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与MRI分析(附85例分析)529-531

摘要:目的:为提高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5例临床明确MS患者的临床与MRI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与MRI特点.结果:MS好发于中年(平均发病年龄33.0±10.81岁)女性(61.2%);受凉和/或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诱因(53.3%);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肢体无力(68.2%)、视力障碍(42.4%)和感觉障碍(42.4%);寡克隆区带和诱发电位检查是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MS好发部位依次为侧脑室体旁(67.1%)、半卵圆中心(44.7%)、颈髓(41.2%)、胸髓(34.1%)和胼胝体(31.8%);病灶多呈斑片状(91.8%);在T1WI为低、稍低或等信号,在T2WI上多为高信号;病灶多呈斑片状、斑点状或环形强化.结论: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多层螺旋CT双斜位MPR对骨半规管的全程显示研究532-534

摘要: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进行双斜位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后处理,重建出各半规管全貌.方法:搜集观察对象105例(男52,女53),210耳,年龄范围为9个月至71岁,利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对颞骨进行检查,然后对所得图像进行双斜位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后处理,重建出各半规管全貌.结果:通过双斜位多平面重组(MPR)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均能在一个平面上显示其全貌,部分前骨半规管(105例中6例,5.7%)未能显示全貌.结论: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后双斜位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能够很好的显示各骨半规管的全貌.

皮质内移征在鉴别脑内与脑外占位性病变中的价值535-537

摘要:目的:探讨皮质内移征对鉴别脑内、外病变的价值.方法:对55例脑外占位性病变,包括21例硬膜下血肿、10例硬膜下积液、11例硬膜外血肿、13例脑膜瘤和32例脑内胶质细胞瘤,其中21例星形细胞瘤、4例少支胶质细胞瘤、7例幕上室管膜瘤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脑外占位性病变中49例出现脑皮质内移征,包括硬膜下血肿21例、硬膜下积液10例、硬膜外血肿11例和脑膜瘤7例;而32例脑内胶质细胞瘤,包括星形细胞瘤21例、少支胶质细胞瘤4例、幕上室管膜瘤7例均未显示脑皮质内移征.结论:皮质内移征对鉴别脑内与脑外占位性病变具有很大的价值.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IGF-1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538-540

丙泊酚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541-543

摘要:目的:评价丙泊酚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麻醉应用.方法:90例患儿,丙泊酚1.5mg/kg,芬太尼3μg/kg诱导,维持用50μg/kg/min持续泵入丙泊酚.监测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及血压(MAP)、呼吸(RR).造影检查封堵的即刻效果.结果:丙泊酚诱导迅速,作用平稳,呼吸循环影响轻微,苏醒快,苏醒期副作用少.术后24h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平稳的麻醉为小儿介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而在合适的麻醉监测下,丙泊酚复合芬太尼诱导,持续泵入丙泊酚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较理想的麻醉方式.

冠状动脉三维重建在冠心病的应用价值544-547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最佳的扫描技术.方法: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使用3种不同的检查技术,对62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增强检查:15例使用对比剂注入后延时扫描无维持注射的方法;23例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技术(surestart)自动控制扫描,对比剂一次性团注的方法;24例使用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维持注射的方法.结果:15例使用对比剂注入后延时扫描无维持注射的方法进行的冠状动脉检查,9例成功占60%(9/15);23例使用surestart技术自动控制扫描,不使用维持量注射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检查,16例成功,占69.57%(16/23);24例使用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维持注射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检查,22例成功,占91.67%(22/24).结论:Surestart技术手动控制扫描、CT实时监视技术,对比剂团注后+维持注射的方法,成功率较高.

经胸二维与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最大直径的对比研究548-550

核素显像在肺栓塞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附65例分析)551-553

摘要:目的:讨论核素显像在肺栓塞(PE)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4年6月经核素显像诊断并结合临床确诊的PE患者65例,其中42例患者在治疗后2周、3个月通过肺灌注显像进行复查,用以评价PE的治疗效果.结果:核素肺显像对PE的诊断准确率为93.8%,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对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率达88.7%,肺灌注显像复查示治疗后2周受累肺段消退率为44.2%,3个月受累肺段消退率为72.8%.结论:核素显像无创、简便、费用低、可重复进行,是PE诊断及预后评价的首选方法.

