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7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891-894

摘要:目的:通过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对Ⅶ-Ⅸ对颅神经成像质量的比较,确定3D-CISS序列对脑脊液包绕的Ⅶ-Ⅸ对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成像显示的优势。方法:应用3D-CISS序列与3D-TSE序列分别对第Ⅶ-Ⅸ对颅神经及内耳迷路进行MR成像,在MPR图像及MIP重建图像上最大程度的显示颅神经及内耳迷路,并对两种序列的成像质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面神经的脑池段、内听道近段及远段、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及内听道近段、耳蜗、前庭及半规管在两个序列中全部以100%的几率显示;蜗神经、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及舌咽神经在3D-CISS序列、3D-TSE序列的显示几率依次分别为:100%、81.2%;100%、51.4%;100%、42.0%;100%、57.1%;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内听道段、内耳迷路、舌咽神经的3D-CISS序列成像质量明显优于3D-TSE序列成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的脑池段3D-CISS序列成像质量略优于3D-TSE序列。结论:对于被脑脊液包绕的颅神经和淋巴液充盈的内耳迷路的成像,3D-CISS序列是最佳的选择。

第十四届全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术会议暨医学影像学及介入放射学新进展继续教育学习班征文通知894-89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显像的影像分析895-898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单侧或以单侧血管受累为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的变化,了解不同发病时期脑血流灌注及葡萄糖代谢的特点。方法:将27例患者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组,比较三组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脑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结果。将27例患者按照有无侧枝代偿分为两组,比较侧枝代偿与脑损伤的关系。结果:三组中脑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均减低的患者占51.85%,除此之外,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谢还可表现为增高、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无侧枝代偿两组患者间脑受累程度分布无显著差异(Х^2=6.750,P=0.009)。结论:低灌注、低代谢是脑缺血患者的主要表现,检查距发病时间长短及是否有侧枝循环建立与灌注及代谢变化有关。

欢迎订阅2008年《微循环学杂志》898-898

含钆对比剂在脑血管DSA介入检查或治疗中的应用899-901

摘要:目的:探讨Gd-DTPA作为对比剂在脑血管DSA介入检查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碘剂禁用者应用钆喷酸葡胺作为对比剂进行脑血管DSA介入检查或治疗。另外随机抽取28例应用非离子型碘水对比剂作为对照组进行脑血管DSA介入检查或治疗。两组病例对比剂的注射量、注射流率及压力限制保护均相同。通过对相关血管DSA图像显示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揭示含钆对比剂在脑血管DSA介入检查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寻求改善钆对比剂脑血管DSA图像质量的途径。结果:应用Gd-DTPA作为对比剂进行脑血管DSA介入检查或治疗。与应用非离子型碘水对比剂相比较,由于含钆对比剂的钆离子浓度低。其图像质量略差于使用非离子碘水对比剂图像。脑部相关血管主干显示无明显差异。对于终末细小分枝的显示。碘水对比剂影像质量优于含钆对比剂。通过以下措施来改善影像质量。从而获得满意图像:①改变图像采集时DSA设备的管电压值:将应用碘水对比剂时的66—70kV提高到75—80kV;②调整窗宽、窗位数值:将窗宽值由930降至900。将窗位值由50升至75。提高图像的对比度和降低图像亮度;③调整图像滤过参数、边缘增强指数:提高滤过参数至100%;边缘增强指数由4升至5。结论:在对碘剂禁用者中使用Gd-DTPA进行脑血管DSA介入检查或治疗。能够显示脑部相关血管影像。可以满足脑血管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需要。

MSCTA诊断脑动脉瘤多种重建方法的对照研究902-905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不同重建方法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脑部MSCTA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脑MSCTA检查的脑动脉瘤患者31例。采用GE Light-speed及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r机进行扫描,螺距:0.5.1.3,层厚:0.625.1.25mm。在GE adw 4.2工作站上进行脑血管后处理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曲面重建(CPR)。并对四种图像重建方法进行比较。结果:31例阳性病例中共有33个动脉瘤,VR与MIP显示32个,SSD显示30个,CPR显示29个。未显示动脉瘤直径均小于3mm。结论:VR与MIP显示脑动脉瘤最佳,是较常用的显示方法,而CPR与SSD存在一定的漏诊因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7中法放射学大会通知905-905

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附30例报告)906-908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近两年经本院确诊的30例神经元移行异常病例的临床和CT资料,总结各类病变的CT表现特征。结果:30例中,灰质异位8例,脑裂畸形6例(其中5例伴多小脑回或巨脑回畸形,所有病例均伴透明隔缺如),多小脑回畸形或巨脑回20例(其中5例伴脑裂畸形),单侧巨脑畸形1例。灰质异位表现为白质内团块状、室管膜下结节状或条带状灰质密度灶;脑裂畸形表现为从侧脑室壁到脑表面贯穿大脑半球的裂隙,表面覆盖灰质,可分为开唇型和闭唇型;多小脑回或巨脑回表现为广泛或局限性的皮质增厚,边缘呈波浪状,灰白质交界光滑,脑沟浅,白质减少;单侧巨脑畸形表现为一侧大脑半球及颅腔增大。结论:CT能够良好显示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准确诊断。

