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主编寄语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审时度势,再接再励

摘要:玉兔离去,祥龙驾临,又一个欣欣向荣的美好日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回首往事,感慨万千,《医学影像学杂志》经历了许多,得到了很多,有奋斗就有成果,有劳作就有喜悦,这些成果、喜悦无不得益于全体医学影像学杂志编委们的无私奉献,欣欣关怀,无不得益于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您的每一个观点,一个建议,一个邮件,一个电话传递的是关怀,
1-1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发作间期SPECT对难治性颞叶癫痫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颞叶癫痫(TLE)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的影像特征及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5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难治性TLE,术前均行发作间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和常规MRI扫描。以临床定位结果做对照,观察难治性TLE的SPECT影像改变,分析发作间期脑血流灌注显像定位诊断颞叶致痫灶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难治性颞叶癫痫SPECT的影像特征为致痫灶侧前颞叶内侧和/或外侧皮质的血流灌注减低,对侧前颞叶的内侧皮质可出现轻度的灌注减低。常合并与患侧同侧的一处或以上脑区的灌注减低。SPECT致痫灶定位诊断的阳性率达77.14%(27/35),尤其能检出52.94%(9/17)MRI阴性TLE的致痫灶。结论:发作间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能丰富难治性TLE的定位诊断信息,提高定位MRI阴性TLE患者致痫灶的比例。
2-5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超声诊断双睾丸畸形并睾丸扭转坏死1例

摘要:患者男性,20岁。因外伤后右侧阴囊疼痛12h入院,平素身体健康。查体:右侧阴囊较对侧增大,睾丸位置上移,于左侧阴囊上部,抬举实验阳性,睾丸内下方触及3.5cm×2.5cm包块,触痛明显,质地偏硬,附睾界限不清,提睾反射可疑阳性,阴囊透光实验阳性,左侧睾丸及附睾未见异常。超声所见:右侧睾丸形态饱满,回声减弱,睾丸内下方探及混合回声包块(图1),范围3.2cm×2.6cm,边界清楚,其内见一椭圆形类睾丸实质回声,大小2.0cm×1.2cm,
5-5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18)F-FDG SPECT/CT显像在鼻咽癌治疗后EBV-DNA升高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显像在检测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45例,皆行全身18 F-FDG SPECT/CT显像。所有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18F-FDG显像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多种影像学诊断及临床随访而确诊。随访时间均〉6个月。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2检验。结果:45例患者中,明确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35例,单纯CT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28例,其灵敏度为80.0%(28/35);符合线路18 F-FDG CT同机融合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2例,灵敏度提高至91.4%(32/35)。结论:18F-FDG SPECT/CT在检测鼻咽癌治疗后EBV-DNA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角化型鼻咽癌可能出现假阴性。
6-8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特征,以期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颌下腺多形性腺瘤的CT表现。结果:病灶均为单侧单发,位于腺体内16例,腺体外2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3例,分叶状5例。平扫时病灶相对周边正常腺体为稍低密度9例,等密度4例,稍高密度2例,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合并低密度囊变区3例;病灶与周边腺体分界欠清12例,分界较清6例;病灶内均未见钙化。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强化较均匀,在周边明显强化腺体实质勾画下边界清晰;3例病灶行双期扫描均具有渐进性强化特征。病灶最大径1.3~4.6cm,平均2.9cm。结论:颌下腺多形性腺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CT增强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9-12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征象,1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女性2例(12.5%),男性14例(87.5%)。分析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程度。结果:16例腮腺腺淋巴瘤共有28个病灶,10例单发(62.5%),单侧多发2例(12.5%),双侧多发4例(25%),病灶中心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20个(71.4%)。全部病灶边界清楚,病灶内密度不均匀17(17/28)个,增强后CT值增加的平均值为(38.7±19.5)HU,19个(19/28)病灶内可见小血管进入、包绕或贴边现象。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发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对术前定性诊断有较大意义。
13-16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肺郎格汉斯细胞组织增多症1例

摘要:患者男,34岁。2年前出现活动后感到呼吸困难,活动耐力较前下降,患者未诊治。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呼吸困难加重,近半月出现干咳。辅助检查示Hb112g/L。肺功能重度受损,重度大小气道气流受阻性通气功能障碍,
16-16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74例临床怀疑有颈部血管疾病行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应用高级血管分析(AVA),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组。结果:74例颈部血管均显影良好,其中正常无病变8例,颈总、颈内动脉狭窄33例,椎动脉狭窄9例,单支血管病变4例,多支血管病变38例,发生钙化36例,椎动脉起源变异2例,单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3例,单侧椎动脉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动脉瘤5例。结论:128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检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查方法,对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有方便、直观、准确的临床价值。
17-19

胎儿双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探查324例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胎儿双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情况的分析,探讨锁骨下动脉切面观察在胎儿心血管检查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24例胎儿进行双侧锁骨下动脉超声检查,计算规定时间内双侧锁骨下动脉的显示率。结果:324名胎儿中,有300例在15min内能够显示右锁骨下动脉,显示率92.5%,有253例在15min内能够有效显示左锁骨下动脉,显示率78.1%。在28周后胎儿中左锁骨下动脉显示率较低。结论:在28周前的胎儿中双侧锁骨下动脉均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因此双侧锁骨下动脉切面应当是胎儿心血管检查中必须观察的部分,对于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20-22

