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2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DSA阴性患者诊断价值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CT脑血管造影(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且首次DSA阴性患者再次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56例SAH且DSA检查为阴性患者行CTA及DSA成像。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7例与SAH相关动脉瘤中,C丁A发现5例。49例DsA无阳性结果患者中,cm均无阳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1.43%(95CI,35.89~91.78),特异度为100%(95CI,92.73~100),PPV100%(95CI,56.55~100),NPV96.08%(95CI,86.78~98.92)。结论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可准确地诊断首次DSA阴性SAH患者动脉瘤的存在。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证明CTA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967-1970

CT诊断成人睾丸附件扭转1例

摘要:患者男,60岁。以“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块5天”人院,无发热,不伴恶心、呕吐。查体:左侧腹股沟区偏下位置可及一约20mm×20mm大小肿块,质韧有压痛,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位置固定不町推动,改变体位肿块大小、形态不变.双侧睾丸及附睾未扪及明显异常。超声:左腹股沟区混合回声包块。
1970-1970

MS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与手术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运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显示法(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并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34例患者中,其中2例MSCTA未发现动脉瘤,32例患者MSCTA发现颅内动脉瘤为36个,与手术结果一致。结论MSCTA检查一旦发现动脉瘤,不需要其它影像检查,临床医生便可以制定治疗方案。MSCTA没有发现动脉瘤而临床又高度怀疑的,DSA检查是非常有价值的。
1971-1973

脑梗死早期局部自发性血流再灌注全脑CT灌注成像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局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0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早期(6h~10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全脑CTPI参数图[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和延迟(Delay)图]。以患者未接受静脉或动脉溶栓治疗,并且首次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减低、复查CTPI显示梗死脑区CBV为正常或增高定义为自发性再灌注区,分别观察各灌注参数图的特点并测量再灌注区和对侧镜像正常脑区各灌注参数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再灌注区与对侧正常脑区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结果共有15例存在自发性再灌注现象,距发病平均时间为61.5h,自发性再灌注脑区表现为CBV/CBF增高、TTP延长(P〈0.05)。结论全脑CTPI能可靠发现脑梗死早期自发性再灌注现象,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1974-1977

CT灌注成像在急性自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TP)对急性自发性高血压出血性脑卒中(acut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hICH)血肿周围脑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定量研究,验证血肿周围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方法对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33~74岁,平均55.08岁)临床及CT确诊为幕上shlCH患者行CTP检查,自发病到灌注扫描的时间为8~19h,平均14.88h。以血肿最大层面为参照,测量血肿内部、血肿周围、远隔区及对侧镜像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计算相对灌注参数值rCBF、rCBV、rMTT(患侧/健侧)。结果shICH血肿灌注参数伪彩图从血肿中心到外周色差呈阶梯样分布。血肿周围组CBV值为(1.61±1.53)ml·lOOg一、CBF值为(16.48±17.38)ml·lOOg。·min。),低于对侧镜像区(zCBV=2.603、ZCBF=-4.178,P〈0.05);MTT值为(9.12士2.57)S,较对侧镜像区延长(t=4.747,P〈O.05)。方差分析显示血肿内部、血肿周围组及远隔区组灌注参数MTT及相对值rCBF、rCBV、rMTT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TT=9.043、FrCBV=38.031、FrCBF=25.023、FrMTT=12.486,P〈O.05),进一步LSD分析,血肿周围组与远隔区组MTT、rMTT、r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0.05),但两组间rCBV值无统计学差异(P〉O.05)。且秩和检验显示血肿周围组CBF明显低于远隔区组(Z=2.288,Pd0.05),但两组间CBV均值差异无显著性(Z=-0.357,P〉0.05)。结论CTP可反应shlCH血肿周围低灌注状态,但没有证据显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1978-1981

MRI及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对鞍区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MRI及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对鞍区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18例鞍区动脉瘤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其中14例行头颅MRI及3DCEMRA检查,1例行DSA检查。3DCEMRA原始图像减影后至工作站用实时三维容积显示技术进行三维重组。结果18例MRI检查均诊断为鞍区动脉瘤。14例行3DCEMRA检查明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位于颈内动脉虹吸段共12例,左侧6例,右侧6例,位于颈内动脉颅内段2例,左侧1例,右侧1例。结论MRI及3DCEMRA对鞍区动脉瘤能无创性准确定位定性,基本满足临床需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可作为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1982-1984

