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双低”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成像滤波反投影算法中可行性研究757-761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下行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双低)头颈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50例患者分为两组,25例患者行双低头颈部血管成像(CTA),管电压为100k V,对比剂用量为35ml;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管电压为120k V,对比剂用量为50ml,分析和对比两组间在辐射剂量、感兴趣层面上CT值、图像质量和静脉对比剂堆积情况上的差异。结果双低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平均值为(458.81±19.99)m Gy/cm和有效剂量(ED)平均值为(1.43±0.06)m Sv,常规组DLP平均值为(776.43±22.67)m Gy·cm和ED平均值为(2.42±0.08)m 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动脉弓层面,双低组与常规组的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CT值高于常规组,在颈动脉分叉层面和大脑中动脉M1层面,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图像质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评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对比剂堆积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低组的静脉对比剂堆积情况好于常规组。结论 256层螺旋CT下行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剂量(双低)头颈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的要求,同时可以降低辐射剂量与对比剂用量。

帕金森病脑铁沉积的定量研究762-767

摘要:目的通过磁敏感成像定量研究帕金森病脑铁沉积。方法帕金森病患者31例和健康对照组34例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平扫和SWI成像,测量双侧黑质、红核、丘脑、基底核及额叶白质的CP值,分析PD组与对照组之间CP值的差异并将PD组各个部位的CP值与各项量表的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左右侧丘脑和额叶白质CP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PD组左右侧尾状核和额叶白质CP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PD组左侧红核CP值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依照ADL评分、HAMD评分和MOCA评分分组,功能障碍组左侧黑质CP值低于ADL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抑郁组左额叶白质CP值低于轻度抑郁组和无抑郁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右侧苍白球和左额叶白质CP值在不同MOCA评分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组的CP值最低。相关性检验中,左侧黑质CP值与ADL评分呈负相关(r=-0.492,P〈0.05)左额叶白质的CP值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915,P〈0.05),左侧黑质CP值(r=0.428)、左额叶白质CP值(r=0.391)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左额叶白质CP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28,P〈0.05)。结论通过SWI可以定量研究帕金森病患者脑铁沉积,并且分析脑内异常铁沉积与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的关系。

健康人群的大脑前动脉A2段变异的MRA的研究768-771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术(MRA)评价健康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2段(ACA-A2段)变异类型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146例无明显脑部病变及血管病变的MR影像资料,统计分析A2段变异情况,若大脑前动脉A2段(ACA-A2)存在变异,则归为变异组,余下受试者随机选择3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χ^2检验,比较变异组与对照组ACAA1段的变异率。结果共发现77例MRA图像显示A2段存在变异,变异率为2.4%(77/3146),其中奇大脑前动脉44例,三倍体大脑前动脉32例,A2段开窗变异1例;变异组的A1段变异率41.6%(32/77),其中A1段发育不良21例,A1段缺如8例,A1段开窗3例;对照组A1段变异率为14%(42/300),其中A1段发育不良33例,A1段缺如9例;变异组A1段变异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57,P〈0.01)。结论健康人群中大脑前动脉A2段存在多种变异,在分析MRA图像时正确认识这些变异是很重要的,且有助于神经外科和神经介入的术前计划制定。

CUBE-T2WI序列在显示腔隙性脑梗塞中的应用772-774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UBE-T2WI序列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优势。方法采用1.5T磁共振仪分别对35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行头颅MRI CUBE-T2WI序列及T2WI序列扫描,分析不同扫描序列所得图像,评价CUBE-T2WI序列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结果对于35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CUBE-T2WI序列显示378个腔隙灶,其中顶叶79个,额叶147个,丘脑13个,内囊36个,基底节68个,脑干18个,小脑17个。T2WI序列显示273个腔隙灶其中顶叶58个,额叶112个,丘脑9个,内囊28个,基底节43个,脑干13个,小脑10个。结论 CUBE-T2WI序列较T2WI序列对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更清晰、准确,提高了腔隙性脑梗塞小病灶的检出率。

