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6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Cobb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比较影像学分析(附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895-898

摘要:目的:分析Cobb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影像学方法比较。方法: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无力或瘫痪,查体主要见下肢肌力减退和皮肤血管瘤。4例均行64排螺旋CT和DSA检查,其中3例行MRI检查。结果:CT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相应节段的髓内、髓外椎管内、椎旁及肌肉和皮下软组织内的血管畸形。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畸形血管团及其主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并可立体观察畸形血管与邻近结构的关系。MRI平扫可见髓内异常信号,T1WI呈低或等信号,T2MI呈高信号,椎管内外可见大量流空信号,呈迂曲状;肌肉和皮下软组织内可见相似病灶,增强后病变明显强化。DSA行选择性双侧椎动脉、甲状颈干和/或相应节段的肋间动脉及腰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病变节段内畸形血管团、增粗扩张的供血动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和MRI能无创、准确地显示Cobb综合征髓内、椎管内外、椎体和软组织内病变的形态及范围,结合皮肤表现可对该病做出确定诊断。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899-902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三维增强MR血管造影(3D CE-MRA)检查技术,评价两种方法对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150例,全部行3D TOF MRA检查;9例进行3D CE-MRA检查,钆对比剂(Gd-DTPA)0.2mmol/kg,注射流率3ml/s,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3次扫描;所有MRA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同期12例行DSA检查。常规MRI包括横断面T1WI、T2WI,矢状面T1WI。结果:56例中颅内血管显示正常56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者46例,颅内动脉瘤2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2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2例。结论:3D TOF MRA和3D CE-MRA是无创、快速、有效的检查技术,对诊断脑血管病有较高的价值,结合原始图像和常规MRI检查,一次检查即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脑血管病的筛选和首选诊断方法。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摘要
脊柱爆裂性骨折的X线与CT对比(附86例分析)902-902

摘要:脊柱严重的创伤,可导致脊髓损伤、截瘫甚至死亡,影像学评价对判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极大价值。笔者对我院2000年3月~2006年4月经X线和CT检查的86例急性脊柱爆裂性骨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图在脑梗死演变中的诊断价值903-906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M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图)在脑梗死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对75例脑梗死患者共作了81例次(超急性期15例次、急性期15例次、亚急性期31例次、稳定期12例次及慢性期8例次)DWI及常规MRI检查。测定各期梗死灶ADC值及对侧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分析判断rADC在各期脑梗死中的演变情况。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梗死灶ADC值为(4.96±0.98)×10^-4 mm^2/s,低于对侧相应区域(8.18±1.07)×10^-4 mm^2/s。(t=2.22,P〈0.05);rADC以超急性期最低,随时间延长由低到高,于8—14天出现假性正常化,于慢性期高于正常水平,rADC与时间具有相关性(rs=1.00,P〈0.05)。结论:各期脑梗死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MI对早期脑梗死的检出和准确分期具重要价值。

MRI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907-909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2例鼻咽癌放疗后病人,均行MRI扫描,其中32例行Gd—DTPA强化扫描。结果:局部软组织肿块33例,颅底骨质破坏49例,肌肉受累23例,淋巴结增大25例,放射性脑病12例,27例鼻咽部出现放疗后纤维化表现。结论:MRI在鼻咽癌放疗后随访中具有明显优势。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910-913

摘要:目的:探讨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方法:结合临床与手术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CD的CT表现特点。结果:12例中,局限型CD9例,表现为颈部、肺内、纵隔、腋窝、左侧后腹膜单发或毗邻2个肿块,共12个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18~150mm间,平均50mm,其中2个肿块见钙化,1个巨大肿块内见裂隙状低密度灶,其余肿块均呈均质密度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平扫CT值42~50HH,增强后CT值在108~145HU间,且腹部3例肿块周边可见更高密度环形强化影及粗大血管影。弥漫型CD3例,CT上均见有全身多处淋巴结多发肿大,肿大淋巴结直径在8~30mm间.呈均质软组织密度伴轻度强化,其中1例出现肺部病变,表现为两肺弥漫性分布的多发气囊腔及沿肺纹理分布斑点、小片状密度增高影。结论:均质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显著持续性强化及钙化是局限型CD的主要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弥漫性CD的CT表现类似淋巴瘤,常难以诊断,若合并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或副肿瘤性天疱疹等可具有一定的提示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摘要
CT三维成像在颅面外伤整形术前评价的应用913-913

