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5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627-630

摘要: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狭窄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狭窄血管进行测量并进行狭窄百分比分析计算.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狭窄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与实际大小非常接近;对于颅外段狭窄病变,可以应用带有标准刻度(mm为单位)的导管或导丝作为参照物,进行测量时很少产生误差.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正确评价血管的狭窄程度,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各期别脑内血肿在高场强磁共振EPI-FE-T2*WI序列的演变规律631-634

摘要:目的:总结使用对顺磁性物质最为敏感的EPI-FE-T2*WI序列的脑内血肿的表现及演变规律.方法:收集有明确发病时间的脑内血肿病人共148例,使用EPI-FE-T2*WI序列进行头部扫描.结果:超急性脑内血肿28例(超急性脑梗塞溶栓后出血9例,自发性脑出血19例,),急性脑内血肿25例,亚急性早期23例,亚急性晚期27例,慢性期及软化灶期52例.结论:脑内血肿在MRI均具有特征性和演变规律.MR使用EPI-FE-T2*WI序列结合常规序列能够独立诊断脑内血肿并进行分期.充分掌握血肿的演变规律有助于简便、迅速、准确的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有助于脑内血肿期龄的准确判断.

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635-637

摘要:目的:探讨旋转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增强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13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二维、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共检出222枚脑动脉瘤,其中囊性动脉瘤197枚,梭形动脉瘤16枚,夹层动脉瘤9枚;在222枚脑动脉瘤中,小型动脉瘤105枚,中型动脉瘤89枚,大型动脉瘤22枚,巨大型动脉瘤6枚.常规DSA清楚显示的有205枚,17枚显示可疑由三维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进一步证实;对138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开颅银夹夹闭治疗,19例进行介入性金属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旋转式三维脑血管造影可有效提高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多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

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及其鉴别诊断638-640

摘要:目的:探讨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影像定性诊断率.方法:总结11例颅底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病例,对其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呈圆形略高密度均一肿块,增强后强化明显;MRI平扫T1WI、T2WI呈底向外的葫芦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后同样明显强化;DSA呈棉絮状染色,MRA不显影.术前影像定性诊断准确率45.5%(5/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葫芦状、长T1长T2 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脑膜尾"征改变并非为脑膜瘤所特有,脑外CA同样常见.

TE参数变化对MR颅脑图像分割影响的分析641-643

摘要:目的:分析TE(回波延迟时间)参数变化对MR颅脑图像分割的影响.方法:选择不同的TE值,对5名志愿者采集MR颅脑图像,应用MATLAB软件测量脑脊液、脑皮质、基底神经节、脑白质4种组织样点的信号值,应用PEMS 3.0软件采用方差分析并进行SNK-q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在TE=26、TE=40组中脑皮质与脑脊液比较,脑脊液与基底神经节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脑皮质与基底神经节比较P<0.05,余者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在TE=60、80、100和130各组中4种脑组织信号值两两之间比较,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TE取值的不同,对颅脑MR图像中各组织成分的有效分割会产生较大影响.

基于阈值分割的K-最近邻规则的磁共振脑图像分割算法的研究644-647

摘要:目的:提取脑组织中的白质(White Matter)、灰质(Grey Matter)和脑脊髓液(CSF).方法:针对去除颅骨和肌肉等非脑部组织的磁共振脑图像,根据解剖学知识采用最大类别方差法(Otsu法)自动寻找阈值,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类标记,再通过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简称KNN)规则对大脑组织结构进行划分.结果:在脑部T1加权像中分割算法分别提取脑组织中的白质、灰质和脑脊髓液.结论: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自动性和稳定性.

彩色双功能超声在诊断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中的临床应用648-650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双功能超声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并利用脉冲多普勒对动脉血管狭窄处及狭窄前的血流信号进行测量,同时测量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通过测量颈内动脉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将二者血流速度相比较并进行分析,同时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通过狭窄处血管面积的变化所测的狭窄程度相对照,共检出62支颈内动脉狭窄,其中5支颈内动脉血管腔内血栓形成.二者相结合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6%和94%.结论:彩色双功能超声在颈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脉压对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影响的超声观察651-654

血流剪切应力和剪切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655-657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探讨剪切应力和剪切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80例患者,57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测血流剪切率与剪切应力.结果:572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在颈动脉窦部及分叉处267个(46.68%),颈总动脉起始部188个(32.86%),颈总动脉中段26个(4.55%),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15个(2.62%),肾动脉起始处9个(1.57%),髂总动脉起始部47个(8.2%),髂总动脉分叉处13个(2.27%),股动脉7个(1.22%),升主动脉没有斑块形成.斑块多发生在动脉分叉(起始)处、分叉周围及动脉增宽区.结论:血流剪切应力增高和剪切应力与剪切率减低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

多层螺旋CT在颌骨牙齿显示中的临床价值初步探讨658-660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16层)三维(3D)重建技术在显示颌骨牙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轴位扫描,层厚2.5mm.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法(MPR)3种方式重建图像.将横轴位图像与不同方法重建的图像进行对比.结果:17例不易定位的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在上颌骨中的位置、数目、牙轴的方向、牙体形态等,均被清晰、准确地显示出来.23例中17例见牙体长轴排列不整齐,倾斜、旋转、重叠,牙齿长轴间距离不等,其中15例共有23颗埋伏牙.横轴位图像能包括全部信息.SSD可以显示牙齿与颌骨的外部轮廓、整体形态以及牙齿排列与颌骨之间的关系.MIP能清楚显示牙齿全貌、牙齿纵向排列关系;MPR则对根尖骨质、根尖与牙槽骨的局部关系显示更清晰.结论:多层螺旋CT 3D重建技术是一种能展示牙齿立体形态影像的新技术.轴位图像、MIP、SSD及MPR联合应用能明确病变性质,立体、直观、多方位提供信息.3D重建技术对埋伏阻生牙及多生牙的定位精确,能清晰显示其形态、唇颊侧或舌侧位置、萌出方向及邻牙关系,3D重建技术可作为颌面外科处理和正畸治疗前的重要检查手段.