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775-778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和3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弥散加权序列扫描特征鉴别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病灶分布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脑半球皮髓交界,但是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的病灶分布在大脑半球皮髓交界处者明显多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另外,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的病灶数〉4个的病例明显多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而且在两组中大部分患者的病灶数均多于4个,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和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患者的脑转移瘤周围水肿MRI常规检查呈现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而弥散加权序列呈现低信号,两组患者的水肿程度表现不同,其中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的0度和Ⅰ度所占比例较高,表现较轻,达75.00%(24/32),而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的0度和Ⅰ度所占比例较低,表现多样,为23.33%(7/3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中,不用MRI常规序列检查的检出率不同,其中T2FIAIR的检出率较高,达86.34%,其次是T2WI为76.40%,DWI对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的检出率达96.27%。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中,不用MRI常规序列检查的检出率不同,其中T2FIAIR的检出率较高,达89.63%,其次是T2WI为80.74%,DWI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组的检出率为50.37%。经统计学分析发现DWI对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检出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可以有效提高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诊断正确率。

MR相位差增强成像技术对健康成人视辐射的初步研究779-782

摘要:目的探讨相位差增强成像(PADRE)技术显示正常成人视辐射的可行性。方法采用3.0T MR对35名健康志愿者视辐射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和PADRE技术成像,以DTI视辐射神经纤维束显示为"金标准",对PADRE技术成像的血管增强(VE)、组织增强(TE)及相位增强(Padre)3种模式重建图像中视辐射的显示情况分别进行评分,并测算其相位值,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t检验。结果以DTI神经纤维束追踪作为参照,PADRE技术可清晰显示35名健康志愿者的视辐射,VE图像表现为平行侧脑室的低信号带,TE及Padre图像Padre中视辐射可分为两层结构:内侧的低信号带(内矢状层)和外侧的更低信号带(外矢状层),VE、TE及Padre图像中视辐射(内外矢状层)平均评分值分别为0±0、1.90±0.30、1.83±0.38,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E和Padre对视辐射(内外矢状层)的显示优于VE(Z值分别为-11.533、-11.392,P值均〈0.01),内、外矢状层的相位值分别为-0.151±0.119,-0.441±0.09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945,P〈0.01)。结论高分辨率PADRE技术可以显示视辐射,并可区分内、外矢状层,为活体视辐射成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鼻咽部良恶性病变及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783-787

摘要: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鼻咽良恶性病变及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鼻咽部病变患者行常规MR及DWI检查,分别从鼻咽部粘膜特征,鼻咽部良恶性病变ADC值进行分析并与20例健康者进行对照,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DWI对鼻咽癌(NPC)T分期的诊断效能及表观弥散系数(ADC)与T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NPC与NPH在病灶的对称性、厚度及信号强度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5);NPC患者鼻咽壁、斜坡及椎前肌的ADC值与NPH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PH患者鼻咽壁的ADC值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DWI对鼻咽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好。DWI对鼻咽癌T分期的诊断价值较高;ADC值与T分期呈正相关性(r=0.436,P〈0.05)。结论 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测定ADC值有助于对鼻咽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以及对NPC的T分期评估。

颈部放疗后与未行放疗鼻咽癌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的对比评价788-790

摘要:目的通过颈部放疗后与未行放疗鼻咽癌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对比以评价放疗对颈动脉的影响。方法对37例因鼻咽癌接受放疗后亦生存达5年以上的患者与32例新诊断为鼻咽癌而未行放疗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斑块形成情况等。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在放疗组患者中有66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1支伴有斑块形成,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显著增高,而未放疗组中颈动脉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论颈部放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鼻咽癌患者常见颈动脉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鼻咽癌颈部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位置,早期评估放疗后患者颈部大血管并发症。

