示双侧颈内动脉的狭窄情况及良好显示动态循环情况,能够作为烟雾病诊断的一线检查方法。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958-961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各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例经临床及磁共振诊断为单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成功随访3个月以上患者的DTI序列各参数图。根据随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预后一般和预后差三组。在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容积比各项异性(VR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衰减指数(Exat)参数图上选取病灶及对侧为感兴趣区(ROI),记录各ROI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各参数的相对值。同时以病灶及对侧ROI为种子点重建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比较病灶与相应对侧间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病灶-对侧各参数相对值在三组间的差异。结果急性缺血性脑梗死DTT图可观察到纤维束损伤表现。脑梗死病灶区FA、VRA和DCavg值各组均低于对侧,Exat值各组均高于对侧(P〈0.05)。从预后良好组到预后差组脑梗死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逐渐减低(P〈0.05),其中FA相对值在预后良好和预后一般组间无统计学差异,VRA相对值在预后一般与预后差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三组病灶-对侧DCavg和Exat相对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FA、VRA、DCavg及Exat值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中存在特定的改变规律;其中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可作为临床预后判断的有力依据。

磁共振波谱在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落后早期预测的价值962-966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1H-MRS脑内代谢物与Gesell发育商间的相关性,为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落后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提供帮助。方法对我院符合条件的45例早产儿及30例同期足月儿于出生后1周内行1H-MRS检查,计算脑内代谢物NAA/Cr、Cho/Cr、m I/Cr、Lac/Cr、Glx/Cr比值;并于出生后40~52周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检测,得出发育商及其5个能区对应的发育商值,同时分析早产儿组发育商与脑内各代谢物间的相关性。结果早产儿组NAA/Cr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2,P〈0.001),但Cho/Cr、Lac/Cr、Glx/Cr均显著高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产儿组发育商及其各能区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发育商与NAA/Cr及Lac/Cr存在显著相关性(决定系数为0.418)。结论早产儿早期1H-MRS脑内代谢物质(NAA、Lac)与Gesell发育商有相关性,NAA、Lac的变化可以早期预测早产儿可能发生的神经系统发育落后。

HRCT及MRI对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鉴别诊断价值967-971

摘要:目的探讨HRCT及MRI在鼻腔-副鼻窦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及22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HR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发病年龄低于内翻性乳头状瘤(P〈0.05)。生长方式上,部分出血坏死性鼻息肉表现为膨胀性生长,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则无此特点。病灶周围局部骨质破坏是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的重要提示。在CT平扫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密度高于内翻性乳头状瘤(P〈0.05),出血坏死性鼻息肉CT增强各期表现为渐进性强化,而内翻性乳头状瘤强化峰值出现于实质期,延迟期强化减低。MRI上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中的出血成分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增强后表现为结节状明显不均匀强化,内翻性乳头状瘤表现为片状相对均匀强化。结论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及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区别,HRCT增强扫描及MRI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超声诊断胎儿大动脉转位合并心尖指向异常1例971-971

摘要:孕妇27岁。孕2产1,现孕25周6天,因在外院怀疑胎儿心脏发育异常,遂来我院复诊,首先进行常规检查:胎位:LOA位,测双顶径6.3cm,股骨长4.7cm,羊水最大深度5.6cm,胎盘位于子宫前壁,成熟度0级,厚度3.0cm;脊柱排列整齐,腹腔脏器无反位;随即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心尖指向右前方。心室反位,右心室位于左侧,其室腔内可见节制束;心房正位,卵圆瓣在左侧的心房内活动,降主动脉位于该侧心房的后方;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972-975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不同部位黑色素瘤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黑色素瘤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发生于不同部位的黑色素瘤的CT、MRI及PET-CT的影像学表现,其中CT 35例,MRI 22例,PET-CT 3例。结果 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欠均匀,不具备特征性;MRI表现为T_1和T_2弛豫时间缩短,T_1WI呈稍高信号,T_2WI呈低信号;PET-CT均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增高。结论影像学检查能很好地显示黑色素瘤的部位、与邻近组织关系,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及评估预后。

