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知识杂志

《语文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及语言文字爱好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210
  • 国内刊号:41-1041/H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6-9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8
  • 综合影响因子:0.1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知识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名师在线

语文传承:着眼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语文学科在“传统”中的地位、使命(二)

摘要:从语文学科层面看,当代中学生如何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浸润中华传统智慧?如何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如何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在变革的社会改革进程中,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是不二选择。
3-6

燃烧的心——《丹柯》课堂教学实录

摘要:《丹柯》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中的一篇小说。一、导入情境(活动:学生课前五分钟演讲,略)师: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聚集着乌云——生(齐背):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师:文字作者是一生:高尔基。
7-10

简约·用心·动情——吴春来老师《丹柯》教学实录简评

摘要:吴春来老师执教的《丹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外国小说,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作者高尔基,题目是编者加的。小说的情节很简单,一群族人受到外敌人侵,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园。他们来到了森林,却陷入了绝境——后有敌人的追杀,前有巨木的挡道,两者都有死亡的威胁。
10-11

徜徉于心灵对话之间——吴春来老师《丹柯》课例评析

摘要:近读吴春来老师《丹柯》课例,颇有感于其对话教学法运用的独特魅力。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学方法有讨论法、对话法、情境法、探究法等,其中讨论法与对话法越来越受到一线老师的青睐。讨论教学法在中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是《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与学生讨论问题,从教师出题、鼓励发言到学生各抒己见,到教师在学生请问的前提下进行启发、评价与指导,讨论内容明确,
11-12

比“模式”更重要的……

摘要:长期以来,不少地方的教学教研出现了唯模式是瞻的倾向,“新”“奇”的模式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面目“各领风骚三五年”。不可否认,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极大地推进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开掘与拓展,但是,比模式更重要的,是“灵动”。吕叔湘先生曾撰写了大量的语文教育论著,其精髓便是“灵动”的思想。他说:“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
13-15

高效语文教学的心理路径和重要节点

摘要:语文教学是跟着教师的感觉走,还是根据学生的感觉走,这是一个问题。在不少人看来,语文学科尚属于前科学范畴,其教材内容及次序大体根据编者的主观认识来裁定,其教学“范式”也只能算是教师们猜想式的、经验型的“范式”。怎样尽量克服教学中的主观随意行为,使语文教学相对更科学化?陶行知先生曾总结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16-18

叙事透理作文从“有意思”向“有意义”华丽转身——以记叙文《满分》升格为例

摘要: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是“深刻”,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提升文章立意。古人说“意在笔先”,换言之,也就是说写作文首先要考虑立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写起记叙文来,往往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导致立意肤浅;或者就事叙事,不能挖掘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
19-21
语文知识杂志教材解读

“乍暖还寒”之“还”怎么读?

摘要:李清照的《声声慢》入选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四。其中的“乍暖还寒”之“还”读音较乱,有规范读法之必要。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乍暖还寒”之“还”,人教版课标教材注音为huan,注释为“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该词网上的朗诵视频,有的读为huan,有的读为hai,有的读为xuan。网上关于该词读音的讨论文章,有的主张读huan,理由是“还”在“乍暖还寒”中是动词“返还”义,
22-23

归有光《项脊轩志》四题

摘要:一、“借书满架”考辨 首段“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中的“借书满架”令人费解。人教版第三册教材和苏教版必修五教材对此均阙如,未作解释。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都有译文,人教版教参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苏教版教参译为“借来的书籍插满书架”,基本一致。但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虽说归家这时已家道中落,但其祖上曾经做过官;从祖母的“吾家读书久不效”看,归家至少算得上是书香门第。
23-24

司马迁:站在传主背后呐喊的人——《〈史记〉选读》教学拾遗

摘要:苏教版《〈史记〉选读》是选用频率最高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沉浸在《史记》篇目的教学世界里,笔者心中总萦绕着一个问题:文本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因为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先生就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然《史记》可比《离骚》,当然就不得不探究其章法意义和文本意义了。
25-27

让这一巴掌来得更猛烈吧——《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出手打范进探究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制度,尤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辛辣地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范进中举》即是一篇经典之作,通过中举前后的对比,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胡屠户就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一位。笔者认为,他就是一位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严重毒害而沾染了一些油滑习气和尖酸味道,同时又不乏勤劳和善良品质的下层劳动者。
27-28

《祝福》的辩证艺术

摘要:鲁迅小说《祝福》洞察了历史潜流和人性缺陷,今天依然可以作为文化启示录来解读。小说中祝福与死亡、干净与不净、真实与虚幻,构成了多重相悖而又辩证的关系,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更是强化了悲剧的力量。可以说,忽略了小说中的辩证艺术,是难以真正读懂这篇杰作的。
29-30

“名节”是个大问题——重读李密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摘要:《陈情表》的最后两句话耐人寻味:“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上表之时,李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也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也是出自真心的么?我觉得,“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只能理解为威逼之下生出的“假情词”。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有“护名节,胜功名”之说。
31-32

“斜对门的杨二嫂”要细细品——鲁迅小说《故乡》的人物设计艺术

摘要:鲁迅小说《故乡》的人物设计非常讲究艺术性。《故乡》中的主要人物有闰土、“我”以及“我”家斜对门的那个向“我”要“破烂木器”的豆腐店里的杨二嫂。有人说,如果将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删去,似乎不影响闰土形象的塑造,也不影响《故乡》主题的表达。要不要删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对杨二嫂形象价值的再认识。
32-34

在文本解读中一起飞翔

摘要:沈大安老师说: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要走进文本,一路走,慢慢欣赏,在文本中留下自己美丽的倒影。这实际是要求我们教师能够深入文本,潜心钻研,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独到的解读。可是我们现在许多老师拿到一篇课文的第一反应却是找资料,做课件,琢磨用什么方法去上课。都忘了,拿到课文首先是钻研文本,感悟文本,挖掘出文本的美丽与智慧。
35-36

《背影》末段的张力和空间

摘要:《背影》的解读,避不开主题提炼。对此,学界的看法原本比较一致。通常的观点:它是一篇充满父子深情即父爱子、子敬父的至真至性文字,大约就是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就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叶圣陶谈〈背影〉》)。
37-39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谈文言文同句中的一字两用现象

摘要:现代汉语中,若说“买把锁把自行车锁住”,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不难理解。句中前一个“锁”为名词,后一个“锁”作动词,这个也好理解。文言文中,“具具而王,具具而霸,具具而存,具具而亡。”(《荀子·王制》)“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明史·韩文传》)这种同字连用的句子,若不懂点古人遣词造句的知识,恐怕一下子就未必能说清楚了。
40-41

快乐的“逗比”

摘要:2013年,“逗比”这个词开始在网上出现并逐渐流行于网络,如今更是频繁活跃于媒体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自称“逗比”,而新闻媒体尤其是娱乐新闻的标题中更是频频出现“逗比”,甚至还出现了专业搞笑的“逗比网”,情景喜剧《逗比男女》,游戏《逗比三国》以及各种以“逗比”命名的网络小说等。如此热闹的一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它雄霸江湖的始末。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