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后循环障碍相关疾病影像特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的影像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2例 PC I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其影像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 PC I以老年人多见,72例患者中确诊基底动脉尖部综合症(12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8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例)、中脑大脑脚综合征(1例)、中枢神经系统性血管炎(2例)、一过性脑血管痉挛(8例)、高血压脑病(1例)。其相关疾病影像表现以缺血梗死为主,病灶及其分布又各具特征性。临床症状、体征亦呈多样化特点,多以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皮质盲或偏盲、偏瘫起病。结论后循环障碍临床及影像表现复杂多样,部份疾病预后差,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尽早完善 MRI检查避免误诊及漏诊,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2061-2064

颅内动脉瘤MSCTA 低剂量对比剂的应用初探

摘要:目的:探讨64层M SC T A诊断颅内动脉瘤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将10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颅脑MSCTA。使用低剂量对比剂者为A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0.6ml (370mgI/ml)/kg ;使用常规剂量对比剂者为B组共54例,对比剂优维显用量1.2ml(370mgI/ml)/kg。使用相同的CT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图像评分和评价标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A组和B组MSCTA分别使用两种剂量对比剂在图像质量及其对动脉瘤诊断符合率的差别。结果 A组54例患者中31例发现动脉瘤35个,漏诊3个,检出率92.1%,B组54例患者中36例发现动脉瘤37个,漏诊4个,检出率90.3%,两组病例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A组和B组动脉瘤测量的最大径均值分别为5.8mm和6.5mm ,均分别与DSA (手术)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r =0.968,0.971,P <0.05)。在动脉腔内各测量点CT 值的比较,A组与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978,P>0.05)。按照图像质量评分和颅内静脉污染程度评分标准,A组与B组间两组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测低剂量对比剂具有与常规剂量相似的准确度,但颅内静脉污染发生率降低,适合颅内动脉瘤的初筛、术前及术后评估。
2065-2070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宝石能谱CT结合MRI诊断腺泡状软组织肉瘤1例

摘要:患者男,32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大腿后方有一包块,并逐渐增大。体检:肿块质硬,无红肿、疼痛。实验室各项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能谱CT 表现:左侧大腿外后侧股二头肌长、短肌区可见一巨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浅分叶,大小约5.7cm ×6.2cm ×10.1cm ,平扫密度略低于肌肉,与周围肌肉分界欠清;增强动脉期肿块整体迅速明显强化,肿块内见多支弯曲的血管影及线状低密度分隔,动脉期左侧股静脉较对侧早显,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呈持续性强化,且于静脉期可见包膜样结构强化。CT血管成像(CTA):左侧股深动脉粗大分支、腘动脉膝上外侧动脉及膝下动脉向肿块供血,肿块内见扭曲的、粗细不均的异常肿瘤血管,静脉期可见多支粗大的引流静脉汇向左侧股静脉及大隐静脉。M RI表现:T1 WI肿块呈稍高信号,T2 WI呈明显高信号,内见星芒状低信号分隔,肿块内及其后上方的皮下和肌间隙受侵并见多根流空血管影;增强后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2070-2070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波谱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M RS定量测定在预测梗塞后抑郁中的价值。方法对51例首发脑卒中且预后良好的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进行1 H‐M RS。根据DSM‐IV抑郁性疾患诊断标准和 HDRS评分,将所有脑卒中患者分为3组,然后分析卒中后抑郁患者与未受梗塞灶累及的额叶(前扣带回)1 H‐MRS数据之间的关系。采用单体素 MRS来评价额叶 NAA/Cr ,Glu/Cr ,Cho/Cr和mI/Cr的值。结果共11例患者(21.5%)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9例(17.6%)患者的 HDRS评分>14、但不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这两组例患者的Glu/Cr值都高于 HDRS评分<14的卒中患者和健康志愿者( P<0.001)。但是NAA/Cr、Cho/Cr和mI/Cr的值在卒中后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研究表明卒中后抑郁症的患者其额叶Glu的水平发生了变化。
2071-2075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GMB)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影像学特征以及肿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对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13例脑原发性淋巴瘤和19例胶质母细胞瘤的常规MRI及SWI影像学表现,测量肿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TSS),对比分析两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13例淋巴瘤ITSS评分为0~1级,ITSS评分0级8例,1级5例。19例胶质母细胞瘤ITSS评级均为3级,胶质母细胞瘤ITSS级别明显高于淋巴瘤,两者ITSS级别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 <0.001)。结论定量测量肿瘤内ITSS有助于脑淋巴瘤与胶质母细胞瘤的鉴别诊断,可以作为常规MR检查的补充手段。
2076-2079

