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杂志社
分享到:

语文知识杂志

《语文知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为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及语言文字爱好者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理论新视野、语言学研究、语文教学研究、研究生论坛等。
  • 主管单位:郑州大学
  • 主办单位:郑州大学
  • 国际刊号:1003-6210
  • 国内刊号:41-1041/H
  • 出版地方:湖南
  • 邮发代号:36-97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08
  • 综合影响因子:0.15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语文知识 2014年第07期杂志 文档列表

语文知识杂志语言文学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飘》是一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不朽之作。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描绘了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南方社会生活,以及战后重建中女性力量的不可替代,赋予女性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小说塑造了一个爱憎分明、敢作敢为却又褒贬不一的女主人公形象斯嘉丽,体现了浓郁而又复杂的女性意识。一、女性主义理论回顾 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和哲学社会思潮,自诞生之日起就如同一股强劲的飓风,横扫为男性所统治的话语阵地。关于女性主义理论,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主义是指独立于阶级斗争之外,专门为女性问题而奋斗的主义。”^[1]吉尔曼将女性主义定义为:“女性主义是全社会妇女的社会觉醒。”^[2]凯特则认为女性主义是“反抗举世用法律或习俗强行阻扰妇女享有自由的一切人为障碍。”^[2]由于不同时代、地域、文化情境下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受到主流思潮的影响不同,女性主义衍生出了多种流派。这些流派在历史渊源、分析方法和主张上都有所差异,但他们具有相同的目的,即批判改造父权文化;也具有相同的基本前提,即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必须解放。
3-5

媒体常见语病辨析六例

摘要:辨析并修改病句是高考必考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许多同学都感到辨析并修改病句有一定难度。笔者从媒体上选出一些病句,加以辨析并修改,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一、考过驾照的人都知道。一个好教练对于能否顺利拿到驾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日早报》2014年4月25日《晚上去城郊练车女学员投诉驾校教练“吃豆腐”》)一个好教练对学员能顺利拿到驾照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能说好教练对学员不能顺利拿到驾照也有重要作用。句中“能否”包括两方面内容,与后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能完全搭配,就是常说的“两面对一面”,应改为:一个好教练,对学员能顺利拿到驾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原句逗号位置也不当。二、对此,教育部直属高校高度重视,责成专门机构研究编制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截止3月7日。75所直属高校全部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国新闻网2014年4月2日《教育部首次组织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截止,(到一定期限)停止。“截止”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直接带宾语,如有日期要放在“截止”前。如:1月30日截止。”“报名已经在昨天截止。”而“截至”,意思是截止到。可以改为:截至3月7日。也可以在“截止”后加上“到”,说成:截止到3月7日。
6-6

《红楼梦》:古代女性生活表现的集大成—兼及“色空”观内含“女儿”自由解放空想

摘要:中国古代长篇主写男性,但《红楼梦》笔墨更多用于女性。它着重写封建世家盛衰、其日常生活、“二门”内的“理家”等,当事其中的自然是更多女性。它以宝玉、黛玉、宝钗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这爱情曾自由而真挚,男女当事人得均等表现;这婚姻被包办,包办者多女性家长如贾母、王夫人;这宝玉为“情种”,心仪多位姑娘与丫环:整个一场婚爱悲歌,处于中心的男性其实就宝玉一人,而女性却有十数乃至数十位。有统计,《红楼梦》“一共写了男子235人,女子213人”^[1](P.753),人数上男略多于女,但从出场活动、扮演角色、支配情节这些方面看,女性人物明显更占篇幅与位置。这从回目便可见出,小说的较重要角色多在用以指示本回中心人物与事件的回目上得以标示,240个回目里,直用人物名姓的有126例,其中男53例,女73例;用代称的有89例,其中男36例,女53例,二者皆女多于男。
7-10

