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社
分享到: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9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论著、论著摘要、综述、经验介绍、短篇幅报告、会讯、短篇报告、消息等。
  • 主管单位: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6-9011
  • 国内刊号:37-1426/R
  • 出版地方:山东
  • 邮发代号:24-134
  • 创刊时间:199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9
  • 综合影响因子:0.816
期刊级别: 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医学影像学 2010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3.0T磁共振高分辨磁敏感成像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磁敏感成像(HR-SWI)在脑部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脑血管畸形的患者行常规MR序列和HRSWI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MRA检查,31例行增强检查。结果:45例患者均在HR-SWI上清晰显示畸形血管,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6例,动静脉畸形5例,静脉瘤11例,Sturge-Weber综合征3例。结论:SWI显示血管畸形更清晰,明显优于常规序列,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并有助于脑血管畸形的确诊。
1577-1580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摘要

CT引导下椎间盘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体会

摘要: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1580-1580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急性期脑梗死引起的运动性失语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引起的运动性失语脑内代偿情况。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例,男女比例1.3:1,平均44.5岁;正常健康志愿者20人,男10例,女10例,平均38.5岁,均为右利手。检查者均完成图片命名任务。AFNI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分析软件。同一感兴奋区(ROI)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统计:Mann-Whitney test。结果:患者组因病灶位置不同分为两组:①病灶位于左侧岛叶及左侧脑室旁白质5例。激活脑区如下:右侧Broca区,右侧BA10区,左侧角回,左侧顶上小叶,辅助运动区等。其中右侧Broca区激活强度和体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灶位于左侧额下回(Broca区)3例。激活脑区如下:左侧BA46区,右侧顶上小叶,右侧额中回,左侧角回,辅助运动区等。正常对照组激活脑区:双侧岛叶,双侧额下回(Broca区,以左侧为著);双侧额中回,双侧额叶背外侧区,双侧顶上小叶,双侧颞上回,辅助运动区,双侧梭状回等激活。结论:急性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脑内代偿方式因位置不同而有差异。
1581-1585

颅内动脉瘤的MR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MR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提高颅内动脉瘤MR及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及临床表现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2.5~70岁,平均48.1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DSA证实。突发头痛、呕吐4例,双眼视力障碍2例,间歇性头痛、头晕2例。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8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8处,均为单发,位于鞍上池附近,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0.7cm×0.5cm×0.6cm~2.2cm×2.4cm×2.5cm不等;信号混杂,T1WI以等、高信号为主,T2WI为低、等或高信号,7例可见附壁血栓;增强扫描病灶信号从内到外表现一定层次感:内部血流强化呈明显高信号,新月形附壁血栓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最外层瘤壁成环形强化。结论:作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MR对颅内动脉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1586-1588

超声多种探头联合应用在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多种探头联合应用在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心脏探头及高频线阵探头对300例小儿进行颅脑超声检查,除外15例无合并症的未成熟脑患儿,其余阳性病例或虽超声未有阳性发现但临床表现可疑者均行头颅CT检查对比结果并随访观察。结果: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主要类型有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未成熟脑、脑积水、外部性脑积水、头皮血肿、脑膨出,均经CT或随访证实。结论:多种超声探头联合应用于新生儿颅脑疾病,能最大程度显示颅脑各层结构,利于动态随访观察颅脑疾病的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1589-1591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第20期全国胃肠道造影及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摘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卫生局将于2010年11月中旬在上海六院联合举办第20期胃肠道造影学习班。学习班属部级和上海继续教项目(代码:2010—09-01—022)。学习班重点介绍:胃肠道造影原理、应用、现状及进展;
1591-1591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额隐窝气房的多层螺旋CT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额气房在额隐窝的发生率及其与慢性额窦炎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两年间因慢性鼻窦炎住院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多层螺旋CT资料,利用SYNEO CT Workplace Valla图形工作站行多平面鼻窦CT重建,观察额气房发生率,测量额窦峡部的前后径和面积。结果:额隐窝额气房发生率为25.3%,其中无前期手术史组为28.7%,有前期手术史组为21.0%,34.6%的患者有单侧或者双侧的额气房,Ⅰ型额气房(16.0%)最常见。额窦炎的存在与额窦峡部的前后径和面积在有额气房和没有额气房的患者之间没有差异。结论:额气房是额隐窝比较常见的气房,额气房与高额窦炎发病率并不相关,额窦峡部的前后径和面积与额窦炎的发病率也不相关。尽管额隐窝的解剖变异在慢性额窦炎中起一定作用,但粘膜炎症进程是更重要的原因。
1592-1594

真菌性蝶窦炎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蝶窦真菌感染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蝶窦炎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CT与MRI表现为窦腔内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影8例(73%);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6(45%)例;累及后组筛窦5例(45%),伴窦腔扩大7例(64%);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4例(36%)。结论:真菌性蝶窦炎具有较特征性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要考虑一般性炎症、息肉、粘液囊肿和肿瘤。
1595-1597

