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249-252

摘要:目的:分析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I特点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对此瘤的认识。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0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有如下特点:①肿瘤在T1WI上表现为稍长T1、等T1、长T1与等T1混杂信号或是长T1与短T1混杂信号,在W2Wi上大多表现为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注射对比剂后肿瘤的强化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五种:非强化性的囊壁及显著强化的壁结节、强化的囊壁及显著强化的壁结节、环形强化的囊壁、实性肿瘤的均匀强化、肿瘤大部分为实性成分的不均匀强化;②肿瘤形态为:不规则分叶状,不伴出血时,瘤周水肿少见或是轻微可见;伴出血时,可见明显水肿;③肿瘤多为囊性、囊实性或是呈大囊小结节型,可伴出血。结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有比较典型的MR/特点,结合患者的年龄及临床发病特点,有助于其术前诊断。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畸胎瘤样肾母细胞瘤1例252-252

摘要:患儿男,23个月。因腹部膨隆、较硬,来院检查。B超发现右侧后腹膜肿瘤。查体:腹部可扪及巨大肿块,约15cm×12cm×13cm大小,质较硬。其他一般指标基本正常。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3.0T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在颅脑恶性星形细胞瘤中的运用253-256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FA值和ADC值在颅脑恶性星形细胞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恶性星形细胞瘤患者14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DTI检查、增强扫描及1H-MRS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定义肿瘤实质区为最高Cho/Cr和Cho/NAA比值、异常强化、T2WI信号异常区;定义瘤体边缘为Cho/Cr和Cho/NAA比值异常、无强化、T2WI信号异常区;定义瘤周水肿区为正常MRS表现、无强化、T2WI信号异常区;定义正常白质区为正常MRS表现、无强化、T2WI信号正常区(肿瘤同侧或对侧);分别测量上述区域的FA1—4值、ADC1—4值,分析比较上述4个区FA值、ADC值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肿瘤实质区、瘤体边缘、瘤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平均FA值为FA1:0.1822±0.0583,FA2:0.2947±0.0786,FA3:0.1769±0.0942,FA4:0.6668±0.0817。肿瘤实质区、瘤体边缘、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自质区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0),瘤体边缘与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肿瘤实质区与瘤周水肿区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ADC值为ADC1:11.132±4.101,ADC2:11.175±2.983,ADCB:14.939±2.857,ADCA:7.265±0.914(单位10^-3mm^2/s)。瘤体实质部、肿瘤边缘及瘤周水肿区与正常脑白质区ADC值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瘤体实质部、肿瘤边缘与瘤周水肿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5);而瘤体实质部与肿瘤边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FA值和ADC值对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浸润范围的划定有重要价值。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MRI表现257-260

摘要:目的:探讨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NT)的临床及MRI表现并和病理对照,提高对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患者16例,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其MRI表现。结果:16例患者均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平均病程10年。影像学上,病变主要累及幕上大脑半球脑灰质区,位于额叶5例,颞叶8例,顶叶3例;病变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1WI10例为低信号,6例为等信号,T2WI及FLAIR16例病变均为高信号;8例病变边界较清楚,灶周无明显水肿,8例病变边界欠清,灶周水肿较明显,病灶内见多发囊变区,增强扫描10例病变强化不明显,3例病变内部见结节样强化,3例病变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DNT在MRI具有一定特征,但确诊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261-264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和临床资料,其中星形细胞瘤13例、髓母细胞瘤11例、室管膜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结果:肿瘤位于小脑半球7例,小脑蚓部16例,第四脑室4例,脑干6例。所有病灶均引起梗阻性脑积水。MRI能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信号特点,增强扫描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有帮助。结论:儿童后颅窝肿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多参数、多平面成像,对儿童后颅窝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消息
全国CT、MRI诊断技术新进展学习班通知264-264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265-268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用于颅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操作要点,分析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评价64层螺旋CT无创性颅颈部血管造影在诊断颅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进行了CTA检查的50例怀疑颅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与准确性。结果:64层螺旋CT利用CTA显示动脉280节段,其中动脉狭窄235节段。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符合的有260节段,不符合有20节段,不相符处主要表现在动脉狭窄的评估方面。CTA显示正常37节段,与DSA比较,符合31节段,不符合6节段。在所有检查结果中,以DSA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其敏感性为97.4%。采用X^2检验统计学分析,CTA检查结果与DSA或手术结果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颅颈部CTA成像无创、经济,简单易行,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显示管壁情况,弥补了DSA的不足。在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手段广泛用于颅颈部血管疾病的筛查、诊断和随访中。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干预治疗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的动态检测269-272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测颈动脉内中膜(intima-mediathictmess,IMT)及斑块变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9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干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年龄增长,IMT有增厚趋势;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叉处(bifurcation,BIF)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IMT〉1.0mm合并低密度脂蛋白(the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增高者经临床干预治疗后IMT明显降低,部分斑块消退。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可早期发现并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msclemsis,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影响的研究273-277