巧借文言学成语

摘要:成语语约意丰,表意准确而生动,历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每年成语题都会准时出现,可见成语被看重的程度。而成语题得分率向来不高。不少学生觉得记忆成语耗时费力而又容易遗忘,下了工夫,成效却不明显。确实,到了高三再死记硬背成语,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不求甚解地生硬记忆也难以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所以成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靠平时积累。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固定性结构的词组或短句。它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约定俗成的。而且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所以成语中包含有许多文言知识。笔者尝试在课本文言文学习中,穿插成语的学习和记忆,既有效积累了成语,又可利用成语作为反证,帮助理解与记忆课本文言知识,一举两得,效果很好。一、在课文内容分析中学习直接来自文本的成语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我们的文言文教材选择的往往正是此类作品,所以许多成语就出自课文文言篇目。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了解了“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作的喻证,说的是“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一”;学习《劝学》,知道了“青出于蓝”出自“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此成语为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超越前人之义。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就懂得了此成语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11-12

智于思考美于表达—也说语言对思维成果的修饰与升华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更是思维成果的外化。思维的原生状态具有即时性、瞬时陛、模糊性,往往缺少细节上的审慎斟酌。许多书面语言马虎粗糙,随意性大,缺少美感,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乃是心中没有语言审美的自觉意识和规范语言、修饰语言、创新语言的技巧。语言审美就是对思维成果—思想认识的补饰、强化与升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表达准确、立意深远、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文章,应该是文辞优美、情味缤纷、逻辑周密的精神家园。韵律美—内外节奏的依存与影响 书面语言给人的第一感觉应该是自然流畅,不能拉杂拖沓。韵律美就是使辞意富有节奏感,在词句的律动中营造回环荡漾的审美氛围,让思想情感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韵律美就是广义的节奏美。韵律就是和谐的起伏与变化。表现语言的韵律美,关键在于把握好两个节奏,一是思考的节奏—内节奏。对象的变换、思想的变化、情感的起伏、问题的转换,都不会在一个层面上,思维活动应该有广度、有深度、有角度、有梯度,这种“度”就是思想的层面与层级,隐蕴为内节奏。二是表达的节奏——外节奏。内节奏用语言来表达就显现为外节奏。遣词造句对应着或修饰着思想的节奏。准确简洁,富有韵律,整齐而不失变化,多变而又有节律。如《拿来主义》的结尾:“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段文字,思路流畅,读来朗朗上口,是鲁迅先生从五个方面(怎样对待、怎样区别对待、什么积极作用、有什么要求、紧迫性何在)有层次地思考、用准确�
13-15
语文知识杂志语文教学

《狼》的另一种读法—蒲松龄《狼》赏读

摘要:读着蒲松龄的《狼》,你是不是只觉得屠夫机智勇敢?其实换个角度来读,你会发现狼是很聪明的。毫无疑问,狼是本文的主人公,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狼,将狼的智慧描写得淋漓尽致,不少读者却被作者文末的议论迷惑住了,狼成了被谴责的对象。其实教材中的《狼》是节选,文末的议论也只是就这一件事的议论。文中三则故事,都是狼和屠夫斗争的故事,故事的结局都是以屠夫的胜利而告终。但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能因为三个故事都是屠夫胜利,就归纳出:“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因为人有狼不具备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倍速学习法·七年级语文下册》),细读全文,这个结论是值得怀疑的。如果单看节选文段末的议论:“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似乎蒲松龄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其实狼(三则)文末,作者还有一段议论:“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也可用也。”意思是说,若不是屠夫,谁能想出这样的计谋呢?这三件事情都发生在屠夫身上;那么屠夫的残忍,用到杀狼上也是可以的。作者蒲松龄想表达的真实意思,能战胜狼的,也只能是这些残忍的屠夫,其他人未必能战胜。大千世界的人并不都是屠夫,残忍的屠夫也不能作为人的代表。所以说人是一定能战胜狼的,未免有点儿以偏概全。
15-16

