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脑默认网络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摘要: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SIV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脑默认网络(DMN)。方法收集缺血性脑小血管疾病患者68例,经临床痴呆量表评分后分为血管性痴呆组(VaD组)12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组(VCIND组)21例,认知功能正常者35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高分辨率结构像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通过独立成分分析方法(ICA)计算并对比3组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对VCIND组与正常对照组、VaD组与VCIND组、VaD组与正常对照组DMN的功能连接进行组间比较,观察静息状态下脑默认网络的改变情况,并分析VaD患者DMN默认网络与认知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CIND组患者默认网络脑区的功能连接既有增高也有降低,增高的脑区包括双侧顶叶及颞中回,降低的脑区包括眶额叶、内侧前额叶、前扣带回及双侧枕叶;VaD组患者出现双侧小脑的功能连接增强,VaD组眶额叶、额中回、额下回、双侧枕叶及双侧颞叶的功能连接减低;VaD患者DMN统计脑图与数字连线A、数字符号转换、MOCA等多个临床量表评分存在显著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息状态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大脑默认模式网络存在异常,并存在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的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损害,其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有关。独立成分分析在评价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189-193

婴幼儿结节性硬化症的MRI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TS)的MRI表现,进行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及基因分析检查证实的婴幼儿TS病例,分析其颅脑MRI的特征性改变。结果 12例患者均发现室管膜下结节,共84个;皮层下结节5例,共28个;10例发现白质异常信号,共31个。结论 MRI对TS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敏感,尤其是婴幼儿在没有形成钙化前,MRI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独特信号和形态分布,尤其是T1WI序列对病灶的显示尤为敏感,以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
194-196

320排CTA诊断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

摘要: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的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本院共有7326例患者行头颈联合320排CTA检查,其中8例确诊为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回顾性分析大脑后动脉成窗的部位、形态等CTA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①8例患者中共有8个大脑后动脉成窗,P1段成窗7个,P1、P2段移行部联合同侧后交通动脉成窗1个;②其中1例合并基底动脉成窗,1例伴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③2个成窗变异的"窗"径微小(〈2mm),呈裂隙状。6个"窗"径较大(〉2mm,最大径约12mm),呈凸透镜样。8例患者均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结论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是一种罕见的血管畸形,320排CTA能快速、直观、准确的判断大脑后动脉成窗变异及其合并症。
197-199

磁共振三维水激发梯度回波序列对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水激发梯度回波(3DFLASH-WE)序列对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治疗证实的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磁共振3DFLASH-WE及3D TOF图像,并将3DFLASHWE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①3DFLASH-WE图像对三叉神经出脑干(REZ)段的显示明显优于3DTOF图像,而对三叉神经周围血管的显示与3DTOF图像无明显差异;②34例患者MR 3DFLASH-WE诊断29例(85.2%)存在血管压迫神经,手术中证实有28例(82.4%)存在血管神经压迫,6例未发现压迫。结论 3DFLASH-WE序列在三叉神经显示方面优于以往3DTOF技术;3DFLASH-WE能清晰显示神经与血管关系,明确责任血管,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术前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200-203

多体素磁共振频谱技术在海马硬化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多体素频谱技术在早期海马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单侧颞叶癫痫患者行常规MR及双侧海马区多体素频谱检查,测量双侧海马区域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肌酸的信号强度,分析双侧海马区代谢物的分布情况。结果 ①常规MR检查示4例单侧海马萎缩,4例诊断侧别不一致,20例海马形态学未见改变;②患侧NAA、NAA/Cho、NAA/Cr、NAA/(Cho+Cr)值较对侧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体素磁共振频谱技术能够早期发现海马硬化,进而可对癫痫灶进行准确定位。
204-206

CT双期增强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CT双期增强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7例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前后的CT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结果 17例腺淋巴瘤单侧单发12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发病3例,共22个病灶,其中16个(72.7%)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软组织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15个)或不均匀(7个),不均匀者见囊变区;CT双期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实性部分CT值上升约30~68HU,其中12个(54.5%)病灶见包绕血管和(或)血管贴边征;晚期15个(68.2%)病灶强化减退,CT值下降约10~35HU,多呈"快进快出"表现,囊变区无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双期强化方式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207-209