低剂量多层螺旋CT 在脑出血及脑梗死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及脑梗死多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在随访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成人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行CT扫描,初诊时采用常规剂量组即A组(130kV、240mAs),复查时使用低剂量扫描条件,管电压使用110kV ,即B组(110kV、150mAs)和C组(110kV、100mAs)。并通过双盲法对三组图像的优良率及噪声值进行评价,比较图像质量。并记录三组图像的CTDIvol值和DLP值,对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B组和C组的CTDI‐vol值分别为24mGy、16mGy ,分别较 A 组(56、7mGy )下降约58%、72%,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B组和C组图像噪声值均略高于 A 组,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110kV、150mAs、110kV、100mAs)在成人脑梗死、脑出血复查中可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所得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
2080-2082

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情况,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计算机个性化设计钛网在临床的应用。方法35例颅骨缺损患者行螺旋C T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行2D、3D重建,进行钛网修复体的个性化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分析颅骨修补术前、后颅内的变化,术后并发症的表现。结果35例患者修复体嵌合满意,钛网固定牢固,行修补术前脑膜弧线正常30例,脑膜凹陷5例,术后代骨板均无移位,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血肿3例,头皮感染2例。结论2D、3D重建在颅骨修补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083-2085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腹膜后苗勒氏囊肿1例

摘要:患者男,27岁。体检发现腹膜后囊性占位,疑似输尿管囊肿,为进一步治疗遂来我院复诊。体检:患者精神状态可,无腰腹部疼痛,无放射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血压:130/80mmHg ,体温:36.5℃,呼吸:18次/min。超声发现腹膜后脊柱右侧旁见一长柱状囊性无回声区,后方回声明显增强,其下端呈多囊样改变,病灶上缘贴近肝右叶脏面,下缘终止于前列腺内,边界清,囊壁菲薄、光整,张力饱满,部分囊壁见条片状强回声,后伴声影,病变未与右侧肾盂、肾盏相通,右肾呈受压改变,下端与膀胱无开口,膀胱局部受压。诊断:腹膜后囊性包块。因肿块范围较广,遂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2085-2085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3D DESS磁共振序列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3D双回波稳态进动(dual echo steady state ,DESS)磁共振序列在显示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形态解剖学信息的情况,以及在显示突出椎间盘与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关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有颈肩痛和上肢麻痛等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压症状,临床高度怀疑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M RI常规序列(矢状位 T1 WI ,T2 WI ,横轴位T2WI)和3D DESS序列,3D DESS序列的所有图像均采用3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与曲面重组等后处理,由2位高级职称M RI影像诊断医师通过对重建后图像所显示的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根的形态、长度以及突出椎间盘与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关系的影像表现,评价3D DESS序列在神经根型颈椎病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3D DESS序列重建图像和常规MRI T2WI序列图像对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前根的显示率分别为94.3%(33/35)和88.6%(31/35),对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后根的显示率分别为94.3%(33/35)和80%(28/35),3D DESS序列明显优于常规层厚 T2 WI图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在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前后根完整性的显示方面,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3D DESS序列经重建后的图像,可提供更多的椎管内臂丛神经的形态解剖学信息,能清晰显示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明确依据。
2086-2089