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显示价值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与螺旋CT冠状位重组(MPR)、纤维内窥镜(fi-beroptic endoscopy,FE)的比较研究,以探讨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于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解剖结构显示能力。方法:比较40例患者的78侧鼻腔的CT仿真内窥镜与CT冠状位重组图像,以及15例患者的30侧鼻腔的CT仿真内窥镜与纤维内窥镜图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三种方法对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各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结果:VE在各部位的显示能力上与MPR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显示能力优于MPR;与FE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但是部分结构,如筛漏斗、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口,VE的显示能力优于FE。结论:VE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可重复操作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是一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1598-1601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喉癌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喉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的喉癌患者术前行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及CT检查。其中28例行手术治疗,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及CT检查在原发肿瘤、淋巴结及远处转移(TNM)中的价值。结果:18F-FDG与CT探测淋巴结病变的灵敏度为75.00%和62.50%,特异性78.26%和43.48%,准确性76.36%和54.55%,阴性预测值69.23%和45.45%,阳性预测值82.76%和60.61%,其中特异性、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发现2例有远处转移,改变了治疗方案。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喉癌术前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1602-160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异同点。方法:将205名受试者分为正常组(n=85)和冠心病组(n=120),进行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检查,并对年龄、体重指数、血压、吸烟史、血脂、血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股动脉IMT及冠心病家族史、男性性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分析。结果:①股动脉IMT及血管弹性指标较颈动脉呈增高趋势;②冠心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斑块发生率;③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血糖、家族史、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股动脉与颈动脉在血管IMT、血管僵硬度、动脉斑块发生率存在差异;颈动脉IMT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1605-1608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斑块分布的CT研究

摘要: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DCT)分析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方法:利用MDC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叉远端(分叉嵴平面)和分叉近端(分支入口平面)定性定量分析,比较不同位点的斑块分布厚度,研究MDCT下分叉病变的斑块分布特点,确定影响斑块分布位置的因素。结果:MDCT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对主支血管定量分析无明显区别,二者测量分支血管最小管腔面积(5.22±2.85mm2vs 3.65±2.94mm2,P=0.027)、外弹力膜面积(7.69±1.69mm2vs 6.61±2.58mm2,P=0.041)、血管直径(2.98±0.50mm vs 2.72±0.41mm,P=0.023)有明显区别,CAG测量分支血管面积狭窄率高于MDCT(0.44±0.31 vs 0.20±0.14,P=0.041)。分叉近端斑块厚度在PT0,°PT90°,PT180°,PT270°四个位点无明显差别(0.95±0.65mm vs 1.00±0.61mm vs 0.99±0.62mm vs 0.96±0.65mm,P〉0.05)。分叉远端斑块厚度PT180°(1.24±0.49mm)明显大于PT90°和PT270°,PT90°和PT270°斑块厚度明显大于PT0°(0.08±0.12mm)。分叉远端斑块最厚点与分支的角度和分叉角度正相关(r=0.93,r2=0.864)。结论:MDCT在大血管(〉3.0mm)的定量分析上与CAG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小血管(〈3.0mm)的定量分析结果与CAG有差别,且不能识别CAG显示的轻度病变;MDCT下分叉近端斑块呈360°向心性环周分布;分叉远端斑块呈偏心性分布,多占1/2~2/3管周,斑块主要分布在分叉嵴的对侧;MDCT下分叉远端斑块距离分支开口的位置与分叉角度相关,分叉角度接近直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对侧壁(180°±),分叉角度为锐角时,斑块分布在分支开口的旁侧壁(90°或270°±)。
1609-1613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A,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效果。同时对其中ll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AG),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631条冠脉)中483条(76.5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CTA检出中、重度狭窄血管42条,与CAG相符27条,CTA的敏感度为84.30%,特异度为92.04%,阳性预测值为79.17%,阴性预测值为91.6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1614-1616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先天性无手畸形并腕骨发育不良1例

摘要:患者男.8个月。出生后即发现右手缺如。患儿系单胎足月顺产.父母均系美发师,否认家族史.父母既往体健。X线平片示右手缺如,
1616-1616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64层MDCT评价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与IVUS对照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64层MDCT在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测量血管大小、斑块负担的应用价值。方法:14例患者经MDCT显示的位于冠脉近、中段的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研究对象,在斑块的最大层面测量斑块的CT值,根据CT值将斑块分类。并测量、计算最小管腔面积、血管外膜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以IVUS为金标准,分别计算MDCT判断斑块性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各类斑块的平均CT值,并对血管测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25个,软斑块11个,纤维斑块7个,钙化斑块7个,平均CT值分别为49±32HU,93±23HU,1138±350HU。MDCT对脂质、纤维和钙化斑块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9%和92.9%;85.7%和94.4%;100%和100%。MDCT测量的管腔面积、血管面积、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高于IVUS测量的结果,但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64层MD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诊断和测量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工具。
1617-1622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壁内血肿(IM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6层螺旋CT对11例AIH患者行平扫和CTA扫描。将采集的薄层数据在AW4.3工作站上行MPR和VR重建。结果:A型IMH 3例,B型IMH 8例。MSCT主要征象为:11例主动脉壁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大于5mm,呈等密度或高密度,无内膜片撕裂及真、假两腔形成;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内膜渗漏3例;穿透性溃疡3例。结论:MSCT结合MPR和VR重建技术能准确、直观地显示IMH的范围和其它并发征象,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623-1625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首届中美核医学大会延期通知

摘要:原定于2010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美核医学大会因美方时间安排原因推迟至2011年2月24至27日召开。原定大会内容安排不变,详见会议第二轮通知(www.chinanm.org.cn)。
1625-1625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单纯性主动脉壁内血肿的16层CT表现(附4例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性主动脉壁内血肿(intramural hematoma,IMH)的16层CT检查方法和影像表现。方法:4例单纯性IMH患者行16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使用心电门控,1例加扫静脉期。重组方法包括MPR、MIP和VR。结果:4例单纯性IMH均为B型。主要CT表现: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1例静脉期强化;内膜钙化内移位2例;2例内膜多处渗漏。MPR、薄层MIP清晰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2例单纯性IMH采用内科保守治疗。2例IMH腔内隔绝术。结论:单纯性IMH的16层CT检查应包括平扫与双期增强。CT检查有助于单纯性IMH分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626-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