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3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32通道头部线圈与并行采集技术iPAT在头颅MRA检查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32通道头部线圈与并行采集技术iPAT(integrated parallel acquisition techniques)技术在头颅MR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常规16通道头部线圈、32通道头部线圈、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以及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3的iPAT技术共4种检查方法,扫描健康志愿者头颅MRA 15例和各种临床要求检查MRA的脑部疾病患者20例.扫描结束后分别对上述4种检查方法所得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均匀度和对比噪声比进行测量,并对35例健康志愿者和患者扫描所得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比较.结果 运用常规16通道头部线圈和32通道头部线圈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到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均匀度和对比噪声比,两者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2通道线圈和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所得到的图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后者扫描时间明显缩短,而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以及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3的iPAT技术所得到的扫描图像质量两者比较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头颅MRA检查中,配置了32通道线圈的新型MR成像仪的检查所得到图像,能够明显提高图像的信噪比、对比度、对比噪声比,iPAT技术能够明显缩短各序列扫描时间,32通道头部线圈加并行采集加速因子为2的iPAT技术的联合运用能够在显著缩短扫描时间的同时并保持良好的图像质量.
1673-1675

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诊断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7例肿瘤中,4例位于纵隔,3例位于肾上腺,7例位于腹膜后间隙,2例位于颈部,1例为纵隔及腹膜后多发;肿瘤最大者约14.9cm×13.5cm×11.2cm;肿瘤边界清楚,其中8例表现为类圆形,9例形态不规则,其中2例呈嵌入性生长.17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低于肌肉密度,8例可见散在点状或小斑块状钙化,T1WI呈低信号,T2WI中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一般为条片状不均匀轻中度进行性强化.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正确认识其影像表现,可对大多数病例做出正确诊断.
1676-1679

腰椎骨软骨瘤1例

摘要:患者,男.53岁。因腰部小适,摄腰椎正侧位片显示.腰椎2~3之间见相连的骨忡阴影,正位片位于2~3椎体的左缘见约3cm×30m、不规则的、密度不均的骨性阴影.略叠分叶状。
1679-1679

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自发性脊柱硬膜外血肿MRI表现特征.方法 对9例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MRI表现作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外伤史,发病后4~24h行MRI检查5例,1~3天行MRI检查3例,5天行MRI检查1例.常规横轴面、矢状面T2WI、TIWI及T2 WI脂肪抑制技术.结果 血肿发生于颈段4例,胸段2例,颈胸交界部2例,腰段1例.9例均表现为脊髓硬膜外梭形,长度7~12cm.血肿位于脊髓正后方4例,脊髓右后方3例,脊髓左后方1例,脊髓正前方1例,脊髓不同程度受压移位,脊髓与血肿间见线条状低信号影.4~24h行MRI检查5例,于T2 WI上呈稍高信号3例,高信号1例,等信号1例;于T11WI上呈等信号3例,等低信号2例.1~3天行MRI检查3例,于T2WI上呈低信号1例,等信号1例,等低信号1例;于T1WI上呈等信号2例,等低信号1例.5天行MRI检查1例,于T2 WI上呈低信号;T1WI上呈稍高信号.9例中T2WI压脂上呈低信号3例,等信号4例,高信号2例.结论 MRI是诊断自发性脊髓硬膜外血肿的最佳检查方法,不仅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的部位及范围,而且可以清楚地显示血肿新旧程度.
1680-1682

速度向量成像评估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心室收缩同步性

摘要: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ⅤⅥ)评估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心肌收缩活动同步性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应用Simense Sequoia C512超声仪,通过ⅤⅥ技术对47例单心室术后及年龄匹配的47名正常儿童进行研究.结果 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任意两心肌节段间速度达峰时间最大差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169.87±85.10)ms vs (88.30±29.88)ms,P<0.01],术后组任意两心肌节段间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值明显高于正常儿童[(211.70±106.06)msvs (82.23±63.44)ms,P<0.01],术后组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高于正常儿童[(71.47±35.07) vs (39.72±14.96),P<0.01],术后组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高于正常儿童[(87.16±44.48)vs (32.47±23.66),P <0.01].结论 单心室腔肺分流术后患者仍然存在心室收缩活动不同步,ⅤⅥ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心室收缩同步性.
1683-1686

双源CT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术后6~20个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原始数据行VR、CPR、MIP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对桥血管通畅性进行分级诊断.结果 50例患者总计140支桥血管,134支桥血管显示良好,其中通畅或狭窄<50%的桥血管共127支(91%),狭窄≥50%的桥血管7支(5%),闭塞未显示的桥血管共6支(4%).结论 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清晰显示并评价冠状动脉桥血管病变,尤其是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桥血管,可作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随访的有效评价手段.
1687-1690