摘要: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住颅面外伤整形学科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现报告如下。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优化914-916

摘要:目的:探讨时相预览法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时相选择中的价值。方法:将52例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心率分为二组:第一组心率≤70次/min32例,第二组心率〉70次/min20例,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0.42s螺旋扫描、0.75mm准直器宽度。选取增强扫描图像的右冠脉中部层面,运用时相预览序列预览R.R心动周期0%-100%的21幅图像(间隔5%),选择显示左、右冠脉最清晰的一幅,记录其时相。对第一组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对第二组采用双扇区重建算法,应用原始数据重建最佳时相的薄层图像,再进行MIP、MPR、CPR、VR重建。结果:第一组单扇区重建的最佳时相为55%-65%R-R间期。第二组双扇区重建的最佳时相为60%-65%R-R间期(12/20),其次是35%-40%R-R间期(5/20)和70%-75%R-R间期(3/20)。结论:运用时相预览序列优选重建时相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多位于55%-65%R-R间期。

超声心动图评价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中左心室血流动力学917-919

摘要:目的:观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D—TGA)患者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ASO)中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价肺动脉环缩对左心室的影响。方法:15例室间隔完整或合并小型室间隔缺损的D-TGA患者,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快速二期ASO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期直径(LVDD)、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的变化,计算左心室质量及射血分数。结果:15例均行肺动脉环缩及体肺分流术,13例在肺动脉环缩后10±3、5天行ASO。肺动脉环缩后左、右心室压力比从0.42±0.18上升至0.83±0.08,左心室质量指数从29.0±10.6g/m^2上升至69.6±18.6g/m^2(P〈0.01),平均每天上升4.06g/m^2。肺动脉环缩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从75.3%±15.4%下降至51.9%±19.2%(P〈0.05),大约3~4天后恢复正常(65.7%±5.1%)。结论:肺动脉环扎后,左室质量明显增加;左心功能明显下降,但可迅速恢复正常;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对大年龄室间隔完整或合并小型室间隔缺损的D-TGA患者是可行的。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血供放疗前后的定量对比研究920-923

摘要:目的:应用16层螺旋田,定量研究肺癌放疗前后肿瘤血流灌注的改变,探讨16层螺旋盯灌注成像监测肺癌对放射治疗反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肺癌行放射治疗前后的16层螺旋田灌注成像扫描,采用凹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计算肿瘤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分别于放疗后的3个月和6个月做常规CT检查,以观察肿瘤形态学变化。结果:13例肺癌放疗后,肿瘤BF显著降低,MTT显著升高,随访观察瘤体组织显著缩小或消失。5例放疗前后BF和MTT均无显著变化。1例因为运动伪影影响计算结果,未被列入统计范围内。结论: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肺癌放疗前后肿瘤血流灌注的改变,并可早期预测肿瘤的放射性治疗效果。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1例923-923

摘要:患者 男,17岁,以头痛3天,癫痫发作1次进行MRI检查。临床查体未见明显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征象,患者分别进行了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平扫包括三个序列:T1WI、T2WI和FLAIR,增强为T1WI增强。MRI平扫表现:右侧额叶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急性胰腺炎血管造影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924-926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血管造影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5例AP病人进行了血管造影。结果:血管造影表现:动脉缺血性改变:①内脏血管广泛或局限性痉挛、变细(40%);②胰腺主干脉动截断(9%);③主干动脉/分支动脉的直径比增大(21.8%);④“树枝状”结构的“树枝”数目明显减少。动脉破坏性改变(9.1%):动脉破裂出血或形成假性动脉瘤。实质和静脉改变(20%):实质期胰腺轮廓内的对比剂浓度降低或不规则加深;静脉阻塞、血流淤滞(1.8%)。胰腺假性囊肿和脓肿致血管受压性改变(10.9%)。结论:AP血管造影有较明显的异常表现,能客观的反映胰腺微循环情况,评估AP病情严重程度,并可预测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的疗效,发现出血血管并进行栓塞治疗。