鼻咽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661-662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或活检病理证实的33例鼻咽癌患者行CT检查,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鼻咽癌33例,肿块前缘弧形前凸伴有咽隐窝变浅或消失33例,腭帆提肌肿大22例,经蝶腭孔侵入翼腭窝16例,经颞下窝侵入翼腭窝8例,2例见肿块侵犯蝶窦,20例见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CT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

屏气流速电影MRI评价左右心室功能的初步研究663-665

摘要:目的:评价屏气相位流速电影法MRI (phase-velocity cine MRI,PVC MRI)测量心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应用PVC MRI检查了25例心脏病患者,将流速法测量的左心室搏出量(LVSV)、主动脉峰值流速(APV)、主动脉平均流速(AAV),分别与右心室搏出量(RVSV)、肺动脉峰值流速(PPV)、肺动脉平均流速(PAV)进行均值比较.结果:PVC法所测的左右心室搏出量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并且具有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肺动脉AV均值要明显大于主动脉AV,并且具有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主动脉PV要明显大于肺动脉PV,两者没有明显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相位流速电影MRI成像可以无创监测心脏、大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准确评价心功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纵隔淋巴瘤与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对比分析666-668

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在SCT增强扫描中的表现,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00年~2004年经穿刺活检病理及临床观察证实的恶性淋巴瘤13例(共55个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8例(共86个淋巴结)的增强SCT所见;观察和评价增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征等方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淋巴瘤多为均一强化(25/55,45.5%)或呈薄壁环形强化(15/55,41.8%);纵隔转移淋巴结为厚薄不一环形强化和不均匀结节状强化(73/86,84.9%) .结论:SCT增强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瘤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良恶性肺孤立性小结节的PET-CT影像学特点分析研究669-672

摘要:目的:探讨肺孤立性小结节的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扫描与CT扫描融合显像(PET-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对经螺旋CT薄层扫描证实的45例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结节直径≤3cm)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显像,结节直径大小为0.8~3.0cm,经临床病理证实肺恶性病变27例,包括肺腺癌13例,鳞癌8例,肺泡癌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2例,其他部位转移癌2例.良性病变18例,其中肺结核球10例,肺炎性假瘤6例,肺错构瘤2例.结果:在所检查的45例胸部病灶中,27例恶性病变,在肺内的分布比较弥散,且多发生在外周.在18例良性病变中,10例结核有6例发生于两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4例发生在两肺上叶前段或下叶基底段,均为结核的好发部位.6例炎性假瘤多发生于两肺上叶前段或下叶基底段,也在其好发部位.结合PET的SUV与CT影像学特点共同分析诊断正确率为93.3%.单独以PET的SUV诊断,诊断正确率为82.2%.单独以CT影像诊断,诊断正确率为71.1%.结论:联合应用PET-CT的SUV指标和常规CT对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的准确性优于单独CT或单独PET的SUV指标.

人工气胸后CT引导下纵隔病变穿刺活检术的护理673-674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人工气胸后CT引导下纵隔病变穿刺活检术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36例做人工气胸后进行纵隔穿刺活检术的患者进行充分、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护理、术中配合与术后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穿刺活检成功,除2例略感胸痛外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人工气胸后纵隔穿刺活检是一种更安全,定位更精确、组织检出率高的新技术,充分的术前准备,积极的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对保证患者手术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675-677

摘要:目的:探讨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CT征象,提高对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43例经病理证实的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5例结节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具有典型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23例实变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以临近胸膜实变影、胸膜改变、纤维条索聚集及肺大泡为主要CT征象,5例渗出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表现为炎症CT征象.结论:全面分析CT征象可提高结节型与实变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符合率,渗出型临近胸膜周围型肺癌应进行动态观察提高诊断符合率.

经肝动脉注射32^P-玻璃微球治疗肝癌临床与实验研究678-681

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评价682-684

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囊肿8例、髓质脂肪瘤7例、神经节细胞瘤3 例、神经纤维瘤、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各1例.结果:14例(93%)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有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1例假性囊肿术前误诊为肿瘤;3例神经节细胞瘤中,1例为等密度肿块,轻度强化,1例大部囊变类似于假性囊肿,1例呈实性肿块,伴有囊变和钙化灶,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神经纤维瘤大部囊变;原发恶性淋巴瘤及恶性间皮瘤符合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但与常见的肾上腺恶性肿瘤鉴别困难.结论:CT、MRI对肾上腺少见肿瘤的诊断价值相似,后者有利于肿瘤的定位;大部分囊肿和髓质脂肪瘤可明确诊断,其它肾上腺少见肿瘤较难或不能与常见肿瘤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