小儿心脏大血管CTA低kVp扫描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低kVp扫描技术在小儿心脏大血管CTA检查中降低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 选取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TA检查病例39例分为两组,A组24例,B组1 5例.A组使用常规kVp 120,B组使用低kVp 90.记录两组病例扫描时机器自动显示的扫描长度(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测量并计算左心房中部水平胸主动脉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客观评价图像质量;双盲法主观评价心脏大血管后重组图像对肺动脉六分支的显示情况并给予优、良、差分级.对L、CTDIvol、DLP、E值、SNR及CNR进行t检验,主观图像质量评价采用x2检验.结果 A组和B组L分别为(10.40±1.97)cm和(9.54±1.72)cm,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9).A组和B组的CTDIvol分别为(11.6±0)mGy和(5.0±0)mGy,DLP为(120.67±22.55)mGy·cm和(47.68±8.61)mGy·cm,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o.0001),B组比A组分别降低56.9%、60.5%.A组和B组SNR分别为(41.86±12.05)和(42.11±7.83)(P=0.944),CNR分别为(33.15±10.82)和(33.75±6.76)(P=0.85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判诊断满意率均达1oo%,统计学比较无差异.结论 小儿心脏大血管CTA检查使用低kVp扫描技术可以较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1691-1694

双源CT不同扫描方式在肺动脉成像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 比较第一代与Flash双源CT不同扫描方式在肺动脉成像时剂量与图像质量.方法 收集120例临床疑诊为PE患者,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4组:A组行第一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140kV),B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80/sn140kV),C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00/sn140kV),D组行flash双源CT双能量扫描(140/80kV).比较4组间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volume index,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背景噪声和肺动脉信噪比.结果 各组间患者一般情况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的CTDIvol,DLP值明显低于A、C两组,图像质量明显好于D组.结论 flash双源CT(80/sn140kV)在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减低辐射剂量.
1695-1698

PVA颗粒联合金属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临床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PVA颗粒联合金属弹簧圈栓塞在支气管扩张咯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改良Seldinger法对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咯血并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24例患者行PVA联合金属弹簧圈在DSA路径引导下进行栓塞,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24例成功栓塞的患者中,1个月内复发0例,3个月内复发1例,1年内复发2例,止血总有效率91.7%.结论 采用PVA联合金属弹簧圈栓塞对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是一种及时有效的方法,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699-1702

梁长虹副主任委员代表中华放射学会参加香港放射学院年会

摘要:应香港放射学院及其主席Law Chun Key医生邀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梁长虹副主任委员及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刘再毅副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及主任委员冯晓源教授于2013年11月1日~3日赴香港参加了第21届香港放射学院年会暨第五届英国皇家放射学家协会&香港放射学家协会联合会议。
1702-1702

孤立性结节/肿块型肺隐球菌病的CT特征

摘要:目的 探讨孤立性结节/肿块型肺隐球菌病的CT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8例孤立性结节或肿块型肺部隐球菌病的CT表现.结果 本组18例结节/肿块分布于下叶、胸膜下各有12例,胸膜反应多见(11/12);14例直径小于3cm,13例边缘清楚,9例伴空洞形成,其中7例为AIDS患者;分叶征(3/18)、毛刺征(4/18)、晕征(2/18)均少见;10例行CT增强的病灶中有7例呈现中度均匀强化.结论 孤立性结节/肿块型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需在鉴别诊断中加以重视.
1703-1706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与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特征.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15例侵袭性胸腺瘤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分别对病变的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周围结构侵犯及种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表现为边缘分叶、不规则,密度不均,平扫CT值40~50HU,其中坏死囊变11例,点状钙化4例;15例均有纵隔结构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其中大血管侵犯9例,心包侵犯(心包积液)5例,胸膜肺界面不清8例,胸腔积液6例;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呈轻至中度强化,CT值增加10~20HU,坏死囊变不强化.结论 侵袭性胸腺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螺旋CT能显示肿瘤内部改变,又能显示周围组织受侵犯情况,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1707-1709

少见类型乳腺癌的影像、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少见类型乳腺癌影像、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主要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活检和/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类型乳腺癌21例,观察并分析其X线、超声、相关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资料.结果 21例中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5例,粘液癌8例,髓样癌4例.21例X线主要表现边缘模糊或浸润型肿块;超声主要表现均为不规则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团,边缘欠清,病灶内及周围可见血流.总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8.7岁;淋巴结情况:乳头状癌(4/4例)及粘液癌(7/8例)未见淋巴结转移;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及髓样癌(4/4例)可见淋巴结转移.镜下病理:乳头状癌(4/4例)癌细胞形成中心见纤维血管束的乳头状结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癌细胞簇与间质之间形成间隙;粘液癌(8/8例)癌细胞漂浮于细胞外液粘液湖中;髓样癌(4/4例)癌细胞密集,间质纤维少,间质中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免疫组化:髓样癌3/4例为三阴性;乳头状癌(3/4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及粘液癌(7/8例)为非三阴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4/5例)肿瘤外侧细胞膜EMA染色阳性.结论 少见类型乳腺癌各亚型间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及髓样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但各型间影像学表现及发病年龄不具有特征性,术前影像确诊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确诊.
1710-17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髓样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的超声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997年~201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髓样癌12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并随机选择同期浸润性导管癌12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髓样癌超声表现形态规则9例(75%),浸润性导管癌形态规则46例(38.33%),x2=6.0343,P=0.014;髓样癌超声表现后方效应增强9例(75%),浸润性导管癌后方效应增强31例(25.83%),x2=12.4862,P=0.0004;髓样癌超声表现血流信号丰富5例(55.6%),浸润性导管癌血流信号丰富51例(42.5%),x2=0.5809,P=0.446;髓样癌超声表现腋下淋巴结肿大2例(1 6.7%),浸润性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肿大56例(46.7%),x2=3.9858,P=0.0459;髓样癌cerb B2表达阳性者3例(25%),浸润性性导管癌阳性者67例(55.8%),x2=4.1638,P=0.0413;髓样癌、浸润性性导管癌腋下淋巴结肿大与c-erbB-2表达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乳腺髓样癌超声特征表现为:体积较大,形态规则,后方效应增强,肿瘤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腋下淋巴结肿大较少,c-erbB-2阴性表达.
1715-1717

