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述评

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与 DSA 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磁共振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3D‐NC‐MRA )诊断颅脑动脉瘤及其判断瘤体长度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8月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65例并进行3D‐NC‐MRA 及 DSA 检查,将两种方法所检查出的动脉瘤图像进行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以 DSA 为金标准对比分析3D‐NC‐MRA 所显示颅内动脉瘤结果及二者对动脉瘤瘤体长度检测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 DSA 检出43例患者有动脉瘤共53个,其中<3mm 共15个,≥3mm 共38个;3D‐NC‐MRA 检查发现50个动脉瘤,其中<3mm 共10个,≥3mm 共40个;所有动脉瘤分布于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前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区域;3D‐NC‐MRA对<3mm 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6.7%,100%,对≥3mm 的颅内动脉瘤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0%;对所有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6%、100%。3D‐NC‐MRA 与 DSA 比较,所有颅内动脉瘤瘤体长度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3D‐NC‐MRA 对颅内≥3mm 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可以作为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常规诊断方法。而<3mm 动脉瘤存在一定漏诊,对于阴性发现者必要时应行 DSA 进一步检查。
757-760

3D-DSA 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3D‐DSA 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瘤可疑的患者行常规 DSA ,并行3D 重建,比较常规 DSA 与3D‐DS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检出率的差异,同时基于3D‐DSA 显示动脉瘤情况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结果常规 DSA 发现57例75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 动脉瘤39个,直径>5mm 动脉瘤36个;3D‐DSA 发现69例86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 动脉瘤50个,直径>5mm 动脉瘤36个,微小动脉瘤(直径≤5mm)检出率3D‐DSA 较常规 DSA 提高22%。依据3D‐DSA 显示动脉瘤的位置、瘤颈大小、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有40例患者分别选择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中2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3例行介入栓塞术,7例行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结论3D‐DSA 能明显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显示瘤颈大小、载瘤动脉和瘤体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 DSA ,并有助于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761-763

MRI 和 CT 诊断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esthesioneuroblastoma ,ENB)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 ENB22例,分别行 CT (10/22)、MRI(12/22)扫描,分析整理并记录病灶位置、形态、强化表现、侵犯范围及 Kadish 分期等。结果22例患者平均年龄52岁(9-76岁),男14例,女8例,病变分别位于左侧鼻腔11例(11/22),右侧鼻腔9例(9/22),前颅底2例(2/22),形态规则7例(7/22),不规则15例(15/22),CT 平扫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影10例(10/22),CT 值45-58HU ,增强后3例(3/10)病灶明显强化,CT 值105-114HU 。 MRI 显示等信号软组织3例(3/12);T1 WI 不均匀低信号9例(9/12),T2 WI 均为高信号,信号明显不均匀2例(2/12),信号均匀10例(10/12);增强扫描呈不均匀的中等或明显强化12例(12/22)。肿瘤累及上颌骨、筛骨、鼻中隔或颅底骨质破坏16例(16/22),伴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7/22)。 A 期6例,B 期4例,C 期12例。结论 CT 及 MRI 能很好显示 ENB 影像特点及侵犯方式,并进行分期诊断。
764-76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MR 影像学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对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及健康者两组 MRI 影像学资料中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接触的夹角,分析 TN 患者神经血管接触时夹角的影像学特点。方法58例单侧 TN 并行 MVD 手术证实 NVC 程度为中重度患者纳入研究组,46例健康者影像学显示 NVC 程度均中重度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完成 MR3D‐FIESTA 与3D‐TOF 两序列扫描,层厚1mm ;在两序列及相关后处理图像上分析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夹角。结果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夹角为45°-90°时出现率明显高于健康侧( P <0.01)。结论 NVC 中重度压迫且神经与责任血管的夹角为45°-90°更易导致三叉神经痛的发生。
768-771

