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知识杂志

《语文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及语言文字爱好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210
  • 国内刊号:41-1041/H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6-9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8
  • 综合影响因子:0.1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知识 2015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初中语文学习评价内容设置的策略

摘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在设置语文学习评价的内容时,要根据语文学科内容和教学特点,全面、合理、科学地进行。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不少教师对语文学习评价的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语文学习评价内容的理解过于偏窄,在设置语文学习评价内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从而影响了语文学习评价的有效性。
3-5

读写结合风景异——也评孙艳老师《风筝》一课

摘要:《语文知识》刊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艳的一节初二年级语文课——鲁迅先生的《风筝》课堂实录,~([1])我曾有幸聆听了这节课,孙老师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诗意优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挖掘出文本背后的内涵,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情感,读出了意味,更读出了作者的内心,课堂显得灵动、大气,"体现出对语文之‘真'、语文之道的本然追求"~([2]),让听课者受益匪浅。
6-9

“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讲评教学实录

摘要:【设计理念】1.搭建网络平台,提供学习资源。在"窗外那株玉兰花"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通过三周的时间来观察校园的植物和窗前的这株玉兰花,指导学生写景,其实是指导观察与慢写的过程,指导学生亲自到校园中采写,先学会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如它的发芽、开花、结果等各个生长期都有不同的特点,
9-12

让写作回归生活自觉——特级教师孙艳“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课例评析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1](P255))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立足生活的自觉积累,写出真情、真感、真思、真想的佳作妙文呢?特级教师孙艳的《窗外那株玉兰花》作文指导课,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探索价值的范例。
13-14
语文知识杂志教材解读

一波四悬,扣人心弦——论《烛之武退秦师》的悬念美

摘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同时,《左传》也是一部先秦著名的散文著作,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叙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15-16

丰富的诗意 深邃的哲思——摭谈《像山那样思考》的表达方式

摘要:"《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是一部关于土地的‘诗'与‘思',以其深邃的自然哲思、鲜活的荒野形象、真诚的情感体验、诗性的散文话语成为了世界绿色经典,作品不仅赢得了环境科学、生态哲学、土地经济学等专业学者的欢迎,还获得了崇尚自然、亲近土地、渴望绿色的文学读者的热爱。"
16-18

比较:感受语言美的有效载体——以《荷花淀》的修改为例

摘要: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语言清新洗练,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有"诗化小说"的美誉。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叶圣陶认为"离开语言无所谓文艺"。由此可见语言对于作家与作品的重要意义。
19-20

《鉴赏家》“别有用心”——重读汪曾祺的小说《鉴赏家》

摘要:在高中阶段,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里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吗?他一幅画也不留下,你觉得他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作为"鉴赏家"的叶三有一定的作用。我以为,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有人说,汪曾棋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21-22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用哪种标点,先要想一想

摘要:行文时,你对几种标点的运用可能会举棋不定,所以,要用准,就要先想一想,慎重落笔。一、何时用叹号叹号是表示感叹的,因此像以下句子的末尾就应用叹号:"这里的风景多美啊!"而时下很多人只要是抒情句子就用叹号,这不对。用不用叹号,要注意几点:(1)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用叹号。例如:"我国广大青年必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见证、共同享有中国梦的实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用句号。
23-24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韩军、王君两位老师语文课堂比较研究

摘要:韩军、王君两位名师都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但现在的情况是,一位的语文课堂好评如潮,另一位的课堂却受到了众多教授专家的批评质疑。这段时间我仔细研究了韩军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和一些课例,我感觉用"一公里现象"来概括韩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状况非常合适。
25-27

“问”似看山不喜平——例谈“曲问”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提问是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常规手段、重要手段。提升问题质量、优化提问设计,是研究与改进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路径之一。近段时间,在研读名师课例和反思自身实践的过程中,我对"曲问"提问手法及其教学效果有了较多认识。"曲问",顾名思义,即迂回曲折地问、旁敲侧击地问,有别于直奔目标的"直问"。"曲问"手法可化难为易,提示路径;可变呆为趣,遥叩意图;也可小处着眼,透视个性。
28-30

由“易水送别”探寻荆轲命运的悲剧内涵——关于“易水送别”的微课教学小探

摘要:微课教学是当下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突出要求是时间短、主题集中、针对性强。高中语文课文大多篇幅较长,而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这看似不适合微课教学,其实不然。俗语说"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只要老师精选教学内容,找准突破口,确保教学过程精简有效,是可以实现毕其功于一役之目的的。比如,在讲解《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我们可以尝试利用微课程对"易水送别"这一情节进行重点分析,
30-31

“我的村庄我的国”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以其独有的魅力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语文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学科领域产生的冲击使建国以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32-34

圣地徜徉:语文学科应有的状态——以《马》的教学为例

摘要:布封的《马》是一篇精美的散文。《马》美在文本语言的生动活泼,美在语言外渗出哲理的深思;更美在文本所独具的观察视角与人性的美。字斟句酌的"读"才是鉴赏。布封笔下的《马》是一篇美文。课堂之上,学生阅读鉴赏美文《马》,要理解语言之妙,要感悟作者哲思,要体味人文之美,——教师只有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文本字斟句酌地读,才能触摸文本的精神圣地,在文本圣地中自由徜徉。
34-36

文以载道 文道统一 文以化人——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先贤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索、探究与总结。千百年来,它薪火相传,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华夏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既是对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的敬仰,更是当今社会蓬勃向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始终强调"诗言志",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统一"。
37-39

“摔玉”三义

摘要:对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宝玉"摔玉",论者很多,但往往只是给宝玉贴一些性格标签,而没能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特定语境,有效地引领学生自己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感悟。有些争鸣又在不同的层面上各说各的,这对指导学生从合宜的视角思考进而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也是极为不利的。故此,笔者拟从宝玉摔玉的心理义、性格义和隐喻义三个层面阐述,以期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进而获得坡度解读的方法和兴趣。
39-40

廉颇之“良”

摘要:司马迁的《史记》中,列传有"本传""类传""合传"之分,内容最为丰富多彩。在纪传体史书中,数人事迹合列于一传,称为合传。合传是因为人物生活的时代相同或者相近,事件彼此相互关联,而合为一传。在《史记》所有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属于典型的合传,它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四人作传。
41-42

“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以一则课例为例谈诗歌教学中的“整体思维”

摘要: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对于一朵花来说,美在于整体而不在于某一片花瓣;对于一首诗而言亦是如此。如果欣赏者只停留于对个别细节和词句的玩味,不是把作品当作有机的整体去欣赏,就不可能获得完整的美感,也难以对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因为,整体的意义远远超出其各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总和。
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