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外周性神经外胚层瘤的影像学资料。9例行CT扫描,4例行MR扫描,其中1例行DSA检查。结果:胸壁软组织5例,右肺下叶1例,肱骨2例,股骨1例,胫骨1例,脊椎2例。胸壁软组织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大而边界欠清的软组织肿块,内见坏死,无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右肺下叶的pPNETs CT平扫表现为分叶状肿块,内见少量出血,边界清晰,增强后明显强化。长骨pPNETs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巨大软组织肿块,无钙化,无骨膜反应。T1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脊椎pPNETs表现为椎体或附件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不累及椎间盘,其中1例骶骨pPNETs DSA检查示肿瘤由髂内动脉供血和大量新生血管。结论:CT和MRI均能很好地显示pPNETs的内部结构、病变范围、有无侵犯毗邻组织器官或远处转移。DSA可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和反映新生肿瘤血管丰富的特点,可作为一种补充检查方法。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
23-26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双肾自发性出血性肾囊肿1例

摘要:患者男,50岁。因食欲减退2月余,在当地医院行腹部超声诊断为"双肾囊肿性病变",于2011年4月来我院就诊,拟行手术治疗。体检腹部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0.81,血红蛋白26g/L,凝血酶原时间20.7s,血沉31mm/h。尿常规正常。肾穿刺液常规:白细胞14.8×109/L,李凡他试验阳性。镜检:无寄生虫,未见抗酸杆菌。
26-26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128层CT低剂量扫描在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幼儿气管支气管阴性异物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内镜检取异物的16例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的128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128层CT低剂量扫描选用个体化方案(100或120kV;Eft.mAs:30~40mA;CARE DOSE 4D:打开);层厚3mm;螺距:1.4;时间1.33s;常规1mm原始重组,记录每位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mGy),将容积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并将CT与内镜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6例低剂量扫描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128层CT发现异物位于气管5例,气管分叉上方1例,右侧主支气管及分支异物5例,左侧主支气管及分支异物4例,双侧支气管均有异物1例。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100%、94.2%。结论:幼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128层CT低剂量扫描能满足诊断,准确评估异物大小、位置、形态及肺部并发症,能减少不必要的支气管镜检及弥补X线平片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27-30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左室型单心室径向收缩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左室型单心室径向运动情况,评价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估测左室型单心室患儿心室径向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左室型单心室患儿21例(单心室组)及正常儿童21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VVI技术对主心腔短轴乳头肌水平室壁径向应变及应变率进行分析。结果:单心室组各节段的径向应变及应变率较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减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头肌水平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室型单心室患儿存在径向收缩功能不全,VVI技术能定量评价左室型单心室节段室壁的径向收缩能力。
31-34

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冠心病左心功能的比较研究

摘要:目的:以超声心动图为对照标准,探讨双源CT定量评价左心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及其优势。方法:选取2011年1月~6月冠心病患者58例,其中合并II型糖尿病患者29例。全部病例于3天内行心脏双源CT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双源CT与超声心动图所测得的左心功能各参数。结果:双源CT和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心功能各指标EDV、ESV、SV、EF相关性高(r=0.702~0.8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所测冠心病合并II型糖尿病组左心功能指标EDV、ESV值均较非糖尿病组测值高,EF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评价左心功能相关性好,双源CT是一种评价左心功能准确可行的方法,一次冠状动脉造影所获得的数据,不但可评价左心功能,还可评价冠脉狭窄情况,无需额外增加对比剂和辐射剂量。
35-38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心梗患者左心功能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为标准,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3-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并比较同组病例的二维超声心动(two-dimensionalechocardiography,2D)的心功能指标,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梗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心梗患者33例,均行心脏MRI、二维超声心动图、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果:RT-3DE和MRI两种方法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末期容积(ESV)、舒张末期容积(EDV)、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EF)相关性高(r=0.81~0.87);2D和MRI两种方法测量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EDV、SV相关性较高(r值分别为0.61、0.67);ESV和EF值相关性中等或较低(r值分别为0.41和0.33)。结论:RT-3DE能够准确、可靠的定量评价左心功能,用于定量评价心梗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较2D更准确。
39-4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特征研究

摘要:目的:探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VSR)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应用CDE检查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26例行心血管造影检查,19例行VSR封堵术介入治疗,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和VSR修复术治疗。结果:根据CDE特征对30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全部做出正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的CDE特征明显:①二维超声心动图间接特征显示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明显增大,室间隔和/或左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合并室壁瘤患者显示左心室下部心肌变薄,且向外膨出,呈矛盾运动;直接特征显示肌部室间隔不同大小回声失落;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间接特征显示过二、三尖瓣五彩镶嵌反流束血流信号;直接特征显示过室间隔左向右五彩镶嵌反分流束血流信号;③自患者发病起CDE连续观察VSR直径在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大;④实施VSR封堵术后CDFI仍显示过室间隔封堵器周围少量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但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的CDE特征明显,CDE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VSR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42-44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45-49

320排CT单心跳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 T低心率患者单心跳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241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122例,心率〈65bpm;B组62例,65≤心率〈80bpm;C组57例,心率≥80bpm。扫描完成后选用最佳的时相,对冠状动脉进行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按照4分法将图像质量分类并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比较冠状动脉血管段的优良率、可评价比例的差异;记录各组的辐射剂量,用秩和检验比较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A、B、C三组冠状动脉血管段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7.46,P〈0.05),可评价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9,P〉0.05)。所有病例共有5段冠状动脉不可评价。A、B、C三组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3.79±2.32)mSv、(11.60±5.05)mSv、(16.52±6.36)mSv,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49.11,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辐射剂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1.39、-8.47、-4.32,P值均〈0.017)。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对于心率〈65bpm的患者可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且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