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附11例报告)

摘要:目的:分析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经病理证实的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术前CT平扫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观察肿瘤的形状、密度、边界、MRI信号变化、增强表现及周围软组织情况,根据颅骨外板是否破坏,将肿瘤分两组,比较肿瘤最大径的组间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均表现为无痛性皮下肿物。7例(64%)位于额骨,顶骨和枕骨各2例。病变均表现为椭圆形,边界清晰,边缘无硬化。CT值自117-1048HU不等。7例(64%)外板破坏的肿瘤最大横径为(2.7±0.80)cm,与4例(37%)外板无破坏的肿瘤大小(2.33±0.88)cm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88)。MRI平扫均表现为高低信号混杂影,增强后强化不均匀,强化幅度不一。周围软组织和脑实质信号正常。结论:颅骨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一定的破坏颅骨外板向颅外生长倾向,综合CT和MRI检查有助于更好地显示该病的影像学特点。
149-151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消息

摘要:冯晓源教授当选"国际放射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adiology,ISR)2010年在上海举行第26届学术大会期间进行换届改选。我国著名影像学家、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院长冯晓源教授当选为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151-151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永存镰状窦的MR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永存镰状窦的MR表现,提高对永存镰状窦的认识和诊断率。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9例临床及影像学确诊为永存镰状窦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永存镰状窦的MR表现。结果:9例永存镰状窦患者,常规MRI均显示大脑镰后部条状流空血管影自大脑大静脉向上引流至上矢状窦中、后三分之一处,其中1例合并顶枕部脑膜膨出、直窦缺如及小脑幕发育异常,1例仅合并直窦发育不良,3例合并动静脉血管畸形,1例合并低颅压综合征,余3例表现为孤立永存镰状窦。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清晰显示大脑大静脉经开放的镰状窦向上引流入上矢状窦。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造影(3D-TOF MRA)、增强扫描T1WI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静脉重建图像也可清晰显示永存镰状窦的形态及走行。结论:永存镰状窦MR表现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MRV、MRA及SWI等多种扫描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反映病变血管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对永存镰状窦全面综合评价。
152-155

64层MSCTA对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临床拟诊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DSA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本组69例患者中CTA诊断动脉瘤53例59个,其中5例为多发,DSA发现53例动脉瘤共59个,CTA漏诊、误诊动脉瘤各1例;诊断动静脉畸形5例,DSA和手术均证实为5例,另外还有3例烟雾病得到DSA证实。其中8例为阴性。MSCTA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88.9%,98.6%,88.9%;MSCTA和DSA对动脉瘤长径、囊颈比(瘤体短轴/瘤颈)的评价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囊颈比整体存在评价过低情况,易把窄颈动脉瘤评价为宽颈动脉瘤。结论:64层CTA能准确、迅速地评价急性自发性SAH,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156-159

神经梅毒的MRI表现(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MRI表现。方法:1例血清和脑脊液密螺旋体抗体检测阳性,经青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消退。另1例血清密螺旋体抗体阳性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脊髓梅毒树胶样肿。2例均行MRI检查。结果:1例脑实质性梅毒表现为右侧颞叶内侧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DWI及FLAIR呈高信号。1例脊髓树胶样肿表现为T1WI为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灶,呈类圆形,T2WI为等高混杂信号灶;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T1WI示病灶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并与背侧脊膜以钝角相交。结论:神经梅毒的MRI表现多种多样,对其的认识很重要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160-163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中国介入治疗论坛(201ICIC)通知

摘要: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介入学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主办。《当代医学》杂志社承办的2011中国介入治疗论坛(201ICIC)将于2011年6月9~12日在大连举行。
163-163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DWI和ADC值测量在脑脓肿和囊变坏死性脑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DWI与ADC值对脑脓肿和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相关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脓肿25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55例,在术前均接受了常规MRI和DWI检查。结果:脑脓肿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ADC值为(0.67±0.178)×10^-3mm^2/s;脑肿瘤囊变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ADC值为(2.48±0.156)×10^-3mm^2/s,脑脓肿ADC值明显低于脑肿瘤囊变坏死灶ADC值(P〈0.001)。结论:DWI和ADC值测量可有效鉴别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
164-166

双能量CT头颈部血管减影成像的效果评价及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双能量CT在头颈部血管减影中自动去骨的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2例临床怀疑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进行双能量CT血管减影成像和常规CT血管减影成像,分别用双能量处理软件和Neuro-DSA软件自动完成去骨,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多种后处理方法,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评价两种减影方法的去骨效果,并进行比较;同时结合非减影数据,观察血管病变情况。结果:双能量CT血管减影成像和常规CT血管减影成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分别为(20.5635±0.00977)mGy和(25.5746±0.55827)mGy,两者有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对于颈动脉、椎动脉及整体头颈部血管的满意显示率分别为87.8%,68.0%,83.0%和93.5%,91.8%,92.6%,其中对于颈动脉的显示无明显差异,但双能量CT血管减影对部分椎动脉的减影效果较常规CT血管减影差,主要集中在椎动脉近颅底的部分。另外,双能量CT血管减影成像还发现了多处血管病变,临床符合率为100%。结论:相比头颈部常规CT血管减影,双能量CT血管减影辐射剂量更低,能够有效的去除绝大多数骨骼,为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167-170

3.0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磁敏感成像(SWI)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0例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MR序列和SWI扫描,对比分析常规序列和SWI对于出血的显示情况。结果:共检出出血性脑梗死32例,其中常规序列上清晰显示出血11例,显示率34.3%;SWI上清晰显示出血32例,显示率100%;所有病例中SWI均较常规序列显示出血的范围大。结论:SWI显示脑梗死中的出血更敏感、更清晰,明显优于常规序列。
171-174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肝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

