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4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Granger因果检验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杏仁核效应连接网络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杏仁核与全脑其它脑区间效应连接的改变。方法对经历汶川大地震的57例PTSD患者及77例对照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Granger因果(granger causality ,GC)检验方法分析双侧杏仁核与全脑其它脑区间影响的因果关系,进行组间比较并计算患者的临床用 PTSD诊断量表(clinician-Administered PTSD Scale ,CAPS)评分和异常脑区GC平均值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TSD患者杏仁核对内侧额回、扣带回、额上回、额下回、颞上回、颞下回和壳核的影响减弱,对海马和海马旁回、楔叶、楔前叶、丘脑的影响增强;而内侧额回、额中回、颞上回、颞中回、岛叶和壳核对杏仁核的影响减弱,楔叶、楔前叶和海马旁回对杏仁核的影响增强。PTSD患者的CAPS评分与杏仁核对颞上回和颞下回,额中回对杏仁核的影响呈负相关;而与杏仁核对楔前叶的影响呈正相关。结论 PTSD患者杏仁核与全脑其它脑区间的效应连接存在广泛异常,且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693-698

韵律恢复加工脑机制的fMRI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 RI),考察大脑在韵律恢复加工中的作用,对韵律恢复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应用3T磁共振成像系统与标准头线圈对1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fM RI检查,年龄22~26岁,选择三种刺激条件(正常句、换词句、拉平正常句、拉平换词句),每个条件各30个句子,共计120个句子。其中,通过两种拉平的语句条件(拉平正常句、拉平换词句)与相应的未拉平条件(正常句、换词句)相比,显示韵律恢复引起的脑激活区。结果 fM-RI研究结果显示,拉平正常句主要激活双侧颞上回、右侧颞叶前部、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枕中回、内侧额叶区域以及左侧前运动区等脑区;拉平换词句主要激活右侧额下盖部、右侧枕中回、双侧颞下回、左侧枕上、左侧前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左侧额下回等脑区。结论双侧大脑多个脑区参与韵律恢复加工,f M RI对研究韵律恢复加工脑机制有重要作用。
699-702

MRI测量颈髓延髓角对颅底凹陷症的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价值

摘要:目的:通过测量对比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正常人群颈髓延髓角的大小,探讨颈髓延髓角对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诊断及术后评估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05年1月~2013年1月明确诊断并手术的颅底凹陷症患者63例,以及同期行M RI检查显示无颅颈结合部病变者40例,测量并比较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颈髓延髓角的大小。结果63例颅底凹陷症中有42例行术前及术后M RI检查,21例仅行术前M RI检查,63例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平均颈髓延髓角为(138.0±11.2)°,42例术后平均颈髓延髓角为(156.3±8.7),40例正常对照组明确平均颈髓延髓角为(154.9±7.7)°,颅底凹陷症患者术前颈髓延髓角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及术后患者, P <0.05,术后患者颈髓延髓角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颈髓延髓角可以作为诊断颅底凹陷症及术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703-705

子痫前期及子痫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影像表现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及子痫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phalopathy syn-drome ,RPLS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12月8例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影像表现与临床资料。结果 RPLS影像学病灶分布,顶枕叶8例,颞叶4例,额叶6例,丘脑1例,基底节1例,CT表现两侧顶枕叶区斑片状的低密度区,灰白质界限模糊,脑回样对称分布,可伴有额叶、颞叶部位脑白质低密度影,灰质一般不受累,MRI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FLAIR序列呈高信号,DWI呈等或高信号,ADC呈高信号影,临床表现癫痫发作5例,头痛4例,意识障碍5例,视物模糊1例,高血压8例,所有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无后遗症。结论认识RPLS特有的影像表现,结合子痫前期及子痫临床特点能得出正确诊断。
706-708

运用磁敏感加权成像评价阿尔茨海默病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序列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价阿尔茨海默病(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的AD患者40例。全部病例均行3.0T MRI平扫,扫描序列包括 T1WI、T2WI、T2FLAIR以及SWI序列,根据以上序列扫描的图像,分别对40例患者的上述四个序列显示的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的微出血异常信号数目进行计数、统计及分析。结果四种成像序列对四个脑区显示的微出血异常信号数目之间总体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存在显著差异(P值均<0.001);进一步Bonferroni post hoc两两比较,T1 WI、T2 WI和T2 FLAIR成像方法在四个脑区发现的异常信号数目均显著少于SWI成像方法( P值均<0.001)。结论 SWI序列较常规影像方法能够显示 AD患者更多的微出血异常信号灶,可以作为一种精确显示微出血的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
709-711