原发性肝细胞癌供血动脉的能谱CTA与DSA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 比较宝石能谱CT血管成像与DSA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判定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经导管化疗栓塞术的患者49例,术前均行能谱CT肝脏动脉血管成像和DSA检查.4位独立的审阅医师按照5分评分法分别对能谱CTA和DSA影像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把握程度进行评分,并采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分析两者的区别.以手术医师综合分析能谱CTA、DSA影像及术后1周平扫CT影像后的诊断为标准,记录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显示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49例患者中共选取了83例可疑为肿瘤供血动脉的血管,其中52例被证实为肿瘤供血动脉,31例被证实为非肿瘤供血动脉.能谱CTA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954)明显高于DSA(AZ=0.8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A的肝癌供血动脉判定的敏感度为96.63%,特异度为96.77%,精确度为96.69%,阳性预测值为98.05%,明显高于DSA(75%,73.39%,74.40%,82.54%)(P<0.05).结论 能谱CT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供血动脉的显示优于DSA.
1718-1723

胆管癌的18F-FDG PET/CT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 总结胆管癌18F-FDG PET/CT显像表现,提高胆管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经病理或临床综合手段证实的53例胆道疾病的18F-FDG PET/CT表现,分析PET/CT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肝内胆管癌14例、近段胆管癌18例、中远段胆总管癌15例、胆管炎性病变或伴结石6例.肝内转移9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5例,椎体等远处转移3例.PET/CT诊断胆管癌的敏感性为95.7%、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94.3%.结论 18F-FDG PET/CT在胆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检测疗效及预后等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1724-1728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情况、影像学检查表现特点,旨在提高XGC的术前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XG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病变的超声、CT及MRI表现特点,例如,胆囊壁内结节、黏膜线、胆囊壁增厚情况及强化方式、是否合并结石、胆囊周围脂肪及肝实质是否受累以及胆道梗阻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均出现右上腹痛,11例白细胞及粒细胞不同程度升高;7例CA 199轻度升高但低于正常值5倍,CEA轻度升高1例;超声、CT、MRI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其中弥漫性增厚9例,8例见多发壁内结节,部分结节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带)、CT为低密度、MRI呈较长T1长T2.CT及MRI增强结节未见明显强化,6例增强CT、MRI粘膜线完整强化,11例病例合并胆囊结石,仅1例出现胆道梗阻,1例邻近肝实质受累.结论 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能明显提高XGC诊断准确率,为手术方案选择提供有力依据.
1729-1732

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在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双时相18F-FDG PET/CT对胰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2年6月在我院行双时相18F-FDG PET/CT全身检查的胰腺病变患者41例,分别测定病灶早期及延迟标准摄取值(SUVmax),计算18F-FDG的滞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以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绘制SUVmax早期及RI的ROC曲线,寻找最佳诊断界值,分别计算SUVmax早期、RI为标准诊断胰腺癌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41例胰腺病变患者中,恶性组(26例)SUVmax早期、SUVmax延迟、RI分别为8.2±2.7、10.5±4.1、(24.1±22.6)%,良性组(15例)SUVmax早期、SUVmax延迟、RI分别为4.0±3.7、4.3±3.8、(8.5±14.1)%;胰腺恶性病变SUVmax延迟较SUVmax早期明显升高(P<0.001),胰腺良性病灶延迟显像前后SU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胰腺良恶性组间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本试验根据ROC曲线观察发现以SUV max=3.4为界值,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3%、66.7%、82.9%;以RI=9.1%为界值,诊断胰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6.9%、73.3%及73.2%;SUVmax≥3.4结合RI≥9.1%诊断胰腺癌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5%、86.7%及87.8%.结论 应用双时相18F-FDG PET/CT显像能提高胰腺癌诊断特异性及准确性,但炎性(包括肿块型胰腺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结核)延迟显像也可明显升高.
1733-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