CE—MRA对颈部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CE~MRA成像技术在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 Achieva3.0TTX双射频源双梯度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和NV-16头颈联合线圈,对92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成像,对比研究得到的图像。结果3D-TOF-MRA检查中,图像I级62例,占67.4%;1I级16例,占17.4%;Ⅲ级14例,占15.2%。CE—MRA检查中,图像I级83例,占90.2%;Ⅱ级4例,占4.3%;Ⅲ级5例,占5.4%。CE—MRA相比3D-TOF—MRA,得到的I级图像增加了21例,增加了33.8%;得到的Ⅱ级图像减少12例,减少了75%;得到的Ⅲ级图像减少了9例,减少了64.3%。结论CE—MRA技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在磁共振颈部血管成像中具有明显优势,可常规用于颈部血管病变的磁共振成像中。
1985-1988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诊断及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表现,探讨MRI对CHCS诊断价值。方法21例均行MRI平扫、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DWI),5例行单体素1H—MRS检查。结果典型CHCS多数体积较大,呈“横葫芦状”横跨蝶鞍内外。MRI—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类似脑脊液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DWI呈等或稍低信号。1HMRS5例均表现为NAA峰、cr峰和Cho峰消失,4例出现Lip峰。结论MRI平扫、增强扫描及DWI、1H—MRS等检查方法可对CHCS准确定位并作出术前定性诊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并确定手术入路,指导精确手术,降低致残率。
1989-1992

动脉自旋标记MRI脑血流灌注成像在亚临床期肝性脑病患者的研究

摘要:目的用动脉自旋标记(ASL)MRI灌注成像技术评价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患者基底节区的脑血流灌注模式。方法对16例经神经心理试验诊断为SHE的患者和13例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进行MRI平扫和ASL灌注成像,分别测量双侧尾状核头、苍白球、壳核、丘脑和额叶白质的脑血流量(CBF),并以同侧额叶白质作为参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HE患者各感兴趣区与白质的比值均高于对照组:CBF值右侧分别为0.88±0.17,1.01±0.06,0.96±0.13和0.93±0.10,左侧分别0.9l±0.15,1.00±0.07,0.94±0.12和0.97±0.11,志愿者相应部位CBF值右侧分别为0.81±0.04,0.95±0.04,0.88±0.04和0.90±0.04,左侧分别为0.81±0.02,0.94±0.04,0.87±0.05和0.92±0.04。结论ASL脑血流灌注成像探测到SHE患者基底节区的脑血流灌注是增加的。SHE患者基底节区灌注增加是血流从皮质到基底节区的重新分布。
1993-1996

3D—TOFMRA单侧颈内动脉假性闭塞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3D-TOFMRA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假性闭塞的原因及表现。方法实验组:在10例受试者右侧锁骨上lcm颈总动脉搏动处粘贴直径9mm、厚度1.5mm的圆形体小铁片,分别作磁共振平扫、加与不加磁化传递对比(MTC)的横断位3D-TOFMRA,并任选其中两例进行了相位对比法(PC法)MRA检查。病例组:任选10例确诊的单侧大面积脑梗塞病例和1例大动脉炎致右侧颈内动脉闭塞病例,对比分析两组平扫及MRA表现。结果实验组磁共振平扫正常,无明显伪影;贴铁片后在横断T2wI上颈内动脉颅内段出现流空效应而呈现低信号;加MTC的3D-TOFMRA中右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不显示,PC法两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对称显示;去掉MTC的3D-TOFMRA中两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对称显示。病例组3D-TOFMRA中右侧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不显示,在横断T2wI上颈内动脉颅内段出现等、高信号,梗塞病例均出现颅内大面积梗塞病变;大动脉炎病例颅脑磁共振平扫正常,但3D-TOFMRA基地动脉环前后交通支开放,对侧颈内动脉代偿性增粗。结论颈部的铁磁性异物可引起加MTC的3D-TOFMRA颈内动脉假性闭塞现象,造成误诊,但假性闭塞有其特征性,可通过调整参数排除。
1997-2000

3.0T磁共振成像对视一隔发育不良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成像对视一隔发育不良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SOD认识。方法收集本院经临床确诊8例视一隔发育不良患者,所有患者经历常规MRI及DTI扫描,将原始图像传至ADW4.4工作站上进行数据后处理,量化分析ADC值及FA值。结果全部患者均有透明膈缺如及不同程度视觉通路发育障碍,单纯性以透明膈发育部分缺如或完全缺如,双侧或单侧视神经萎缩、变细为主,双侧侧脑室额角呈典型“盒子状”;复杂性常合并多种脑发育畸形,其中以胼胝体发育不全较为常见(〈60%),DTI显示胼胝体纤维束稀少,ADC值、FA值减低。结论SOD是一种罕见遗传发育基因缺陷疾病,根据临床表现,难以诊断,常规MRI及DTI能够一次性清晰、全面显示SOD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诊断依据。
2001-2004

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

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的MRI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脊膜囊肿15例,肠源性囊肿8例,胚胎性囊肿5例,囊性神经鞘瘤2例。脊膜囊肿中硬膜外囊肿(Ia)3例,骶管脊膜囊肿(Ib)10例,神经根鞘囊肿2例(Ⅱ);均表现为有薄壁包裹长T1长T2信号,1例神经根鞘囊肿中可见神经纤维走行。肠源性囊肿位于脊髓腹侧的髓外硬膜下间隙,其中颈段椎管5例,颈胸段1例,胸段2例,平扫表现为长或等T2、长T2信号,3例见“脊髓嵌入征”。胚胎性囊肿表现为不同程度T1wI高信号,腰骶段常见。囊性神经鞘瘤强化边缘不规则。结论椎管内髓外囊性病变在发病部位、形态、MRI信号特点及强化等方面有一定特点。
2005-2007