亚急性期脑出血引起的运动性失语功能 MRI 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期脑出血引起的运动性失语脑内代偿情况。方法亚急性期脑出血患者6例,男女比例2:1,平均41.5岁;正常的健康志愿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5岁,右利手。检查者均需完成图片的命名任务。用 AFNI 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 SPSS 20.0。同一感兴奋区域(ROI)的比较用单样本的 t 检验。结果病灶位于左侧岛叶及左侧脑室旁白质:6例。激活脑区如下:左侧额下回(BA44/45区),激活体素较正常对照组减少明显,激活强度增大。右侧额下回(BA44/45区)激活,激活强度及体素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另右侧额中回、双颞上回、顶上小叶及辅助运动区等脑区激活。结论右侧额下回(BA44/45区)在亚急性期脑出血所致运动性失语的功能代偿中起重要作用。
772-775

嗜酸细胞增多症致限制型心肌病1例

摘要:患者 男,45岁。1月前常于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伴持续腹胀来诊住院治疗。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患者于入院前两个月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入院查体:T 36.5℃,P 80次/min , R 20次/min ,BP 100/70mmHg ,神志清,叩诊心浊音界扩大,听诊心尖部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心律齐。腹部检查:肝、脾肋下可触及。双下肢水肿。入院后实验室检查:嗜酸细胞13.04%,嗜酸细胞计数0.3&x109/L ,血红蛋白92g/L ,白细胞2.31x109/L ;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肌酐、尿素氮均高于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V3- V5导联 ST段压低0.1mv 。腹部 CT 及腹部超声均提示:肝、脾大、淤血肝,少量腹水。心脏超声检查:双心室中部及心尖部心内膜增厚,回声增强,最厚处内膜厚约10mm ,呈“帽样”改变,心肌运动僵硬,左、右心房扩大,心包积液(图1-3),二尖瓣、三尖瓣中量反流,肺动脉收缩压36mmHg ,二尖瓣口血流E/A >2,LVEF 61%。本次住院后经复查嗜酸细胞计数虽然增多但较前已明显减少,激素治疗有效,继续激素治疗,并给予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营养心肌等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病情好转出院。出院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775-775

声音嘶哑患者的全身18 F-FDG PET/CT 显像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声音嘶哑为主诉患者的18 F‐FDG PET /CT 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全身18 F‐FDG PET /CT 检查的71例声音嘶哑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采用视觉和半定量分析法记录导致声音嘶哑病变的类型、部位及代谢特点,并采统计学方法分析双侧声带18 F‐FDG 的影像学特征。所有导致声音嘶哑的病变均经喉镜/支气管镜检查、典型影像学表现及临床随访证实;所有良性病变及原发恶性病变均经病理证实。结果(1)导致声音嘶哑的病变主要来源于非医源性病变(占93.0%,66/71),其中以恶性病变为主(占95.5%,63/66);(2)根据导致声音嘶哑病变的部位分为两组:①直接侵犯组13例(直接侵犯喉部肌肉),包括原发恶性病变7例、转移灶侵犯声门区3例及良性病变3例;②神经侵犯组58例(侵犯压迫对应神经),包括恶性病变53例与术后和(或)放疗后病变5例。(3)声带的影像学表现:①直接侵犯组中,CT 表现示受累侧声带增厚或伴软组织肿块影,位置固定;PET 表现示91.67%(11/12)单侧声带受累患者的患侧声带出现 FDG 摄取增高,患侧声带与健侧声带的 SUVmax 有显著性差异( P <0.05);②神经侵犯组中,CT 表现示受累侧声带松弛外展;PET 表现示98.2%(54/55)单侧声带受累患者的健侧声带出现 FDG 摄取增高,患侧声带与健侧声带的 SUVmax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001)。然而,直接侵犯组的患侧声带与神经侵犯组的健侧声带的 SUVmax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全身多种病变可以导致声音嘶哑,颈胸部恶性病变(如肺癌或食管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为最常见原因。 PET /CT 不仅可以显示声带的非对称性 FDG 摄取,而且可以显示声音嘶哑的病因,帮助寻找原发灶,为声音嘶
776-782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 CT 诊断与鉴别(附6例报道)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 CT 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 图像,重点评价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6例均为单发肿块,4例位于腮腺深叶,2例位于浅叶;6个肿瘤均呈圆形,无分叶,边界清晰;肿瘤内部均可见囊变区,其中2例表现为大囊伴壁结节。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呈显著强化,静脉期密度略有下降。结论腮腺浅叶孤立性结节,边界清晰,内见坏死囊变或呈大囊+壁结节,动脉期实性部分显著强化,静脉期 CT 值略有下降,应考虑腮腺 BCA 的可能。
783-785