腮腺Warthin瘤的CT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腮腺Warthin瘤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以提高本病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37个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临床资料和CT表现。26例全部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单发20例20个病灶,多发6例17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27个病灶。大小8mm×6mm~33mm×30mm,边界清楚33个,部分边界模糊4个病灶,23个病灶内可见多发囊变区,肿瘤周边部位裂隙状囊变13个。增强扫描肿瘤重度强化28个,中度强化9个,见"贴边血管"征或"包绕血管"征26个。镜下肿瘤由上皮成分及淋巴样组织构成,上皮组织排列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腺管或囊腔,腺管间见数量不等的淋巴样组织伴有淋巴滤泡形成。结论 CT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腮腺Warthin瘤的病理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210-213

无创性CFR评价稳定型冠心病双支病变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DE)法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评价稳定型冠心病前降支(LAD)和左旋支(LCX)病变心肌缺血、预测冠状动脉狭窄、选择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胸痛发作、已知或疑似冠心病患者56例,在TTDE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模式下,于ATP注射前、中、后分别获取LAD和LCX远段血流频谱,测定其静息时及最大冠状动脉扩张时峰值流速,计算CFR。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结果 ①与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照,无创性CFR法评价心肌缺血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FR≤2.0评价LAD病变相应供血区域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2.3%;CFR≤2.0评价LCX病变相应供血区域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85.7%;②CFR≤2.0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70%的敏感性为90.4%;特异性为90.5%;③TTDE测量CFR前降支成功率为96.4%(54/56);回旋支成功率73.2%(41/56)。结论 TTDE法无创性CFR可以作为评价稳定型冠心病冠状动脉双支病变心肌缺血的辅助判断手段,能够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率并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214-217

组织多普勒评价化学消融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房电机械传导参数变化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心房电-机械传导异常的严重程度及经皮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对患者电-机械传导异常改善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成功进行PTSMA术并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的HOCM组25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测量心动图P波起始点至心尖四腔观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后间隔及三尖瓣环右室侧壁位点处组织多普勒曲线上a波起始点的时间(P-LA、P-IVS、P-RA),计算左心房内不同步性(P-LA与P-IVS差值T1)、左右心房间不同步性(P-LA与P-RA的差值T2)。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OCM患者手术前、后P-LA、P-IVS、P-RA均明显延长(P〈0.05),T1、T2值明显增大(P〈0.05);与HOCM患者术前相比,术后P-LA、P-IVS、P-RA均显著缩短(P〈0.05),T1、T2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HOCM患者存在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延长、左心房内及左右心房间不同步运动,而PTSMA术使患者这种心房电-机械活动异常及心房不同步运动得到显著改善。
218-221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中纵隔海绵状血管瘤1例

摘要:患者女性,56岁。间歇性胸痛1年余入院。心电图:正常。胸部CT检查:可见中纵隔区肿块位于左心房上方,升主动脉后方,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见肿块边缘斑片状强化,静脉期对比剂进一步填充(图1~4)。手术及病理:常规开胸后打开心包,肿块呈暗红色,富含血管,周围分界清楚,起源于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外膜,直径约3cm,切除后送病理。病理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221-221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摘要:目的采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评估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全麻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丙泊酚组30例、依托咪酯组33例。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WI)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全麻诱导前、后的右侧颈总动脉相关参数的检测,包括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负向波面积(NA)等数值,统计分析组别间参数的差异。结果 ①丙泊酚组全麻诱导前后的参数对比中,全麻诱导后血压、心率、W1、W2、NA降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依托咪酯组全麻诱导前后的参数对比中,血压、心率、W1、W2、NA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两组全麻诱导后的比较中,丙泊酚组血压、W1低于依托咪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诱导后丙泊酚组LVEF、心率、W2、NA与依托咪酯组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声瞬时波强技术能对全麻诱导期患者心脏与血管系统的综合功能进行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为临床选择全麻麻醉药物及其监测的层面上提供无创、更有效的新方法。
222-225

