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知识杂志

《语文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及语言文字爱好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210
  • 国内刊号:41-1041/H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6-9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8
  • 综合影响因子:0.1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知识 2016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作文评价:基于“为什么写”,先弄清气质性种群病

摘要:不弄清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坏文章,改进作文教学就无由谈起;而作文之好坏的评价应基于"为什么要写作文"。从作文本质来看,写作是整理和表达"思想"的过程,写作教学既是为了让学生"有思想",也是教学生"如何思想"的过程。前者是教学的担当与责任,后者是教学的入口与途径。再从课标的愿景来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
3-6

《留侯论》教学实录

摘要:一、巧借背景激兴趣,优化题目引论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留侯论》。张良为什么叫"留侯"呢?生:"留侯"是张良的封号,为什么叫"留侯"我不太清楚。生:张良是汉代开国功臣,受封于"留"这个地方,所以叫"留侯"。师:汉高祖刘邦在登基之后论功行赏,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这样回复高祖:"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这就是"留侯"得名的原因。
7-9

关注文体特征 着眼思维训练

摘要:文言文教学如果仅着眼于"言",将实词、虚词、句式特点等"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就会把课上得如同鸡零狗碎的外语教学;如果仅落脚于"文",玄虚架空,分析作品情感意蕴,知人论世,就会把课上得如同云雾笼罩的现代文阅读。前者指向考试成绩、分数高低,常态课、日常教学往往如此;后者看上去很美,五彩缤纷,公开课比较常见。事实上,这两种课型都体现了过度的功利性。
10-11

实实在在上出“语文味”

摘要:有一段时期,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似乎变得"花哨"了起来。多媒体课件滥用,音频、视频满天飞;课堂的形式变化万千,花样百出,课桌各种各样的摆法,各式各样的分组学习,几分钟就有一次讨论或活动。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新课程理念,才能突出学生主体,才符合课堂教学发展的潮流。课堂追求创新,虽然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除了热闹,学生什么收获也没有。这样就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义。
11-12

在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上迅跑——与海安县中青年名师工作室成员谈如何撰写教学论文

摘要:2015年,国家颁布了新的职称评定标准,在教学论文要求这一板块,应该说已经很低了,当然这个低标准也不是现在才这样要求,早就有了这样的要求。近几年来,笔者先后多次担任县内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评选评委,评选过程中发现在教学论文这一板块,也是降低了门槛。为什么说这件事呢?关键是我们的老师连最低的要求也达不到。
13-15
语文知识杂志教材解读

都是任性惹的祸——《荆轲刺秦王》中行刺秦王失败探因

摘要:《荆轲刺秦王》中荆轲行刺秦王的准备工作算得上足够充分了。荆轲事先有所预料,"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因为荆轲明白秦王拓疆扩土的称霸野心,知道秦王垂涎燕国督亢这片肥沃的土地,揣度到秦王欲除去樊於期而后快的强烈愿望与急切心理。对于荆轲的两项请求,燕太子丹因为仁慈,不忍心杀害"以穷困来归"的樊於期,所以只答应替荆轲准备"燕督亢之地图"。
15-17

院落风景异,人物性格殊——《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教学设计

摘要:"庭院深深深几许,阶前秋来风景异",不同的环境描写可以呈现不同的人物性格。《林黛玉进贾府》开篇即有一句关于贾府建筑外观的描写: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是三间兽头大门;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写着五个大字。三个"大"字简明扼要地写出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表明贾府社会地位的显赫高贵。同时,贾府内的建筑布局也是十分讲究,比如贾母所住的正房大院,就配备了一个垂花门、两个抄手游廊,安放着一座大理石插屏,显得庄严肃穆、气派豪华。
18-20

蜀道之难乎

摘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蜀道难》道出了这一千古流传的慨叹名句,读之令人感慨动颜。那么,李白笔下的蜀道究竟难在何处?《蜀道难》的行文思路究竟怎样体现蜀道之难? 一、教参的说法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教学参考书》对《蜀道难》一诗的行文思路是这样解析的:诗人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诗开篇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0-22

