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单侧烟雾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血管情况与灌注状态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烟雾病(MMD)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血管情况与灌注状态的相关性,为更加个体化地评估血流动力学状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3年经天坛医院确诊的单一MCA受累的单侧MMD患者31例。分析MCA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分级与MCA皮层的M1~M6区域CT灌注成像各灌注参数比值的相关性。统计学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及多重线性回归检验。结果①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和灌注参数图的相关性:除M3区域的rCBF及M4区域各灌注参数比值外,各区域的rCBF与MCA的狭窄程度呈负相关,而rMTT及rTTP与MCA狭窄程度呈正相关;②侧支循环分级与灌注参数图的相关性:侧支循环分级与M5区域的rCBV、M6区域的rCBF、rCBV呈负相关,与M1区域的rMTT、M6区域的rMTT及rTTP呈正相关;③其他影响因素:年龄是影响M3区域rCBF、rMTT及rTTP变化的独立因素。结论单侧MMD患者的MCA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分级及年龄均是影响灌注参数比值变化的重要因素。
1669-1673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腋动脉瘤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内漏1例

摘要:患者女,48岁。因“发现左腋下搏动性包块10余天”入院。有高血压病史,余无其他症状。查体、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上肢CTA示:左侧腋动脉近段可见瘤样扩张,大小约3.9cm×3.0cm(图1),瘤腔内无明显附壁血栓;诊断为左侧腋动脉瘤。于我院行左侧腋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经右侧股总动脉穿刺并置入导丝及标记导管至腋动脉开口处行腋动脉造影,可见腋动脉局部硬化,距离腋动脉开口处下方约5cm动脉呈瘤样扩张,病变血管在肩胛动脉下方(图2)。
1673-1673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基于低频振幅(ALFF)和功能连接(FC)算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探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及志愿者行RS-fMRI扫描。采用双样本t检验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的进行ALFF分析,并以左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比较两组脑FC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例组ALFF明显降低的脑区有左侧小脑前叶、梭状回,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额内侧回;ALFF明显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后扣带回。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FC下降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额内侧回、左侧颞中回、左侧丘脑、右侧额中下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颞中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海马旁回、两侧楔前叶、后扣带回、胼胝体压部;FC增高的脑区主要以左侧大脑半球、左侧小脑齿状核、左侧小脑、右侧眶回、直回、右侧小脑后叶、右侧脑干较为显著。结论结合ALFF和FC两种技术,能从脑局部功能与功能网络的变化两个方面对脑神经活动进行评价,有助于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病理生理机制的探索。
1674-1679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CT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16例HPC患者的CT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R扫描,6例行CT扫描。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单发病灶,均位于颅内脑外,均为分叶状肿块,15例位于幕上,1例位于幕下。6例CT平扫均呈稍高密度、间杂低密度,均未见钙化,1例邻近颅底骨质呈侵蚀破坏,5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并可见明显增粗的血管影,4例可见明显的瘤周水肿带。T1WI以等、低信号、T2WI以低、高混杂信号为主,2例信号均匀、14例信号不均,13例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中15例病灶均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中度强化。2例病灶与硬膜呈宽基底相连,14例为窄基底相连。16例病灶均未出现“脑膜尾征”。DWI中,7例肿瘤呈等低混杂信号为主。MRS中,4例Cho峰明显升高;2例NAA峰及Cr峰降低。结论HP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当脑外肿瘤呈分叶状,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囊变坏死,周围骨质无增生硬化,甚至有破坏吸收改变,水肿较严重,肿瘤内未见钙化,侵犯周围脑组织或并发颅外转移时,提示HPC可能性大。
1680-168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16例,多发9例,共有39个病灶,幕上35个病灶,幕下4个病灶。单发病灶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多发病灶常位于脑实质中线部位及大脑凸面。肿瘤在CT表现呈稍高密度,病灶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斑片状强化;瘤周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并综合其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1684-1687