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情感目标—以《小狗包弟》教学为例

摘要:情感性是语文学科的一个主要特性,情感目标在三维目标中具有重要地位,因为情感目标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项目标的达成具有促进作用。情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隋感体验的真正落实,从而使语文课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立人”目的。但实现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真正体验还需要一系列的连续性“动作”才能完成,而笔者所听过的《小狗包弟》一课的教学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课前导入时,教师用缓陧、深沉的语调说:“当一个人的反省超越了他自己,涉及一个时代时,他就是伟大的,而巴金就是这样一个人。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小狗包弟》的文本,去了解巴金对那个时代以及自己的反省。”这样的导入无疑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又动人心弦,所以这节课在导入时教师就用自己的深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心灵,实现了情境创设的第一步,让学生沉浸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感氛围中,沉浸在思考中,沉浸在情感期待中。
17-19

《游褒禅山记》照应艺术摭谈

摘要:以“尚理”为要务的宋代游记散文,给渊源流长的中国散文大河汇人了不同寻常的一朵朵光彩照人的浪花。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人教版新课标第一册)就是其中久传不衰的精品。在这篇千余字的游记式的论说文中,作者以高超的文章建构手法一契合无间的照应艺术,为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震撼。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自然,结构严谨,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种类有三:一是首尾照应。《再别康桥》首尾呼应回环的写法是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之末节,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轻轻”换成了“悄悄”,并且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将“作别西天的云彩”更换为“不带走一片云彩”。总体结构变化不大,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它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首尾呼应可以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二是扣题照应,即围绕主题反复照应。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裱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内涵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
19-20

读准《江南的冬景》中的“悠”境“闲”味—兼与王美娟老师商榷

摘要:《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1935年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名篇,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究竟有怎样的特点?郁达夫又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味?在王美娟老师看来,郁达夫“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而是在描写景物的背后,显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暂时的妥协,其中不无自我麻醉、苦闷无奈之情”(《景美的背后是心痛—〈江南的冬景〉抒情实质摭谈》,以下简称《心痛》)^[1]。王老师执此之念的依据是,“语境”与“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心痛》一文花了较多篇幅详细地介绍了“作者的民族情怀非但得不到保护,竟反遭诬陷”“郁达夫一腔热忱促成左联,却遭开除”两种“处境”;之后,简要地从文本出发,选择了两处内容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乱世之中的倦怠和无奈。《江南的冬景》一文真实的情感真是如此吗?诚然,“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对于文本解读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拘泥其中,显然又是不恰当的。唯有文本是客观存在的,依着文本语言,走进文本,方是解读文本的正途。
21-23

一诗一人,一事一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单元教学构思浅谈

摘要: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典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吸取先人的智慧精华、弘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是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材里,不管是什么版本,古典诗歌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很多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会把古典诗歌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一来是因为它本身很精彩,二来是因为它在高考的诗歌鉴赏和默写等题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遗憾的是,一些老师单纯为了考试成绩,硬生生地把本来很精彩的古诗给讲“死”了,这主要体现在:内容简单化、形式单一化、思考模式化、回答机械化等;本应进行的德育渗透在课堂中毫无体现。在《新课标》已经全面试行的今天,这样的课堂只会离生活越来越远,学生也会慢慢对古诗感到乏味甚至厌倦,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更别说感受诗歌的魅力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有一个构思,我们的古诗单元不妨这样上,或许效果会更好一些。
23-24

歌舞同台,方能温暖如春

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课文《阿房宫赋》,注“歌台暖响,春光融融”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注“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为:“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注这四句话为:“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如春光之融融;舞殿由于舞袖引起的风而冷起来,如风雨之凄凄。”很明显,课本注释对王力先生的注释既吸收又有所修正。吸收有二:1.将“歌台”与“舞殿”两句分开解释;2.“冷”与“风雨凄凄”是因为“舞袖引起的风”所致。修正有一:将王力先生“歌台由于歌唱呼出的气而暖起来”修正为“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笔者以为,王力先生和课本的注释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这四句话应作“互文”分析并且运用了“通感”手法。
25-26

