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语文知识杂志 省级期刊

Chinese Knowledge

  • 41-1041/H 国内刊号
  • 1003-6210 国际刊号
  • 0.08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语文知识是郑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郑州大学主管的学术期刊。语文知识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

语文知识 2016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诚实与信任》第一课时教学实录3-6

摘要:一、听写词语,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是——生:《诚实与信任》。师:大家都预习了课文,生字词能读正确吗?知道意思吗?能正确地写出来吗?还有问题吗?我们现在就来听写,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写。一定先听清楚要写的字、词,然后再动笔。请听:忠诚、坦诚、真诚、诚恳、诚心、诚实、诚意。写其中相同的一个字。生:诚。师:非常好!一下子就找到了关键信息。(师巡视)

悠闲的语文课堂——特级教师李吉银《诚实与信任》教学赏析7-8

摘要:听李吉银老师的课,有种"课如其人"的真实亲切感。置身李老师的课堂,你能感受到他就像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用神奇的指挥棒带着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李老师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平等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他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课堂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自由的牧场。

厘清学什么 步入新常态——特级教师李吉银《诚实与信任》教学赏析9-10

摘要:"高效课堂进化论"认为,2014年是第二轮课改的成熟年,2015年则是第三轮课改探索的开局之年,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已步入了新常态。第二轮课改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核心是"学+交+教",本质是"鱼+渔+欲",重点是关注想学、愿学和乐学等问题;第三轮课改则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课改的思路则是厘清"学什么"(知+能+智),增强学习的驱动力,为课堂树"魂"。

阅读教学中“人”的价值路径探寻11-13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写人叙事类的文本,即俗称的记叙文。每一篇记叙类文本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性格鲜明、特点各异的人物,亦即文本人物。我们知道,文本具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一篇文章,当它作为社会阅读客体存在时,其主要价值在于传递信息,这种价值是文本的"原生价值";当它选入语文教材或成为语文教学内容后,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了解和学习它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或者说是怎样运用语言传情达意的,即所谓的“教学价值”。同样,文本人物作为文本中一个具有多重价值的独特存在,它也具有“教学价值”。

语文知识杂志学术论道
语文教育要指向核心素养14-16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牵涉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情趣、文化传承、品德修养。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育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呢?一、语言运用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知识,逐渐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人的言语经验,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有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反思课堂教学中掌声的运用17-18

摘要: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授与反馈的场所,更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师生探究、交流、体认,共同提高的过程,是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赏识教育备受推崇的今天,老师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进行赏识、鼓励教育,采用正面教育的手段促其发展。掌声成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成了老师习以为常的奖赏手段。尤其在公开课上,老师满脸笑容,学生亦激情高涨,掌声更是一阵接着一阵。掌声作为一种鼓励手段有怎样的价值?

积微成著 造微入妙——微时代下的言语实践微行动19-22

摘要:从微博、微信、微小说再到微电影、微新闻……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然而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如何在这样一个"便利"与"浮躁"共存的"微时代"背景之下,走出一条言语实践的新路却是一个新课题。笔者在一年多的课堂实践中,基于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儿童的天性,顺应"微时代"的特点,设计了丰富而开放的"微表达"项目,让学生的言语成长从"微"中来,在"微"中立意,积小为大,厚积薄发。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确立课堂“核心”,采用“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以《月光曲》一课为例23-25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总是纠结于两个问题——"教什么"以及"如何教"。也因为对这两个问题把握不到位,我们常常看到很多语文课堂内容貌似充实,但学生能真正学到的"干货"却很少,教学内容的水分太多。教师在课堂上好像什么都教了,其实,什么都没教会。王荣生教师指出:"课堂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课堂教学内容一旦不集中,失去了主次,教学没有了轻重,学生当然学不到真正实用的东西。

抓住三个“一”,写好一处景——以人教课标版《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为例26-27