慢性中耳炎患者听骨链功能状态的HRCT评价791-794

摘要:目的通过高分辨CT功能层面重建评价慢性中耳炎患者听骨链功能状态。方法收集分析62例经手术证实有听骨链病变的慢性中耳炎患者的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图像,应用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formation,MPR)重组功能层面,包括锤砧关节层面、锤砧骨复合体层面、镫骨斜位层面及辅助层面。正常组观察听骨链的结构形态及活动空间,异常组观察听骨链的中断部位及与周围鼓室壁关系,以手术结果为准,分析功能层面诊断听骨链各部分中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观察者间一致性。结果功能层面重建可以较好显示听骨链的结构形态及活动空间。异常组诊断听骨链各部分中断的总敏感度为93.49%、特异度为98.92%、阳性预测值为98.20%、阴性预测值为96.08%,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结论高分辨率CT功能层面重组可以较好的评价听骨链的功能状态,对临床中耳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在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中的临床价值795-798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hyro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TI-RADS)在评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临床价值,并以此来判断结节的良恶性。方法采用2011年Kwak提出的TI-RADS分类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598例患者甲状腺结节(共计866个结节)的超声资料,以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确定TI-RADS分类的临界值。根据病灶最大径分为两组:≤1cm组,〉1cm组,比较两组间良恶性差异。结果 866个甲状腺结节中,TI-RADS分类为2-5类者其恶性结节所占百分率分别为2类0%(0/46)、3类1.0%(2/194)、4a类6.8%(10/146)、4b类34.7%(34/98)、4c类87.7%(270/308)和5类100%(74/74)。获得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47,通过分析,取得最合适诊断临界值为4c类,即TI-RADS分类≥4c类者诊断为恶性,而TI-RADS分类〈4c类者诊断为良性。以TI-RADS分类≥4c类为诊断恶性的标准,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8.2%、92.0%、90.3%。以此标准诊断两组不同大小结节间的良恶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RADS分类在评估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T1 mapping和ECV技术评估陈旧心梗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重构的应用价值799-803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和ECV技术对陈旧心肌梗死左心室非梗死区心肌重构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陈旧心肌梗死(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CMI)患者和13例健康志愿者于3T磁共振行心脏T1 mapping(MOLLI)序列和延迟强化检查,测定心肌17个节段初始T1 和强化后T1 值,计算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根据延迟强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的有无,将心肌节段分为LGE阳性及阴性组;根据各节段与延迟强化节段的位置关系,分为延迟强化节段、临近节段及远离节段;并对各节段进行运动评估,将非梗死节段心肌分为运动正常及异常。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各组间T1 mapping和心肌ECV值的差异。结果 LGE阳性和阴性节段的平均初始T1 值、强化后T1 值和ECV值均有统计学差异〔(1518.8±151.5)ms vs(1248.7±72.0)ms,P〈0.001,(407.1±69.6)ms vs(628.6±87.9)ms,P〈0.001,(57.5±11.4)%vs(27.0±4.4)%,P〈0.001)〕。陈旧心梗患者中临近心梗节段与远离心梗节段初始T1 值无统计学差异〔(1265.7±67.7)ms vs(1249.9±77.0)ms,P=0.061)〕,而临近心梗节段ECV值明显高于远离节段〔(28.5±5.3)%vs(26.7±4.6)%,P=0.002〕。临近心梗节段的ECV值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28.5±5.3)%vs(26.0±3.1)%,P〈0.001〕;而远离心梗节段ECV值与健康志愿者则无显著差异(P=0.127)。非梗死节段运动正常及异常节段的ECV值无显著差异〔(27.4±5.2)%vs(27.9±4.8)%,P=0.39〕。结论心脏MRI T1 mapping技术可定量评估陈旧心梗非梗死区纤维化的程度,临近心梗节段细胞外容积的增宽心肌重构,而ECV值增宽的程度与是否出现运动异常无直接相关。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解剖的多排CT研究804-808

摘要:目的应用多排CT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患者二尖瓣峡部解剖结构特点。方法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持续性房颤及对照组房颤患者各28例,在行射频消融术前一天采用双源CT进行图像采集。测量二尖瓣峡部的直线长度、深度、曲线长度、最厚处的心肌厚度;回旋支和冠状静脉窦分支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及横截面积。二尖瓣峡部毗邻冠状静脉和冠状动脉与二尖瓣峡部心内膜之间的距离也分别进行测量。结果二尖瓣置换组与对照组的二尖瓣峡部的形态有显著性差异(P=0.001),二尖瓣置换组有18例(64.3%)二尖瓣峡部呈袋状,对照组仅有6例(21.4%)二尖瓣峡部呈袋状。二尖瓣置换组的二尖瓣峡部深度明显较对照组的二尖瓣峡部深度深(10.0±3.8)mm vs.(6.2±3.8)mm,P〈0.001)。两组的其他解剖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二尖瓣置换组中仅有一例出现回旋支动脉内插入至冠状静脉与二尖瓣峡部外侧部之间,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未见回旋支动脉内插。结论二尖瓣置换组的二尖瓣峡部的深度明显深于对照组,二尖瓣置换组中超过60%的患者出现袋状形的二尖瓣峡部。导管消融术前行多排CT检查,对二尖瓣峡部的解剖特征包括二尖瓣峡部的深度、形态等特点,有助于导管消融术方案的有效制定。