同读共享,建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共同体

摘要:新近的《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充分肯定语文课外阅读的独特价值,还对语文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数量要求。虽然人们对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价值意义有较为一致的认同,但在语文课外阅读的达成途径、保障制度举措、教师跟进指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难以促进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健康持久开展。高中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既有“抛荒”(无课外阅读)、“低俗”(课外阅读的读物品味低俗)之弊,也有“应付”(阅读主体缺乏参与的热情、被动应付)、“孤绝”(画地为牢各看各,很少互通声气)之弊,因此极大妨碍了高中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心智人格的健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构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共同体显得十分必要。
26-28

微课倒逼着语文的深度变革

摘要:语文教育如果局限于学校教育,停留在传统课堂,很难走出困境。微课改变着语文的学习方式,拓宽了语文的课程体系,倒逼着语文的课堂改革。一、微课的呈现方式—微教 微课是微型教学课程,主要呈现方式是微教学,是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确定独立的教学目标,预设单一的教学内容,融合丰富的教学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样式,依托多元的摄录环境,教授学生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要点、方法的视频教学形式。微课,不是传统课堂的微缩,也不是课堂的片段剪辑,而是在五到十分钟教学时长中呈现一堂完整的教学形态。微课不是课堂教学的替代品,更不是有了微课就不需要课堂教学了,相反,微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可见,微课有别于在线教育,但又可以依托在线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因为微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以课堂教学为节点,微课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课堂教学前微课,目的是为课堂教学解决“先学”问题,改变学习方式;二是课堂教学中微课,目的是以先期充足的资料视频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课堂教学后微课,目的是补充语文学习资源,方便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9-31

以听写为载体领略汉字之美—“‘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微课实践研讨

摘要: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学习语文知识的根本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语文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语文知识结构。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之后,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的问题有不少争论。其实,关于“语文知识”和“内容标准”问题背后隐含的是语文知识观的问题,即什么是语文知识、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怎么学和怎么教语文知识。如果表述得学术化一点,就是关于语文知识的本体观、价值观和教学观。但是新课标似乎没有专门的语文知识评价的章节,更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手段。2014年5月27日,越城区初中语文“‘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主题教研活动暨150学时教师岗位培训在鉴湖镇中学举行。鉴湖镇中学的陈卫菊老师开设了一堂微课《汉字听写—领略汉字之美》。课后,笔者随即与上课学生进行了15分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到底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语文知识以及用什么评价方式等。“语文知识”该怎样观测,用什么载体合理评价,这些都是新课标亟待探究的难题。这里,笔者以这次研讨活动的微课为切入口,试着来探究“语文知识”的评价观测及载体。
32-34

品诗性语言,悟美丽乡愁—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课堂教学反思与评点

摘要:《听听那冷雨》课例实录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师:现在我播放一首由侃侃演唱的歌曲《滴答》。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注意歌曲中有哪些滴答声?滴答声中巧妙地传达出什么样的情?(学生静静聆听)生:歌曲中有时钟的滴答声,眼泪掉下来的滴答声。生:好像还有雨打水面的滴答声。师:听得真专心。你们从滴答声中体会到歌声中传达出什么样的情了吗?生:从滴答声里我听出了伤心、孤独、寂寞之情。生:从滴答声里我听出一种思念之情,而且侃侃把这首歌要表达的那种忧伤、哀愁、孤独、寂寞的哀情演绎得非常到位,让人听了会忍不住流下滴答滴答的眼泪。师:是啊,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意蕴和美妙旋律,让人们为之倾倒和沉醉。音乐感动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陶冶。其实,一篇优美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品一品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文章传递出怎样的情。(板书:《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35-39