杨柳寻常,寄意幽深——读丰子恺散文《杨柳》

摘要:丰子恺,浙江桐乡人,生于一八九八年。曾受业于名师李叔同、夏丏尊,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教育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 丰子恺的散文创作历时三十多年,但主要集中在解放前的十几年中。他不满当时统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鄙视世俗的虚伪和欺诈。他往往小中见大,借助某些平常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其散文、随笔朴素自然,隽永疏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5-27

从《祝福》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

摘要:作家冯骥才曾说:"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非否定优根,否定一个民族,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根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根也有劣根,揭示其劣根所起到的作用恰如鲁迅所言:"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痛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我们的民族病了,是因我们的文化病了。
28-30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教师作品进入课堂须谨慎

摘要:翻阅《十位名师讲〈老王〉》,发现黄玉峰老师和王君老师都把自己的作品放进课堂,让学生读。后来读韩军老师的《老王》课堂实录,发现他也把自己的作品放进了课堂。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作品放进课堂,而且都放在课堂快要结束的时候,这种现象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翻阅了《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3—2015年的期刊,因为这些合刊是全国各省市获奖课集锦,具有代表性。
31-32

转变“欣赏教学”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谈如何从章法角度切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现阶段,常见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一般比较固定,即强调课文的文学性分析,进行简单阅读、分析和鉴赏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初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也使得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寸步难行。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打破"欣赏教学"的观念,力争从章法角度切入语文课堂教学,以期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和遣词造句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初中生对作文和阅读理解的融会贯通。
33-34

一次与考试无关的干干净净的阅读——听徐樑博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有感

摘要:复旦大学的徐樑博士在我校高一年级开设了一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示范课。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徐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理性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向我们诠释了作为苏南名师的胆识与智慧。这节课,他关注原初性以生成整体审美感受,他以敏锐的问题促进思维创新,他上了一堂与考试无关的干干净净的古代诗歌阅读课,我不禁被他这种独特的教学风格所折服。
34-36

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摘要:群文阅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对构建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群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把阅读教学由"单篇阅读"引向"群文阅读"的形式,它关注师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体性的真正发挥,让自主、探究成为阅读的常态。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找到了群文阅读和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现总结如下:
37-39

语文工具书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物、时间、地点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除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外,不可避免会涉及到有关人物、时间、地点的查找。利用相关的语文工具书,并掌握一定的文化史知识,可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语文工具书查阅人物 语文教学涉及到古今中外的许多人物,其中有课文作者,也有课文中的人物。为了认识这些人物,我们常常要利用语文工具书。
39-42

语文教学中“问题驱动”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堂的活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问题的提出和探究。但是,在当下的一些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束缚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独立提出问题,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互问互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要在一定程度上适时地介入和引导。
43-44

“非常语文”弊端透视——课堂搁浅现象深度分析

摘要:2015年11月23至25日,第四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在苏州中学园区校举行。连续听了多节课,精彩之处颇多,遗憾之处亦不少。有很多课,开始极为新颖,可是在即将绽放之际,却偃旗息鼓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之舟搁浅在沙滩上。这种不符合正常展开趋势的现象,被老师们称为"非常语文"现象,此现象折射出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教学弊端呢?
45-47

如何提高文言文翻译“盲做”的效率性

摘要:我校最近举行了高三文言文翻译的教学研究活动。整体感受是:从事高三文言文翻译教学的几位老师在方法指导上一直还秉承着初中文言文翻译教学的"五字真经":"留、补、换、删、移"。所谓的留即保留无须翻译的字词,如皇帝的年号等;补即补出文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等,其他三字不一一赘述。这"五字真经"本身无可厚非,只是感叹我们的翻译教学思路一直未变。它就像一个紧箍咒,制约着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使我们不敢去改变或创新。
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