摘要:目的: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的影响,对有相关性者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299支,296支血管可满足影像评价(99%)。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仅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有负影响(P〉0.05),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明显,7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即下降,80bpm以上时影像质量甚至难以满足评价。结论: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双源cr冠状动脉总的影像质量没有影响,但平均心率对舒张期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有负影响,对右冠状动脉的影响更大,当心率大于80bpm时,利用舒张期的数据难以获得RCA满意的影像质量,应该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278-281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胸部外伤骨折的病例,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与三维重建容积再现法(VR)、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和分析骨折的位置、数量及邻近组织、脏器的情况。结果:30例胸部外伤病例,MSCT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19例(50处),肋软骨骨折3例(7处),胸骨骨折12例(14处),肩胛骨骨折7例(10处)。轴位图像、MPR重建能清晰地显示出骨折及断端移位情况,结合VR重建,肋骨骨折的位置、数目的显示均较确切;另外还发现肺挫伤13例,血胸20例,气胸7例;肝脏、脾脏挫裂伤各1例;胸骨骨折合并胸骨旁、前纵隔血肿8例。X线平片共发现肋骨骨折35处、肋软骨骨折0处、胸骨骨折1处、肩胛骨骨折6处;x线平片仅发现肺挫伤5例,血气胸10例;X线平片和MSCT同时发现锁骨骨折2处、胸椎骨折2处。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MPR及VR三维重建的联合应用,对判断胸部外伤骨折及邻近组织、脏器损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常规X线检查,尤其对临床可疑肋骨骨折及肋软骨、胸骨骨折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巨大蔓状血管瘤1例281-281

摘要:患者,男性,24岁,左下肢肿痛近20年,近加重不能行走入院。查体:心肺腹未见异常,左小腿明显肿胀(下至踝关节,上累及胭窝及股骨下段),中下段后侧见一约37cm×26cm×20cm大小肿物,质软,有波动感,无压痛。左小腿最大径线约29cm(右小腿18cm)。皮肤呈青紫色,表面粗糙,可见大量浅表静脉。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免疫低下和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病的CT表现282-285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低下及糖尿病患者肺结核的CT表现特点。方法:分析2001年-2007年间住院诊断肺结核202例,从中筛选出免疫抑制剂使用者22例,糖尿病伴发肺结核24例,将其CT表现与同期住院普通肺结核患者156例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免疫抑制剂应用及糖尿病患者并发肺结核共46例,CT表现以中重度浸润性实变灶为主,分布于多个叶段,可以发生在非肺结核好发部位,与非免疫低下发生肺结核组对比,空洞征和支气管播散征更为多见,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免疫低下患者结核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更多见的空洞和支气管播散征是免疫低下宿主肺结核的特征性的CT表现。

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286-288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6层螺旋CT对39位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准直1.0mm,螺距1.25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行层厚1.25mm、3.0mm轴面重建,MIP2mm、5mm多视角多平面重组及MRP重组。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的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比较。结果:3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共累及肺动脉血管326支,以上5种重建方法对肺动脉主干及叶动脉的栓塞,显示检出结果一致。对段及亚段动脉的栓塞MPR优于其它后处理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肺栓塞安全、敏感性且特异性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为直观、全面的显示栓子的形态、部位、范围。