能谱CT 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能谱C T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能力。方法入组5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72个甲状腺结节,分成良性结节及恶性结节组。用能谱CT对其进行平扫及动脉期增强扫描,分别得到平扫和增强后结节的ICnod(碘浓度)及 NICnod(标准化碘浓度)值,并比较其在良、恶性组间的差别。结果平扫时恶性结节的ICnod、NICnod值明显低于良性组( P <0.001),其诊断恶性结节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到92.3%和89.1%到87%。增强后良、恶性组结节的ICnod、NICnod值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能谱CT平扫可以帮助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712-715

256层螺旋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256层螺旋C 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各期均采用自动管电流选择(ACS )扫描模式。将图像传至在工作站后各期均行M PR ,并应用多窗宽、窗位技术观察分析图像。结果单发40例,多发10例,病灶大部分位于甲状腺表浅部位,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低密度灶,密度均匀,边界不清楚;合并钙化26例,其中细颗粒钙化14例,粗大结节状钙化7例,混合性钙化1例,不完整蛋壳样钙化4例,桑椹状钙化1例,4例周围有晕环征,10例显示破边征;绝大部分强化幅度未超过正常甲状腺组织,岛样强化6枚,渐进性填充36枚;27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25例Ⅵ区有淋巴结转移,增强后淋巴结强化明显,囊性变6例,合并壁结节4例,5例内见细颗粒状钙化。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 ACS扫描模式能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质量;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有一定的特点,多方位、多窗宽、多窗位观察图像能更好地发现、评价原发病灶、淋巴结转移及其对周围结构的侵犯、粘连。
716-719

多层螺旋CT 在咽旁迁移性异物临床诊疗中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咽旁迁移性异物的多层螺旋CT的影像特征。方法32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18例行CT增强扫描;结合多层螺旋CT MPR、MIP、VR等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迁移性异物位于舌及舌下软组织内5例、咽旁间隙16例、下颌下腺2例、扁桃体3例、颈动脉鞘2例、咽后间隙3例、其他部位2例;异物外形光整,条状29例,其他形态3例;异物锐利端平均直径约(0.7±0.2)mm ,CT密度(233.9±35.4)HU ;异物所在位置软组织肿胀,增强呈不均匀性、中等、持续强化。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可以明确异物位置、形态、大小及周围毗邻关系,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20-722

呼吸屏气训练对冠状动脉CTA 成像质量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屏气训练对Flash双源冠状动脉C T 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200例需要行冠状动脉C T A检查者,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屏气训练,据屏气效果分为A、B两组,检查结束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2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A组150例,屏气效果佳,图像质量主观评价1级108例,2级29例,3级13例;B组50例,屏气效果欠佳,1级5例,2级33例,3级12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格的呼吸屏气训练及良好的屏气效果会减少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723-725

64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主动脉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 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使用低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60例主动脉血管成像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对比剂量80ml+生理盐水20ml冲洗;B组对比剂量70ml+生理盐水30ml冲洗;C组对比剂量60ml+生理盐水40ml冲洗。注射速率均为5ml/s ,扫描延迟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技术。原始数据均传至工作站,进行图像重组,并测量升主动脉、T7及L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处CT 值。由主治医师及副主任医师各一名共同阅片,对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A、B、C三组血管强化程度、主要分支血管显示清晰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64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中,应用低剂量对比剂60ml+生理盐水40ml冲洗,图像质量满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726-728

256层螺旋CT双时相重建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评估256层螺旋C T冠状动脉成像双时相重建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冠心病62例患者的冠脉C T影像学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采用多时相重建(间隔5%R-R间期)及双时相重建(同步记录心电图波形选择时相进行重建分析,即Q波峰开始时相定义为舒张末期,T波升支中点开始扫描时相定义为收缩末期)分析分别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别进行对比。所有数据运用 MedCalc V11.4.2统计软件处理,P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双时相及多时相分析所得左心室功能各参数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均具有良好一致性。两种方法均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具有良好相关性(0.838< r <0.997),但运用Bland-Altman分析发现与CT多时相分析相比,双时相重建分析LVEDV、LVESV、LVSV、LVEF值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之间差异更小(CT双时相-超声差值分别为(6.9±8.9)ml/m2、(0.9±2.6)ml/m2、(6.0±9.0)ml/m2、(1.1±3.6)%;CT多时相-超声LVEDV、LVESV、LVSV、LVEF差值分别为(-7.2±16.5)ml/m2、(5.4±13.1)ml/m2、(-12.6±17.2)ml/m2、(-8.5±10.9)%。结论冠脉CT双时相左心室收缩功能重建分析结果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能够满足临床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分析的需要,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729-732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正常儿童左室短轴的收缩功能的研究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价正常儿童左心室短轴各节段的收缩功能。方法选取健康儿童116名,用3D-S T I计算左室短轴各个节段的径向应变、圆周应变、三维应变、径向位移和三维位移以及相应参数的达峰时间,比较不同心肌短轴节段的收缩功能,并分析各项参数和年龄、心率的关系。结果①径向应变、三维应变、径向位移和三维位移从收缩期开始心肌运动曲线迅速增大,收缩末期达到峰值,然后逐渐降低,逐渐恢复到基线;②前间隔基底段的径向应变和三维应变明显高于其他心底节段;③径向应变、三维应变、径向位移和三维位移,从心底水平到心尖水平依次递减;④径向应变和三维应变和年龄心率无关。结论径向应变和三维应变,和年龄心率无关,可以准确评估左心室局部和整体的收缩功能。
733-737