胰腺损伤早期CT检查的临床价值927-929

摘要:目的:评价CT在胰腺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胰腺损伤患者的CT资料,按照手术结果观察其首次CT表现及24h内动态变化特点。结果:17例胰腺损伤中,手术探查证实挫伤11例,裂伤6例;首次CT检查,胰腺未见异常3例,漏诊2例,明确提示有胰腺损伤12例,敏感性70%;10例经24h内的动态观察,CT均显示损伤加剧的征象。结论:胰腺损伤合并伤多且早期常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容易漏诊。胰腺损伤包括胰腺实质损伤和胰腺导管破裂,CT扫描对多数胰腺实质损伤能作出早期诊断,对胰腺导管破裂无法直接显示。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早期密切随访对胰腺损伤的诊断和决策治疗是必要的。

不同肝功能分级的大肝癌TACE碘化油剂量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930-934

摘要:目的:探讨肝功能Child A级与Child B级TACE时,碘化油剂量对大肝癌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大肝癌患者,按照碘化油用毓分为A、B两组,术后4周CT扫描观察碘化油聚积形式、检测AFP水平和进行肝功能分级,并对1、2、3年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A组术后碘化油聚积为第一类型、第二类型的数量和血清AFP下降强度均明显高于B组,但术后肝功能分级较B组差,比较1、2、3年生存率,ChildA级的两组有显著差异,A组高于B组。结论:肝功能分级为ChildB级的人肝癌患者,为避免肝功能进一步损害,应适当减少栓塞剂的用量;而肝功能级别为Child A的肝癌患者,可以适当的加大碘化油栓塞的剂量,能获得较满意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42例进展期胃癌的低场磁共振影像分析935-937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经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的低场磁共振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低场磁共振能清楚地显示进展期胃癌的准确部位、病变的范围、外侵程度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Gd-DT-PA增强扫描,胃癌呈中等强度强化。结论:低场磁共振能准确诊断进展期胃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影像学杂志短篇报告
CT诊断肠系膜静脉栓塞1例937-937

摘要:患者 男,33岁,因持续上腹部胀痛不适14天,加重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有长期饮酒史,每天100-1000ml。入院当天查血细胞分析正常,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1800U/L,腹部平片未见异常。以“急性胰腺炎”收入院。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预防肺栓塞938-940

摘要:目的:评价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预防肺栓塞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全部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其中12例采用永久性Trap Ease Filter(TEF),16例采用可回收性OptEaes^TM Filter(TEF),6例采用可回收性Gunther Tulip Filter(GTF)滤器,滤器均置于肾静脉水平以下的下腔静脉中。结果:34例滤器均经股静脉穿刺置入,16例可回收性OptEase^TM Filter中12例2周后经股静脉取出。6例可回收性Gunther Tulip Filter(GTF)滤器两周后经右颈内静脉取出。手术成功率100%。随访30例(随访时间:2—28个月),12例永久滤器病人中有1例出现倾斜,但角度小于15℃,1例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术中术后未出现滤器移位,穿破管壁和肺栓塞。结论:可回收性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且并发症少。

CT双相扫描鉴别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肾细胞癌的价值941-943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与。肾细胞癌(RCC)的各种CT特征,评价CT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7例均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AML和22例RCC的CT平扫和双相增强扫描(皮髓质相和早期分泌相)资料。结果:乏脂肪AML呈不均匀密度2例(28.6%),RCC组,不均匀密度14例(63.2%),两组不均匀率差异显著(P〈0.05)。均匀强化和延迟强化发生率AML组为71%(5/7)和57.1%(4/7),RCC组为14%(3/22)和9%(2/22).经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肿瘤的强化模式是鉴别AML和RCC的有价值的预测指标,其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和86.9%(20/23)。结论:应用CT对比剂双期扫描,肿瘤的强化模式对于鉴别AML和RCC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