超声定位技术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臂丛神经触激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施行臂丛神经触激术患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触激,B组采用传统的触诊定位法行臂丛神经触激,对二种方法的平均每例治疗点,平均每例治疗时间及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A组平均每例治疗点较B组减少,平均每例治疗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近期疗效比B组好。结论超声定位下针刀臂丛神经触激与传统触诊定位法比较,起效快,成功率高,疗效好。
2008-2010

三叉神经鞘瘤影像学特点和分型与手术人路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三叉神经鞘瘤影像学特点和分型与手术入路的关系。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鞘瘤影像学特点、分型及手术入路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三叉神经鞘瘤位于中颅窝3例,后颅窝2例,中后颅窝7例,颞下窝1例,翼腭窝1例和眼眶1例。影像学特点如下:①肿瘤位于岩尖,Mechel腔扩大,岩尖骨质吸收;②肿瘤位于桥小脑角池,与三叉神经根相连;③肿瘤沿三叉神经跨中后颅窝呈“哑铃状”生长;④颞下窝、翼腭窝肿瘤向中颅窝生长,卵圆孔、圆孔扩大;⑤肿瘤位于上直肌与眼眶之间,眶上裂增宽;⑥肿瘤边界清楚,CT呈不均匀等低密度,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15例三叉神经鞘瘤分为6型:中颅窝型3例、后颅窝型2例、中后颅窝型7例、颞下窝型1例、翼腭窝型1例和眼眶型1例。依据肿瘤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人路,额颞断颧弓入路3例、乙状窦后人路2例、扩大中颅窝底入路4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2例、乙状窦后和颞下经小脑幕联合人路1例、颞下窝人路1例、翼腭窝人路1例和额眶硬膜外人路1例。结论CT和MRI是诊断三叉神经鞘瘤的理想方法,依据三叉神经鞘瘤影像学特点和分型,为外科手术人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2011-2015

急诊床边超声检查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应用价值

摘要:超声检查具有易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强等优点,因而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收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经超声检查的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37例临床资料,探讨急诊床边超声检查在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5-2015

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MR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对16例经过临床和颅脑MR扫描确诊的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均行常规MR平扫(T1Flair、TzWI、TF2Lair及DwI),8例同时进行了MRV扫描,9例治疗后进行二次MR平扫复查。结果MR显示:病灶位于双侧性顶、枕叶12例、单侧顶枕叶1例、额叶2例、基底节区5例,DWI多数病例表现为等或相对低信号,MRV均提示无血栓形成。9例二次MR平扫复查示明显吸收好转或基本吸收。结论产后子痫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好发于顶枕叶,少数见于额叶,基底节区,T2wI和T2Flair较为敏感。
2016-2018

结节性甲状腺肿及其合并症的CT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goiters,NG)及其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2011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8例NG及其合并症的CT表现。结果178例NG及其合并症中,单纯NGSl例(28.7%),NG伴腺瘤111例(62.4%);合并桥本甲状腺炎12例(6.7%))合并甲状腺癌15例(8。4%),15例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既合并腺瘤又合并癌的有8例(4.5%),既合并腺瘤又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3例(1.7%)。CT对NG的诊断符合率约为94.4%,NG合并腺瘤诊断正确率约93.7%,而NG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或甲状腺癌的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0及33%。178例NG中65例(36.5%)甲状腺病灶内出现钙化,甲状腺良性病变相关钙化60例(33.70o),与癌相关的钙化只有5例(33.3%),良恶性病变的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NG及NG合并良性病变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NG是否合并甲状腺癌CT诊断仍较困难。
2019-2022

心肌桥以近节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特征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证实190例单纯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和190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合并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原始数据,并进行图像处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统计MB-MCA形态特征,包括测量MB厚度、MCA长度和MB-MCA邻近两段血管形态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B-MCA形态学特征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单纯深在型MB_MCA组:男/女=2.22/1(131/59),平均年龄(51.36±11.19)岁(12~83岁),MB厚度为(2.25±1.80)mm,MCA长度为(23.58±9.57)mm,MCA两端平滑者21.05%(40/190),近端成角者7.36%(14/190),远端成角者15.79%(30/190),两端成角者55.79%(106/190)。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男/女=5.55/1(161/29),平均年龄(57.19±11.29)岁(37~86岁),MB厚度为(2.19±1.67)mm,MCA长度为(21.45±8.38)mm,MCA两端平滑者26.32%(50/190),近端成角者5.79%(11/190),远端成角者21.05%(40/190),两端成角者46.84Voo(89/190)。性别、年龄、MCA长度和邻近两端成角情况都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P〈0.05),而MB厚度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P一0.6825〉0.05)。结论MB-MCA这一复合体是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解剖学上的危险因素。
202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