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知识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Knowledge

  • 41-1041/H 国内刊号
  • 1003-6210 国际刊号
  • 0.0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知识是郑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郑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语文知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016年第1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谈立足于文本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阅读教学3-6

摘要: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代山水文学作品,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均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作者运用独特精美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实践证明:在达成了“言”的教学目标后,我们只要遵循“对于整篇文章有透彻的了解”“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体味作者“辛苦经营的功力”(叶圣陶语)、将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的路径,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古代山水文学作品,学生就不仅能够深刻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还能够增强思维的形象性、严密性与深刻性,培养与形成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还原情境 解读形象——我教《孔乙己》7-13

摘要:读者解读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语词序列导引下,还原作家心目中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一个过程。当然,解读过程又充满读者的再创造。有了解读再创造,阅读才可能出现常读常新、见仁见智的局面。但无论怎样,阅读的还原过程应当是阅读再创造的前提,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即解读首先忠于原著,才能见仁见智,读出个性。否则,阅读过程中的再创造也就脱离了文本,变得不知所云。

《师说》课堂实录14-20

摘要:第一课时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劝学》,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师说》。这两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议论性的文章,而且说的都是关于学习的事情;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一篇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谈的,另一篇是从老师的角度来谈的。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两篇文章比较一下,说一说你更喜欢哪一篇。(很多人说是“第一篇”)我们来举手表决一下,喜欢第一篇的请举手。

一种大雪无痕的“既视感”20-22

摘要:观摩特级教师李仁甫一堂堂体现生成课堂理论的语文课,好多场景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者说我们也曾经如此历经过。这种感觉,用一个新词来说,就是“既视感”。生成课堂其实并不神秘,只是那种“既视感”经过李老师的巧妙生成,显得大雪无痕。一、知识积累方面能够巧妙分层文言文阅读教学,通常有两种做法:要么着眼字词落实不及其余,逐句串讲全文灌输;要么注重思想结构、情感形象,架空分析不讲实效。

在“三派鼎立”中生成精彩23-25

摘要:在传统的串讲式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学生几乎没有思考的空间,能做的只有记录和背诵,这样会消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那么文言文应该怎样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成课堂的文言文教学中,诸多“陌生”和“意外”会带给你别样的惊喜!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的《师说》一课别开生面,在“三派鼎立”中生成精彩,令人叹服。

用生成理论构建最美的课堂风景25-28

摘要:美国学者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对生成性教学的特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的《师说》,让人感受到了“向未知方向挺进旅程”中的曲线之美,让人进入到了展现“意外通道和美丽图景”的迷幻般的立体课堂。

语文知识杂志教材解读
老姆姆的“了事”——《宝玉挨打》的一处细节赏读28-30

摘要:《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一个小说文本,也是《红楼梦》中矛盾冲突最激烈、人物性格展示得最充分的一个片段。由于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作为家长的贾政要教训宝玉了,不过宝玉不是随便可以教训的,即使是贾政,也惹不起宝玉最大的“保护伞”——贾母。如何才能使贾政既能教训儿子,又不让贾母知道?曹雪芹安排了一个细节,即让宝玉的贴身小厮焙茗等人远离现场。

从学情角度解文本价值——以《喂——出来》为例31-33

摘要:笔者在教《喂——出来》前,归纳课后“练”要求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下称“教参”)对课文解说信息,发现该文本透露的主题是多元的。如何取舍并确定教学内容呢?如何把文本价值信息传播给学生呢?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对文本的关注与思考。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呢?如何让学生领悟文本价值并能学以致用呢?基于上述考虑,笔者从学情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学”为导向,解读文本,为文本价值定位,立足于文本进行教学,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

“鸿门宴”中刘邦的用人之术34-36

摘要: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氾水北即皇帝位。据《史记》载,即位后的刘邦曾总结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他说张良、萧何、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他对自己的用人之术是非常得意的。事实确是如此,公元前206年,刘邦抓住项羽在巨鹿与秦军主力作战的时机,首先攻入咸阳,“欲王关中”。打赢巨鹿之战的项羽随后以四倍兵力杀到鸿门,准备攻打刘邦。

