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知识杂志

《语文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及语言文字爱好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210
  • 国内刊号:41-1041/H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6-9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8
  • 综合影响因子:0.1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知识 2014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修辞立其诚”浅议

摘要:《易·乾·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之说传世以来,训诂学家、文学理论家、修辞学家、哲学家都做过种种解说和阐述,使这个被誉为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原则性立论,随着时代的推移,其内涵愈探讨愈丰富,愈挖掘愈深刻。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是:修辞学家比较多地注意阐发“修辞”二字的意义,而认为“诚”的意思十分明确,即“诚”是诚实可信,是真情实感;哲学家则把“修辞”一语看作不言而喻,无非就是“立言”,而对于“诚”却进行了相当广泛深入的探究。
3-5

释“宠辱不惊”的“宠”

摘要:“宠辱不惊”是一个常见成语。从各种词典对“宠辱不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界对“宠辱不惊”的“宠”字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把“宠”理解为“宠爱”,如《当代汉语词典》释“宠辱不惊”:“受到宠爱或羞辱都不为所动,形容把荣辱得失置之度外。”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中国成语大辞典》等众多词典。
6-7

别集概说

摘要:别集是收录个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数量很多,周洪才《略谈“别集”》就《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贩书偶记续编》三部书目著录的别集统计,共得别集6905部(包括无卷数或卷数不全的307部),共79790卷。《辞源》《辞海》都认为别集是与总集相对而言的。“集”字为会意字,意为“群鸟在木上”(《说文解字》),有集合之义。集部以文人文章的集合而区别于收录古圣先王经纶天下遗训的经部、记叙历代帝王将相言行政教的史部和才士们关于天下政教规划设计的子部。就“别”字立说,别集还有一种把个人从整体剥离出来、从常人提升上来的意思。
7-12

初中文言文中主谓之间“之”字用法详解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出现的虚词中,“之”字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用法也非常广泛和复杂。特别是“之”字放在主谓之间时,中学教材中多数未作注释,少数教辅书上则简单地解释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对于“之”字的这种用法,大多数的师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其感到疑惑不解,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给教与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13-14

不喜轻薄与放浪,强把柳永作欧阳——《人间词话》的一处瑕疵

摘要:《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呕血力作,自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与推崇,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其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流传尤其深远,不仅常被用来研究哲学、美学等问题,还被人们用来解析爱情悲喜、宦海沉浮等人生境遇。笔者阅读其三重境界之说时,在对王国维的学识才华心生仰慕之余,却发现了一处就王国维的学识来说绝不可能犯的小错误,觉得困惑不已。
15-17

活用成语梳理古汉语知识

摘要:古汉语知识历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中学生因为阅读面窄,文化储备不厚,普遍感到文言词句艰涩难懂,对许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难以把握,故而对古汉语知识的学习缺乏信心,兴味不浓。然而,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成语,是经历代习用、磨洗定型的固定词组,其结构形式大多为四音节,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它脱胎于古汉语,大部分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佛经典籍、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因此,相当多的成语被深深地打上了古汉语的烙印,在语音、词义和语法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古汉语所特有的各种语言现象。
17-22

论语言的“得体”

摘要:所谓语言得体,就是指说话或写文章,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做到语言有分寸,恰到好处。《文心雕龙·熔裁》中强调“规范本体”,也就是强调文章的内容、语言要得体。什么是语言环境呢?语言环境就是说话或写文章时的各种条件,它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内部语境,即上下文之间或说话前后之间的内部关系,要注意思路清晰、连贯,有条有理;因果、假设、条件、递进、目的等各种关系明确。
23-26

不言不语也关情——关注标点符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标点符号也是这个例子里可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以言语为主体的文本中,标点符号是区别言语形式、构成言语现象、体现言语意蕴的重要材料。它可以分章断句,也可以表情达意,特别精彩处,无声胜有声,意义鲜明,耐人寻味。引导学生关注、理解、运用标点符号,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27-29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古典诗词的含蓄美

摘要: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不仅十分讲究形式美、形象美、音乐美等美学特质,还十分推崇含蓄美。因为我国历代诗学评论家都主张辞约而意丰、语忌直而贵曲、含蓄而有味的创作原则。明代谢榛曾言:诗歌创作,“妙在含糊,放见作手,譬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四溟诗话》)清代叶燮也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原诗》)清人张谦宜也说:“含蓄二字,是诗文第一妙处。”
30-31