古诗词欣赏性教学初探—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摘要: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位列北宋十大金曲之一,经久不衰,堪称描写“离别”的绝唱,也是当下“人教版”“苏教版”等高中阶段必背的经典诗词之一,我们通过互联网搜索并整理了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32篇教学设计,从中可以窥探当下执教者对该词的教学关注点,现选取不同地域的两篇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并整理出异同点,以察教学关注的焦点。上表所选教学案例均是非常优秀的一线课堂教学设计,都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下一线教师对该词的执教中存在以下几点或是经验或是遗憾的地方:一是知人论世与文本的解读是构成一节诗词鉴赏课的重头戏,但对该诗词的品读与鉴赏也有些微忽略;二是如何在一节课结束后还能让学生对古诗词保持热情,上述案例均没提到。对于这些,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展开。
40-4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大亮点

摘要:《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选自《战国策》,多年来,一直作为优秀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故事讲述了邹忌通过比美,发现自己被妻、妾、客人蒙蔽,他就深思,为什么自己身边值得信赖的人如此呢?原来他们各怀心思,不愿说真话,他马上联想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大臣都受到如此大的蒙骗,那么,作为一国之君的齐威王肯定也受到比自己更大的蒙骗。他立即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齐威王,劝他纳谏,齐威王听取建议,立即实行。结果齐国变得十分强大,其他各国都来朝拜称臣。读罢此文,掩卷沉思,感慨颇多。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有三大亮点:一、开展自我批评的理想教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也,人皆有之;更也,人皆仰之。”只要我们善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就不怕别人指出。知错不改,其害无穷,害人害己,遭人唾骂。堂堂国君齐威王听了邹忌的陈述后立刻以实际行动来改正自身缺点,是何等气度。如果执迷不悟,势必自取灭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像《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厉王不听召公劝告,一意孤行,靠高压政策想堵住百姓的口,其结果呢?“三年,乃流王于彘。”像商纣王、楚怀王、吴王夫差、秦王赢政、项羽、隋炀帝等暴君,独断专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不听忠臣良将的劝阻,反而迫害他们,最后身败名裂,遭国人一致反对,被赶出历史舞台。如果能像李世民一样采纳魏征等人的建议,国力就会强盛,不至于落个如此可悲的结局。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就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加强理论业务学习,虚心听取周围人的劝告。有错就改,积极进取,完善自我,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事业中收获巨大。把此文作为一篇思想教育课文,常读常新常行,我�
43-44

千古匠心谁知?—《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时空、情景及音响设计赏析

摘要: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寒蝉凄切》问世千年以来,评鉴者屡有新论,可谓常读常新,“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乐章集》提要),确非浮誉之词。笔者近日在研读此词及新时期以来有关此词的研究时,自觉有几点收获,特撰文以彰柳永写词手法之高妙,兼与老师们交流。一、时空的设计(一)时间的设计 《雨霖铃》上片开头三句的内容及作用,目前研究者们基本已达成共识,即“描绘出周围的景物环境,暗示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渲染出离别的悲凉气氛。”不过,至于其为何能渲染“悲凉气氛”,研究者并不能从创作角度阐释清楚。有所推进的为厚艳芬,在分析第一句时,她指出“这四字,既有所见(‘寒蝉’)、所闻(‘凄切’.),又有所感(‘寒’),言简意丰,墨少情浓。”在总体分析这三句时,指出“词人通过凄楚的声音、萧条的景物、无情的时间,用极凝练的笔墨,映衬出内心的深重苦痛,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语语含隋。”此研究从创作角度揭示出:开头三句之所以能见景即情,主要在于柳永不仅通过视觉来刻画环境,同时还调动听觉、触觉等感官意象,辅助构筑离别的凄楚环境,使读者有立体的实临之感。这一研究,可以说集历代赏析之精华,将其推向了一个高峰。此后,少见有突破者,陈陈相因,几成定论。不过,这一研究,如果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亦有欠缺,它只是就旬论句,并未将三句当作一个整体来综合考虑,一个事
45-47