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70例70个经穿刺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结超声弹性图像以及66例66个健康志愿者的颈部淋巴结超声弹性图像,计算所观察淋巴结与同等深度周边正常软组织的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e)。构建受试者应用曲线,建立最佳截断值。结果136个颈部淋巴结中,恶性70个,良性66个。恶性结节应变率比值均值为2.53±0.82,良性淋巴结应变率比值的均值为1.08±0.49。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构建 ROC曲线分析得出,以1.950为诊断的最佳临界点,对应的曲线下面积为0.918,以1.950为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临界点判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7.0%、97.0%、86.8%。结论超声弹性应变率比值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
2090-2093

双源CT 前瞻性心电触发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Flash Spiral CT 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step‐and‐shoot ,SAS)模式脑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性病变的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的脑血管CTA(SAS‐CTA)扫描,采集期相:应用60% R‐R间期的ECG演示模式,对SAS‐CTA做图像后处理,分析评价图像质量评分、统计辐射剂量。结果评价SAS‐CTA ,图像质量评分为4.72±0.50,平均有效剂量为(0.216±0.01)mSv ,SAS‐CTA有效辐射剂量与双能量CTA (DE‐CTA)比较降幅达到76.31%。6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患者,SAS‐CTA检出15例动脉瘤,1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25例脑血管狭窄或闭塞,18例阴性患者。结论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模式应用于脑血管成像,能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2094-2096

实时三维超声评价单心室的节段功能和同步运动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功能性单心室患儿心功能和同步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功能性单心室患儿20例,正常儿童20例,Q‐lab软件分析并计算比较主心腔的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节段位移和圆心位移值以及各项同步性各项参数。结果①单心室患儿舒张末期容积及收缩末期容积比正常儿童明显增大,而射血分数却显著降低;②单心室患儿各节段的位移均低于正常儿童;③单心室患儿 Tmsv16‐SD、Tmsv16‐SD%、Tmsv16‐Dif、Tmsv16‐Dif%、Tmsv12‐SD、Tmsv12‐SD%,Tmsv12‐Dif、Tmsv12‐Dif%、Tmsv6‐SD、Tmsv6‐SD%、Tmsv6‐Dif、Tmsv6‐Dif%较正常儿童有明显延长;④同步性指标和心功能相关性较好,Tmsv16‐SD%与 EF相关性最好( r =‐0.774,P <0.001)。结论 Tmsv16‐SD%与EF相关性最好,是反映心肌运动同步性的理想指标。
2097-2101

门控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同步性的价值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扩心病患者共47例,根据心电图Q RS波时限分为Q RS波正常组(20例)和Q RS波增宽组(27例);选取同时期35例正常受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入选对象行99m 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观察门控数据,计算不同步指数(AI)以及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末容积(EDV )、收缩末容积(ESV )等。运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指标,运用秩和检验AI差异,以 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EF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01);QRS增宽组13例为间隔‐侧壁收缩延迟,7例为前壁‐后壁收缩延迟,A I在2~5之间,Q RS波正常组中有2例存在间隔‐侧壁收缩延迟,AI分别为2、3,两组A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3)。结论该方法能够直观了解左心室各壁运动的协调性,判断左室收缩延迟的具体部位和延迟程度,对左室不同步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2102-2105