MSCT对孤立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的鉴别诊断价值289-291

摘要:目的:探讨MSCT在孤立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2例肺炎型肺癌和26例局灶性肺炎患者均行MSCT全肺容积扫描,再经HRCT、MPR重建及LungCare软件结节分析。结果:孤立肺炎型肺癌在短细毛刺、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以及LungCare软件结节分析瘤体显示方面明显高于局灶性肺炎。结论:孤立肺炎型肺癌与局灶性肺炎因为病理基础不同,在MSCT各种成像技术的不同重点显示下表现亦不同,可以提供较明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疗效探讨292-293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溶栓球囊扩张术对肺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经股静脉穿刺插管。导管导丝置于肺动脉内进行碎栓,采用尿激酶冲击溶栓、球囊扩张术和24h持续灌注溶栓,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完全开通3例,部分开通5例;3例氧分压均达到100%,5例氧分压在93%以上。结论: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供,纠正低氧血症,是治疗肺动脉栓塞一种有效的方法。

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扫描方案的选择及对胰周血管的评价294-297

摘要:目的:通过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确定胰腺增强扫描的最佳延迟时间,并应用此扫描方案分析胰周血管的显示率。方法:①随机选择2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进行胰腺同层动态增强扫描,获得感兴趣区的强化峰值及到达峰值时间;②随机选择40例无胰腺疾病的患者进行胰腺三期增强扫描,分析胰周血管的显示率。结果:①腹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约为30s,平均强化峰值为350.3HU,20s时平均CT值为316.7HU;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约为45s,胰腺实质强化峰值时间约为40s,肝脏实质强化峰值时间约为55s,曲线到达峰值后75s内处于平台期;②胰周主要动脉(CA、HA、SA、sMA)的显示率为100%(40/40),除AIPDA以外的其它胰周小动脉显示率为75%~100%。胰周主要静脉(PV、SV、SMV)的显示率为100%(40/40),除AIPDV以外的其它胰周小静脉显示率为75%-100%。结论:在注射剂量100ml,注射流率4ml/S时,建议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s,胰腺实质期45s,门静脉期或肝脏期70s。

门静脉支架结合经动脉化疗栓塞在肝癌伴门静脉癌栓中的应用价值298-300

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支架结合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临床效果。方法.27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均采用经皮肝穿门静脉途径植入门静脉支架,1周后行TACE。记录手术成功、狭窄开通、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发生情况,随访支架通畅期和患者生存期。结果:门静脉通路穿刺成功率100%(27/27);门静脉支架置入成功率96.3%(26/27);发生肝性脑病3例及肝衰竭4例。支架中位通畅期6个月(1。18个月),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以上患者生存率分别为51.85%(14/27)、29.63%(8/27)、18.52%(5/27)。结论:对肝癌伴门静脉癌栓,采用支架开通门静脉主干及分支为非肿瘤所在肝叶的门静脉,结合TACE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应用新三明治栓塞法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观察301-303

摘要:目的:探讨新三明治栓塞法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常规使用Seldinger技术送入导管,先行血管造影,后选择性送入供血动脉内,注入栓塞剂。A组90例,采用先注入碘化油乳剂至病灶基本栓塞,再注入颗粒栓塞剂栓塞供血动脉;B组90例采用先注入碘化油乳剂总量1/2—2/3,再注入颗粒栓塞剂,使血流变缓,再注入剩余碘化油乳剂。结果:TACE术后,A组完全栓塞者85例,再次行TACE时则显示肿瘤“残留现象”76.7%,B组全部栓塞完全,再次行TACE时显示肿瘤“残留现象”者为35.6%。随访1年A组共有53例,B组共有18例出现肝内或远处转移。1年生存率A组为77.8%,B组为87%。结论:应用“新三明治”栓塞法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