超声心动图参数对单纯左室舒张性心衰的疗效观察809-811

摘要:目的探讨可靠反映左室舒张功能改善状况的超声心动图指标,以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参照2014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及治疗指南,选择60例单纯左室舒张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为II级和III级,临床治疗4周后,观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频谱和左心房容积变化指数的变化,并对比临床B型脑钠肽指标和临床综合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综合临床指标评价心功能,治疗总有效率81.7%,超声指标的变化:E/E’治疗前14.03±2.29,治疗后9.76±1.69,P值=0.000,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左房容积指数治疗前(46.36±5.06)ml/m^2,治疗后(36.70±3.17)ml/m^2,P值=0.000,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测二尖瓣E/E’比值和左房容积指数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评价单纯左室舒张性心衰治疗效果的敏感指标。

1.5T磁共振TWIST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应用研究812-815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time-resolved angiography with interleaved stochastic trajectories,TWIST)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主动脉夹层病例,实验组15例MRA采用TWI ST技术扫描,对比剂注射与MR扫描同时进行,无需屏气,60s内共采集15个动脉期数据;对照组15例MRA采用冠状面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扫描,屏气18s采集一期数据。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并进行MPR、MIP重组。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检查在增强图像对比度、图像灰阶清晰度及图像细节方面进行图像质量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A型2例,B型13例;对照组A型1例,B型14例,原始图像结合MPR重组均能清晰显示破裂口、真假两腔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质量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无需患者屏气配合,亦无须估计扫描起始点,不同时相的增强图像能提供额外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直观反映真假二腔的关系。结论磁共振TWIST扫描技术在不降低图像质量前提下,降低对患者及检查操作者的要求,更准确显示真假腔的位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叶内型肺段隔离症栓塞治疗前后的影像学对比研究816-819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叶内型肺段隔离症栓塞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特征变化,客观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价值及肺内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叶内型肺段隔离症患者,其中6例经介入栓塞治疗,3例经肺叶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前后均行胸部双源CT扫描并对比影像学特征变化。结果 9例叶内型肺段隔离症患者清晰显示了影像学特征,6例经介入栓塞治疗后的肺段隔离症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如感染、肺不张及缺血等。结论 CT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叶内型肺段隔离症的影像学特征,对其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叶内型肺段隔离症的有效途径。

T2期胃癌原发病灶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对照研究820-823

摘要:目的探讨T2期胃癌原发病灶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经病理证实为T2期胃癌患者的胃壁黏膜厚度及其增强各期ΔCT值的变化,并行单因素分析浅肌层癌(T2a)和深肌层癌(T2b)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浅肌层癌(T2a)和深肌层癌(T2b)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理特征上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93例T2期胃癌均显示胃壁有不同程度的增厚。胃癌病变处粘膜厚度(5.44±1.58)mm较正常组粘膜厚度(2.27±0.50)mm明显增厚(t=10.812,P〈0.0001)。T2期胃癌与正常对照组间动脉期、门脉期及平衡期ΔC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21;t=4.661,P〈0.0001;t=3.480,P=0.0001)。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T2期胃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浅肌层癌(T2a)和深肌层癌(T2b)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上无明显差异。

64排螺旋CT胃癌征象与病理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824-828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胃癌征象与病理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检查分析胃癌征象及病理分期与组织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64排螺旋CT胃癌征象的TNM分期结果的准确率分别为81.37%、80.39%及82.35%;肿瘤最大直径和肿瘤厚度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远处转移无关(P〉0.05);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和强化程度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病灶厚度、强化差值、强化方式、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及淋巴结转移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而病灶大小、浆膜受侵和远处转移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结果与病理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1例AngioJet Ultra血栓抽吸技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护理观察828-828

摘要:患者女性,65岁。因左下肢粗肿3天门诊以“深静脉血栓形成"收入院。查体:左下肢肿胀,皮肤张力高,双下肢股三角区压痛(+),左侧腓肠肌压痛(+-)、Homan’s sign(+-),左下肢大腿中部肢围较右下肢粗约4.5cm,小腿中段肢同粗约3cm。下肢静脉超声提示“左下肢深静脉帆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