摘要:患者女,49岁。因"上腹部饱胀逐渐加重半年,乏力一周"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左上腹可及15cm×15cm大的肿块,质中,活动度差。血生化检查无异常。腹部CT检查示:左上腹腔内见一巨大团块影,大小18.9cm×13.0cm×16.0cm.密度不均匀,CT值-21.2~62.7HU.边界清,周围器官受压移位,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图1.2)。CT诊断:左上腹团块状占位,考虑肝左叶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74-174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高分辨CE-MRV对颅内静脉系统的显示

摘要:目的:评价高分辨CE-MRV对正常颅内静脉不同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方法:对30例无颅脑疾病受检者进行高分辨CE-MRV检查,利用MIP和VR等图像后处理方法对颅内预设的15个解剖部位静脉血管进行分级评价。结果:30例高分辨率CE-MRV检查均获得成功,对预设的各解剖部位静脉血管均能良好且完整地显示。结论:高分辨CE-MRV能较好地显示颅内静脉系统的结构。
175-177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及MRI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活体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常规T1WI和T2WI检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12例)和脑膜刺激征(7例)。其出血主要位于脑叶的表面,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具有多发性和容易复发的特点。常规T1WI和T2WI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出血灶混合存在,SWI显示为多发性低信号灶。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脑室出血。结论: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在临床和MRI上具有一定的特征,SWI能够提供比常规MRI更加详细、准确的诊断信息,但确诊需要病理学诊断。
178-181

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CT和MRI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提高腮腺间隙原发病变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腮腺间隙原发病变的影像特征,包括25例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7例原发恶性肿瘤。结果:CT和MRI能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多形性腺瘤局部含有丰富的纤维粘液样基质,在T2WI上呈高信号以及增强后明显强化。腮腺腺淋巴瘤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双侧或单侧多发的囊实性肿瘤,增强扫描早期明显强化。基底细胞瘤呈T1WI、T2WI低信号,增强后呈早期及延迟强化。1例血管淋巴管瘤和1例淋巴管瘤表现边界较清的弥漫性软组织肿块,具有"钻缝生长"特征。神经鞘瘤在MRI上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T2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生长,T2WI呈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它病变缺乏影像学特征。结论:腮腺间隙原发病变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术前CT和/或MRI检查,有利于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182-185

多层螺旋CT口底癌灌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口底癌MSCT灌注成像的可行性,研究口底癌的MSCT灌注特征。方法:19例口底癌患者行MSCT灌注检查,全部为活检或病理证实;分别测量口底癌组织和自身残存正常口底组织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平均通过时间(MTT)作为灌注指标,比较灌注值差异,以评价口底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规律性。结果:19例中口底癌组织CT灌注值BF为(118.179±43.968)ml·min-1·100g^-1,BV为(5.283±1.519)ml·100g^-1,MTT为(3.623±1.159)S,PS为(20.981±6.874)ml·min^-1;自身正常口底组织BF为(19.626±7.041)ml·min^-1·100g^-1,BV为(1.960±0.616)ml·100g^-1,MTT为(12.326±5.276)S,PS为(9.026±3.2391)ml·min^-1,两组灌注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口底癌的MSCT灌注成像方法可行,灌注数据获得简单快捷,能够定量的反映出口底癌的血流灌注变化。
186-189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上海-迪庆远程影像会诊系统开通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原宝钢医院)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人民医院远程放射影像传输系统,于2010年12月1日正式开通。2010年3月上海市开展对口支援云南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与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人民医院结对。半年多来已派出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心内科和检验科等10多位专家前往支援。此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主动提出安装医疗放射影像远程传输系统,为改善迪庆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群众就医条件.
189-189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128例患者均行螺旋CT椎动脉造影,原始数据经CT工作站后处理,应用横断面、多平面及曲面重建方式观察图像,分析椎动脉狭窄的病因类型、节段分布、狭窄率及相关因素。结果:128例中,动脉硬化性狭窄23例,占18.0%,共有32处狭窄,V1段24处,其中18处位于椎动脉起始部;骨质增生性狭窄55例,占43.0%,共有狭窄95处,86.3%分布于C4-C6水平。中度以上狭窄,动脉硬化性占53.1%,骨质增生性占30.5%,动脉硬化性狭窄的中度以上狭窄率较高(P〈0.05)。结论:动脉硬化和骨质增生是老年人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主要病因,椎动脉起始部和C4-C6水平是狭窄的好发部位,狭窄程度与狭窄部位、病因类型及骨质增生类型相关。
190-193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2011第二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将在上海召开

摘要:第二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暨上海第三届肝癌综合介入诊疗国际会议(2011CCIO)将于2011年4月15~17日在上海召开。
193-193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速度向量成像估测房间隔缺损介入术前后心肌节段功能

摘要:目的:评价容量负荷变化对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各项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患儿16例为病例组,分别在介入术前、后24h内采集心尖四腔超声心动图像,并选取和病例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16例作为对照组。Syngo Workplace软件测定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左右心室长轴各节段速度、应变、应变率和位移,并随机挑选10例ASD患儿进行重复性分析。结果:①ASD患儿较正常儿童,右室游离壁各节段的速度,应变,应变率和位移均增加,左室基底段的收缩峰值速度和位移有明显增加(P〈0.05);②ASD介入术后,右室游离壁各节段的运动逐渐恢复正常,左室基底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和位移下降接近正常。③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速度和位移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应变和应变率指标会受到容量负荷变化的影响,在估测局部心肌节段功能时应考虑到该影响。
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