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知识杂志

《语文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及语言文字爱好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210
  • 国内刊号:41-1041/H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6-9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8
  • 综合影响因子:0.1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知识 2015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沿波讨源探诗情

摘要: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一位优秀的古典诗人,在执笔为诗的过程中,都会伴随自己丰沛而又强烈的情感活动。南朝刘勰说过: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因而能够做到"吐纳英华,莫非情性"。由此可见,情感因素在诗歌作品创作中具有特别重大的作用。
3-5

“有意思”的提问,让“山那边的海”一瞬间照亮课堂——《在山的那边》课堂提问之管见

摘要: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一个适合于学生个性主体发展的创新过程。而任何课堂的创新都离不开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巧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提问不当,则会阻碍教学,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
6-8

语文学习切知:形式更决定内容

摘要:《语文知识》2015年第4期发表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是言语形式》一文,~([1])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哲学观点认为:内容决定形式。这个观点自有其可信的道理。我不想颠覆哲学研究的结论,但我要说的是,在语文学科,我觉得这个观点不大适用。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内容往往不决定形式,而形式更决定内容。诸君若不信,且听我仔细道来。
9-13
语文知识杂志教材解读

桃花源居民服饰考——《桃花源记》中的三次“外人”考释

摘要:《桃花源记》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一直被选入各种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但初中语文教材和社会上出版的多种古文读本都将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一词解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样解释其实是不正确的,下面笔者将一些考证列举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14-15

经由言语形式 抵达文本隐藏——以《木兰诗》的文本解读为例

摘要:作品一经写出,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读者可以从中读出属于"我"的理解。不同的"我",阅历有别,年龄有异,学识有差。面对同一个作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才能确保"我"从作品中读出的是"哈姆雷特"或者让"我"的理解靠近"哈姆雷特"而不是"李尔王"?唯一最可靠的凭借就是构建作品的言语形式。
16-20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

摘要:《雷雨》研究中有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周朴园对侍萍有没有真情,怎样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笔者曾让学生讨论这一问题。同学们议论纷纷,激烈争论,两方面的意见相持不下:一部分同学认为周朴园一直保留着侍萍用过的旧家具,记着她的生日,甚至保留着她喜欢关着窗子的生活习惯,保留着侍萍缝补过的旧衬衣,从这些来看,周朴园是有真情的。
20-22

本为同根生 相煎竟太急——浅析《祝福》中“绞杀”祥林嫂命运的女性群像

摘要:《祝福》一文,内蕴丰富,值得挖潜和探析的内容有很多处。实际教学中,却囿于教学课时的限制,不可面面俱到。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可启示我们:若聚焦某一个角度,找到某一切入口,深度挖掘,深度解读文本,亦可为挖潜文本内涵觅得一扇崭新的窗,从而建构教学内容选择的新路径。
23-25

悯世情怀:关注小人物的心理需求——《阿长与〈山海经〉》几处细节解读

摘要:《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经典名文,自从进入中学教材以来,常为名家进行鞭辟入里地解读。关于鲁迅先生所执情感取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绍振"含笑的批判"说~([1](P.214))和《教师教学用书》中"同情""怀念"说。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分析评论者忽略了鲁迅先生作为伟大作家的一个重要的悯世情怀——对处于普世间底层人们的心灵需求的关注。
26-28

想说爱你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氓》中“怨妇”的无限愁肠

摘要:我称《氓》表现的是"淇水河畔的爱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经历。诗歌的成功是描述了这一爱情由甜蜜到苦涩的具体过程,塑造了一个"怨妇"形象。《诗经》中的"怨妇"形象是很多的,《氓》的魅力在于塑造了一位大胆地追求爱情,却矜持而不放荡;艰苦的夫妻生活,却能乐贫而坚守;长期的婚姻压迫,却能在沉痛控诉中保持冷静思考,保持着人格的自省、自爱、自强的女子。
29-31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论《红楼梦》对二月河小说创作的影响

摘要:在开始历史小说创作之前,二月河就已经是红学研究者了,且有十七万字的红学论文问世。再没有一部书像《红楼梦》这样令二月河如此痴迷:"我从一九六二年开始读《红楼梦》,从满头青丝读到两鬓霜降,从一无所有读到著作半笥,套一句屈原的话说‘余幼好此奇书兮,年既老而不衰'。"~([1](P.168))文学创作的来源一是生活,二是书本,对《红楼梦》的长期细读与研究,无疑会对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32-34

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要使用顿号

摘要:最新《标点符号用法》明确规定:"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1])《标点符号用法》是国家的规范标准,具有法定权威性,一切书面语运用应严格遵守,刊物及教科书等尤应模范遵守。
35-37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跟学生一起“论美”

摘要: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十二课是《论美》,作者是大哲学家培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一经典文本在实际教学中的地位似乎总没有其他文本那么高,可能是因为其中的应试因子不够多。但在笔者看来,此文却大有与学生一起详细咀嚼的必要,这不仅是因为培根的大名,也不仅是因为培根作为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而名传于世,因为就凭"论美"二字,初中学生也应当充分吸取其中的营养与智慧。
37-38

原初动力:教学创新的关键

摘要:学生阅读的"原初动力"是什么?教师教学的"原初动力"是什么?师生的"原初动力"是如何在课堂上相遇的?在语文课堂创新方面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原初动力"是师生参与教学、实现教学创新的关键。一、"原初动力"源于"原初感受"的生成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许多课堂出现了"反投影"式课堂,教师教学时采用"素装素面",课堂上只使用三个"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
39-41

小说的三种类型及教学例谈

摘要:小说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关注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及考试中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如果我们能对小说作点儿细化研究,对于我们的阅读和教学可能都是大有裨益的。"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为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与现在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东汉班固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41-43

在诗歌中读故事——《古诗三首》教学有感

摘要:在初中阶段,诗歌教学一直是难点。怎样引导学生将诗歌读懂、读好,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在近期开展的《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赏析活动中,笔者进行了一番全新的尝试。以往,我们习惯于将这三首诗逐一分析,先从字面上了解蝉、孤雁、鹧鸪的特性,然后直接点明这几首诗歌的共同特色——托物言志,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诗人们借以抒发的志向。
46-47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宏观上把宋词归为豪放与婉约两派,其中的苏轼、辛弃疾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性作家。当然,豪放者也不乏婉约之作,例如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而谈到辛弃疾的此类作品,他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就很有婉约词的风韵,情感细腻,意旨幽深。为了论证的方便,现将该词(以下简称"本词")摘录如下: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48-49

以“情”之钥匙开启《江城子》感人之门

摘要:"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告诉我们,思念、想念、惦念、挂念一个人从来不会因为漫长的时间而流逝殆尽,也不会因为遥远的空间距离而减少丝毫。一、云中谁寄锦书来——转换角色,深情悼亡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题目:如果你是苏轼,请给亡妻写一封深情款款、感人肺腑的悼亡信。
52-53

轻点又重染 言微而旨远——以《鹊踏枝》例谈诗歌教学艺术

摘要:每次教授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总有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意味无穷的感觉。本文拟结合这首词创作艺术的研习,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并尝试对诗歌教学作一番探究。先谈这首词运用的独特创作艺术——点染手法。"点"是点明之意,"染"是渲染烘托之意。综合起来理解,"点"类似于总领句,"染"类似于分层、艺术地细写。具体到这首词,上片以"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设问开头,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惆怅。
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