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1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下丘脑错构瘤的MR诊断与临床表现

摘要:目的:分析下丘脑错构瘤的MRI表现,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及MRI表现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4例下丘脑错构瘤的MR及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1~37岁。均进行了MR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均经病理证实。结果:14例病灶中以宽基底附于第三脑室底部、灰结节和乳头体者6例,有"蒂"错构瘤6例,1例位于鞍背后方,1例异位于视交叉上方,所有病例均呈等T1WI信号,等或稍长T2WI信号,信号较均匀,边界较清晰。结节状或类圆形者9例,不规则形5例。直径〈15mm者10例,〉15mm者4例,最大直径2.9cm。2例有明显占位效应,向上压迫三脑室,向前压迫垂体柄或视交叉。结论:当患者出现性早熟和(或)痴笑样癫痫为主的临床表现,MRI显示灰结节和乳头体肿块并典型信号改变且无明显强化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1457-1460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2011骨与关节影像进展学习班通知

摘要:为提高骨与关节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举办的"骨与关节影像进展学习班"拟于2011年11月初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举办。
1460-1460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CTA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总结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运用CTA技术探寻TOBS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6列TOBS患者的常规MRI和DWI影像资料以及21例TOBS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A表现,对比不同MR序列对病灶的发现率及病灶的分布范围,分析椎-基动脉血管结构有否病变。结果:梗塞灶呈多发性分布于双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26例TOBS患者DWI共发现183个病灶,远较T2WI发现的136个病灶为多(134.6%),其中呈对称性分布者21例(80.8%),另5例(19.2%)呈单侧分布。21例行CTA检查患者中14例(66.7%)有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7例椎-基底动脉壁存在粥样硬化斑。结论:弥散加权成像(DW)是早期诊断TOBS的最敏感影像检查技术,CTA可追溯TOBS的部分栓塞原因,两者结合可加强TOBS的病因诊断。
1461-1464

3D-TOF MRA及SWI对脑血管畸形的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脑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的3D-TOF MRA及SWI磁共振表现,探讨3D-TOF MRA及SWI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4例血管畸形进行高场磁共振成像,并加扫3D-TOF MRA及SWI序列,其中26例海绵状血管瘤、18例动静脉畸形。通过分析SW I和3D-TOF-MRA技术对脑血管畸形的显示情况,比较二者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以及细微特征的鉴别能力等。结果:3D-TOF MRA可以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输入动脉的来源、输出静脉的去向等;海绵状血管瘤MRA检查均未见异常供血动脉,病灶内无异常流空信号。SWI可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数目及范围较常规序列增大;SWI只能显示动静脉畸形迂曲的小静脉,但不能直观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全貌及输入动脉等粗大血管的情况。结论:3D-TOF MRA技术对于AVM之类高流速低阻力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价值,而SWI技术则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等小血管或低流速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
1465-1467

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超声诊断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脑室内出血(IVH)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床边头颅超声检查对IVH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床边颅脑超声诊断有脑室内出血的297例病例,把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胎龄、有无窒息史、有无上呼吸机史、有无呼衰史这6个可能对脑室内出血严重程度有影响的因素,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出生体重、出生胎龄、窒息史、上呼吸机史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出生体重越轻则出血程度越重,胎龄越小则出血程度越重,有窒息史且窒息程度越重则出血程度越重,有上机史的患儿明显较无上呼吸机史的患儿出血程度严重。结论:出生体重越轻、胎龄越小、有窒息史和上呼吸机史是发生重度IVH的影响因素,早期、常规进行床边颅脑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1468-1471

CTA对椎动脉汇合区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汇合区的解剖类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头颈部CT血管成像、无头颈部占位性病变190例受检者椎动脉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椎动脉汇合区的解剖形态,同时观察双侧直径的差异及其它重要异常。结果:190例患者中,显示椎动脉A型56例,B型70例,C型64例,B型略占优势;42例双侧直径差异较大,左侧明显大于右侧。结论:椎动脉汇合区解剖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了解其解剖类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1472-1473

