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4年第1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医学影像学杂志论著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963-966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在颅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5例脑血管和颅内肿瘤行CTA检查,全部病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1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脑血管;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①35例患者CTA均可显示1~4级脑动脉.②CTA和DSA检查脑血管均未见异常7例.③脑动脉瘤11例,均行DSA检查.CTA与DSA比较,敏感性为100%,在显示瘤颈方面优于DSA.11例中6例行手术切除,与手术结果比较,3例CTA与手术所见一致, 另外3例CTA显示的瘤体小于手术所见.④脑血管畸形8例,7例经手术治疗,6例CTA在显示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深度,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的方向、数目与手术结果一致,CTA误诊1例;5例行DSA检查, 3例CTA显示的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DSA结果一致,2例DSA未见异常.⑤颅内肿瘤8例,均经手术证实,CTA显示的肿瘤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血管、颅骨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⑥静脉窦栓塞1例,CTA可清晰显示栓塞部位、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A安全、方便、快速,能提供近似实体的解剖概念,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是诊断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967-970

摘要:目的:探讨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CT、MRI、MRA和DSA表现并比较四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A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经影像学及临床随访证实.20例进行CT和MRI平扫、MRA,13例行CT增强扫描,15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DSA检查.结果:CA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以单发多见(17/20,占85%).20例CA检出25个病灶.CT和MRI平扫均发现所有病灶.CA的CT平扫均表现为高密度或稍高密度;13例CT增强扫描发现15个病灶,其中10个病灶无强化,5个病灶轻度强化.CA的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等或低信号12个,高信号8个,混杂信号5个;T2WI全部病灶均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23个病灶周围伴有低信号环,2个病灶周围有水肿带,无占位效应;15例MRI增强扫描发现17个病灶,其中7个病灶出现瘤体血管床轻中度强化,2个病灶边缘强化,8个病灶无强化.20例CA行3D TOF MRA均未见异常血管影.12例行全脑DSA检查未见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4例表现为毛细血管期或静脉窦期富血管性病变.结论:CA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平扫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MRI优于CT;CA的CT和MRI增强扫描无特征性表现;MRA和DSA对诊断CA价值有限.

脑囊虫病的CT诊断(附60例报告)971-973

摘要:目的:探讨脑囊虫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临床资料完整,并经实验室检查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脑囊虫病的CT表现.结果:本组60例中,脑实质型39例;脑室型5例,并有不同程度的脑积水表现;脑膜型11例;混合型5例,各具不同的脑囊虫病CT表现.结论:CT诊断脑囊虫病,特别是发生钙化的脑囊虫病具有优势,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一般可做出准确诊断.

颌面部肿瘤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974-977

摘要:目的:评价颌面部肿瘤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对19例颌面部肿瘤行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病理标本的VIII因子,检测病灶的MVD,分析MSCT灌注成像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颌面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CTPI灌注参数中灌注量(Perfusion)、峰值时间(TTP)及灌注曲线类型与MVD明显相关,而增强峰值(PEI)及血流容积(BV)则相关不明显.结论:MS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有助于对颌面部肿瘤血管密度及其预后进行评价.

国人颅骨卵圆孔解剖特点与卵圆孔穿刺关系的研究978-979

摘要: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78例颅骨标本,观测卵圆孔的形态、大小、深度及其周围结构与卵圆孔穿刺路径的关系.结果:卵圆孔呈椭圆形、圆形、梨形、肾形,孔相对较大,容易穿刺;卵圆孔呈长条形,孔扁小,穿刺难度大.卵圆孔管道短,穿刺针方向容易偏斜,卵圆孔管道长,穿刺针方向比较固定,不易偏斜.结论:卵圆孔的解剖特点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卵圆孔穿刺中对穿刺的准确性有重要的价值.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探讨980-983

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或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利用原始数据分别在每个R波前300ms、400ms、500ms、600ms处进行图像重建,得出不同重建时相的横断面图像,然后在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等方法的重建,评价不同重建时相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图像质量等级及显示的节段数.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在各个时相均显示良好,左前降支最佳重建时相为R波前400ms及500ms处,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波前400ms处.结论: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图像重建可以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984-986

介入治疗34例膜部室间隔缺损987-990

摘要: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患者34例,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其中31例应用Amplatzer不对称型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3例应用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中连续经胸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1天、1月、3月、6月行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3.0~11.6mm(平均4.5mm),距离主动脉右冠瓣2.7~7.8mm(平均3.6mm),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3.0~8.8mm(平均5.4mm),所选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4.0~16mm(平均7.9mm).技术成功率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17.6%(6/34),24h后残余分流为8.8%(3/34),1个月后残余分流为5.9%(2/34).34例患者术中均有一过性室性心律失常,1例发生一过性心跳骤停.术后1例出现股静脉血栓形成,3例出现了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于术后24h内发生溶血,经内科治疗后完全恢复,未见封堵器脱落、主动脉瓣返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残余分流少见,值得在临床全面推广.