宝石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4年1~4月间怀疑肺动脉栓塞的30例患者,行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可获得常规CT肺血管造影图像、单能量图像及碘基物质图像,观察肺动脉内有无栓子,记录栓子数、栓子部位以及栓塞程度,分析碘基物质图的影像学表现,记录肺内灌注减低区的位置及数目。结果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患者12例,共检出36处肺动脉及其分支栓子,左、右肺动脉主干8处,肺叶动脉16处,肺段动脉12处,共测得肺内灌注减低区16处。结论能谱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不但能够降低对比剂用量,最大限度减少对比剂的不良反应的发生,而且利用最佳单能量图和碘基物质图及定量测量等工具,能够更准确、安全的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肺梗死。
226-229

支气管动脉CTA检查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TA检查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局限及应用策略。方法 53例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随后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统计CTA与栓塞术中DSA检查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支气管动脉、侧支供血动脉的数量。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年。结果 CTA检查与术中DSA检查分别显示支气管动脉152支、123支。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CTA检出的支气管动脉、异常支气管动脉、侧支供血动脉符合率分别为100%(123/123),82.3%(79/96),53.8%(21/39)。51例患者成功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术后1年内复发6例。结论 CTA检查发现支气管动脉敏感度高,有助于介入术中快速查找出血动脉和优化介入治疗方案。CTA显示异常支气管动脉及侧支供血动脉效果不够理想,介入术中应充分利用CTA提供的信息,但确认出血血管仍需要DSA检查。
230-233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小脑促纤维增生型髓母细胞瘤1例

摘要:患者男,24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转动头时加重,四肢乏力,行走不稳,严重时伴呕吐胃内容物。入院查体:神志清,呼吸平稳,GCS=1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2.5mm,对光反射敏感或面部无明显感觉障碍,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颈软。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四肢肌力4级,病理征(-)。
233-233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特点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小细胞肺癌的CT征象特点及病理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细胞肺癌的CT增强表现,重点分析小细胞肺癌累及支气管、血管、淋巴组织及胸膜的表现。结果 34例中,各级支气管受累29例,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受压、变窄,支气管阻塞发生较晚;血管受累及24例,表现为血管受侵受压、变细,呈冰冻状,当肿块与肺门、纵膈的肿大淋巴结融合时,形成"冰冻纵膈";淋巴组织受累及34例,表现为自肿块向周围肺野放射状排列的线状阴影、间隔线、颗粒状阴影,纵膈、肺门及胸外淋巴结转移;胸膜受累17例,表现为胸腔积液12例(双侧6例),胸膜增厚5例。结论通过对小细胞肺癌受累及支气管、血管、淋巴组织及胸膜的分析,对于早期明确小细胞肺癌性质及分期有重要临床意义。
234-237

肺动脉吊带畸形的MSCT表现及其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MSCT及后处理(MIP、MinIP、MPR、VRT)在肺动脉吊带畸形(P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在我院及合作医院住院并经手术证实的肺动脉吊带畸形的临床表现及MSCT特征表现。结果本组22例全部为左肺动脉起源于右肺动脉远端的肺动脉吊带畸形,左肺动脉呈"C形"走行绕过气管后方进入左肺,其中4例出现右肺发育不良,5例出现左肺阻塞性肺气肿,8例出现气管分叉呈"倒T"形,22例气管或支气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狭窄。结论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相互结合对肺动脉吊带畸形的准确诊断及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238-241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脐尿管囊肿局部恶变1例

摘要:患者男,80岁。自幼发现右侧阴囊可复性肿物,后查体发现脐尿管囊肿7年余,要求手术而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肝脾肋下未触及,脐下可触及大小约15cm×5cm质韧包块,活动度可,边界清,无明显压痛,余无异常。
241-241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T表现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CT表现及病理分型,以提高对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9例患者均为单侧肺单叶受累,其中右肺5例(上叶2例、下叶3例),左肺4例(上、下叶各2例)。根据CT分型标准,大囊型6例,小囊型3例;大囊型表现为单或多个含气大囊及周围不规则小囊,其中至少有一个囊腔直径〉3.0cm;小囊型表现为数目众多、大小相近的蜂窝样小囊腔,最大囊直径约为0.3~1.9cm。6例大囊型对应病理表现为Stocker I型,3例小囊型为Stocker II型。结论先天性肺囊性腺瘤样畸形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能准确反应病变分布范围及其形态特征,还可根据CT特征推测其病理类型。
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