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1357-1360

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超急性脑梗死、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颅脑MRI及DTI检查。测量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及对侧镜像区的FA、DCavg值,并得到DWI图、DCavg图、FA图、彩色编码FA图及皮质脊髓束图。结果:DWI图、DCavg图、FA图及彩色编码FA图可清楚显示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病灶。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FA值分别为(0.481,0.284)×10-4mm2/s,边缘区FA值分别为(0.473,0.306)×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FA值与超急性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DCavg值分别为(4.207,4.924)×10-4mm2/s,边缘区DCavg值分别为(5.805,5.420)×10-4mm2/s,急性脑梗死组梗死灶中心区、边缘区与超急性脑梗死组DCavg值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白质纤维束三维重建显示皮质脊髓束为无受累、部分受累、完全受累,其临床肌力分别表现为无减退、治疗后肌力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无恢复。结论:DTI技术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正常人工作记忆不同认知成分的fMRI研究1361-1365

摘要:目的:采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成像(ER-fMRI)探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WM)不同认知成分即编码、维持和提取的脑神经机制。方法:16名正常受试者接受了Sternberg项目认知任务(sternberg item recognition task,SIRT)的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低、高负荷任务。结果:编码期左侧PMA、左枕叶、左顶叶、双侧DLPFC及颞叶激活;维持期为双侧DLPFC、左侧VLPFC、双侧PMA、左顶叶、左枕叶及颞叶后部、左颞叶;提取期为辅助运动区/扣带、双PMA、左DLPFC、左VLPFC、左IPL及左颞叶。随负载增加编码期激活增加脑区为左侧PMA、枕叶及DLPFC;维持期为双侧PMA、左侧VLPFC、左IPL及左枕叶;提取期为SMA/CMA、左PMA及DLPFC。结论:不同的WM认知成分具有不同的功能脑区,同一脑区可具有不同认知功能。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特殊肺动静脉畸形1例1365-1365

摘要:患者女,6岁。因反复咳嗽、活动后气促、紫绀5年入院,入院前5年反复咳嗽,呈阵发性干咳,活动后气促,口唇、四肢稍紫绀。影像学表现:X线全胸片示右上肺内带近纵隔旁可见斑片状、条索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模糊(图1),X线诊断:①右上肺结核;②肺内或纵隔占位性病变待排,建议CT进一步检查。CT表现:右肺上叶尖段、前段见条状、多发结节状、团块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CT值约54~65HU,与纵隔血管密度相当,未见钙化(图2,3),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前视觉通路病变患者双侧视放射的DTI研究1366-1368

摘要:目的:应用DTI研究双侧视放射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探讨前视路病变对双侧视放射结构的影响。方法:青光眼、垂体瘤及正常对照组各16例行DTI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的FA均值。对测量结果,应用SPSS13.0两样本-t检验统计分别分析患者组双侧视放射FA值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青光眼组及垂体瘤组左、右侧视放射FA值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结论:前视路受损患者双侧视放射的白质纤维束受到损害,为进一步了解其神经病理学机制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1369-1372

摘要: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肿瘤1H-MRS代谢物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iemens Sonata 1.5T超导型MR成像系统对41例脑星形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常规MR扫描及MRS检查,低级别组18例,高级别组23例。对其中28例进行了MVD的免疫组化染色。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磁共振波谱学检查采用4通道正交头部专用线圈3D-CSI序列扫描,比较分析不同级别间Cho/Cr、Cho/NAA和Lac/Cr等代谢物含量情况。结果:星形细胞瘤高低级别组间Cho/Cr,Cho/NAA和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级别组脑星形细胞肿瘤5例出现Lac峰,无Lip峰。高级别组21例出现Lac峰,11例出现Lip峰。Lac/Cr比值与MVD计数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结论:1H-MRS代谢物含量与MVD间有良好的相关性,磁共振波谱学检查能够为星形细胞肿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信息。

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MRI诊断价值1373-1375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结核性脊髓脊膜炎增强前后的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21例MRI平扫均可见脊膜受累,主要表现为脊膜不规则增厚,蛛网膜下腔狭窄或闭塞、分隔样改变、囊肿形成,神经根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脊膜呈线状、斑块状、结节状和环状强化。本组21例中脊髓肿胀17例,脊髓空洞6例,髓内结核瘤5例。结论: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结核性脊髓脊膜炎的病变部位和累及范围,可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影像学参考。

小脑上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1376-1378

摘要: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苍白球铁沉积的危险因素MR诊断价值1379-1382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苍白球铁沉积的MR征象。方法:对9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MRI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苍白球铁沉积信号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其患病的相关因素。结果:MRI梯度回波序列有助于早期、方便无创地观测到脑组织内铁沉积现象,苍白球铁沉积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血胆固醇浓度、椎动脉狭窄程度。结论:金属铁在脑组织内可能存在"小脑-脑干-基底节(苍白球)"这一代谢通路,年龄的增长,血胆固醇代谢障碍及椎动脉逐渐狭窄引起脑干小脑等部位供血不足,使该铁质转运通路受损,铁无法正常排泄,沉积于内侧苍白球区域。

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与临床表现不符的原因分析1383-1385

摘要:目的:分析颅脑损伤首次CT检查与临床不符的表现和原因,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及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的37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37例复查CT出现阳性表现有迟发性血肿15例、脑挫裂伤9例、弥漫性脑肿胀8例、外伤性脑梗死3例、脑干损伤2例,可由不同原因引起。结论:首次CT检查与临床不符因素包括扫描时机、机器原因、医师诊断水平、病灶不典型等;对首次CT检查阴性而临床症状较重患者,伤后3天内是病情最易发生变化时期,应及时复查C T;对首次CT检查后又出现新的临床症状,应立即复查CT了解病情。