经支气管动脉化学栓塞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疗效分析554-556

摘要:目的:探讨经支气管动脉化学栓塞治疗中心型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5例病理确诊的原发性中心型肺癌进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插管造影,并将3F同轴微导管置于肿瘤的供血动脉内注入适当剂量的碘化油+顺铂乳剂.结果:经支气管动脉化学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为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生存率为72%(18/25).结论:经支气管动脉化学栓塞术治疗中心型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乳腺肿块动态增强及高分辨MRI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557-561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和高分辨MRI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研究其相关性.方法:31例女性患者,年龄21~66岁,平均44.6岁.所有病例均行动态增强和高分辨MRI扫描,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速率2.5ml/s.评价病灶增强图像形态学特点,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31例患者MRI共发现51个病灶.其中恶性12例20个病灶,良性19例31个病灶.以形态不规则、毛刺征、环形强化作为诊断乳腺癌标准,敏感性分别为60%、70%、80%,特异性83.9%、100%、93.5%,准确率74.5%、88.2%、88.2%.纤维腺瘤或纤维腺瘤样增生特征性表现有分叶状、压脂T2WI及增强后低信号分隔,敏感性分别为68%、60%、72%,特异性分别为92.3%、92%、96.2%,准确率80.4%、76.5%、84.3%.早期增强率和时间信号百分比曲线类型分布在良恶性病灶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以Ⅱ型、Ⅲ型曲线作为诊断乳腺癌的标准,敏感性90%,特异性86.6%,诊断准确率88%.结论:乳腺癌的特征性表现有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毛刺征.纤维腺瘤特征性表现有分叶状、T2WI及强化后可见低信号间隔.动态增强扫描中乳腺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百分比曲线对鉴别良、恶性病变有较大意义,但是部分良、恶性病灶的曲线有重叠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型肺癌组织学类型诊断价值的探讨562-564

乳腺肉瘤临床表现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分析(附11例分析)565-567

摘要:目的:结合文献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表现.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肉瘤11例,每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纤维肉瘤1例,病灶呈囊实性不均匀中低回声;淋巴肉瘤2例,超声检查病变显示为均匀或不均匀低回声;白血病乳腺浸润2例,1例呈双乳弥漫性浸润,超声检查主要表现为腺体组织弥漫性增厚与回声均匀性减低,另1例患者病灶呈多发球形,回声较低;叶状囊肉瘤6例,病灶多较大,呈分叶状不均匀中低回声.结论:乳腺肉瘤种类繁多,但不同类型的乳腺肉瘤具有其不同的临床超声影像特点.

胃间质瘤:螺旋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568-571

摘要: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评价螺旋CT鉴别胃间质瘤良恶性价值.方法:对29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螺旋CT扫描,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特点、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及有无转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良性6例,交界性5例,恶性18例.CT表现:肿物多具有壁在性、外生性特点(23例),腔内型6例.除5例良性肿物密度均匀外,其余均表现密度不均匀.6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边缘强化,中心大片低密度.病理所见:肿瘤实性部分为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变性、出血、囊变及坏死在CT均表现为低密度.肿物内伴斑点样钙化1例.胰腺、脾受侵各1例,胃壁受侵7例.多平面重建图像(MPR)排除横断面诊断胰岛细胞瘤和肝癌各1例.合并肝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1例.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其病理组织学相关.螺旋CT特别是MPR图像,在肿瘤的检出、判断肿瘤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及有无转移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上仍有困难.

内镜导引下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50例分析572-574

摘要:目的:通过改进小肠插管技术,提高小肠检查率和小肠病变的发现率.方法:经胃内镜引导把B-D导管置入空肠上部.结果:50例病人插管成功率100%(50/50);满意率98%(49/50);病变阳性率86%(43/50).结论:胃内镜导引下小肠插管双对比能明显提高小肠检查率和小肠病变发现率,可作为常规应用.

连续CT检查对病毒性慢性肝病的诊断价值575-577

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诊治中的应用578-579

摘要: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动态强化扫描对小肠淋巴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提高多层螺旋CT在小肠淋巴瘤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通过对15例小肠淋巴瘤病人进行动态强化扫描,并对MSCT轴位图像和重建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分别对各病例进行诊断.结果:位于回肠11例,位于空肠3例,十二指肠的1例.15例患者CT均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单发13例,其中表现为结节型5例、壁内浸润型的6例、息肉样肿块型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强化扫描在小肠淋巴瘤的诊治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CT尿路造影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580-583

摘要:目的:探讨IVU后CT尿路造影(CTU)在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及评估IVU不显影肾的肾功能应用价值.方法:对IVU 120min单侧肾不显影或IVU显示泌尿系统形态结构异常,但不能确诊的60例作IVU后CT扫描.结果:CTU对IVU不显影或不能确诊的疾病做出明确诊断;对IVU不显影的梗阻肾的肾功能做出进一步评估.结论:IVU后CT尿路造影把IVU与CT结合为一体,可作为IVU的一种重要补充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护理584-585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介入治疗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总结86例施行该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各期进行相应的护理经验和体会.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无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通过介入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细致、周到的护理工作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