侧脑室脑膜瘤的磁共振表现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侧脑室脑膜瘤的磁共振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侧脑室脑膜瘤的磁共振资料,总结其磁共振影像特点。结果25例位于侧脑室后角及三角区(其中19例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侧脑室体部、1例为多发。所有肿瘤MRI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肿块影。22例肿瘤形态呈圆形(81.5%),5例浅分叶(18.5%),1例深分叶。信号均与脑灰质对比,T1WI呈等高或稍低信号,T2W/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与脑室外脑膜瘤信号基本一致。T1WI增强扫描多数为明显强化,并显示肿块边缘与脉络丛相连。肿瘤病理类型:19例为纤维型、8例为上皮型。测ADC平均值分别为纤维型(0.89±0.12)×10-3mm2/s,上皮型(0.95±0.18)×10-3mm2/s。结论侧脑室脑膜瘤具有一定的MRI征象,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1688-1691

64排CT双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估CTA“双低”扫描模式(低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于本单位行CTA检查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5例。A组:100kV,对比剂为碘克沙醇270mgI/ml,B组:120kV,对比剂为碘海醇350mgI/ml;所有患者对比剂用量均为0.9ml/kg体重,注射流率5ml/s,使用智能跟踪触发扫描。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采用三级评分法对所有CTA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估,并对照比较两组的碘摄入量、对比噪声比(CNR)以及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54例患者被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A组29例,B组25例),所有患者的颈动脉及其分支均可清晰显示,两组患者颈动脉强化程度及对比噪声比无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低于B组(1.18±0.08)mSv vs(1.58±0.14)mSv,P<0.05;(15.87±4.10)gI vs(19.35±5.14)gI,(P<0.05)。结论使用100kV和碘克沙醇270mgI/ml进行头颈部动脉CTA可获得与120kV、高浓度碘对比剂同样的图像质量,并能较大幅度降低碘摄入量及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692-1695

MRI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脑淋巴瘤的MR表现,评价MR对脑淋巴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16例脑淋巴瘤。MR扫描序列包括矢状位、轴位、冠状位SET1WI,轴位FSET2WI,轴位FLAIR,轴位SET1WI增强扫描,对肿瘤大小、形态、信号、位置、强化特征分别分析。结果5例单发,11例多发,共34个病灶,位于脑深部近中线区域占73.5%(25/34)。34个病灶均表现为肿块,形态不规则22例,类圆形肿块或结节12例。瘤周轻度、中度水肿各16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26个,略低信号5个;在T2WI呈等信号12个,呈稍高信号21个。大部分表现为均匀明显强化,部分表现不均匀、周边及分隔样强化。两名医生诊断一致性良好,K=0.70。结论脑淋巴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熟练掌握MRI征象可正确的术前诊断。
1696-1699

眼眶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眼眶原发性淋巴瘤的磁共振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眶原发性淋巴瘤的MRI特征如下:①好发于隔前眶周,以眼眶外上象限为主,包括眼睑、泪腺、结膜等;②无包膜,沿眼眶间隙蔓延塑形生长;③平扫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呈中-重度强化;④DWI上表现为高信号;⑤边界较清晰,对周围组织结构侵犯、破坏少见;⑥囊变少见,出血、钙化罕见。结论眼眶原发性淋巴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多方位成像可对肿瘤明确定位,并有助于定性诊断。
1700-1703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精索脂肪肉瘤1例

摘要:患者老年男性,70岁。主因右侧阴囊内肿物半年入院,专科查体:双侧睾丸附睾及左侧精索未触及异常,右侧精索增粗,无明显触痛,于右睾丸上方可触及两个肿物,分别为2cm×2cm×1.5cm和3.5cm×3cm×2cm大小,较小者质地较硬,表面光滑,无触痛,较大者质地偏软,表面光滑,有轻触痛。
1703-1703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和超声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与CT、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患者。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8例进一步行增强扫描;14例行超声检查。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及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与增强特征(CT)、内部回声与血流分布情况(超声)。结果18例患者,共19个病灶,其中仅1例单侧2个病灶;病灶大小约6-31mm,平均为(19.1±6.5)mm。18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其中表浅区与深部各9个,最大径平均值分别为(17.2±5.2)mm、(23.0±5.4)mm;1个病灶位于深叶,最大径26mm;6个病灶强化显著,3个病灶轻度强化。13个病灶声像图上见后方回声增强,各6个病灶内见液性暗区与血流信号。结论基底细胞腺瘤的CT与声像图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对于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超声较CT平扫更能显示病灶的轮廓及内部囊变区。
1704-1707