从“试才题对额”看贾政、宝玉父子关系36-37

摘要:《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记叙了贾政带领宝玉等人视察刚竣工的园林,并在佳胜处一一“试才题对额”。以前教这一篇文章,笔者往往从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关系的角度去引导学生鉴赏,虽然抓住了重点,也落实了知识点,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大。作为名著阅读选修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落实知识点更为重要。

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简讯37-37

摘要: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将于2016年10月底在“天府之国”四川成都举办“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同时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会议内容分为:精品课,示范课,研讨课,大讲堂;而且每课结束后都将由专家进行现场测评!大会特邀:王旭明、周宏、薛法根、张赛琴、陈友勤等名师,专家现场授课!报名咨询电话:顾进13241984558(微信报名)

《氓》《孔雀东南飞》《祝福》的比较阅读38-41

摘要:将《氓》《孔雀东南飞》《祝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不只是因为这三篇课文有着共同的女性题材以及相似的价值立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生活在封建社会早、中、晚期的三位女性婚姻生活及身世遭遇的分析比较,能使学生对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女性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有一个整体感知和深刻认识。总之,这样的比较阅读,其着眼点不在所谓“课堂效率”的提高,而在教学内容的深化和增值。

不可忽视的次要人物——清兵卫母亲42-44

摘要:一、对母亲形象的忽视以及母亲对清兵卫态度的转变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选用的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1]故事围绕对“葫芦”的态度展开叙事,一方面是清兵卫爱葫芦、鉴赏葫芦;另一方面是父亲和教员斥责清兵卫玩葫芦,并最终砸碎葫芦。

《说书人》与《品质》之比较44-45

摘要:苏教版必修二课文《说书人》是中国作家师陀的代表作。课文通过叙述一个说书人的悲惨遭遇,抒发了作者英雄梦破灭的伤感,并由此体味中国现实的黑暗与冷酷。在文本探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必修三中高尔斯华绥的《品质》有诸多相似的地方。一、主人公形象的共性(一)都有一技之长。《说书人》“学鲁智深大吼,喽啰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使我们“全被迷住”。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论《源氏物语》中众多女性人物的出家缘由46-48

摘要:紫式部所著《源氏物语》约成书于1001年至1008年。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详细而深刻地描写了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风貌,并通过众多的人物反映了当时的宫廷生活状况。关于它的研究,目前在中国主要集中在物哀思想影响下作品所反映出的男女恋爱观、白居易诗词对《源氏物语》创作的影响以及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等。本文以小说中的众多女性人物的悲剧结局作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来阐释众多女性人物最终都选择出家的悲剧缘由。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现代汉语课教学实效的策略——以新闻传播类专业为例48-50

摘要: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大学教育也在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种背景下,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以满足社会需求。对于高等院校新闻传播专业来说,现代汉语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其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状是很多学生依然不重视该课程,不愿意听,不愿意学,教学效率较低,教学效果极差。

汉字中反映出的哲学思想51-53

摘要: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形和词义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正因如此,汉字通过字形反映字义,进而反映汉民族古老文化。千百年来,汉字在传承中华丰富的文化信息方面,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我们对于文化,不仅要研究外显的物质文化和有关行为模式、法则规范的制度文化,更重要的还在于研究深潜其内在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即所谓精神文化。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让课堂恰当地“活”起来——高中语文课堂表演式教学的探讨与设计53-56

摘要:[前言]2015年年末,在准备公开课时,我选择了孙犁的《亡人逸事》这一课。从备课、试上、调整到最后的呈现,整个过程收获颇多。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加入了两个课堂表演的小活动:1.课文第二部分写到孙犁与妻子初识的场景时,有非常详细具体的一连串动作描写:“我看见站在板凳中间的那个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从板凳上跳下来,走到照棚外面,钻进了一辆轿车。”在这里,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并分析这一系列动作描写说明了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