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医学影像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 37-1426/R 国内刊号
  • 1006-9011 国际刊号
  • 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医学影像学是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0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Pж(AJ) 文摘杂志(俄)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医学影像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短篇报告、综述、短篇论著

医学影像学 2004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论生物医学图像学167-168

摘要:生物医学图像学(biomedical imaging,BMI)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它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15~16世纪,甚至更早时期.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使它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学科.

心脏MRI新技术169-171

摘要:评述心脏功能性MRI、心肌灌注成像和冠状动脉MR成像的最新发展状况和临床应用,叙述有关各种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所用序列特点,以及对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价值.

髓外硬膜下肿瘤的MRI诊断172-174

摘要:目的:评价MRI对髓外硬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进行MRI扫描,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神经类肿瘤多呈长T1、T2信号,易出现坏死、囊变,可跨越椎间孔,多呈不均匀强化.其中神经鞘瘤更易囊变,仅跨越单个椎间孔,神经纤维瘤常多发和跨越多个椎间孔.脊膜瘤呈稍长T1、等长T2信号,一般均匀强化、不跨越椎间孔,部分可见脊膜尾征.脂肪瘤呈短T1、T2信号,加脂肪抑制后呈低信号.皮样囊肿、表皮样囊肿及畸胎瘤多呈混杂信号,有时难以鉴别.结论:MRI是发现髓外硬膜下肿瘤的首选方法,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山东省第四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会议通知174-174

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175-177

摘要:目的:探讨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的MRI表现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的MRI图像.结果:56例包括颅脑肿瘤24例、颅脑外伤11例、颅内出血11例、颅内炎症1例、脑积水5例及良性颅内高压4例.双侧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55例,单侧扩张1例.T2WI等信号视神经周围扩张的蛛网膜下腔呈高信号影,在横轴位上呈"双轨征",在冠状位上呈"环形征".眶内段视神经中点处蛛网膜下腔外径宽度为5.9mm±0.9mm.34例肿瘤切除术后或内科治疗后复查,9例视神经蛛网膜下腔宽度无明显变化,7例扩张程度明显减轻,18例恢复正常.结论:眶内段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扩张提示颅内压增高,可作为临床评价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影像学依据.

超声诊断男性双侧腹股沟副乳腺1例177-177

摘要:患者男,45岁.既往体健,1周前无意中发现双侧腹部鸡蛋大小肿物,表面不红肿,疼痛不明显,有憋胀感来就诊.使用仪器麦迪逊SA-7700超声仪,探头频率7.5MHz,仰卧位常规腹股沟扫查.于左侧及右侧股沟皮下脂肪层下方分别见34mm×17mm、33mm×18mm大小的椭圆形不均匀等回声块影,类似乳腺体组织,边界清,无包膜.周围未探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提示:双侧腹沟包块,副乳腺的可能性大.经手术病理证实.

体部软组织神经鞘瘤的CT表现(附10例报告)178-180

摘要:目的:评估CT扫描对体部软组织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在10例患者作CT扫描时发现11个肿瘤,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结果:本组11个肿瘤发生在颈部3个,胸膜、腋窝各2个、枕后、腹直肌、盆壁和臀大肌各1个.CT征象:①边缘光滑,圆形、卵圆形或梭形肿块;②具有包膜;③肿块密度与肌肉组织相近,可有坏死液化区;④肿块与毗邻组织分界清楚.结论:CT对发现体部软组织内神经鞘瘤敏感性很高,多数可作出定性诊断.