18F-FDGPET/CT在腺样囊性癌术后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腺样囊性癌术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13例腺样囊性癌术后18F-FDGPET/CT检查图像资料,分析其特点,以提高对该病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认识,所有病例确诊肿瘤复发、转移的依据为再次手术或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结果13例腺样囊腺癌中,其中位于右颌下腺3例,左颌下腺2例,而位于左上唇、左侧鼻腔、右侧鼻腔、右侧蝶窦及筛窦、右上颌窦、气管下段、口底、右侧硬颚各1例。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局部复发2例,未见局部复发11例,PET/CT诊断复发5例,未见局部复发8例,PET/CT对术区局部复发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8.6%;远处转移9例,PET诊断转移7例,转移性病变诊断敏感性为77.8%,特异性为100%,其中4例改变了临床分期。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双肺转移4例,肝脏及骨骼多发转移1例,双肺、骨骼转移1例,同时并双肺、肝脏、骨骼多发转移1例。肿瘤局部复发病例中,SUVmax最大值为15.3,SUVmax最小值为7.4;转移性病变中,其中SUVmax最大值为15.8,SUVmax最小值为0.8。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具有生长速度慢、手术治疗后易局部复发和长期随访易发生远处转移等特点。因此,18F-FDGPET/CT一次显影全身显像,不仅对腺样囊性癌术后局部有无复发有重要诊断价值,而且对远处转移也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1708-1711

IgG4相关性疾病的18F-FDGPET/CT全身显像

摘要:目的:分析IgG4相关性疾病(IgG4 related disease,IgG4RD)全身PET/CT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43-75岁,中位年龄59岁的18F-FDG全身PET/CT图像资料,分析受累脏器的形态、密度和18F-FDG葡萄糖代谢改变。结果14例患者血清IgG4水平均增高,(970.14±950.70)mg/dl(136-3690mg/dl),18F-FDG全身PET/CT显像显示IgG4RD患者多个脏器受累:12例(85.7%)胰腺受累,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阶段性肿大,FDG摄取增高;9例(62.3%)唾液腺受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唾液腺饱满、肿大,FDG摄取增高;6例(42.9%)胆管系统受累,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管壁轻度增厚,沿胆管FDG索条样摄取增高;12例男性患者中7例(58.3%)前列腺受累,表现为前列腺单侧叶或双侧叶FDG摄取增高;另还可见甲状腺(5例)、肺部(4例)、肠道(4例)、大动脉(2例)、肾脏(1例)受累改变。结论IgG4RD是一种全身性、系统性的疾病,18F-FDGPET/CT很好地显示了IgG4RD全身器官受累的形态和代谢改变,有利于IgG4RD的诊断和全身评估。
1712-1715

CARE技术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CARE技术即自动综合选择管电压(CAREkV)和四维实时剂量调节CAREDose4D技术对冠脉CTA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采用西门子64排128层DefinitionAS螺旋CT机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A组41例,由CAREkV选择输出管电压;B组37例,管电压人为设定120kVp。两组均采用CAREDose4D技术,其他扫描参数两组相同。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图像质量评分、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A和B两组CTDIvol分别为(17.15±10.87)mGy和(29.97±7.80)mGy;DLP分别为(261.43±176.49)mGy×cm和(469.61±119.66)mGy×cm;ED分别为(3.62±2.98)mSv和(6.58±2.03)mSv,两组间CTDIvol、DLP和E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ED降低44.98%。A和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8±0.27)和(3.63±0.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根部管腔的SNR分别为(18.14±4.27)和(17.96±3.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RCA和LM近端管腔的CNR分别为(23.07±8.89)和(27.26±9.57),B组分别为(17.23±7.35)和(21.2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NR大于B组。结论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的CARE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受检者44.98%的有效辐射剂量,具有临床意义。
1716-1720