MRI和PET-CT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摘要:目的:研究MRI和PET-CT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2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行MRI和PET-CT检查。依据随访结果对淋巴结进行定性评价。结果:112例患者中,37例MRI与PET-CT诊断不符。MRI评价为阳性而PET-CT阴性的39个淋巴结,经随访明确为26个阳性。PET-CT评价为阳性而MRI阳性的32个淋巴结,经随访22个为阴性。根据随访结果,82例患者(73.21%)有淋巴结转移。结论:PET-CT诊断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MRI高。
1474-1476

肺癌脊椎骨转移(18)F-FDG PET/CT与MRI的对比分析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18 F-FDG PET/CT与MRI在肺癌脊椎骨转移诊断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方法:28例肺癌PET/CT疑脊椎转移患者行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脊椎转移的显示征象。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2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经病理或随访确诊脊椎骨转移22例。以受累椎体病灶个数为统计单位,脊椎范围内共700个椎体,153个为真阳性,574个为真阴性。PET/CT诊断正确143个病灶,假阴性10个,假阳性24个,其敏感性93.4%,特异性95.6%。MRI诊断正确145个病灶,假阴性8个,无假阳性,其敏感性94.7%,特异性100%。结论:在显示脊椎骨转移方面,MRI较PET/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
1477-1480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摘要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摘要:子宫内膜病变是妇产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常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经期延长、下腹疼痛甚至不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功能,早期明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98例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经阴道和经腹部超声诊断与病检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经阴道超声诊
1480-1480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右肺支气管变异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右肺各段支气管,对其分支形式进行分类。方法:选取232例行胸部扫描的患者,通过MPR、支气管树、仿真支气管镜重建出右肺各段支气管,分析不同方法的显示效果,计算各种分支形式出现的几率。结果:MPR图像利于发现各段支气管,并和支气管树图像一样能直观、准确的显示各段分支情况,仿真支气管镜可以作为其补充,从内腔区分共干长度较短的类型,分析结果:右肺上叶,尖段与前段共干4.3%,尖段与后段共干23.7%,前段与后段共干12.1%;中叶三分支型2.76%;下叶外侧基底段与前基底段共干41.4%。结论:MPR利于发现段支气管,MPR、三维支气管树图像立体效果显著,有利于活体支气管分支类型的判断,仿真支气管镜图像对支气管树图像在短共干中的不足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综合应用,能够对右肺段支气管发育变异的分支形式准确分类。
1481-1484

MSCTA对肺动静脉畸形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断与治疗肺动静脉畸形9例,使用Sensation 40层螺旋CT机做增强扫描,并对其进行肺血管三维重建。结果:MSCTA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肺动静脉畸形的空间解剖细节,对其做出定性诊断,同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结论:MSCTA是一种无创性成像方法,在肺动静脉畸形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85-1486

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超声随诊

摘要: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后的并发症,对其重点分析,进一步提高封堵介入的安全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避免造成严重后果。方法:经胸超声对先心病封堵介入治疗后出现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术后24h,术后1月、3月、6月、12月的随诊,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随诊的结果进行回顾。结果:封堵介入术中检出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封堵器的脱落、残余分流、瓣膜的影响、假性动脉瘤形成等,经相应的对症治疗,均可治愈,无1例死亡。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测先心病封堵介入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他具有直观性,反复性。先心病封堵介入治疗术后应作严格的超声随访,及时发现封堵介入后的一切并发症的出现,为临床防治提供早期的诊断。
1487-1489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摘要