DR与MSCT在儿童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比较976-978

摘要:目的比较并分析DR与MSCT在儿童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确诊的副鼻窦疾病患儿105例,包括临床表现,DR与MSCT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病变检出率;所有患者均行东芝MRAD-D50SDR柯瓦氏位数字摄片及飞利浦Brilliance 6层螺旋CT扫描仪副鼻窦横断位容积扫描。结果 105例患儿中,DR检出副鼻窦炎54例,粘膜下囊肿13例,息肉2例,黏液囊肿1例,骨瘤3例,副鼻窦骨折3例;MSCT检出副鼻窦炎68例,粘膜下囊肿16例,息肉5例,黏液囊肿4例,骨瘤3例,副鼻窦骨折9例。结论 DR对儿童副鼻窦病变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对蝶窦及鼻腔内情况知之甚少,容易漏诊;MSCT容积扫描数据多平面重建后能全面观察副鼻窦病变,可以精准地定位及定性;在儿童副鼻窦疾病诊断中MSCT具有绝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颈动脉“流空区”法与“内膜-中膜厚度”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Kappa一致性检验979-982

摘要:目的比较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超声科行颈动脉超声检查161例受检者,应用颈动脉多普勒能量图观测颈动脉管腔内舒张期是否出现内"流空区",并以颈动脉内膜-中膜测量(应用IMT测量分析软件测量)为金标准,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两种诊断方法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97,P〈0.01,Mc Nemar检验P〉0.05),两者诊断不一致者可能近期粥样硬化处于平稳期或进展期有关。结论多普勒能量图显示"流空区"法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法诊断结果一致性好,提高诊断准确性,两项检查结果具有互补性。

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的高频超声研究983-985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技术定量测定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研究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9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以及62个健康人员,按照患者是否有斑块分为有斑块的A组51例以及没有斑块的B组45例,健康人员分为C组。对三组人员采用高频超声来获取三组人员的颈动脉平均血管外膜厚度、内-中膜厚度和管壁厚度来进行分析。结果 A组和B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没有显著差别(P〉0.05),ABC三组的平均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r=0.599,P〈0.001;r=0.333,P=0.005和r=0.351,P=0.004)。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管壁厚度较健康人更高,有斑块的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血管外膜厚度比无斑块以及健康人更高,说明颈动脉血管外膜是血管重构的重要部分。

腮腺舍格伦综合征涎腺造影的诊断意义986-988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涎腺造影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过去半年来我院就诊的4例,腮腺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涎腺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以及对文献的回顾,总结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要点。结果腮腺舍格伦综合征具有其独特的涎腺造影影像表现,对临床中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涎腺造影对腮腺舍格伦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是其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口腔健康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989-992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健康状况与主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月从胸部CT平扫检查者中序贯纳入主动脉弓钙化者为病例组,行钙化积分检测,根据积分将病例组分为重度钙化组(积分100)和轻度钙化组(积分〈100),并同期选择无钙化者为对照组,每组各60例,盲法对各组受检者进行口腔检查,记录缺失补牙数(DMFT)及牙周病指数(PD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并定量检测主动脉弓钙化,病例组患龋率、DMFT指数和PDI均高于对照组,且龋病及牙周病程度与主动脉弓钙化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口腔健康状况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慢性炎症可能是牙周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发病基础。

双源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心脏成像质量优化初步研究993-997

摘要:目的探讨炫速双源CT非线性融合技术对超重或肥胖患者心脏CT成像质量的优化价值。方法 36位体质指数处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行双能量心脏增强扫描,每一位患者重建4组图像,A组:NLB1(λ=150HU,ω=200HU),B组:NLB2(λ=70HU,ω=200HU),C组:NLB3(λ=260HU,ω=200HU),D组:NLB4(λ=260HU,ω=400HU),测量并计算上述图像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中段、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心室前壁的CT值、图像噪声、SNR、CNR。采用TWO-WAY ANOVA及TUKEY检验客观评价各组图像质量。结果 4组图像间除心肌CT值无统计学差异外(F=2.492,P=0.064),余各部位CT值、噪声、SNR、CNR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血管CT值B组最高,与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噪声B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噪声C组最小,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各血管SNR A、B组较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肌SNR以A、C、D组较大,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各血管均以D组SNR最小。心肌SNR B组最小。所有CNR均以A组最高,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D组最小。结论非线性融合技术选择合适的融合参数(λ=150HU,ω=200HU)既可以提升超重或肥胖患者冠状动脉的强化效果又可以抑制冠状动脉及心肌噪声,进一步提高心脏CT成像的CNR。