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疾病中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4月-2013年12月,对我院7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行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检查,获取病灶的 VTQ 值声触诊组织定量。根据病理结果将淋巴结分为良性、恶性两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并确定 VTQ 的诊断临界值。结果经检验,受检颈部淋巴结中,良、恶性的 VTQ 平均值分别为(2.28±0.83)m/s 和(6.61±1.63)m/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应用于诊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具有可行性。
786-788

前列腺横纹肌肉瘤 MRI 表现1例

摘要:患者 男性,27岁。2007年8月发现会阴部轻微疼痛、坠胀感,就诊于某大学附属医院行 CT 检查,提示前列腺肿瘤;经超声穿刺病理提示为前列腺间质来源的良性肿瘤。未积极复查和治疗。2014年8月患者突感会阴部疼痛、坠胀感加重,伴股部麻木感,排尿稍困难;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腰部不适,无肉眼血尿。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缓解症状药物治疗。现患者以会阴部疼痛、坠涨感7年余,加重2月余入院。专科检查:前列腺大小6cm ×5cm ,质硬,表面光滑,未触及明显结节,中央沟变浅。
788-788

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恶性肿块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hy ,UE )诊断甲状腺恶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患者40例,42个甲状腺恶性肿块,术后不同超声类型检查结果分别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常规超声诊断甲状腺恶性肿块的敏感性常规超声灵敏性78.57%,特异性71.43%,准确性76.19%;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灵敏性81.48%,特异性80.00%,准确性80.95%;联合二者灵敏性85.71%,特异性87.50%,准确性90.47%。常规超声与弹性成像技术诊断准确度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技术联合的诊断准确度分别与其中一种技术相比,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超声和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运用,能够提高甲状腺恶性肿块的诊断准确性。
789-791

多排 CT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和 MRI 对左心房功能评估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以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为参照,探讨多排 CT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对左心房容积和功能评估的准确性,以期为临床寻找更可靠、便捷的左心房功能评价方法。方法42例患者,三天内完成 MDCT 、 RT‐3DE 和MRI 检查,然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及分析。得到左心房最大容积(maximal left atrial volume ,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minimal left atrial volume ,LAVmin),并计算左心房射血分数(left atrial ejection fraction ,LAEF)。通过 Bland‐Altman 分析法和配对 t检验分析 MDCT 和 MRI 、RT‐3DE 和 MRI 两种检查方法间的一致性。通过 Bland‐Altman 分析法评估 MDCT 、RT‐3DE 和 MRI 操作者测量值的一致性。结果通过 MDCT 和 MRI 、RT‐3DE 和 MRI 的两两对比,对左心房容积和功能进行测量,所得的测量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MDCT 和 MRI 、RT‐3DE 和 MRI 对左心房容积和功能测量值的一致性较好。对左心房容积和功能指标的测量结果,操作者间的一致性 MDCT 优于 MRI ,MRI 优于RT‐3DE 。结论与 MRI 相比,MDCT 及 RT‐3DE 在左心房容积和功能测量方面准确性均较高,相比起来 MDCT 更有优势,可“一站式”检查同时评估冠状动脉并且较准确的测量左心房容积及功能。
792-796