超声引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术的临床价值

摘要: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1]。高频超声能发现触诊及乳腺X线照像所检查不出的微小乳腺团块[2],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2007年6月~2010年5月间来我院诊治的98例
1489-1489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肝脏含脂质肿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含脂质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肝脏含脂质肿瘤的CT资料,总结其临床病理和CT表现特点。结果:23例中,良性肿瘤9例,包括5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肝右叶3例,累及全肝2例;4例肝细胞腺瘤,均位于肝右叶。恶性肿瘤14例,包括肝细胞肝癌9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肝转移4例和腹膜后高分化脂肪肉瘤肝转移1例。结论:肝脏含脂质肿瘤类型多样,CT表现虽复杂,但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病理特点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性。
1490-1493

双源64层CT诊断布加综合征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64层CT(dual source 64slices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布加综合征双源64层CT影像特点。血管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建(MPR)技术。结合多角度旋转及切割功能,下腔静脉应侧重于冠状及矢状位观察,肝静脉及肝内侧支血管侧重于轴位及冠状位的显示。结果:肝脏体积增大8例(72.7%),尾叶增大7例(63.6%)。平扫肝脏密度不均6例(54.56%),增强扫描7例肝脏密度不均,尾叶、肝门附近的肝实质呈现斑片状强化,延迟扫描肝脏呈等密度改变。肝静脉未显示者10例(90.9%),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以下下腔静脉扩张8例(72.7%)。明显的肝外侧支血管8例(72.7%),腹腔或腹膜后静脉明显曲张5例(45.5%),腹壁静脉曲张3例(27.3%),食管静脉曲张3例(27.3%)。其它脾肿大7例(63.6%),胆囊增大、壁增厚6例(54.5%),腹腔积液5例(45.5%),肝硬化2例(18.2%)。结论:DSCT具有扫描速度快,连续扫描能力强,大范围及薄层扫描的优势,能准确直观反映布加综合征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侧支血管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能从形态学及功能上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在诊断布加综合症上有较大的价值。
1494-1497

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的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方法,探讨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使用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AFP,AST,γ-GT及TBiL等指标的变化,统计其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等临床疗效。结果: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的AFP,AST,γ-GT及TBiL指标相比存在显著统计差异,P〈0.05。结论:使用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对原发性肝癌进行治疗,其近期疗效比较稳定,副作用小,患者生存率高,平均生存时间比较长,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治疗方法。
1498-1500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螺旋CT对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手术证实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的螺旋CT表现及重建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中,2例胆石位于十二指肠降段;2例位于空肠;1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另外3例位于回肠内。胆石短径为(4.70±1.20)cm,长径为(6.09±1.90)cm。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的CT直接征象主要有瘘口的显示以及胆石位于梗阻段肠腔内;间接征象主要有胆囊及胆道积气;胆囊塌陷及胆囊与十二指肠分界模糊、结构紊乱;肠梗阻。以上两种直接征象若同时存在即可作出诊断,如一种直接征象同时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间接征象亦可作出诊断。结论:胆囊-十二指肠内瘘伴胆石性肠梗阻具有典型的CT表现,螺旋CT能够对其作出明确诊断。
1501-1503

胆囊胆固醇结晶形成早期MRI与超声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早期的MRI和B超的表现。方法:我院经MRI诊断100例胆固醇结晶的患者,全部进行了超声的检查,其中选择20例患者进食后再次进行MRI扫描,观察胆囊排空情况;B超确诊的30例胆固醇结晶的患者,30例同时进行了MRI的检查。结果:100例患者胆囊内均可见短T1长T2信号,STIR序列可见胆囊内高信号被抑制变为低信号,有36例患者胆囊内的短T1高信号被完全抑制变为低信号,64例短T1信号被部分抑制,主要是胆囊底部被抑制,说明胆固醇沉积在底部。100例患者在B超检查中有8例示胆囊附壁强回声。20例患者进食后再次进行MRI扫描,胆囊形态、大小无明显变化;B超确诊的30例胆固醇结晶患者,MRI检查显示胆囊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结论:MRI对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早期是目前影像学唯一能够确诊的方法,B超只是对胆囊内胆固醇结晶晚期、形成息肉或结石后敏感性较高。MRI对胆囊结石形成早期的诊断明显优于超声诊断。
1504-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