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在ARVC/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998-100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发育不良(ARVC/D)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分析经我院收治的18例ARVC/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静息心电图显示13例电轴右偏,肢体导联呈低电压;V1~V3导联T波倒置12例等。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17例右心室扩大;12例右室流出道增宽;2例左室增大;12例右室壁弥漫性变薄、运动减弱等。结论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特征能较准确地诊断ARVC/D,并在该病的治疗及随访观察中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CT引导下微弹簧圈定位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1002-1005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肺小结节患者在CT引导下细针穿刺,采用"两步释放法":将一小部分微弹簧圈释放在病变附近5mm范围内,一部分弹簧圈留在脏层胸膜表面,根据肺小结节及弹簧圈位置来确定切除结节周围肺组织范围,在胸腔镜下行肺局部楔形切除,将离体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组织学观察,根据病变的良恶性指导临床继续扩大手术或结束治疗。结果 12例肺小结节行CT扫描均能清晰显示病灶,置入弹簧圈,成功术前定位,并行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诊断:原发性肺癌4例(33.3%),不典型腺瘤样增生2例(16.7%),错构瘤1例(8.3%),炎性病变5例(41.7%)。结论 CT引导下定位置入微弹簧圈在肺内小结节楔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帮助胸外科医师与病理医师快速、准确找到病灶,指导临床治疗。

^(18)F-FDGPET-CT显像对肺结节病诊断价值的研究1006-1008

摘要: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在肺结节病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及临床治疗证实的14例肺结节病PET-CT表现。结果 14例肺结节病中均可见肿大淋巴结,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对称性肿大者13例,合并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者7例,12例伴有肺内病变,2例累及肝脾脏器,5例伴有皮下结节,以上病灶放射性摄取均增高。结论 PET-CT显像从代谢角度更能清楚显示结节病的影像学特征,并可以发现除胸部以外的其他病灶,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并发症的观察护理1009-1011

摘要: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对30例纵隔转移瘤患者采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并做好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 30例患者中并发症有气胸6例(20%),其中需要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为3例,另3例气胸量较少,自行吸收;肺出血4例(13.3%);针道出血4例(13.3%);咳血4例(13.3%);恶心呕吐1例(3.3%);疼痛2例(6.7%);过敏反应1例(3.3%),均经治疗后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可控。加强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的观察和护理,可保证治疗有效率。

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ASIR重建下胸部CT噪声指数的优化1012-1016

摘要:目的研究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权重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重建时,不同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的设定对胸部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探索合适的NI以降低辐射剂量。方法前瞻性地连续纳入193例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随机分为6组,各组NI预设为15、18、21、24、27、30,并进一步根据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为三个亚组:偏瘦及正常组(BMI≤23.9)、超重组(24≤BMI≤27.9)、肥胖组(BMI≥28)。所有患者均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扫描,50%权重的ASIR重建。由2位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13分,良好;13~15分,临界;〉15分,不能接受),测量肺重建及纵隔重建图像的噪声(脂肪)、信噪比(大血管-脂肪)、对比噪声比(大血管-脂肪)。记录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es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另外记录每位患者纵隔重建图像管电流小于50m A的层面占所有层面的百分比。结果随着NI的升高,图像主观评分增高(质量下降),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降低。各NI预设条件下胸部CT图像主观评分均≤15分,仅NI=30时,4例(4/34)患者图像主观评分为13~15分。NI=30时图像主观评分显著高于、信噪比低于NI为15~27图像(P〈0.05)。NI为24~30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NI为15~21(P〈0.05)。NI为27及30时,随着BMI增加,出现电流低于50m A层面百分比降低(P〈0.05)。在NI为30时,随着BMI增加,辐射剂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自动管电流调制扫描及50%ASIR重建下,胸部CT扫描可以预设NI为30,在大幅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图像质量也能满足诊断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