摘要:在小学阶段,写景文是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文体之一。孩子们经历着四季的轮回,沐浴着春花秋月,却往往对身边的景观熟视无睹。峭壁深渊、怪石云海、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皆有其独特迷人之处。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用眼睛发现美景,又用手中之笔记录下这些自然的瑰宝呢?笔者将以人教课标版第七册"语文园地一"的习作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本单元习作要求如下: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

课文“语用”核心价值的提炼与整合——《小稻秧脱险记》备课谈28-30

摘要:《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第二篇课文,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保护稻秧所起的重要作用。作者以"小稻秧脱险记"为题,既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又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一篇童话的阅读,不仅要关注其故事性,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文字背后的"言语秘妙",发现并挖掘文本隐性的言语价值。这篇课文的价值如下:第一,文体鲜明,脉络清晰。

教什么:要在用足文本上下工夫——由“国王的形象”被忽视说起31-33

摘要:从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味"的本体讨论到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理性思考;从关注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再到关注学情、关注"教什么"与"学什么"的统一等问题的提出,无不体现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但这种反思最终还要回到"原点",即个人对教材可以做怎样的合理诠释或是有效解读,而且这种解读应充分用足文本、用好文本,以发挥文本在一定的时空活动状态下"可教"("教教材")与"可用"("用教材教")的最大价值。

有层次的学习活动设计——特级教师张忠诚《我和祖父的园子》课例评析33-43

摘要: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大家来读课文题目。生:我和祖父的园子。师:我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大家看见了吗?生:我和祖父和园子。师:"我和祖父"是一个部分,另外一个是什么?生:园子。师:园子。"我和祖父"非常明显,写的是——生:人。师:而"园子"写的是——生:景。师:好,一个是景,一个是人(板书:人,景)。

理据为根,趣味自成——习字教学策略谈44-46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以来,习字教学受到了空前关注,涌现出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其中有方法科学、效果良好的;也不乏一味迎合儿童、杜撰字理的;还有就字论字、机械分析的。笔者以为,习字教学应以理据为根本,否则习字教学策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是无稽之谈。一、现象:无根据的杜撰,机械化的分析教学"照"字时,某老师这样说:一个日本人,手拿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

让课文插图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片片绿叶——浅谈课文插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妙用47-48

摘要:课文插图被称作是教材的第二语言,它们是对文本材料的诠释和补充,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课文插图就有百幅之多,大多数都是以儿童的形象出现,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成了一线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年段目标中也明确地提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进行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媒体”——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49-52

摘要:"媒体"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如报刊、广播、广告"。在教学中我们这样理解"媒体":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能促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最优化。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经历了这样几个泾渭分明的发展阶段:传统媒体,如小黑板、生字卡片、自制教具;电教媒体,如录音机、幻灯片、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画、图象为一体的设备;

警惕诗歌教学中隐藏的“硬伤”——试纠小学诗歌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例谈52-55

摘要:诗歌,是中华民族无法估量的文化瑰宝!这一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磨难仍能相对完好地流传下来的精华。现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课文,每学期数量有限,仅有四篇,加上各册"练习"中拓展的一两首诗,整个小学阶段几十首而已,这离"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诵读积累目标相差太远。

借力四个“一”,让课堂“风行水上”——例谈生本课堂的操作要义56-59

摘要:随着生本理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出许多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名目繁多,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操作范式,但其核心都是一致的——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学生素养的生态化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中的生本课堂呢,它又该有怎样的操作要义呢?笔者将结合《螳螂捕蝉》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古诗细读:传承文化之美的一缕馨香——记《游园不值》的教学感悟59-62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巍峨山峰,是祖先留给今人珍贵的精神财富。她集音律美和色彩美、情趣美和哲理美、文化美和意境美于一身,是极为丰厚的美育教学资源。对古诗词的细读欣赏,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涵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诚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在中国的诗词中,确实存在有一条绵延不已、感发之生命的长流。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不断加入,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