组织速度显像技术定量估测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时右心室功能991-994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时右心室功能评估价值.方法:采集18例正常儿童,28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和14例Amplatzer介入治疗后患者心尖四腔心右室长轴切面和腹部剑突下右室短轴切面组织多普勒图像,应用室壁运动速度定量分析技术测量长轴方向右室侧壁基底段、中段、室间隔基底段、短轴方向右室游离壁中段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V)、平均峰值应变率(SR)和平均峰值应变(S)并进行比较.28例ASD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定右室等容收缩期最大压力上升速率(max dp/dt)作为右室收缩性能的金标准.结果:ASD长轴方向右室侧壁基底段、中段收缩期V、SR、S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室间隔基底段室壁运动速度指标也高于正常,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短轴切面右室游离壁中段收缩期V、SR和S与正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4例ASD介入治疗后右室侧壁基底段、中段V、SR和S明显下降.与dp/dt相关分析表明,右室壁基底段和中段V、SR和S与dp/dt显著相关(基底段r分别是0.3398;0.4315;0.7055;中段r分别是0.3051;0.3692;0.5081).结论:组织速度显像技术可定量估测先心病右室室壁运动功能,长轴方向右室侧壁基底段、中段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是无创性定量估测右室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SPECT心肌灌注显像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的近期疗效评估995-997

BACE、BAI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疗效对比研究998-1000

摘要:目的:评价BACE与ABI治疗支气管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73例支气管肺癌分为A、B两组,A组154例应用支气管动脉灌注药物治疗,B组19例应用支气管动脉化学栓塞治疗.结果:A、B两组总缓解率分别为53.25%和78.9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1年生存率A(57.14%)、B(73.6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ACE治疗支气管肺癌的短期疗效优于BAI.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诊断价值1001-1003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先作平扫,再以3ml/s的速度通过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90~100ml,分别行动脉期(注射后25~25s),门脉期(70~85s)及平衡期(180~200s)扫描,层厚5mm.分别观察平扫及增强各期正常胰腺的形态、密度的变化,胰腺癌的形态、密度的变化以及转移瘤的发现率.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检查时间短,密度分辨率高,可在一次屏气下完成腹部的CT扫描.正常胰腺血供丰富,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很明显,而胰腺癌为相对乏血管,增强时动脉期、门脉期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区,动脉期扫描正常胰腺和癌肿的密度差异较大,门脉期及平衡期可兼顾显示胰腺癌及胰外转移瘤.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检查应以三期增强扫描作为常规,动脉期对胰腺癌特别是小胰腺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1004-1006

摘要: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男23例,女1例,年龄38~69岁,采用术前介入化疗和栓塞,栓塞后3~7日内择期手术,术后再行介入化疗和栓塞治疗.结果:24例肿瘤根治术及术前术后168次肝动脉灌注术(TAI)、肝动脉化学栓塞术(TACE)均为100%成功率.复查AFP 19例恢复正常,5例有明显下降,6~24个月复发21例,经TACE治疗,复发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死亡2例,中位存活期19.5月.存活着22例,中位存活期已达23.5月.结论:术前行TACE有利于争取手术机会和手术根治,防止术后复发.介入治疗和手术结合是提高肿瘤整体疗效及病人存活率的重要方法.

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1007-1009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并分析21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占位性病变的CT资料,包括血管瘤 3例、淋巴管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脾囊肿2例、脾脓肿3例、脾结核2例、恶性淋巴瘤4例、血管内皮肉瘤 1例,转移瘤 4例.结果: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脾脏占位性病变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及脏器的情况.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67%.结论:CT对脾脏占位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学诊断(附16例分析)1010-1011

摘要: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B超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B超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本组16例,其中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5例,合并结节硬化2例.结论:CT与B超综合影像诊断,可早期发现体积较小的肿块,CT能准确测定肿块内脂肪密度,其准确性明显优于B超检查.

MR多种成像序列在皮肌炎诊断中的应用1012-1014

摘要:目的:探讨皮肌炎的MRI表现及不同MRI成像序列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2例皮肌炎在不同MRI成像序列上的MRI表现,成像序列包括:SE T1WI、FSE T2WI、STIR、DWI与增强SE T1WI抑脂序列.结果:12例中,幼年性皮肌炎10例,3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5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肌筋膜炎,2例表现为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并钙质沉着和表皮损害.成人皮肌炎2例,表现为多发性肌炎、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肌炎、肌筋膜炎、皮下结缔组织炎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STIR、D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点、片状轻至中度强化,软组织钙质沉着在所有序列上均呈结节状低信号.STIR与DWI序列对显示组织炎性病变最为敏感,病变区域ADC值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MRI能反映皮肌炎不同病变阶段的各种异常病理改变及其动态变化,STIR与DWI对显示组织炎性病变优于其他成像序列,横断面扫描对显示病变位置及分布较好.

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1015-1017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LPMN的临床表现、CT特征.结果:典型的影像改变为:①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致密硬化17例;②缺损后方骨块突入椎管,完全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7例;③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18例;④伴有椎间盘突出并造成椎管狭窄18例.结论:CT检查能明确诊断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动态增强MR与PSA在前列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018-1021

摘要:目的:探讨MRl快速序列动态增强在前列腺癌(P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观察PSA在PC与前列腺增生(BPH)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例无泌尿系症状健康志愿者、经病理证实的13例前列腺癌和3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MR平扫、动态增强及延迟扫描,测量并计算病灶和正常组织的相对信号强度值,并绘制正常周围带(PZ)、PC与BPH三者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PZ轻度强化,并缓慢上升至晚期达峰值;36例BPH早期明显强化并逐渐上升至中晚期达峰值后缓慢下降:13例PC 9例早期明显强化,并快速下降,4例T2WI像上弥漫性病灶呈现中晚期强化.PC尤其是晚期患者的PSA值明显高于增生.结论:PZ、PC及BPH的动态强化方式明显不同,结合PSA可对P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起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