2004年烟台全国介入新技术研讨会通知180-180

桥小脑角肿瘤CT与MRI鉴别诊断181-183

摘要: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4例桥小脑角区肿瘤,其中听神经瘤10例,脑膜瘤7例,三叉神经瘤4例,表皮样囊肿2例,蛛网膜囊肿1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45岁.结果:各种桥小脑肿瘤均有其CT与MRI的特殊征象.结论:CT与MRI在桥小脑角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PC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184-186

摘要: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43例肝细胞癌患者在B型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检获取肝癌组织标本,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小鼠抗人PCNA单克隆抗体检测PCNA标记指数(PCNA LI),观察肝癌组织PCNA LI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肝细胞癌穿刺组织平均PCNA LI为68±27%.PCNA LI随着Edmondson-Steiner分级级别的增加而表达水平增高.高分化肝细胞组织PCNA LI与无瘤肝组织PCNA L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抗原PCNA是反映肝细胞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超声诊断中期妊娠残角子宫破裂1例186-186

摘要:患者女,25岁,孕1产0,因停经3+月下腹痛4~5天,而来院行孕期检查.

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心室功能187-19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DTI)测量慢性肾功能不全(CRF)的心肌运动速度频谱,评价心功能的价值.方法:53例CRF,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成尿毒症组34例(A组)和氮质血症组19例(B组),28例正常对照组(C组),在左室侧壁二尖瓣环、间隔二尖瓣、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以及左室后壁心内膜、心外膜五个位点,记录收缩期S波、舒张早期E波、舒张晚期A波峰值、速度时间积分,以及时间指标.结果:A、B组各瓣环E波及积分、E/A比值及E/A积分比值,左室后壁舒张期最大跨壁速度梯度均较C组显著降低,左室侧壁二尖瓣环S峰及S积分、间隔二尖瓣环S积分也较C组显著降低.心电图Q波至三处瓣环E峰的时间间隔在A、B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RF患者左右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左右心室间舒张不同步,左室收缩功能也有减退证据.DTI技术可以很好地评价此类患者的心室功能.

肝脏原发性淋巴瘤1例190-190

摘要:患者女,73岁.因上腹痛伴发热7天来院就诊.查体:老年女性,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上腹部压痛,剑下似可及5.0cm×6.0cm肿物,质硬,肝脾肋下缘未触及.B超:肝左叶内探及6.5cm×4.0cm大小低回声结节;CT平扫:肝左叶体积增大,其内可见5.0cm×7.0cm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较正常肝实质密度低,腹腔及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脾脏不大.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AKP)升高,甲胎蛋白(AFP)及癌胚抗原(CEA)均在正常水平.

定量组织速度显像评价亚临床期糖尿病心肌病左室功能的研究191-193

自动移床3D CES MRA在下肢动脉检查中的初步应用194-195

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移床3维增强减影MR血管造影(3D CES MRA)在下肢动脉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性病变者进行了自动移床3D CES MRA检查,原始图像经减影后作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结果:所有病例的血管均显示满意,其中11例可见不同部位和分支动脉狭窄或闭塞,阳性诊断率为68.7%.结论:初步结果表明,自动移床3D CES MRA检查技术对下肢动脉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196-198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者进行CT血管造影,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pitch1.25,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延迟时间23~28s;对所有病人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表面遮盖显示、仿真内窥镜、容积再现重组.结果:34例中,正常者7例,主动脉夹层16例,主动脉瘤7例,左锁骨下动脉瘤1例,马凡综合征1例,主动脉弓血管置换术后1例,腹主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术后1例.结论:MS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横断面CTA为诊断主动脉疾病的基础,图像后处理技术作为补充.

多普勒超声评价运动负荷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199-201

摘要:目的:评价运动负荷下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采集分析了24例耐力项目大学生运动员、普通大学生安静状态、定量负荷、极量负荷下二尖瓣血流频谱及相关参数.结果:运动与安静状态时心率(HR)与二尖瓣血流速度积分(TVI)、E/A值呈负相关;二尖瓣平均压差(MEAN GRAD)和A峰值存在明显差异,A峰与E峰可出现融合现象.结论:负荷运动可使心脏左室舒张功能产生适应性反应,多普勒超声可低创伤地评价其变化.

先天性心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202-203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例ASD患者, 年龄4~39岁,术前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选择封堵器直径为10~30mm,在透视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