DWI及ADC图在脑梗死不同期相中的诊断价值1386-1390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对不同期相脑梗死的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脑梗死患者按发病就诊时间分为超急性期(8例)、急性期(10例)、亚急性期(22例)和慢性期(14例)4组,对每例进行MRI的T1-FLAIR、FSE-T2WI、T2-FLAIR、DWI序列扫描检查及ADC图像重建,分别测量病灶中心和病灶对称点正常脑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出两者的信号差作为本序列对病灶显示的对比度,并对在各序列图像上的信号差进行对比,对急性期患者在各序列图像上同一层面所显示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DWI序列的信号差(对比度)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亚急性期的病灶,T2-FLAIR的信号差低于DWI的病灶(P<0.05),T2WI、DWI中病灶信号差类同(P>0.05),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对于慢性期的病灶,T2WI序列的病灶信号差明显高于其它序列(P<0.05);对于急性期的相同层面,T2WI、T2-FLAIR、DWI显示的病灶面积类同,不存在序列间的相互差别(P〉O.05)。结论:DWI能对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的脑梗死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对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序列。

第一届全国心脑血管疾病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暨学习班征文通知1390-1390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最常见、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并且发病率正在急剧上升;更重要的是发病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后果严重,给国家、社会、家庭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影像诊断。特别是近年来影像设备的高速发展、高端设备不断推出,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诊断1391-1393

摘要: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影像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资料,经CT检查18例,6例增强扫描,MR检查28例,10例增强扫描,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做伽马刀治疗,14例随诊证实。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稍高或混杂密度影,边界清晰,病灶内可见单发或多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少数可表现为血肿密度,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或无强化。MR典型表现为T2WI及T1WI高低不均匀信号,呈"爆米花"样,周边可见低信号环,部分病灶为T2WI中央高、周边低信号,T1WI略低信号,边界模糊;T2WI为高信号,T1WI中央高、周边低信号;少数病灶表现为T2WI、T1WI均为高信号且信号均匀。DWI呈中间混有高信号的不均匀黑色低信号或均匀黑色低信号且较T1WI及T2WI范围加大,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以MRI表现更典型,MRI检查T2WI及DWI序列是诊断及随访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法。

曲面体层摄影受检者的X线辐射剂量研究1394-1397

摘要:目的: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的X线吸收剂量,并计算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方法:使用仿真成年人体模测量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时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下颌骨表面、眼晶体、垂体、受照区皮肤、颈椎红骨髓、甲状腺、乳腺、卵巢以及睾丸等器官组织的X线吸收剂量,计算各器官组织的X线当量剂量、有效剂量以及涎腺有效剂量。结果:X线吸收剂量0μGy~730.50μGy,当量剂量0μSv~730.50μSv,有效剂量36.28μSv,涎腺有效剂量47.78μSv。结论:颌骨牙列曲面体层摄影受检者X线吸收剂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均较小,对眼晶体、甲状腺、性腺等敏感器官组织有较高安全性,从放射防护角度,使用曲面体层摄影观察上下颌牙列、牙槽骨的形态是合理的。

手足口病肺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1398-1401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肺部并发症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对HFMD的认识。方法:搜集我院2008年5月~2009年3月住院确诊为HFMD的患儿46例,对其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HFMD临床主要特征是持续发热,口腔、手足掌面及肛周多发性疱疹。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强7例(15.2%),支气管肺炎或肺炎30例(65.2%),肺水肿4例(8.7%),正常5例(10.9%)。肺部病变的特点是出现早,变化迅速,发病后2~4天达到高峰,绝大多数患儿肺部病变在1周左右吸收消散,肺部改变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HFMD的胸部X线表现可以反映病情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效果研究1402-1404

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造影的效果研究。方法:同时期216例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瞻性对照,经桡动脉组106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组)110例,对比观察其成功率、并发症、X线曝光时间及对比剂用量等。结果:两组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经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稍低于经股动脉组(95.4%vs100%,P<0.05),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经股动脉组(3.0%vs 8.2%,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64MDCT冠状动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1405-1408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64MDCT对61例LCHD行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T血管造影成像,其中21例患者于两周内行冠脉造影(SCA)检查,对其MDCT表现与常规、动态心电图和SC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64MDCT冠脉成像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其特异性为81.82%,阳性预测值为89.09%,阴性预测值为93.10%,敏感性为96.08%,P<0.01,Kappa检验分析MDCT冠脉成像与SCA符合率较高。结论:64MDCT是无创性、早期诊断隐匿性冠心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可靠、翔实的冠脉病变诊断信息。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1409-1411

摘要:目的:研究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的表现,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对68例经病理确诊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合病理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在测量值的纵横比、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衰减、回声的类型、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的分级、血流形态等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根据乳腺良恶性肿瘤的彩超特点及病理进行综合分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乳腺X线补充摄影临床应用价值的初步探讨1412-1414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补充摄影对乳腺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18例行常规乳腺摄影显示欠佳者根据成像需要进行补充摄影,对照补充摄影与常规体位摄影对病灶的显示。结果:118例中13例行夸大位摄影,外侧病灶显示完全;9例行尾头位摄影,乳腺显示充分,其中3例显示范围扩大到胸大肌;8例行侧位摄影,病灶显示完全;25例行双倾位摄影,其中24例乳房显示充分;63例行点压位摄影,微钙化灶点压放大23例,致密型乳房内疑似病灶点压28例,腋窝点压12例,点压局部显示充分。平均经济成本增加1/10,平均受检剂量增加13%。结论:合理应用乳腺X线补充摄影可减少显示盲区,提高病灶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