文言文教学三重门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目前困扰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难题。当然,我这样说也许仅仅是一厢情愿,因为相对于其他文体教学灵活度,也许老师们反而觉得文言文教学更有章可循,操作起来可能更利于按部就班。惯常的文言文教学一般是这样的教学格局:第一课时,朗读、解词、翻译,将文言文变成现代文;第二课时,检查解词、译句情况,以翻译后的现代文为依托,梳理内容、理解主旨;第三课时,检查、巩固知识点。
32-34

狞厉之美——《蜀道难》的别样设计

摘要:教学《蜀道难》的传统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坐实主题,顺藤摸瓜寻根究底;2.单作送别诗处理,谈李白对友人的担忧与关怀;3.与同题材诗歌比较,极言蜀道之凶险,突出其在战乱年代易守难攻的特点。如是之处理,大体上也倒无可厚非,可是总给人隔岸观火、买椟还珠的感觉。笔者通过教学积累与反思,尝试换个角度,别样设计,试图探幽显微,重点品味《蜀道难》的“狞厉之美”。
34-35

《记承天寺夜游》文体确定的反思——兼与《小石潭记》相比较

摘要:《记承天寺夜游》是现行“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必选的经典古文之一。全文只有八十四个字,短小精练,却“意境超然,韵味隽永”,…情景交融,行文自然流畅,语言通俗易懂,素有宋记小品中“妙品”…的美誉,是多数一线教师喜欢选择展示的课文之一。然而,关于这篇文章的体裁,语文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一篇记叙文,因为文章记叙了夜游承天寺一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抒情文,作者通过文字抒发了苦闷凄凉的情感;
36-37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独特的。他以特立独行的姿态行走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充满悖论的黑暗时代。“三·一八”惨案发生在1926年的民国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内争民主、外争国权的斗争,青年们用热血为中国社会前进的路标上涂抹了一道鲜红的亮色。作为自觉的社会机体与自我心灵的解剖者,面对这么一个黑白颠倒、逻辑荒谬的世界,看着横陈在面前的自己学生的尸首,作为中国的良心,要反击那个黑沉沉的世界,还有什么手法能够像反讽那样具备强大的力量,传达出一个战斗者内心的伤痛和愤怒?
38-40

《斑羚飞渡》“飞”出了什么?

摘要:对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沈石溪的小说《斑羚飞渡》,读者多有质疑:这篇故事真实吗?斑羚头脑中有良好的奇偶数概念科学合理吗?等等。但笔者以为,《斑羚飞渡》带给学生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意义。斑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一“飞”而渡,无论是在自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演绎出来的生命意蕴都是“飞”义不浅,不失为一首生命的变奏曲。
40-41

白洋淀里盛开的美丽荷花——《荷花淀》“五美”赏析

摘要:《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多年来,一直作为经典美文被选人高中语文课本。文章画面清新,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清晰,故事结构完整,反映了冀中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团结一致,英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此文给人印象深刻,笔者认为本文有“五美”值得关注。一、景物美本文的景物描写大气磅礴,意境高远,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奥妙。
42-43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摘要:一、导入师:梁启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正当情感很强的时候,却用很有节制的样子去表现它,不是用电气来震,却是用温水来浸,令人在极平淡之中慢慢地领略出极渊永的情趣。”孙犁描摹人物语言的造诣很深,《荷花淀》中的人物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夫妻间的山盟海誓,更没有大发议论,但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鲜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年轻妇女特有的心理、性格和风韵。
44-49

加强初中语法教学刻不容缓

摘要:高中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什么叫副词?”“老师,什么叫主谓短语?”“老师,这是宾语后置还是状语前置?”每当听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像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听到“老师,1,2加1/3怎么加”一样无语又无奈。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这样的现状,严重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我们不得不在高中教学中进行补救,但由于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很难对语法进行系统教学和持久的训练,所以效果很不理想。
50-52

打开文言句式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核——以《归去来兮辞》三个疑问句为例

摘要:《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的抒情小赋,是用辞赋体抒写胸怀的一篇杰作。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这篇辞赋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虽然课标中也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要求,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