肺上沟瘤的临床误诊分析及影像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肺上沟瘤的误诊原因及影像学表现,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上沟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误诊情况。结果19例肺上沟瘤患者中,病史2.6~9.7个月不等,19例中17例有肩背部疼痛,15例有颈部疼痛,14例有前臂疼痛,11例有手放射性疼痛,6例患者出现霍纳综合征;疼痛程度(VAS法)4~7分不等。19例中16例曾误诊,其中误诊为肩周炎9例,颈椎病4例,颈肩综合症3例。有5例常规X线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摄前弓位片显示肺尖软组织密度影。C T均显示一侧肺尖部软组织密度增高影,其中有17例患者肿瘤累及到肋骨,15例患者累及到T 1或T 2椎体,11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受累,13例患者锁骨下静脉受累,10例患者肿瘤同时累及到T1和第一肋骨,7例患者锁骨下动脉及锁骨下静脉同时受累。结论肩背部疼痛是肺上沟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肺上沟瘤容易误诊,发现时多为中晚期,前弓位X线胸片及多层螺旋CT (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肺上沟瘤的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106-2109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64层螺旋CT 影像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ulmonary alveolar proteinosis ,PAP)的64层螺旋CT表现。方法本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 T扫描,其中7例行肺泡灌洗,1例行C 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1例行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活检,4例经胸腔镜或开胸肺活检均得到病理证实。结果 CT 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斑片状或片状磨玻璃影,边界清楚呈“地图样”改变,小叶间隔增厚交织呈“铺路石样”改变及实变区“空气支气管征”及模糊结节影。结论 PA P具有特征性的C T表现,即地图样分布、铺路石样改变的磨玻璃影。64层螺旋CT在PAP诊断上有重要临床价值。
2110-2112

PET/C T 数学预测模型对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价值的 ROC曲线分析

摘要:目的: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价 PET/CT 数学预测模型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3年6月我院因诊断为SPN而行PET/CT检查的186例患者。以病灶良恶性结果为应变量,以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灶的大小、部位、CT值、边界、磨玻璃成分、分叶、血管集束、胸膜牵拉、毛刺、钙化、空泡、空洞、SUVmax作为自变量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建立诊断SPN良、恶性的回归数学模型。计算PET/CT数学预测模型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绘制相应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ET/CT诊断SPN良、恶性的数学模型如下:p=ex/(1+ ex ),x=‐8.111+0.091×年龄+1.351×分叶+3.565×血管集束+2.153×胸膜牵拉+0.447× SUVmax。以数学模型对SPN良恶性进行预测,其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1.0%、85.5%、90.0%及77.3%。 PET/CT 数学预测模型诊断S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0.019。结论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PET/CT数学预测模型诊断SPN的准确性较高,且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因此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较高,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2113-2116

CT 导引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的意义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1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行C T引导下植入125 I放射粒子治疗,临床资料均经病理证实,生存期超过6个月,且失去手术机会或患者不愿行手术治疗,每部位植入放射粒子12~56粒,放射粒子活度为26、30、33 M bp/颗,粒子间距为0.5~1.0cm ,放射性总活度为550~1500M bp ,按照“均匀植入原则”植入。结果术后随访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患者生存率,随访2月病灶CR 13例、PR 3例、NC 2例、PD 0例、RR 88.9%(16/18);随访6月病灶CR 15例、PR 2例、NC 1例、PD 0例、RR 94.4%(17/18);随访1年病灶CR 13例、PR 2例、NC 0例、PD 3例、RR 83.3%(15/18)。患者生存情况:治疗后1年,生存率为94.4%(17/18)。并发症:气胸5例,咳血3例,术后并发感染1例,125 I放射性密封籽源迁移或脱落1例。结论植入125 I放射性粒子治疗高龄周围型肺癌,操作安全,并发症少,6月时临床疗效达到最佳,可重复进行。
2117-2119

多层螺旋CT 检查乳腺肿瘤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扫描评价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CT检查发现乳腺异常病灶,并考虑占位性病变的患者12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乳腺癌78例;良性病变计41例。随访到病理结果患者共计119例。其中,经胸部C T首先发现乳腺病变者103例—乳腺癌6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乳腺对应胸壁结核4例,脂肪瘤2例,纤维腺瘤9例,乳腺增生17例。回顾分析这些病例C T表现特点,寻找胸部C T检查诊断乳腺疾病影像特点与规律。结果胸部CT扫描能精准反映乳腺肿块病变细节,判断乳腺腺体局限性致密增厚时是否存在病变,有无钙化及特征钙化,和淋巴结肿大、乳腺皮肤增厚、乳后间隙模糊等一些间接性病理变化,从而对疾病性质做出判断。结论胸部CT检查不仅能观察到乳腺病变细节特征,同时能发现一些远处淋巴结转移,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12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