MSCT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MSCT在支气管异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疑为支气管异物的患者行MSCT检查,同时行硬管支气管镜手术,分析MS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准确性。结果2例为假阳性(为较高密度痰液),其余4例位于气管至气管分叉,14例位于左主支气管,20例位于右主支气管,3例位于主支气管以远。结论 MSCT 较准确地诊断支气管异物,可作为临床疑为支气管异物的术前常规检查。
738-740

肺原发性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肺原发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肺原发淋巴瘤21例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21例患者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6例,高度恶性弥漫性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节和肿块型8例,肺炎肺泡型7例,混合型6例。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14例,病灶周边可见小叶间隔增厚4例,可见病变跨叶生长2例,合并胸腔积液5例。结论肺原发淋巴瘤多层螺旋CT表现多样,沿肺间质分布的多发肿块或边缘清晰的实变伴支气管壁增厚,病变周边小叶间隔增厚,抗感染治疗无效,可以提示肺淋巴瘤的诊断。
741-744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胼胝体变性1例

摘要:患者男,60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及双侧下肢活动不灵半月余来院就诊。患者嗜酒近35年,近18年酗酒,日饮酒3~4次,日饮酒量约500~800g。精神异常3年余。体检:(-)。神经精神检查:记忆力减退,肢体肌力、肌张力轻度减退,表情淡漠,言语混乱,思维紊乱,情绪不稳,定向力可,无自制力。
744-744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诊断(附17例报告)

摘要: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高分辨率C T (H RC T )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胸部HR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肺活检前均行胸部 HRCT扫描及腹部B超检查,腹部B超发现异常病例者行腹部C T检查6例。结果17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女性,胸部H RC T均表现为两肺弥漫、大小不等圆形薄壁囊状影(17/17,100%),2例部分融合成肺大泡(2/17,11.8%),4例合并气胸(4/17,23.5%),2例伴乳糜胸(2/17,11.8%)。腹部C T检查发现2例伴双侧肾错构瘤(2/17,11.8%),1例伴右侧肾错构瘤(1/17,5.9%),1例伴子宫错构瘤(1/17,5.9%),2例伴肝脏错构瘤(2/17,11.8%),3例伴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3/17,17.6%)。结论育龄期女性,胸部HRCT表现为两肺弥漫、均匀分布的圆形薄壁囊状影,应考虑肺淋巴管肌瘤病可能。应常规行腹部CT检查,腹部CT检查发现肝肾错构瘤,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可协助诊断。
745-747

直接数字化摄影在尘肺病检查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直接数字化摄影(DR)技术在尘肺病检查和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欲提交诊断的20世纪60~80年代参加国防施工的复退军人及部分经职业健康查体筛选的企业工人共计811例,同时拍摄高千伏(HkV)胸片及DR胸片,部分加照CT扫描胸片,并对二组胸片进行质量及尘肺病诊断一致性等方面的比较。结果二组胸片的质量对比发现:DR胸片总体质量优于高千伏胸片,尤其DR胸片的一级片率明显高于 HkV胸片,DR胸片的三级片率明显低于HkV胸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DR胸片在图像清晰度及肺部微细结构显示方面较好,两组胸片的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尘肺患者胸片在小阴影形态、总体密集度、分布范围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 DR胸片质量好于HkV胸片,三级片率明显低于HkV胸片;DR摄影可用于尘肺病检查与分期诊断。
748-752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诊断乳腺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乳腺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95例同时做过超声与M R的101个乳腺病灶,对其二维声像图及CDFI特点与磁共振动态增强影像学表现,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与MR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超声良性病变诊断正确率73.3%,恶性病灶诊断正确率87.3%;M R良性病变诊断正确率84.3%,恶性病灶诊断正确率92.7%。95个患者共检出101处病灶,其中乳腺癌67例,占66%;纤维瘤23例,占23%,炎性肉芽肿4例,占4%;分叶状肿瘤2例,占2%;囊腺瘤1例,占1%;乳头状瘤4例,占4%。结论超声检查诊断准确性高,适用于乳腺疾病的常规检查;MR空间分辨力及软组织分辨力高,适用于超声检查难以定性的病变及乳腺癌的术前评估。
7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