颈髓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909-912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颈髓的各向异性程度。探讨颈髓白质纤维束成像的可能性和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14例MR检查正常的健康志愿者行颈髓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FA图。在颈髓各节段分别测量FA值。利用日本东京大学Masutani开发的DTVⅡ和Volume One纤维束示踪成像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颈髓平均FA值0.6583±0.0737。所有FA图上颈髓显示清晰。没有明显图像失真。白质纤维束成像三维显示颈髓大部分主要的纤维束。结论:DTI有效地显示颈髓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特征及白质纤维束的分布和走向。对颈髓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巨大肺大泡误诊为局限性气胸1例912-912

摘要:巨大肺大泡和局限性气胸在X线上有时难以鉴别,巨大肺大泡误诊为局限性气胸,可造成误诊误治,因此二者鉴别非常重要。本文报告如下。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913-915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面神经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评价916-918

摘要:目的:分析面神经管病变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面神经管病变患者35例CT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4—51岁,平均27岁,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常规行多平面重建和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结果:面神经管骨折15例,其中鼓室段骨折8例,乳突段骨折5例,迷路段骨折2例;胆脂瘤型中耳炎侵犯面神经管15例;面神经瘤1例,乳突段面神经管前移2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累及面神经管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919-921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球囊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17例患者术前3天给予阿司匹林300mg/天和噻氯吡啶250mg/天,6F(Envoy)导引导管放置到颈内动脉远段或椎动脉近颅底段,造影获得工作位,评价血管狭窄程度:狭窄率=(1-狭窄处管径/狭窄远端管径)×100%,微导丝在路途导引下通过颅内动脉狭窄段,向远端直至P2或M2段,确保足够的支撑力。选择支架大小的依据为狭窄远端正常血管的直径,导丝引导下支架通过狭窄部位,造影确定支架位置正确,充盈球囊至5—6大气压,支架释放后造影确认展开良好,回撤球囊,无并发症,操作完毕。随访3—10月。结果:17例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处植入支架,技术成功100%,造影显示狭窄由术前(78.3±12.9)%降至术后(6.8±7.3)%,狭窄的动脉管径恢复,短期随访(3—10个月)显示很好临床效果。术中出现一例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SAH),对症治疗痊愈。6例随访造影未见血管再狭窄。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增加血管内径,改善血流量。减轻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结果对照研究(附315例报告)922-924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影像学表现,经与手术结果对照,探讨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主要致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315例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术前CT平扫67例,15例显示椎基底动脉迂曲、增粗、偏移,占22.4%。248例均做桥小脑角区MRI,显示血管神经接触或可疑接触者188例,占75.8%。手术病例296例。术中证实有血管压迫或接触的271例,占91.6%;肿瘤压迫所致20例,占6.8%;有蛛网膜粘连和其它原因不明者5例,占1.7%,19例为保守治疗。结论:MRI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病因与手术结果对照最接近,则主要为周围血管压迫神经所致。

声门上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CT分区探讨925-927

摘要: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结合CT分区回顾性分析64例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其特点。结果:64伢声门上型喉癌并颈部淋巴转移。CT平扫颈淋巴结密度均匀或不均,增强淋巴结强化明显,呈环状强化及不均匀强化。Ⅰ区2例,Ⅱ区21例,Ⅲ区12例,Ⅳ区5例,无Ⅴ区、Ⅵ区、Ⅶ区淋巴结转移,其中Ⅱ区、Ⅲ区同时淋巴结转移14例,Ⅰ区、Ⅱ区同时淋巴结转移7例,Ⅰ区、Ⅲ区同时淋巴结转移3例。结论:声门上型喉癌易发生Ⅱ区、Ⅲ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特别是Ⅱ区单发淋巴结转移最多见于声门上型喉癌,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对分区淋巴结清扫及调强放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颈部淋巴结结核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928-931

摘要: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2例颈部肿块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15例为颈部淋巴结结核,女9例,男6例,年龄20-38岁。4例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3例为颈部淋巴瘤。结果:颈部淋巴结结核病变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下、中组及颈后三角淋巴结与淋巴性肿瘤有区别。根据颈部淋巴结核CT扫描的形态,密度及周围脂肪间隙的情况,可反映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病理改变。结论:CT在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特征及周围情况,尚可以反映其病理改变。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摘要
超声心动图在诊断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中的应用价值931-931

摘要: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是一种随年龄的增加大量钙质、脂质沉积于瓣膜为特征的老年常见心脏瓣膜病。它可以与其它心脏疾病并存,也可以单独存在。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回顾分析了145例经过超声诊断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超声特点并加以总结。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复杂型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的e-Speed电子束CT诊断932-935

摘要:目的:探讨电子束CT在复杂型主动脉缩窄(COA)和主动脉离断(IA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影像学表现。方法:9例COA和6例IAA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对比剂容积扫描,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VR重组和电影模式。并经DSA造影和手术证实。结果:EBCTA清晰显示COA和IAA的解剖细节,可对此二种疾病进行分型及诊断,正确诊断率为96.1%。结论:EBCTA作为一种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对COA和IAA有重要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