低剂量联合迭代重建算法在肥胖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低剂量联合三维自适应迭代剂量降低算法(3DAIDR)在肥胖患者640层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疑似冠心病的肥胖患者(体重指数BMI≥30kg/m2)以数值表法随机分成A、B两组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A组以120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行传统滤波反投影(FBP)算法重建图像;B组以100kV管电压扫描,原始数据分别以FBP算法(B1组)和3DAIDR算法(B2组)重建图像。分别比较A组和B组各亚组间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及噪声(SD)、平均CT值(SI)、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和有效辐射剂量(ED)的差异。结果A组和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5.37±0.49)mSv、(2.18±0.84)mSv,平均减少了59%。A、B1、B2组三组质量平均得分分别为(2.22±0.97)和(1.41±1.09)、(2.28±0.98)。B组各亚组间的图像质量得分有统计学差异(t=-12.113,P<0.05),A与B2组的图像质量得分无统计学差异(t=0.963,P>0.05)。A组、B1组、B2组SI分别为(439.5±68.2)HU、(523.2±85.2)HU、(505.1±48.4)HU;SD分别为32.1±6.8、64.8±6.9、38.6±7.4;SNR分别为12.6±5.7、8.3±3.2、13.8±5.1;CNR分别为11.2±3.4、7.5±6.9、11.6±2.8。B组各亚组间SD、SNR、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0.812、1.461,P<0.05),B2组与A组SI和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9、-0.241,P<0.05);SNR、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8、0.672,P>0.05)。结论3DAIDR重建算法在同剂量情况下明显改善图像质量,联合低管电压扫描可获得满足诊断需求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且辐射剂量大幅度降低。
1721-1725

心脏转移癌的CT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和总结心脏转移癌的CT表现特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42例经临床病理确诊的心脏转移癌的CT图像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心包增厚、心包积液、心肌及心腔内有无肿块等。结果42例患者中累及心包者36例(85.7%)、累及心肌者7例(16.7%)、累及心腔者12例(28.6%)。结论心脏转移癌在CT表现上多为心包积液、心包增厚、纵隔淋巴结肿大、心肌及心腔内肿瘤等。CT对心脏转移癌的诊断有帮助,但最终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检查。
1726-1728

探讨肺结节内钙化密度与钙化征象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研究肺结节内钙化密度与钙化征象对肺结节良恶性预判的性能。方法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肺结节240例(良性70例,恶性170例)。利用最大方差和阈值生长法提取肺结节内具有钙化点和钙化密度的像素,并计算每个钙化点的面积(AreaCa)及面积比(Ar)、同一层面内钙化点的总面积(S)及钙化总面积比(Sr)、同一层面内具有钙化密度的总面积(Cs)及钙化密度面积比(Csr)。结果含有钙化密度的结节明显多于含钙化点的结节(49vs26,χ2=8.360,P=0.004),这一现象在恶性结节中尤为突出(良性23vs16;恶性26vs10);良性肺结节钙化点和钙化密度的面积均大于恶性(P=0.000);以钙化点(AreaCa、S、Ar、Sr)对肺结节良恶性预判的诊断性能优秀(Az=0.906),以钙化密度(Cs、Csr)对肺结节性质预判的诊断性能中等(Az=0.727,0.742)。结论在计算机辅助诊断研究中,借鉴医师经验,对肺结节的CT征象直接进行提取、挖掘,或有助于肺结节影像诊断的确立。
1729-173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早期HR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

摘要:目的:总结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影像表现及动态变化,重点关注蜂窝影与磨玻璃密度影的表现及变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的HRCT表现,总结其各种征象的出现率和病变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中3例行病理检查的进行影像-病理对照观察。结果41例IPF中可见蜂窝影33例(80.5%),磨玻璃密度影34例(82.9%),牵拉性支扩35例(85.3%),网状影37例(90.2%)小叶间隔增厚33例(80.5%)。动态观察中蜂窝影10例(100%)随访中范围增大,磨玻璃密度影中9例(52.9%,9/17)范围变小,相应区域出现蜂窝影。3例患者行肺叶切除病理表现符合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其中1例胸膜下区可见细支气管扩张。结论磨玻璃密度和网状影、小叶间隔增厚是纤维化的早期表现。其病理基础是肺泡间隔纤维增生,小叶间隔及小叶内间质增生。
1734-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