前列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1例

摘要:患者 男,34岁。因排便困难、尿频半年,排尿困难1周入院,患者无发热、寒战,无血尿、尿痛,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为3.06ng/ml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为(TPSA )为3.98ng /ml 。肛门指诊:前列腺重度增生,质软,无明显波动感,表面光滑无结节,无明显触痛。 CT :前列腺增大,大小为10cm×8.9cm×8.5cm ,内见不规则液性低密度影,内见分隔,增强扫描周围实性部分厚薄不均,呈轻度强化(图1,2),膀胱、直肠受压推移,盆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考虑为脓肿。行“前列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病理:镜下可见瘤细胞围绕小血管呈放射状密集生长,瘤细胞核大深染(图3)。免疫组化染色:S‐100(+),CD56(+)。病理诊断:前列腺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确诊后行“前列腺巨大肿瘤切除膀胱造瘘术”。
796-796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左心室不同构型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57例尿毒症患者按照左心室不同构型分为左心室构型正常组(LVN 组,27例)和左心室肥厚组(LVH 组,30例),选取3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3D‐STI 技术获取各组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左心室整体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GCS)、左心室整体面积收缩期峰值应变(GAS),比较三组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VN 组 GLS 减低( P <0.05),GCS 、GRS 、GAS 无明显变化( P >0.05),LVH 组GLS 、GCS 、GRS 、GAS 均减低( P <0.05);与 LVN 组比较,LVH 组 GLS 、GAS 、GRS 均减低( P <0.05)。结论3D‐STI技术可以早期、敏感地反映尿毒症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797-801

桡静脉穿刺碘对比剂外渗后两种护理措施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比较喜疗妥联合人工手法推拿+冰袋和冰袋+硫酸镁湿敷两种护理桡静脉穿刺碘对比剂局部外渗的效果。方法将84例行冠状动脉 CTA 桡静脉穿刺碘对比剂外渗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常规组,每组42例,实验组采用喜疗妥外涂联合手法推拿+冰袋,常规组采用冰袋+硫酸镁湿敷,各组再根据肿胀面积分为轻、重两组,比较两种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治疗48h 后,实验组痊愈率95.2%(40/42),其余2例治疗72h 后痊愈。常规组痊愈率73.8%(31/42),其余11例治疗96h 后痊愈,两组疗效比较轻度亚组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重度亚组的效果有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喜疗妥联合人工手法推拿+冰袋可有效治疗桡静脉穿刺碘对比剂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疼痛,尤其在重度外渗情况下其痊愈时间、皮肤损伤、手及腕部功能等方面的疗效优于冰袋+硫酸镁湿敷。
802-804

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 CT 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 CT 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血管 IPA 的CT 表现。结果多发35例;以双肺外周带分布为主39例;病灶形态为结节或肿块38例;伴有晕征21例,其中15例发生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心低密度征13例;反晕征5例;空气半月征或空洞28例,其中49个(67%,49/73)病灶的空气半月征或空洞位于近肺门位置;9例增强扫描病例出现环形强化。17例随访患者中,7例空气半月征、4例空洞分别出现在晕征之后的第2、4周。结论血管 IPA 的 CT 常表现为双肺外周带多发结节或肿块影,常伴晕征或空气半月征或空洞,后二者多位于病变肺门侧;CT 动态观察诊断意义较大;肿块结节内中心低密度征,反晕征以及增强扫描环形强化有助于诊断。
805-807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螺旋 CT 肺动脉造影(CTPA)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急性 PTE患者的螺旋 CTPA 影像学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组病例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26-63岁。CTPA 发现直接或间接征象者50例,直接征象表现为肺动脉内充盈缺损,而间接征象表现为右室和体循环、肺循环的继发性改变。结论急性 PTE 进行 CTPA 检查可表现为直接征象或是间接征象,影像科医师应掌握其影像学特点,做到早期诊断,以减少临床误诊率和病死率。
808-810

18F-FDG PET/CT 显像与VEGF表达对肺癌预后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表达与18 F‐FDG摄取之间的关系。探讨研究肿块SUV、VEGF表达在评价肺癌术后复发中的价值。方法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腺癌14例、鳞癌20例、腺鳞癌6例),均行全身PET/CT显像检查测量肿块平均 SUV ,取术后肿块组织作 VEGF免疫组化检测。采用 Mattern半定量分析方法对肿块组织VEGF表达进行总评分。对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表达评分与SUV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表达与SUV显著相关,VEGF评分越高,SUV越高,r=0.478,P<0.01。术后随访病例中半年内复发组复发组肿块组织平均SUV(6.78±2.62)明显高于未复发组(3.85±1.33),VEGF评分(4.51±1.45)也明显高于未复发组(2.48±1.71), P值均<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 EG F表达越高,其术后发生复发和/或转移的可能性越大。VEGF表达评分可考虑作为患者预后和近期复查的参考指标。
81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